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扩展阅读,我觉得关键是确定好阅读基点与扩展方向。对于阅读基点肯定是以课内的精读篇目为主,扩展阅读的方向应根据阅读的目的、层次、基础等因素进行略读。扩展的方法,我尝试了以下几种:
一、以节选的文章为基点,向整篇或整部著作扩展
这种做法的目的是通过对著作全貌的了解来加深对节选的文章的深刻理解。
例如:在阅读《在烈火和暴雨下》时,学生一定会被作者精彩的环境描写所吸引,但同时学生也会思索:祥子为什么在那样残酷的环境下还要去拉车?课文对此并没有明显的交待。因此,教师有必要安排学生阅读《骆驼祥子》有关章节,从原著中寻求答案:失去了父母和几亩薄田的十八岁的祥子,要强、勤俭,对生活充满了希望。他希望自己能买辆车,做一个自食其力、独立的、自由的洋车夫。为此,他从风雨里咬牙,从茶饭里自苦,终于花了三年时间,赚出一辆车。课文写他与大自然斗,他在烈日和暴雨下挣命,在绝望与痛苦中,祥子变成了另一个人……通过对这些章节的阅读,不仅使学生了解到祥子在烈日下,在暴雨中不得不去拉车,而且使学生理解到祥子悲惨遭遇的根本原因是黑暗的社会制度,从而加深理解课文的主题,准确概括人物形象——祥子的思想性格。
二、以某篇名作为基点,进一步向这个作家的其他作品扩展,延伸
其目的是为了较系统地了解该作家的作品思想、作品特点与艺术风格。
例如:《藤野先生》是作者鲁迅所写的回忆性散文。课文事件的时间是作者留学日本期间。鲁迅先生的作品多为杂文,杂文的多产也源自此文中“弃医从文”的思想,还与小时候的经历有关。据此,教师可向学生介绍作者写同时期的回忆散文集——《朝花夕拾》,这样,学生就可以多方面、多角度地了解鲁迅的童年生活,理解鲁迅杂文的思想源于何处。这种扩展阅读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同时对作者的艺术风格也有了初步的认识。
三、以某篇作品为基点,向类似题材的作品扩展
其目的是使同学们明确同题材往往因写作目的不同而表达方式不同。
例如:学习了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后,可向学生推荐朱自清的《冬天》。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夕阳与白雪交相辉映的娇美,描绘了雪色与草色相间的美景,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安适、恬静的美好境界,使小雪下的冬景充满了动态的美,抒发了作者对雪下济南美景的喜爱之情,洋溢着对济南温晴冬天的喜爱和感激之情。而同是写“冬天”题材的朱自清的《冬天》,则超前地运用了当今摄影艺术手法,用变幻的镜头摇出了三幅冬日的大特写,主画面中又重现出若干连动的小画面,大中套小,大小衔接粘合,主次相间补充,形成一组冬天里独有的不同景观,将人们眼中北国茫茫雪野、灰蒙蒙的天空罩着冷飕飕的寒气、透着冰冷的冬天,反而变成了充盈着一股暖流,一种人间温暖的热流的北国冬天。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多在描写,朱自清的《冬天》多在叙述,虽题材同,但因写作目的不同而表达方式亦不同。
四、以某一作品为基点,向同一文体的其他篇章扩展
其目的是领会同体裁文章的各中不同。
例如:学习完《岳阳楼记》之后,可向课本涉及“记”这一文体的篇章扩展。像《小石潭记》《核舟记》《桃花源记》《醉翁亭记》等,对它们的内容与手法加以比较,就可以知道:《岳阳楼记》借重修岳阳楼记的机会写景抒情,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主张;《小石潭记》是记游,通过对小石潭僻静、凄清景物的细致描摹,抒发被贬后寂寞压抑的心理;《核舟记》重在记物,通过对一件工艺美术品的说明,赞扬民间艺人高超的雕刻艺术;《桃花源记》重在写景记事,通过描绘世外桃源,表现对战乱的无可奈何,对和平的向往;
《醉翁亭记》也是记游,既写景又抒发与民同乐之情。通过这一系列的扩展比较,学生能较全面、明确地认识“记”这一文体属散文范畴,可记物,记事,记游,还可写景,议论,叙事,说明,作者回旋、挥洒的余地宽广,而且适用范围甚大。这样阅读一篇,反馈若干篇,经过比较分析,归纳异同,能较快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文言文的思维拓展能力。
五、以某作家作品为基点,向介绍这位作家的传记或评述性文字扩展
其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作品思想意义的基础上,较全面的掌握作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例如,在阅读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讲演》时,一位惊天动地的英雄赫然屹立眼前:他长须飘飘,昂首挺胸;他义正辞严,诉说历史;他怒不可遏,控诉敌人;他一腔豪情,鼓励革命;他气宇轩昂,以身赴死……此时,作为革命家形象的闻一多先生在同学们心中已经形成。可是要真正全面了解闻一多先生,教师还需要引导同学了解他的有关诗集如《红烛》《死水》等,特别是教师很有必要及时引导学生阅读臧克家写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文,使学生真正了解闻一多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诗人及大勇的革命烈士。
我在教学中尝试了这几种扩展阅读方法,学生欣然接受。今后将继续尝试。
一、以节选的文章为基点,向整篇或整部著作扩展
这种做法的目的是通过对著作全貌的了解来加深对节选的文章的深刻理解。
例如:在阅读《在烈火和暴雨下》时,学生一定会被作者精彩的环境描写所吸引,但同时学生也会思索:祥子为什么在那样残酷的环境下还要去拉车?课文对此并没有明显的交待。因此,教师有必要安排学生阅读《骆驼祥子》有关章节,从原著中寻求答案:失去了父母和几亩薄田的十八岁的祥子,要强、勤俭,对生活充满了希望。他希望自己能买辆车,做一个自食其力、独立的、自由的洋车夫。为此,他从风雨里咬牙,从茶饭里自苦,终于花了三年时间,赚出一辆车。课文写他与大自然斗,他在烈日和暴雨下挣命,在绝望与痛苦中,祥子变成了另一个人……通过对这些章节的阅读,不仅使学生了解到祥子在烈日下,在暴雨中不得不去拉车,而且使学生理解到祥子悲惨遭遇的根本原因是黑暗的社会制度,从而加深理解课文的主题,准确概括人物形象——祥子的思想性格。
二、以某篇名作为基点,进一步向这个作家的其他作品扩展,延伸
其目的是为了较系统地了解该作家的作品思想、作品特点与艺术风格。
例如:《藤野先生》是作者鲁迅所写的回忆性散文。课文事件的时间是作者留学日本期间。鲁迅先生的作品多为杂文,杂文的多产也源自此文中“弃医从文”的思想,还与小时候的经历有关。据此,教师可向学生介绍作者写同时期的回忆散文集——《朝花夕拾》,这样,学生就可以多方面、多角度地了解鲁迅的童年生活,理解鲁迅杂文的思想源于何处。这种扩展阅读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同时对作者的艺术风格也有了初步的认识。
三、以某篇作品为基点,向类似题材的作品扩展
其目的是使同学们明确同题材往往因写作目的不同而表达方式不同。
例如:学习了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后,可向学生推荐朱自清的《冬天》。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夕阳与白雪交相辉映的娇美,描绘了雪色与草色相间的美景,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安适、恬静的美好境界,使小雪下的冬景充满了动态的美,抒发了作者对雪下济南美景的喜爱之情,洋溢着对济南温晴冬天的喜爱和感激之情。而同是写“冬天”题材的朱自清的《冬天》,则超前地运用了当今摄影艺术手法,用变幻的镜头摇出了三幅冬日的大特写,主画面中又重现出若干连动的小画面,大中套小,大小衔接粘合,主次相间补充,形成一组冬天里独有的不同景观,将人们眼中北国茫茫雪野、灰蒙蒙的天空罩着冷飕飕的寒气、透着冰冷的冬天,反而变成了充盈着一股暖流,一种人间温暖的热流的北国冬天。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多在描写,朱自清的《冬天》多在叙述,虽题材同,但因写作目的不同而表达方式亦不同。
四、以某一作品为基点,向同一文体的其他篇章扩展
其目的是领会同体裁文章的各中不同。
例如:学习完《岳阳楼记》之后,可向课本涉及“记”这一文体的篇章扩展。像《小石潭记》《核舟记》《桃花源记》《醉翁亭记》等,对它们的内容与手法加以比较,就可以知道:《岳阳楼记》借重修岳阳楼记的机会写景抒情,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主张;《小石潭记》是记游,通过对小石潭僻静、凄清景物的细致描摹,抒发被贬后寂寞压抑的心理;《核舟记》重在记物,通过对一件工艺美术品的说明,赞扬民间艺人高超的雕刻艺术;《桃花源记》重在写景记事,通过描绘世外桃源,表现对战乱的无可奈何,对和平的向往;
《醉翁亭记》也是记游,既写景又抒发与民同乐之情。通过这一系列的扩展比较,学生能较全面、明确地认识“记”这一文体属散文范畴,可记物,记事,记游,还可写景,议论,叙事,说明,作者回旋、挥洒的余地宽广,而且适用范围甚大。这样阅读一篇,反馈若干篇,经过比较分析,归纳异同,能较快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文言文的思维拓展能力。
五、以某作家作品为基点,向介绍这位作家的传记或评述性文字扩展
其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作品思想意义的基础上,较全面的掌握作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例如,在阅读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讲演》时,一位惊天动地的英雄赫然屹立眼前:他长须飘飘,昂首挺胸;他义正辞严,诉说历史;他怒不可遏,控诉敌人;他一腔豪情,鼓励革命;他气宇轩昂,以身赴死……此时,作为革命家形象的闻一多先生在同学们心中已经形成。可是要真正全面了解闻一多先生,教师还需要引导同学了解他的有关诗集如《红烛》《死水》等,特别是教师很有必要及时引导学生阅读臧克家写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文,使学生真正了解闻一多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诗人及大勇的革命烈士。
我在教学中尝试了这几种扩展阅读方法,学生欣然接受。今后将继续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