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要改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沉闷的独语,自然少不得师生之间有效的对话,而如何使这种对话有效进行?我个人觉得:平等和科学是必不可少的要素。
关键词:初中语文 对话 课堂教学
一、俯下身子,平等对话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试想一下,如果我们语文教师不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转变观念更新自己,而是一言堂的自我表演忘乎所以,又何谈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我国当代著名语文教育家魏书生说道:“当老师的,俯下身子为学生服务,让学生一寸一寸朝前走。”既然语文教师的目的是为学生服务,那么作为组织者和引导者的我们,就不能关起门来在教学大纲教材上动死脑筋,做花样文章,强迫学生适应自己,而应该努力去研究我们的服务对象——学生,他们的学习心理、原有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等,以使自己的教学适应学生的个性需要和发展需要。语文教师应该和文本、学生组成富有活力的铁三角,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呼吸。
那么,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做到平等对话呢?首先,语文教师应放下架子,和学生“心连心”。一提到师生关系,人们往往便会想起“师道尊严”,好像尊严就是师道的核心似的,殊不知,这种让学生对老师只有敬畏,只有恭恭敬敬地听和做,师生之间授受关系泾渭分明的尊严,只能算是冠冕堂皇的假尊严,好似皇帝的新装,真正的尊严应该是教师放下架子,树立“我和你,心相连,同住一课堂”的新思想,在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基础之上,教师与学生彼此接纳、彼此沟通,相互激励、共同提高。“亲其师而信其道”,加强师生间的平等对话,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建立融洽、和谐、宽松的语文课堂教学氛围,不仅可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而且也能让我们的师道真正潇洒地尊严一回。在语文的背诵教学中,班上学生常有畏难情绪,背诵的任务有时不能按规定完成,怎么办?针对这一问题,我先是自己背诵,从中感受背诵文字的脉络并提取背诵过程中的诀窍,接着背诵给全班同学听,让他们看看,我这个70后的“老”师都能按时完成任务,你们这些90后的“新”生怎么就不能“更上一层楼”呢?至于实在无法按规定完成的个别学生,我就让小组组长降低难度使他们闯关成功。比如背诵朱自清的《春》一文,按规定要一次性背完,但针对个别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就先与之交流背诵经验,然后让他们学会按《春》中所描绘的几幅图依次背诵。有人问我:“干嘛这样折腾自己呢?”我笑着答道:“乐在其中也。”其次,放飞课堂,用积极性的评价使学生感受到“我能行”。再者,放眼多元解读,让语文课堂与众不同。语文教师在与学生对话时,或在潜意识中对问题的表达有着很强的先见,或怕打乱了自己的课堂教学节奏,而不敢放手让学生对教材文本“说三道四”,这种做法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学生的主体性,压缩了学生的话语权,不利于学生对教材文本进行个性化的多元解读。身为语文教师,我们需要有“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自由课堂,“怪哉”课堂,让课堂成为有故事的“百草园”,而不是“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的“三味书屋”。就拿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来说,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批判封建教育制度?表现了儿童热爱自然,追求新鲜知识,天真幼稚、快乐的心理,還是既有批判又有表现?无疑地这三种说法都有一定道理,学生无论赞成哪种说法,只要能言之有理,我们都要给予适当肯定。
当然,放眼多元解读,绝不是提倡天马行空的纵读,而是要力主以文本解读为根本,对文本进行科学的解读,与文本展开科学的对话。
二、以文为本,科学对话
教师、学生、文本构成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这三者的相互关系构成了语文课堂教学对话的基本形式,即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教师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教师与文本的对话等等。而如何使这些对话有效,“科学”二字实为必需。因为,只有科学对话,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目标才能真正得以实现。也许有人会说:“你说的‘科学’二字太抽象了,有没有哪些规范呀?”结合个人语文课堂教学经验,我把科学对话归纳为下面三个方面。
1.主题式对话。语文课堂上,有些教师为了“鼓励”学生的思维而任由学生的思想游离,也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和学生说着说着就扯远了,偏离了主题,这样的教学对话不仅不科学,而且造成了课堂教学的无序低效。语文课堂教学的对话应该是主题式的对话,对话的双方不是在两条平行线上滑行,而是围绕一个主题互相碰撞、不断深入、共同成长。比如在上《世说新语?咏雪》一文时,我就紧紧让学生围绕“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白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这一问题展开,有学生说“撒盐空中”好,因为盐和雪都是白的;也有学生说,“柳絮因风起”好,因为它让人感到了雪漫天飞舞的情态,给人以想象的空间。对于学生和学生的对话,我并不做定论,而是让学生由此更深一层去思考写景该如何赋形传神,这不是一举两得了么?
2.多向式对话。语文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早已有预定的答案,却要以对话的形式来与学生进行“对话”,这真是“明知有答案,偏要戏学生”呀。例如,一次听课,有位教师在教《行道树》一文时,提了这么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有的学生回答是为了加强环保,有的学生回答是为了呼唤一种社会责任感以及呼唤人们对尽责任者应有的理解和尊重,其实这些也是对文本的有益解读,但是,由于这位教师自己事先在心里预设了答案,因此在与学生对话中就导致他不断地引导学生往自己的预设答案“歌颂默默无闻的无私奉献精神”这个主题上靠拢,使得师生对话单向发展,既限制了对话中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又阻碍了对话中学生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可否认,这位教师的师生对话是主题式的,但可惜的是,他是“被主题”了,只局限于文本的政治解读,而不敢越雷池一步。
关键词:初中语文 对话 课堂教学
一、俯下身子,平等对话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试想一下,如果我们语文教师不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转变观念更新自己,而是一言堂的自我表演忘乎所以,又何谈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我国当代著名语文教育家魏书生说道:“当老师的,俯下身子为学生服务,让学生一寸一寸朝前走。”既然语文教师的目的是为学生服务,那么作为组织者和引导者的我们,就不能关起门来在教学大纲教材上动死脑筋,做花样文章,强迫学生适应自己,而应该努力去研究我们的服务对象——学生,他们的学习心理、原有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等,以使自己的教学适应学生的个性需要和发展需要。语文教师应该和文本、学生组成富有活力的铁三角,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呼吸。
那么,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做到平等对话呢?首先,语文教师应放下架子,和学生“心连心”。一提到师生关系,人们往往便会想起“师道尊严”,好像尊严就是师道的核心似的,殊不知,这种让学生对老师只有敬畏,只有恭恭敬敬地听和做,师生之间授受关系泾渭分明的尊严,只能算是冠冕堂皇的假尊严,好似皇帝的新装,真正的尊严应该是教师放下架子,树立“我和你,心相连,同住一课堂”的新思想,在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基础之上,教师与学生彼此接纳、彼此沟通,相互激励、共同提高。“亲其师而信其道”,加强师生间的平等对话,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建立融洽、和谐、宽松的语文课堂教学氛围,不仅可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而且也能让我们的师道真正潇洒地尊严一回。在语文的背诵教学中,班上学生常有畏难情绪,背诵的任务有时不能按规定完成,怎么办?针对这一问题,我先是自己背诵,从中感受背诵文字的脉络并提取背诵过程中的诀窍,接着背诵给全班同学听,让他们看看,我这个70后的“老”师都能按时完成任务,你们这些90后的“新”生怎么就不能“更上一层楼”呢?至于实在无法按规定完成的个别学生,我就让小组组长降低难度使他们闯关成功。比如背诵朱自清的《春》一文,按规定要一次性背完,但针对个别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就先与之交流背诵经验,然后让他们学会按《春》中所描绘的几幅图依次背诵。有人问我:“干嘛这样折腾自己呢?”我笑着答道:“乐在其中也。”其次,放飞课堂,用积极性的评价使学生感受到“我能行”。再者,放眼多元解读,让语文课堂与众不同。语文教师在与学生对话时,或在潜意识中对问题的表达有着很强的先见,或怕打乱了自己的课堂教学节奏,而不敢放手让学生对教材文本“说三道四”,这种做法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学生的主体性,压缩了学生的话语权,不利于学生对教材文本进行个性化的多元解读。身为语文教师,我们需要有“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自由课堂,“怪哉”课堂,让课堂成为有故事的“百草园”,而不是“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的“三味书屋”。就拿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来说,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批判封建教育制度?表现了儿童热爱自然,追求新鲜知识,天真幼稚、快乐的心理,還是既有批判又有表现?无疑地这三种说法都有一定道理,学生无论赞成哪种说法,只要能言之有理,我们都要给予适当肯定。
当然,放眼多元解读,绝不是提倡天马行空的纵读,而是要力主以文本解读为根本,对文本进行科学的解读,与文本展开科学的对话。
二、以文为本,科学对话
教师、学生、文本构成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这三者的相互关系构成了语文课堂教学对话的基本形式,即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教师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教师与文本的对话等等。而如何使这些对话有效,“科学”二字实为必需。因为,只有科学对话,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目标才能真正得以实现。也许有人会说:“你说的‘科学’二字太抽象了,有没有哪些规范呀?”结合个人语文课堂教学经验,我把科学对话归纳为下面三个方面。
1.主题式对话。语文课堂上,有些教师为了“鼓励”学生的思维而任由学生的思想游离,也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和学生说着说着就扯远了,偏离了主题,这样的教学对话不仅不科学,而且造成了课堂教学的无序低效。语文课堂教学的对话应该是主题式的对话,对话的双方不是在两条平行线上滑行,而是围绕一个主题互相碰撞、不断深入、共同成长。比如在上《世说新语?咏雪》一文时,我就紧紧让学生围绕“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白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这一问题展开,有学生说“撒盐空中”好,因为盐和雪都是白的;也有学生说,“柳絮因风起”好,因为它让人感到了雪漫天飞舞的情态,给人以想象的空间。对于学生和学生的对话,我并不做定论,而是让学生由此更深一层去思考写景该如何赋形传神,这不是一举两得了么?
2.多向式对话。语文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早已有预定的答案,却要以对话的形式来与学生进行“对话”,这真是“明知有答案,偏要戏学生”呀。例如,一次听课,有位教师在教《行道树》一文时,提了这么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有的学生回答是为了加强环保,有的学生回答是为了呼唤一种社会责任感以及呼唤人们对尽责任者应有的理解和尊重,其实这些也是对文本的有益解读,但是,由于这位教师自己事先在心里预设了答案,因此在与学生对话中就导致他不断地引导学生往自己的预设答案“歌颂默默无闻的无私奉献精神”这个主题上靠拢,使得师生对话单向发展,既限制了对话中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又阻碍了对话中学生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可否认,这位教师的师生对话是主题式的,但可惜的是,他是“被主题”了,只局限于文本的政治解读,而不敢越雷池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