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中专生逆反心理的表现
1.超限逆反
指教师或家长提出的要求超出了中专生的承受能力或认知水平。如某些家长反复唠叨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或其他问题,却不给予理解或帮助;个别教育者不分中专生的能力高低,一概过高要求、批评指责,这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即主体执意表现与施教者要求相反的言行:“让他东、他偏西,叫他打狗他骂鸡。”
2.情境逆反
指周围环境所存在的情况与学生本身的需要不相符。如下课铃响了,可老师却仍然无动于衷;学生好不容易盼到了星期五,可班主任却在课堂上津津乐道。这些情况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即主体心不在焉听不进去说教,或做其他事情,如摆弄桌面上的东西、收拾书包等,以示不满。
3.禁果逆反
越是被禁止的东西,如果没有说明让学生接受的充足的禁止原因,反而会诱使学生产生好奇和探究,出现与禁止相悖的行为。如玩电子游戏、交异性朋友、晚自习偷看电视,其至喝酒,吸烟、在禁放区域燃放烟花爆竹等。
4.信度逆反
即教师本人的行为举止与其所作的宣传教育相悖,则会造成中专生对教师的不信任态度;如教师不能以身作则,讲一套做一套;学校的教育与社会实际相差甚远等。
二、中专生逆反心理的成因
(一)主观因素
1.生理方面发育趋于成熟
学生在性方面的发育逐渐成熟,由此而引发的性征越发明显,随之性别意识、性意识便逐渐强化和建立。正是这些意识的形成,使他们认为自己已长成大人,理应自己管理自己、决定自己。面对老师的教育、家长的指教,有意无意地回避、反感甚至背离。
2.生理和心理的不平衡
中专生尽管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有了飞跃,但其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是不平衡其至是矛盾的,主要表现在生理上的成熟和心理上的不成熟。对老师的正常教育学生往往从对立面去思考,把老师的劝说、要求、批评,把家长的指点、提醒、督促等看成是“管”、“卡”、“压”,是和自己过不去,是对自己自尊心的伤害,进而把自己放在老师和家长的对立面上。
(二)客观因素
1.家庭不良因素的影响
家庭中的许多不良因素容易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如家庭的破裂会给子女造成心理创伤和失落感;学生在家庭中得不到应有的温暖和鼓励,容易形成孤僻的性格、自卑的逆反心理;家长教育方式的简单粗暴或命令式、专断式等教育方法,以及在生活、学习等方面期望值过高,要求过严等,这些在学生心理上造成压力,当这种压力不断积蓄、沉淀,中专生又找不到良策排解时,便引发了逆反心理。
2.学校不良因素的影响
一是因为中专学校主要是职业教育,没有升学压力,所以某些教师在教育指导思想上存在着为完成施教任务而应付差事的想法。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教师不认真探索教育的最佳、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没有因材施教,而搞满堂灌、一刀切,久而久之,往往导致基础差的学生的厌学情绪,消极情绪逐渐占上风,与教师的敌对情绪也就形成了。
二是教师在施教过程中,不尊重中专学生,不顾及他们的心理感受。当学生出现问题时,不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分析问题,而是强调师道尊严,导致学生因对教育者本身的排斥,进而对我们的教育产生逆反心理。
3.同辈群体不良的影响
所谓“同辈效应”是指具有相同心理结构的人不知不觉地受到他人的影响,而在知觉、判断、行动及价值上表现出与他人一致的现象。这一点在中专生身上体现得尤为突出。在中专生同辈中,不仅有共同的心理感受和需求,而且有相近的爱好、兴趣和共同的行为倾向,它们之间相互容易认同,最能达到或造成相互转化与感染。为此,在中专生逆反心理的形成中,同辈群体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三、中专生逆反心理的疏导
(一)注重了解中专生的心态,努力体现教育的艺术
及时了解中专生的心态,激发其内在需求,捕捉教育时机,以优良的教育艺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是防止和克服中专生消极逆反心理的重要依据。
1.教育者要经常从中专生的行动情绪反应,来了解其心态与变化,发掘其闪光点和积极因素,把握教育契机。
2.针对中专生的不同个性等实际情况,因人因时因地运用说服、榜样、道德评价等方法进行正面引导,重在提高中专生的认识,使之掌握正确的思想、观点和方法。
3.发扬中专生身上的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每个中专生都有自己的优点,教育者们只有关注这些优点,才能使中专生产生上进心。实践证明,中专生身上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往往交错在一起,教育者要善于用辩证的观点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使之用优点克服缺点,从而强化优点,增强他们的自信,形成积极上进的心态。
4.加强感情投入,密切教育者与中专生的关系。对于生理、心理均不成熟的中专生来说,在其行为意向和决策中,受感情因素影响很大,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有好感与否、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行为。有经验的教育工作者们都有体会,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很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喜欢某个老师的结果。
如果我们教育者在感情上与被教育者多些相容、多些亲近,相信中专生就不会再产生那种厌恶、背离心理,逆反心理自然就会淡化或消除了。
5.教育者要有良好的教育心态。作为教育者应关心、尊重、信任中专生;遇到偶发事件时,要理智地进行冷处理,对学生一时想不通的问题和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反复,要善于正确对待,耐心教育,直至其接受教导为止。
(二)重视心理辅导,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者要加强对有逆反心理的中专生进行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解决他们的心理症结。在当今的素质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意义就在于它为中专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发展、思想品德的形成、审美素质的培养以及身体素质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心理基础。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没有心理上的修养,体力的、道德的、审美的修养就不可想像。
(三)加强同辈群体的指导
任何群体都会对个体产生一种心理压力,这种压力或者说是一种生存、生长环境对人的压力作用。为此,加强对同辈群体的正确指导,及时发现不良风气并做到尽早扭转是防范逆反心理和不良习气滋生、扩大的有效手段。特别是对同辈群体中“领袖人物”的有效控制和指导,是更必要的。
(作者单位:广东省民政职业技术学校)
编辑/张宝玲
1.超限逆反
指教师或家长提出的要求超出了中专生的承受能力或认知水平。如某些家长反复唠叨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或其他问题,却不给予理解或帮助;个别教育者不分中专生的能力高低,一概过高要求、批评指责,这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即主体执意表现与施教者要求相反的言行:“让他东、他偏西,叫他打狗他骂鸡。”
2.情境逆反
指周围环境所存在的情况与学生本身的需要不相符。如下课铃响了,可老师却仍然无动于衷;学生好不容易盼到了星期五,可班主任却在课堂上津津乐道。这些情况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即主体心不在焉听不进去说教,或做其他事情,如摆弄桌面上的东西、收拾书包等,以示不满。
3.禁果逆反
越是被禁止的东西,如果没有说明让学生接受的充足的禁止原因,反而会诱使学生产生好奇和探究,出现与禁止相悖的行为。如玩电子游戏、交异性朋友、晚自习偷看电视,其至喝酒,吸烟、在禁放区域燃放烟花爆竹等。
4.信度逆反
即教师本人的行为举止与其所作的宣传教育相悖,则会造成中专生对教师的不信任态度;如教师不能以身作则,讲一套做一套;学校的教育与社会实际相差甚远等。
二、中专生逆反心理的成因
(一)主观因素
1.生理方面发育趋于成熟
学生在性方面的发育逐渐成熟,由此而引发的性征越发明显,随之性别意识、性意识便逐渐强化和建立。正是这些意识的形成,使他们认为自己已长成大人,理应自己管理自己、决定自己。面对老师的教育、家长的指教,有意无意地回避、反感甚至背离。
2.生理和心理的不平衡
中专生尽管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有了飞跃,但其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是不平衡其至是矛盾的,主要表现在生理上的成熟和心理上的不成熟。对老师的正常教育学生往往从对立面去思考,把老师的劝说、要求、批评,把家长的指点、提醒、督促等看成是“管”、“卡”、“压”,是和自己过不去,是对自己自尊心的伤害,进而把自己放在老师和家长的对立面上。
(二)客观因素
1.家庭不良因素的影响
家庭中的许多不良因素容易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如家庭的破裂会给子女造成心理创伤和失落感;学生在家庭中得不到应有的温暖和鼓励,容易形成孤僻的性格、自卑的逆反心理;家长教育方式的简单粗暴或命令式、专断式等教育方法,以及在生活、学习等方面期望值过高,要求过严等,这些在学生心理上造成压力,当这种压力不断积蓄、沉淀,中专生又找不到良策排解时,便引发了逆反心理。
2.学校不良因素的影响
一是因为中专学校主要是职业教育,没有升学压力,所以某些教师在教育指导思想上存在着为完成施教任务而应付差事的想法。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教师不认真探索教育的最佳、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没有因材施教,而搞满堂灌、一刀切,久而久之,往往导致基础差的学生的厌学情绪,消极情绪逐渐占上风,与教师的敌对情绪也就形成了。
二是教师在施教过程中,不尊重中专学生,不顾及他们的心理感受。当学生出现问题时,不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分析问题,而是强调师道尊严,导致学生因对教育者本身的排斥,进而对我们的教育产生逆反心理。
3.同辈群体不良的影响
所谓“同辈效应”是指具有相同心理结构的人不知不觉地受到他人的影响,而在知觉、判断、行动及价值上表现出与他人一致的现象。这一点在中专生身上体现得尤为突出。在中专生同辈中,不仅有共同的心理感受和需求,而且有相近的爱好、兴趣和共同的行为倾向,它们之间相互容易认同,最能达到或造成相互转化与感染。为此,在中专生逆反心理的形成中,同辈群体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三、中专生逆反心理的疏导
(一)注重了解中专生的心态,努力体现教育的艺术
及时了解中专生的心态,激发其内在需求,捕捉教育时机,以优良的教育艺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是防止和克服中专生消极逆反心理的重要依据。
1.教育者要经常从中专生的行动情绪反应,来了解其心态与变化,发掘其闪光点和积极因素,把握教育契机。
2.针对中专生的不同个性等实际情况,因人因时因地运用说服、榜样、道德评价等方法进行正面引导,重在提高中专生的认识,使之掌握正确的思想、观点和方法。
3.发扬中专生身上的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每个中专生都有自己的优点,教育者们只有关注这些优点,才能使中专生产生上进心。实践证明,中专生身上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往往交错在一起,教育者要善于用辩证的观点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使之用优点克服缺点,从而强化优点,增强他们的自信,形成积极上进的心态。
4.加强感情投入,密切教育者与中专生的关系。对于生理、心理均不成熟的中专生来说,在其行为意向和决策中,受感情因素影响很大,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有好感与否、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行为。有经验的教育工作者们都有体会,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很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喜欢某个老师的结果。
如果我们教育者在感情上与被教育者多些相容、多些亲近,相信中专生就不会再产生那种厌恶、背离心理,逆反心理自然就会淡化或消除了。
5.教育者要有良好的教育心态。作为教育者应关心、尊重、信任中专生;遇到偶发事件时,要理智地进行冷处理,对学生一时想不通的问题和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反复,要善于正确对待,耐心教育,直至其接受教导为止。
(二)重视心理辅导,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者要加强对有逆反心理的中专生进行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解决他们的心理症结。在当今的素质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意义就在于它为中专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发展、思想品德的形成、审美素质的培养以及身体素质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心理基础。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没有心理上的修养,体力的、道德的、审美的修养就不可想像。
(三)加强同辈群体的指导
任何群体都会对个体产生一种心理压力,这种压力或者说是一种生存、生长环境对人的压力作用。为此,加强对同辈群体的正确指导,及时发现不良风气并做到尽早扭转是防范逆反心理和不良习气滋生、扩大的有效手段。特别是对同辈群体中“领袖人物”的有效控制和指导,是更必要的。
(作者单位:广东省民政职业技术学校)
编辑/张宝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