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素质的生成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xhangy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背景下,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语文课堂?怎样在语文教学中推进素质教育?我们一直在追问,一直在寻觅,走过了柳暗花明,经历了峰回路转,蓦然回首间,我们明白:文本是素质的本源;对话是不变的主题;民主是永远的旋律。
  文本,素质生成之源
  [案例]
  某节公开课《碧螺春》,课堂设计如下:
  环节一:播放音乐《鲁冰花》,由“家乡的茶园开满花……”一句导入家乡江苏的名茶——碧螺春。
  环节二:组成学习小组,自主学习。
  环节三:录像再现碧螺春的采摘与制作。
  环节四:学生将课前准备的茶叶及茶具取出,泡茶品尝。
  环节五:拓展延伸到家乡金湖县的蒌蒿茶,谈蒌蒿茶的功用,给蒌蒿茶设计广告词。
  如此活跃的课堂,迷失的是目标,丢失的是文本,缺失的是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伴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课程改革的深入,这种语文教学必须也必然淘汰。
  语文教学之根在哪里?毫无疑问,文本即根。我们的语文教材是根据“课标”精神来编写的,是对“课标”规定的教学目标的具体落实。无论何时,我们都不能忘记教材是最主要的教学资源,是学生的学习之本。
  对话,素质生成之径
  课堂上,教师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要善于“从里面讲出来”。课文里有形象的文字,也有让人浮想联翩的留白,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经验,利用文本有形的文字与无形的留白切入课文,带领学生在文本里行走。最后,让学生举一反三,再“由外面讲进去”,也就成了一种有效的资源整合。
  民主,素质生成之翅
  “素质教育的要义第一是面向全体学生。”这也是教育民主的真正体现,比起其他学科,语文能力与一个人的日常生活联系更加紧密,因而语文更应该面向全体学生。
  [案例]
  我在班级执教《白鹭》一课时,其中有一个环节让学生根据自己给白鹭取的画名,自己朗读课文。当班级同学读完时,有一位朗读速度较慢的同学刚读完一半。按理,我可以继续下面的环节,但我鼓励他勇敢地读完。事后我才知道,课上完,当听课老师提及这一细节,我们讨论当时我的这一举动是否影响教学效率时,他却一个人在那里仔细读书,回家更是如此。随着他的努力,他的朗读速度提升了,语文成绩也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高林生老师曾经在一次报告中深刻地指出:我们的语文得了怪病,口语交际课上成了“写口语交际”,作文课上成了“说作文”……这些都是剥夺了学生的语文学习权利,都是语文课上的不民主。
  [案例]
  我校周萍老师五年级作文课《写一个熟悉的人》,(苏教版小学语文第12期全国培训会观摩课)教者把写的时间、改的权利还给了学生,学生的作文生动有趣。
  师:同学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自己喜欢或崇拜的人。看到这个题目,你第一个想到的名字是谁?
  生:同学名
  师:喜欢的人就在你身边,你真幸福!
  师:想不想听听周老师喜欢谁?不过,周老师喜欢的表达方式就是写,把自己想说的话变成文字,倾诉出来。
  师读文:儿子长大了。
  师:知道我喜欢谁了吗?读了我的文章,你喜欢他吗?你为什么喜欢他吗?
  生:他很懂事。
  师:那时,我觉得他很像男子汉。我要感谢这篇文章,他把爱和友情留在我们心间。喜欢这种表达方式吗?闭上眼睛,打开搜索,去想一想为什么喜欢他?在他和你之间,发生了什么事,让你喜欢或崇拜他?
  师:睁开眼睛,看着屏幕,在心里静静填写写作卡片。
  师:我建议把你的想法讲给我们听听?让我们帮你出出点子。
  老师在相机指导,提醒学生如何选材,如何写作。
  师:现在,打开课本,翻到习作六,读一读第二段。如何把事情写具体,如何抓住人物的特点。小声地读一读。
  师:你们已经文思如泉,现在应该是笔走如飞的时候了。开始(指导时间为12分钟)
  学生自主习作。(时间为40分钟)
  请一学生读作文。教师及时点评。一次修改后,再请一位学生读作文,再次点评。(点评时间为8分钟)
  师: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请同学们像刚才帮助那个同学写作文一样,修改自己的作文。
  素质不再是时髦的口号,素质不再是社会的呼吁,而是切切实实的需要,“语文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顾黄初《我的语文教育观》)让我们立足文本,寻求素质之源;对话课堂,生成素质之泉;倡导民主,激越素质之花。
  【作者单位:盱眙县铁佛小学 江苏】
其他文献
高职院校学生英语职业能力是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在英语运用方面一个具体体现,在高职学生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高职院校英语教学实践情况来看,学生英语职业能
人文科学中的诸多命题都可以归结到一点,即如何构造“良好社会”。每个领域的学者都有自己的答案,他们有的主张继续深化金融民主,有的提倡让“良法”取代“恶法”,而李普曼从传媒学角度出发,指出在一个良好的社会中,媒体对公众意识的良性引导功不可没。他的这种思想体系庞大,几乎贯穿其所有著述。  《幻影公众》(The Phantom Public,下称《幻》)和《公众舆论》(又称《舆论学》,Public Opi
一、注重诗歌的积累  在上《春天在哪里》这课时,我注重了诗歌的积累。课中有一个活动是唱春天,用歌声激发孩子们去探究春天,学唱了一首歌《春天在哪里》,要求学生边唱边做动作,而且举办了一次唱春天“小百灵歌会”,并评出“最佳小百灵”。回忆了两首古诗《春雨》和《春晓》这是我们语文课上学习的第一课有关春天的古诗,在诗中让学生体会春光的美好。  二、注重作品的积累  在上《春天的种植》这课时,我注重了学生作品
本文意在借助个人有限的观察来介绍史学界一年来的相关动态,并非是要做出全面盘点。现今的学院化与学术生产体制已使得全面搜集学术信息变得愈加困难,故而这种观察难免有挂一漏万之处,敬请学界同行谅解。  辛亥百年回望  史学研究并不能完全脱离现实,正如克罗齐所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正是现实的社会状况激发我们对历史的思考。某些历史性事件往往成为我们思考当下社会问题的催化剂。  回顾2011年的中国史学界,
中国为什么没有想象力?这看起来是一个很奇怪的问题。“想象力”是不是可以属于一个国家?它不是个人才华的专属名词之一吗?  可是,今日中国正在大兴“寄生性文化”创造。动漫产业仿制日本、电影产业仿制好莱坞、电视节目仿制所谓“欧美模式”、轻小说仿制欧洲和日本、儿童教育读物大量引自韩国,就连一位资深的出版创意人向我约书稿的时候,不忘记叮嘱我一句,记得看看最近欧洲市场流行什么题目……从《超级女声》到《中国好声
《财智生活》采访我,话题是“你如何看待正在发生的未来”,这立刻使我茫然:就我个人的未来而言,一眼看到老,几乎没什么可说的;就文化研究和文学理论的发展来说,前景模糊,一如北京雾里看花;而就我所在的中国的大学而言,未来更是一件可以多种可能的事情。  然而,可以肯定的是,我们日益丧失着想象未来的能力。压力巨大的生活,令理想主义变成了可笑而遥不可及的话题;而我们想象另一种生活方式的能力也正在慢慢消失掉。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该立足于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要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解决学生阅读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