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舆论监督在本质上是人民群众通过新闻媒体对国家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的监督,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对人民群众广泛监督的客观反映。
从理论上讲,舆论监督至少具有三种功能:一是大众评判功能。新闻媒体通过正当的舆论监督,把一些假、恶、丑的事物不加掩饰地暴露于众,让社会去衡量、评判,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曝光”。这是一种强大的、积极的社会控制力量,它有助于阻止和抑制不正确、不道德言论和行为的发生。二是情绪宣泄功能。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社会组织形式、就业结构和分配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因利益格局调整,不同利益群体会产生一些不同意见。社会上一些消极腐败现象的存在,也在人民群众中引发一些不满情绪。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让人民群众把意见和情绪释放出来,可以起到“慢撒气”的作用,避免这种情绪的积淀和突然爆发。三是社会警示功能。舆论监督可以起到提醒、告诫的作用,个别人受到批评和监督,会使更多的人引为警戒、受到教育,对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同时,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是我们党和政府“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表现,是一种自信心的展示,它可以使读者和观众从新闻报道中感受到我们党和国家完全有力量、有办法逐步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各种消极现象。
从实践上说,舆论监督作为社会主义监督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鲜明的特点是新闻性强、覆盖面广、影响力大。鉴于此,在运用这种监督手段时,我们要尽量选择“政府重视、群众关心、针对性强、教育面广”的重大问题,尽量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典型事例,力求做到揭露面小、教育面大。在处理同其他监督形式的关系上,力求做到相互配合、优势互补。要牢固树立依法进行监督的观念,不要“四面出击”,不要试图仅靠媒体的力量“包打天下”。
舆论监督更不能事无巨细、有闻必录。新闻媒体要注意从“党和政府明令禁止”和“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结合点寻找舆论监督的突破口。总结多年来新闻舆论监督的实践,我们认为舆论监督要突出五个重点:一是加强对违法违规行为的监督,揭露和批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贪赃枉法等行为,推进依法治国;二是加强对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反映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工作的希望和建议,揭露和批评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阳奉阴违、各行其是等行为,维护中央权威,保证政令畅通;三是加强对党纪政纪执行情况的监督,揭露和批评失职渎职、滥用权力、消极腐败等行为,促进干部队伍廉政建设;四是加强对侵害人民群众利益行为的监督,揭露和批评以各种手段和方式侵害群众利益的现象和行为,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五是加强对社会丑恶现象、不道德行为和不良风气的揭露和批评,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弘扬社会正气。
舆论监督一定要慎之又慎,确保报道的事实准确无误。近年来,围绕舆论监督工作引发的诉讼和争议不断增多,其中部分原因是报道对象对媒体揭露的事实有不同看法。因此,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工作,必须做到实事求是。我们要求记者必须深入实际,进行认真细致的调查研究,注意听取各方面的意见,防止以偏概全。自觉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在采写稿件时,要根据事实来描写事实,而不要根据主观意图来描写事实;要确保报道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必须高度重视对新闻事实的反复核对;要经常检查有没有关系稿和人情稿,有没有应该回避而没有自觉回避的现象,有没有其他以稿谋私的行为;要注明消息来源,提前掌握重要事实的“证据”,使舆论监督稿件涉及的事实经得起实践的检验、群众的检验和历史的检验。
在实际工作中,舆论监督要注意监督方式、讲究监督艺术。要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促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新闻媒体开展舆论监督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抓住典型,有头有尾,向积极方面诱导;二是分寸要适当,不要把个别的现象当做普遍的现象,不要把局部的东西夸大为整体;三是舆论监督要及时,不要专门喜欢事后批评,最好是刚露头就批评;四是舆论监督要把握好度,要下些毛毛雨;五是在报纸上开展批评的时候要与人为善,不能恶意中伤,让人家下不了台。
舆论监督还要正确处理监督批评和正面导向的关系,在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工作的同时,要千方百计增强正面报道的实效性和影响力,确保以正面宣传为主。舆论导向指的是新闻媒介通过持续不断的信息流而构筑的信息环境,或者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意见表达等方式去引导公众形成为宣传者所期待的思想、价值理念和行为方式。如何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呢?一是要做到大局意识与受众意识的统一。当前,我们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转型过程中各种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不断出现,在这种时候,我们只有综观全局,从大局出发,才能看清事物的发展方向、本质和主流,才能真正地服从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大局。受众意识是指导我们的新闻工作者要真正从火热的现实出发,从人民大众的需要和愿望出发,从实际出发去采写、编辑、传播信息,而不是仅仅只唯上、唯书、唯利。而要做到大局意识和受众意识的统一,必须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本质要求,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传播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积极的、健康的、实事求是的新闻作品,既报喜又报忧、既歌颂光明又针砭黑暗,真正成为党和人民的喉舌。二是批评与引导在党的宗旨上的统一。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为人民谋取最大的利益。在舆论批评和舆论引导问题上亦是如此。批评是为了改进工作,对一些与事实不符的批评,必要时也要提醒和说明。真正使批评与引导两者殊途同归,共同统一于党的宣传宗旨之上。
(作者单位:周口日报社)
编校:施宇
从理论上讲,舆论监督至少具有三种功能:一是大众评判功能。新闻媒体通过正当的舆论监督,把一些假、恶、丑的事物不加掩饰地暴露于众,让社会去衡量、评判,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曝光”。这是一种强大的、积极的社会控制力量,它有助于阻止和抑制不正确、不道德言论和行为的发生。二是情绪宣泄功能。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社会组织形式、就业结构和分配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因利益格局调整,不同利益群体会产生一些不同意见。社会上一些消极腐败现象的存在,也在人民群众中引发一些不满情绪。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让人民群众把意见和情绪释放出来,可以起到“慢撒气”的作用,避免这种情绪的积淀和突然爆发。三是社会警示功能。舆论监督可以起到提醒、告诫的作用,个别人受到批评和监督,会使更多的人引为警戒、受到教育,对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同时,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是我们党和政府“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表现,是一种自信心的展示,它可以使读者和观众从新闻报道中感受到我们党和国家完全有力量、有办法逐步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各种消极现象。
从实践上说,舆论监督作为社会主义监督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鲜明的特点是新闻性强、覆盖面广、影响力大。鉴于此,在运用这种监督手段时,我们要尽量选择“政府重视、群众关心、针对性强、教育面广”的重大问题,尽量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典型事例,力求做到揭露面小、教育面大。在处理同其他监督形式的关系上,力求做到相互配合、优势互补。要牢固树立依法进行监督的观念,不要“四面出击”,不要试图仅靠媒体的力量“包打天下”。
舆论监督更不能事无巨细、有闻必录。新闻媒体要注意从“党和政府明令禁止”和“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结合点寻找舆论监督的突破口。总结多年来新闻舆论监督的实践,我们认为舆论监督要突出五个重点:一是加强对违法违规行为的监督,揭露和批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贪赃枉法等行为,推进依法治国;二是加强对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反映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工作的希望和建议,揭露和批评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阳奉阴违、各行其是等行为,维护中央权威,保证政令畅通;三是加强对党纪政纪执行情况的监督,揭露和批评失职渎职、滥用权力、消极腐败等行为,促进干部队伍廉政建设;四是加强对侵害人民群众利益行为的监督,揭露和批评以各种手段和方式侵害群众利益的现象和行为,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五是加强对社会丑恶现象、不道德行为和不良风气的揭露和批评,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弘扬社会正气。
舆论监督一定要慎之又慎,确保报道的事实准确无误。近年来,围绕舆论监督工作引发的诉讼和争议不断增多,其中部分原因是报道对象对媒体揭露的事实有不同看法。因此,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工作,必须做到实事求是。我们要求记者必须深入实际,进行认真细致的调查研究,注意听取各方面的意见,防止以偏概全。自觉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在采写稿件时,要根据事实来描写事实,而不要根据主观意图来描写事实;要确保报道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必须高度重视对新闻事实的反复核对;要经常检查有没有关系稿和人情稿,有没有应该回避而没有自觉回避的现象,有没有其他以稿谋私的行为;要注明消息来源,提前掌握重要事实的“证据”,使舆论监督稿件涉及的事实经得起实践的检验、群众的检验和历史的检验。
在实际工作中,舆论监督要注意监督方式、讲究监督艺术。要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促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新闻媒体开展舆论监督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抓住典型,有头有尾,向积极方面诱导;二是分寸要适当,不要把个别的现象当做普遍的现象,不要把局部的东西夸大为整体;三是舆论监督要及时,不要专门喜欢事后批评,最好是刚露头就批评;四是舆论监督要把握好度,要下些毛毛雨;五是在报纸上开展批评的时候要与人为善,不能恶意中伤,让人家下不了台。
舆论监督还要正确处理监督批评和正面导向的关系,在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工作的同时,要千方百计增强正面报道的实效性和影响力,确保以正面宣传为主。舆论导向指的是新闻媒介通过持续不断的信息流而构筑的信息环境,或者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意见表达等方式去引导公众形成为宣传者所期待的思想、价值理念和行为方式。如何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呢?一是要做到大局意识与受众意识的统一。当前,我们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转型过程中各种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不断出现,在这种时候,我们只有综观全局,从大局出发,才能看清事物的发展方向、本质和主流,才能真正地服从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大局。受众意识是指导我们的新闻工作者要真正从火热的现实出发,从人民大众的需要和愿望出发,从实际出发去采写、编辑、传播信息,而不是仅仅只唯上、唯书、唯利。而要做到大局意识和受众意识的统一,必须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本质要求,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传播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积极的、健康的、实事求是的新闻作品,既报喜又报忧、既歌颂光明又针砭黑暗,真正成为党和人民的喉舌。二是批评与引导在党的宗旨上的统一。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为人民谋取最大的利益。在舆论批评和舆论引导问题上亦是如此。批评是为了改进工作,对一些与事实不符的批评,必要时也要提醒和说明。真正使批评与引导两者殊途同归,共同统一于党的宣传宗旨之上。
(作者单位:周口日报社)
编校: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