开展大学生创新实验的实践与探索

来源 :知识力量·教育理论与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29011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是教育部推动创新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举措,对调动本科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培养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有重要作用。本文结合华南师大化学环境学院开展“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的具体情况,对实施过程中的运行、管理方式及取得的初步成效进行了总结和探讨。
  [关键词]大学生 创新性实验 实践 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 是指以学生个体学习兴趣为导向,以创新型科技课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指导相结合的方式,以解决实际困难和社会问题为切入点的科研实践活动。通过开展实施大学生创新实验,可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推广研究性学习和个性化培养的教学方式,形成创新教育的氛围,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如何鼓励大学生积极、广泛参与创新性实验计划,怎样构建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的管理机制,建立起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平台,是目前高等教育值得探索和研究的课题。[1-3]
  一、基本情况
  华南师范大学化学与环境学院是一所研究教学型的理工学院。我院从2008年起结合本院的实际情况开始实施“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参与该计划的申请者以全日制本科2年级、3年级的学生为主,组成团队申请,一个团队的人数不超过5人,在校期间一个团队限申请一次,鼓励跨学科合作研究。每个项目都要求有一到两位具有副高职称或博士学位的导师指导,但学生是项目的主体,导师只起辅导作用。参与“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 的学生可以在学院网站上查找每位老师的科研工作方向,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向找到相应指导老师,并在他们的帮助下选题,而后自主设计实验,完成实验,管理实验,撰写项目申请书、实验总结报告直至研究论文。
  二、运行和管理方式
  (一)大力营造科技创新氛围
  1.多方宣传课外科研活动
  由教育心理学理论可知,兴趣是激发学生进取的重要心理因素,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关键,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前提条件[4]。我院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普及科研理念,营造科技创新氛围,激发学生对科研实验的兴趣和热情。通过校内广播、网络、宣传栏、团刊等形式宣传我院在学生课外科研方面的成绩,从平时入手,加强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参与学生课外科研的兴趣。
  2.定期举行科研动员会
  组织科研动员会、开展学术讲座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创新性实验计划。我院每年都举办科研动员会,邀请学院资深课外创新实验指导老师以及往年在课外科研实践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为低年级同学讲解课外科研活动以及为同学解答相关问题。科研交流会一方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加深了学生对课外科研创新实验的认识,另一方面参与过创新实验学生的亲身经历和感受也可以激发其他同学参与创新实验的兴趣和积极性。
  3.每年举办实验技能与创新学术节
  从2006年开始到目前为止,我院已成功举办了六届“化学与环境学院实验技能与创新学术节”,非常好地为全学院营造了一个浓厚的学术氛围。学术节历时一个月,通过实验技能比赛、科研交流会、科研进程汇报会等形式,老师和学生均参与进来,可以调动学生的兴趣并培养学生的实验素养以及创新意识。
  (二)积极组织申报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
  积极动员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组织老师与学生双向选择组队申报。为学生提供学院老师相关科研信息,解答他们的问题,搭建桥梁帮助他们寻找合适的指导老师。另外,教师在长期的科研教学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们即对某一研究领域通常都具有比较独特的见解,又对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和专业基础有深入的了解,提出的创新实验科研选题既能紧跟本研究领域的发展方向又能保证大学生完成的可行性[5],所以我们鼓励老师提出选题,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设计实验方案申报项目。
  由于学生普遍参与创新实验的热情较高,我院每年申报的创新实验项目都较多,所以我们采取限额申报。将各小组的项目书送学院相关专家进行匿名评审,而后根据分数对项目进行排序,择优申报。2008年至2011年我院成功申请79个创新实验项目,其中有17个还成功申请了国家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对于未能成功申报的项目小组,也鼓励借助教师的科研经费或其他赞助让有兴趣参与科研实验的学生能够有机会参加实践。
  (三)跟踪科研进程,做好中期审查
  我院积极鼓励、支持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全程跟进项目,定期组织大学生创新实验立项成功者召开会议,交流经验并解答相关问题。项目进行到一半时,学院统一组织中期审查,对申报成功的科研项目进行检查以确保实验项目切实有效的开展。
  项目的实施中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辅导作用。学院督促参与项目的学生按时组织成员会议,会议主要内容集中在总结项目进展情况、解决问题以及规划下一步计划等,并要求定期提供会议记录。我院致力于建设适应本科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要求的教师队伍,鼓励指导教师在创新性实验项目中把握研究大方向,但不过于注重细节指导,多让学生做不同的尝试,方可取得出色的创新成果和培养良好的创新理念。
  (四)按时安排项目结题,明确成果奖励制度
  每年5月学院统一组织到期创新实验项目的结题验收答辩,答辩会评委由3-5名具有副高职称以上的老师担任,每个项目组派1位负责人进行PPT展示答辩并回答评委提问。答辩不合格的项目组需进一步完成实验并再一次参加答辩。答辩合格的项目组需按期提交结题验收书、项目结题报告、研究心得体会、实验记录及相关成果材料。推荐答辩优秀的项目组参加“挑战杯”竞赛及全国大学生创新论坛。
  学院设定科研管理与成果奖励制度,形成规范化、模式化的管理流程。《化学与环境学院本科生“研究创新型实验”教学实施办法》制度,自2006年9月实施后,促进了我院学生科研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提高。学生课外科研以专业任选课的形式也正式被纳入我院教学计划中。验收学生课外创新实验项目合格的课题组,每个学生可以获得6个学分(专业任选课),并且按其成果给予如下奖励:(1)在英文SCI期刊发表一篇论文,奖励学生1000元;(2)在中文核心期刊和EI收录期刊发表一篇论文,奖励学生500元。   (五)切实落实科研实验保障
  1.利用导师制为学生课外科研提供师资保障
  我院本科生从入学初即按一定学生人数比例分配一名导师来指导学生四年的大学生活及学习。导师制度的实施,老师在学习、生活等方面可以对学生进行帮助和指导,为学生大学的规划提供了一个较为优质的保障。我院充分利用导师制度,推动学生参与科研创新学术活动,施行由导师指导或引导学生开展相应的课外科研的相关工作,为学生课外科研点灯指路。导师制度的落实,为老师和学生之间构建了另一思想火花碰撞以及学术交流的平台,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更好地为学生课外科研发现人才、选拔人才。
  2.完善实验室设备和管理为学生课外科研提供硬件保障
  我院拥有总建筑面积达3.25万平方米的三栋实验大楼,拥有一系列现代化仪器设备,能够满足化学类、环境类以及材料类的教学与科研。我院化学实验教学中心还被评为2006年度广东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设立为学生课外科研工作提供的了良好的硬件条件。对于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创新能力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3.团委工作为学生科研提供组织保障
  我院团委积极配合学院工作,开展各具特色的科研活动,激发我院学生积极投身大学生创新性实验,效果显著。另外,团委还积极跟进“挑战杯”系列赛事。从校“挑战杯”院内的评选开始,我院团委切实做好“挑战杯”申报的前期宣传工作并协助学院师生开展相关申报工作。到省级比赛,直至全国赛,我院团委在“挑战杯”系列比赛中,始终贯彻为师生服务的宗旨,做好参赛师生的后勤工作。
  三、初步实践成效
  创新性实验计划的实施,调动了我院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为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提高本科教学质量起着积极作用。创新性实验初步实现了跨学科的结合与交流,形成了团结协作,各展所长的合作模式,团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实验小组成员群策群力,能综合运用学习过的各门学科知识,设计创新性实验方案,所学知识得到了丰富和提高,巩固了基本功,提高了写作能力。通过解决实验难题,训练了同学们的思维,磨练了意志,培养了锲而不舍、勇于追求的精神。促进各项管理配套制度的形成,特别是实验计划与教学管理相配套,为学生获得学分和优先保研、为教师认定教学工作量提供了有效保障,大大提高了师生参与的积极性,营造了良好的教风和学风氛围。
  在我院师生的努力下,依托大学生创新实验,科研成果屡创佳绩。2009年至今,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两次,三等奖两次。另外,从2003年至今,我院本科生在SCI收录的期刊上累计发表论文已有85篇,其中影响因子3.0以上期刊发表15篇。
  四、结语
  通过积极实施“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华南师范大学化学与环境学院大学已初步建构了国家级、省级、校级及院级多层次、多元化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创新实践体系。创新实验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对于大多数本科学生而言,参与“计划”的主要成果不是通过实验形成创新性的成果,而是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着重于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来源于课堂和理论,更在于课堂之外的亲身体验和具体的实践操作[6],今后我院将继续立足研究型本科人才培养实际,在创新性实验开展过程中突出重点,强调特色,扎实工作,锐意改革,勇于创新,推进本科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全面和持续的提高。
  基金项目:第二批广东省创新实验项目(20110941)
  [参考文献]
  [1]吴东升.科技活动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安徽科技,2005,12:46-47.
  [2]郑志远,蒋芸,薛巍,等.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实施的实践及探索[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10):30-35.
  [3]杨威.依托科技竞赛和创新性实验计划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26(2):114-116.
  [4]艾元方,蒋绍坚,蒋受宝,等.设置研究性实验强化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理工高教研究,2006,25(3):56-57.
  [5]苏亚欣,汝俭.对创新性实验教学的思考[J].教学改革,2008,2:46-48.
  [6] 张惠英.21世纪生命科学呼唤现代生物技术[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7,26(11):13-16.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化学与环境学院 广东广州)
其他文献
【教材依据】  是人教实验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四组的一篇讲读课文  【设计思路】  《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文章是丹麦作家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童话,讲述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街头的故事。美丽的幻象和残酷的现实更迭出现,是这篇童话的特点,也是这个凄美的故事最打动人心的地方。本文设计依据课程改革倡导的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让“读”贯穿教学始终的这一教学理念。在整个教学过程
期刊
[摘要]本文从语篇分析的理论依据以及方法等方面,着重阐述了语篇分析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分析语篇与阅读之间的关系,从而说明了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必须建立在语篇分析的基础上,它是改进英语阅读教学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语篇分析 阅读理解 途径  一、语篇与语篇分析理论  语篇分析作为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在国外近30年间,如雨后春笋般大量地涌现。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
期刊
良好的思维品质不是先天遗传的,而是在后天的实践中培养和锻炼起来的。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尤其是创造思维的能力,就成为教学工作的重要任务。正如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知识不能单方面靠老师向学生传授,提供知识并不是教育目的,根本目的是获得探索方法,养成思维能力,并具有创造性,才是教育所追求的目标”。因此,在教学中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和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激发求知欲望,调动积极思维  强烈
期刊
[摘要]打破常规教学模式,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本文从教师与学生,教学与研究,教学与课程,学校与社会等四个关系分析对比以促进教师角色的转变。  [关键词]教师角色 促进者 研究者 建设者 开发者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它表现为一是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对于求知的学生来说,教师就是知识宝库,是活动的教科书,是有学问
期刊
[摘要]飞行员作为未来高技术战争中航空兵作战的中坚力量,他们将面临未来作战环境高度复杂的紧迫形势,新一代飞行人才应具备高超的现场指挥才能和在艰苦复杂环境中正确决策的素质与能力。为此,我们的教学理念、内容及方法都要紧跟世界军事发展步伐,着力培养学员的科学文化、军事技术、心理学和指挥谋略等各方面知识,最终培养适应新世纪军事发展的高素质飞行人才。  [关键词]课程体系 指挥决策能力 高技术  军事斗争准
期刊
[摘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我国中长期教育改革的重大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文章探讨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内涵与发展,并就适用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工程经济课程体系改革进行研究与探索。
期刊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具体体现,是当前贯穿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一根红线,这就意味着在如今多样化的社会环境中,要用主流意识形态引领被教育者,尤其是大学生,他们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最关键的时期。因此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大学生 思想品德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
期刊
[摘要]良好的师幼关系能极大地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幼儿个性的发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要求我们:“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它强调了幼儿作为独立个体的主体性和教师教学的主导性,强调了师幼之间的一种平等、尊重、和谐、互动的师幼关系。本文从(1)转变教师的教育行为(2)尊重孩子,建立平等的师幼关系(3)建立对话关系,让师幼成为朋友(4)加强
期刊
[摘要]高等学校要深化教学改革以适应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求,而毕业设计作为高等院校教学体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技术应用能力的一个综合性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本项研究从培养航空特色创新性人材入手,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增加毕业设计“创新适应期”,让大学生在三年级下学期提前进入科研团队实践,结合科研课题逐步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后续的创新性毕业设计提供基础;为了增强大
期刊
[摘要]求轨迹方程问题,是解析几何的主要问题之一。由于动点适合的条件不同,因而求该点运动的轨迹方程所采用的方法往往就有所不同。本文将着重对“点的轨迹定义和特点”、“探求轨迹方程时应注意的问题”、“求点的轨迹方程的常用方法”等三大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解析法 軌迹方程 参数方程 满足条件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求点的轨迹方程是平面解析几何的一个基本问题。所谓轨迹问题,即“由曲线求方程”。解析法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