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民乐合奏课是高校音乐学专业艺术实践课程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提高学生民族乐器演奏与排练的基本技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音乐专业的民乐合奏课教学水平还较差,乐器门类单一。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表现力,本文将以音乐的音准、节奏、音色三个基本要素为切入点,介绍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民乐合奏课中,是如何实现不同乐器的融合的。
【关键词】乐器;民族音乐;融和;音准;节奏;音色
【中图分类号】G642.421 【文献标识码】A
20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建设和人口数量的迅猛增长,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得到了进一步提高,民族音乐事业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喜欢民族音乐的人越来越多,学习传统民族乐器的学生也在不断增加。而独奏表演艺术形式已经满足不了民乐演奏多样性的需要,在高校民乐教育教学中,“吹打弹拉”是重要的演奏基础。所以高校民乐合奏课则成了在校民乐专业学生必修的课程之一。
一、民乐合奏课现状
(一)乐器门类单一
目前,乐器门类只有在我国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才相对齐全,而大部分的小城市及地区局限于当地的师资力量、学生的家庭情况、 学生性别、乐器难易程度和携带方便与否等问题,相对比较单一。通过多年音乐联考情况的调查可知,大部分女生选择了易学的古筝,其次是比较容易携带的二胡,而学习吹奏乐器的非常少。男生则通常选择竹笛,其次也是二胡,而学习弹奏乐器的少之又少。同时,在教师队伍中学习乐器的人也比较少,这就使得广大地区学习乐器的人很少,乐器門类也比较单一,从而影响普通高校民乐合奏课的开展。
(二)音乐表现力两极分化
在学习乐器的学生中,有一部分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曾跟随某种乐器专业的老师学习过。而这些老师的水平参差不齐,加上音乐教育理念的不同,往往会使得学生的音乐表现出现以下两种现象:(1)受过系统音乐教育理论的老师,认为技能技巧只是审美的工具,从而在教授学生时,往往比较注重情感体验和形象思维,注重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以及个性的发展,使得学生在音乐表现时具有极强的个性;(2)有些老师缺乏音乐教育理念,教授学生时,一味注重技能技巧,忽略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个性的发展,使得学生只是机械地学习和模仿老师,在音乐表现上几乎与老师雷同。
二、高校民乐合奏课的现状和意义
目前合奏课在高校音乐专业教育教学中长期处于不被重视的境地。人们对高校培养学生学习合奏课的目标和前景的理解存在差异。校内能够从事合奏教学的有实践经验的教师资源储备不足。由于各类音乐器材资金占用比较大,而且社会关注度降低,因此未能快速发展。
民族音乐是我们国家和全世界的音乐瑰宝和重要文化遗产。在民族音乐中民族乐器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我国几千年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民族音乐合奏课要培养学生演奏能力,为国家、社会团体培养优秀的人才。民乐合奏课在高校音乐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着力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合奏课程的设置与建设。
三、民乐合奏课中乐器的融合
民族乐器在我国文化长河中有着悠久的历史。由于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在历史和文化背景中存在不小的差异。民族乐器在音色、音调、音准等方面不同的特点,增加了排练的难度。但是也正因为“这个不同”才造就了我们特有的音效和意境。每个乐器相对而言都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在排练过程中,需要考虑的是怎样将这些民族乐器的个性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一)音准
乐器演奏中所发的音高,能与一定律制的音高相符,称为音准。在乐器表演合奏中,音准是最重要的一项因素,也是民乐合奏中“老大难”的问题。 如果把整个合奏乐队比作一个和弦,那么每个乐器构成的声就是和弦当中的一个音。想要演奏一个完美的和弦,每个音都必须在合适的时候以合适的方式出现。那么,一个乐队中就需要有一个标准的调音制度,按照弦、弹、吹各声部的顺序进行调音,而且每一个声部的每一种乐器都需要有专业人员负责校音。由于很多学生在学习时,都被视为独奏者进行培养的,在音乐表现上十分注重个性的张扬,因此即使每个学生在演奏过程中,都注意自己的音准问题,也只是局限于自己。当他们参加合奏时,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做不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从而出现自己的声部和其他声部不能完全融合的现象。比如演奏古琴,左手手指按弦的力度能直接影响音准,即使琴弦都有固定的“品”位,但如果不注意他人的演奏,一旦情绪激动就容易出现力量过大而导致音准偏高的状况。又比如吹奏唢呐和萧,由于它们各自的材质不同,吹奏的时间一旦过长,乐器管体经过长时间震动就容易发热而使音准发生微妙的变化,这个时候如果不注意其他声部的旋律音准,时刻做出相应的调整,就很难融入乐曲之中。而作为合奏的指挥,则要随时掌握乐曲的音准,及时捕捉不和谐的因素,从而做出调整。
(二)节奏
节奏和节拍是音乐的灵魂,它们的不同直接影响着音乐所要表达的内容。一个优秀的作品,是作曲家灵活运用音域空间和不同的节拍创作出来的,包括主奏声部和伴奏声部,并且每个声部之间都是相互支撑、相互衬托的。对于那些基本功不是很扎实的学生来说,在排练时要想较熟练地掌握乐曲的节奏和节拍具有一定的困难。比如民乐合奏曲《花好月圆》,其中绝大部分弹拨声部用于伴奏,而且后半拍的伴奏音型比较多,在演奏时,会有个别学生误把后半拍演奏成前半拍。究其原因是学生合奏经验的不足,他们对乐曲旋律掌握较好,对节奏的把握却相对较差。像这种节奏型的乐曲,可将后半拍弱起的节奏完全改成每隔两小节一个前半拍重音,让学生慢慢适应,当学生能够驾驭这种节奏型的乐曲后,再将其改回来。除此之外,在平时也可以分声部加入一些节奏型的训练,以帮助学生保持速度稳定性,提高把握节奏的能力。在排练的过程中,经常会有演奏者只顾自己演奏作品,从不看指挥,这是一个非常令合奏指挥头疼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首先,指挥要使学生认识到乐队整体性与指挥统一性的重要性,并加强学生的这一认识;其次,还要丰富自己的指挥语言,最大调动演奏者的情绪。 (三)音色
在民乐合奏课上,最难处理的就是各种乐器实现音色的融合。在现有的合奏中,除了从古代传下来的乐曲外,大部分现代合奏作品,都是运用西方作曲技法创作的。如果用中国传统民族乐器演奏这些作品的话,那么音色是关键。在民乐合奏中所使用的乐器,包括弹拨乐器、拉弦乐器、打击乐器和吹管乐器。为了使这四种乐器在合奏中达到所需的融合效果,需要指挥根据所奏曲目的特点,做出合理的调整。在中国传统的民族乐器中,高音乐器占据了大多数;中音部位的乐器除了中阮外,中音加键唢呐、中胡、中音笙等都是由同种乐器改良的。有些乐器的声音范围比较宽,低音区并不是它的主要特点,在实际表演中不能经常使用。很多时候,人们会选择西方的大提琴和低音提琴,虽然它们不属于我国传统的民族乐器,但可以用它们来丰富乐队的声部,拓宽音域。此外,在民乐队中,声部的融合也会受到各声部人员分配比例的影响。在一般情况下,拉弦乐器和中音乐器的人数会比高音乐器的人数多一些。同时由于弹拨乐器和拉弦乐器的发音方式有异,所以这两个乐器的调配部署就显得更为重要。其中,拉弦乐器负责大部分旋律声部,弹拨乐器负责特色声部和小部分旋律声部,所以拉弦乐器与弹拨乐器的调配比例通常是5:2。如此,既能突出主旋律,又能增加旋律织体的层次性。除了以上这些问题,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一些配器者或作曲家在进行创作时,没有对乐曲在演奏时呈现出来的效果加以重视,当然也不是人人都能考虑得如此全面。
一个新的作品在没有经过实践排练的情况下,其中的问题是很难显现的,就算是严格按照西洋作曲技法创作的作品也是如此,但是当作品进行民族乐器合奏时,其中的问题就能凸显出来,问题主要表现在音色融合不够。当作品本身对乐队融合度造成影响时,指挥不能盲目服从作品,而应该适当地调整作品的配器与和声等,以求演奏出动听和谐的旋律。
四、结语
根据上面所述可以知道,民乐合奏课中的乐器融合并不是无法解决的问题。在演奏作品时,只要能够保持科学冷静的头脑和细致谨慎的态度,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能做到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1]冯天瑜,何晓明.中华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2]袁静芳.民族器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9.
[3]叶栋.民族器乐的体裁与形式[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
[4]傅利民.中國民族器乐配器教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5]张建庄.高校民乐合奏课基础教学探微[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11).
[6]蒋长清.高校民乐合奏课程教学“分解”与“融合”的研究与实践——基于电脑音乐技术的视角[J].大众文艺,2014(14).
作者简介:史新刚(1980-),男,硕士学位,山西省运城学院音乐系讲师。
【关键词】乐器;民族音乐;融和;音准;节奏;音色
【中图分类号】G642.421 【文献标识码】A
20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建设和人口数量的迅猛增长,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得到了进一步提高,民族音乐事业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喜欢民族音乐的人越来越多,学习传统民族乐器的学生也在不断增加。而独奏表演艺术形式已经满足不了民乐演奏多样性的需要,在高校民乐教育教学中,“吹打弹拉”是重要的演奏基础。所以高校民乐合奏课则成了在校民乐专业学生必修的课程之一。
一、民乐合奏课现状
(一)乐器门类单一
目前,乐器门类只有在我国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才相对齐全,而大部分的小城市及地区局限于当地的师资力量、学生的家庭情况、 学生性别、乐器难易程度和携带方便与否等问题,相对比较单一。通过多年音乐联考情况的调查可知,大部分女生选择了易学的古筝,其次是比较容易携带的二胡,而学习吹奏乐器的非常少。男生则通常选择竹笛,其次也是二胡,而学习弹奏乐器的少之又少。同时,在教师队伍中学习乐器的人也比较少,这就使得广大地区学习乐器的人很少,乐器門类也比较单一,从而影响普通高校民乐合奏课的开展。
(二)音乐表现力两极分化
在学习乐器的学生中,有一部分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曾跟随某种乐器专业的老师学习过。而这些老师的水平参差不齐,加上音乐教育理念的不同,往往会使得学生的音乐表现出现以下两种现象:(1)受过系统音乐教育理论的老师,认为技能技巧只是审美的工具,从而在教授学生时,往往比较注重情感体验和形象思维,注重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以及个性的发展,使得学生在音乐表现时具有极强的个性;(2)有些老师缺乏音乐教育理念,教授学生时,一味注重技能技巧,忽略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个性的发展,使得学生只是机械地学习和模仿老师,在音乐表现上几乎与老师雷同。
二、高校民乐合奏课的现状和意义
目前合奏课在高校音乐专业教育教学中长期处于不被重视的境地。人们对高校培养学生学习合奏课的目标和前景的理解存在差异。校内能够从事合奏教学的有实践经验的教师资源储备不足。由于各类音乐器材资金占用比较大,而且社会关注度降低,因此未能快速发展。
民族音乐是我们国家和全世界的音乐瑰宝和重要文化遗产。在民族音乐中民族乐器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我国几千年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民族音乐合奏课要培养学生演奏能力,为国家、社会团体培养优秀的人才。民乐合奏课在高校音乐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着力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合奏课程的设置与建设。
三、民乐合奏课中乐器的融合
民族乐器在我国文化长河中有着悠久的历史。由于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在历史和文化背景中存在不小的差异。民族乐器在音色、音调、音准等方面不同的特点,增加了排练的难度。但是也正因为“这个不同”才造就了我们特有的音效和意境。每个乐器相对而言都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在排练过程中,需要考虑的是怎样将这些民族乐器的个性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一)音准
乐器演奏中所发的音高,能与一定律制的音高相符,称为音准。在乐器表演合奏中,音准是最重要的一项因素,也是民乐合奏中“老大难”的问题。 如果把整个合奏乐队比作一个和弦,那么每个乐器构成的声就是和弦当中的一个音。想要演奏一个完美的和弦,每个音都必须在合适的时候以合适的方式出现。那么,一个乐队中就需要有一个标准的调音制度,按照弦、弹、吹各声部的顺序进行调音,而且每一个声部的每一种乐器都需要有专业人员负责校音。由于很多学生在学习时,都被视为独奏者进行培养的,在音乐表现上十分注重个性的张扬,因此即使每个学生在演奏过程中,都注意自己的音准问题,也只是局限于自己。当他们参加合奏时,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做不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从而出现自己的声部和其他声部不能完全融合的现象。比如演奏古琴,左手手指按弦的力度能直接影响音准,即使琴弦都有固定的“品”位,但如果不注意他人的演奏,一旦情绪激动就容易出现力量过大而导致音准偏高的状况。又比如吹奏唢呐和萧,由于它们各自的材质不同,吹奏的时间一旦过长,乐器管体经过长时间震动就容易发热而使音准发生微妙的变化,这个时候如果不注意其他声部的旋律音准,时刻做出相应的调整,就很难融入乐曲之中。而作为合奏的指挥,则要随时掌握乐曲的音准,及时捕捉不和谐的因素,从而做出调整。
(二)节奏
节奏和节拍是音乐的灵魂,它们的不同直接影响着音乐所要表达的内容。一个优秀的作品,是作曲家灵活运用音域空间和不同的节拍创作出来的,包括主奏声部和伴奏声部,并且每个声部之间都是相互支撑、相互衬托的。对于那些基本功不是很扎实的学生来说,在排练时要想较熟练地掌握乐曲的节奏和节拍具有一定的困难。比如民乐合奏曲《花好月圆》,其中绝大部分弹拨声部用于伴奏,而且后半拍的伴奏音型比较多,在演奏时,会有个别学生误把后半拍演奏成前半拍。究其原因是学生合奏经验的不足,他们对乐曲旋律掌握较好,对节奏的把握却相对较差。像这种节奏型的乐曲,可将后半拍弱起的节奏完全改成每隔两小节一个前半拍重音,让学生慢慢适应,当学生能够驾驭这种节奏型的乐曲后,再将其改回来。除此之外,在平时也可以分声部加入一些节奏型的训练,以帮助学生保持速度稳定性,提高把握节奏的能力。在排练的过程中,经常会有演奏者只顾自己演奏作品,从不看指挥,这是一个非常令合奏指挥头疼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首先,指挥要使学生认识到乐队整体性与指挥统一性的重要性,并加强学生的这一认识;其次,还要丰富自己的指挥语言,最大调动演奏者的情绪。 (三)音色
在民乐合奏课上,最难处理的就是各种乐器实现音色的融合。在现有的合奏中,除了从古代传下来的乐曲外,大部分现代合奏作品,都是运用西方作曲技法创作的。如果用中国传统民族乐器演奏这些作品的话,那么音色是关键。在民乐合奏中所使用的乐器,包括弹拨乐器、拉弦乐器、打击乐器和吹管乐器。为了使这四种乐器在合奏中达到所需的融合效果,需要指挥根据所奏曲目的特点,做出合理的调整。在中国传统的民族乐器中,高音乐器占据了大多数;中音部位的乐器除了中阮外,中音加键唢呐、中胡、中音笙等都是由同种乐器改良的。有些乐器的声音范围比较宽,低音区并不是它的主要特点,在实际表演中不能经常使用。很多时候,人们会选择西方的大提琴和低音提琴,虽然它们不属于我国传统的民族乐器,但可以用它们来丰富乐队的声部,拓宽音域。此外,在民乐队中,声部的融合也会受到各声部人员分配比例的影响。在一般情况下,拉弦乐器和中音乐器的人数会比高音乐器的人数多一些。同时由于弹拨乐器和拉弦乐器的发音方式有异,所以这两个乐器的调配部署就显得更为重要。其中,拉弦乐器负责大部分旋律声部,弹拨乐器负责特色声部和小部分旋律声部,所以拉弦乐器与弹拨乐器的调配比例通常是5:2。如此,既能突出主旋律,又能增加旋律织体的层次性。除了以上这些问题,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一些配器者或作曲家在进行创作时,没有对乐曲在演奏时呈现出来的效果加以重视,当然也不是人人都能考虑得如此全面。
一个新的作品在没有经过实践排练的情况下,其中的问题是很难显现的,就算是严格按照西洋作曲技法创作的作品也是如此,但是当作品进行民族乐器合奏时,其中的问题就能凸显出来,问题主要表现在音色融合不够。当作品本身对乐队融合度造成影响时,指挥不能盲目服从作品,而应该适当地调整作品的配器与和声等,以求演奏出动听和谐的旋律。
四、结语
根据上面所述可以知道,民乐合奏课中的乐器融合并不是无法解决的问题。在演奏作品时,只要能够保持科学冷静的头脑和细致谨慎的态度,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能做到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1]冯天瑜,何晓明.中华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2]袁静芳.民族器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9.
[3]叶栋.民族器乐的体裁与形式[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
[4]傅利民.中國民族器乐配器教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5]张建庄.高校民乐合奏课基础教学探微[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11).
[6]蒋长清.高校民乐合奏课程教学“分解”与“融合”的研究与实践——基于电脑音乐技术的视角[J].大众文艺,2014(14).
作者简介:史新刚(1980-),男,硕士学位,山西省运城学院音乐系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