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牦牛博士”姬秋梅

来源 :恋爱婚姻家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a87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人公

  为了让西藏牧民过上更美好的生活,姬秋梅30多年与牦牛为伍,研究牦牛的生存和繁育,部分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姬秋梅却说,其实她最喜欢的还是牧民们给她起的“牦牛博士”这一称呼……

海外归来创建牦牛科研团队


  1984年8月的一天,家在西藏拉萨市当雄县牧区的姬秋梅收到了人生最珍贵的礼物——高考录取通知书。她满心欢喜地接过通知书,当她看到录取通知书上的畜牧兽医专业时,脸上的笑容顿时凝固了。姬秋梅记得很清楚,高考填报志愿时,她填报的是西南民族学院(现在的西南民族大学)一个当时很热门的专业,却阴差阳错地被调剂到了畜牧兽医专业。
  姬秋梅是一名“藏二代”。父亲姬纯礼1954年5月在慕生忠将军的带领下,与其他1000多名工兵参加了青藏公路修筑攻坚战,7个月零4天后,公路修到了拉萨。在这里,姬纯礼遇到了姬秋梅的母亲,一位纯洁善良的藏族女子,两个年轻人组成了一个新的家庭。
  姬秋梅在牧区出生后,八九岁就去挤羊奶挣工分,深深懂得牧民劳作的艰辛。因此,高考填报志愿时,她有意回避畜牧兽医专业,却偏偏被调剂到了这个专业。身为家中长女,姬秋梅考虑到母亲独自带大3个孩子不容易,想早点毕业找份工作减轻家里的负担,就带着录取通知书去大学报到了。
  进入大学后,姬秋梅很快调整了心态,慢慢喜欢上了所学专业。她学习刻苦,4年的专业课成绩都很出色。大学毕业后,姬秋梅本来有更好的选择,但她觉得家乡更需要她,便义无反顾地回到拉萨,被分配到西藏自治区农科院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所,从事与牦牛相关的研究工作。
  青藏高原牦牛数量占全世界牦牛总量的90%,姬秋梅刚参加工作时,西藏牦牛生产研究领域还是一片空白。为了获取第一手资料,姬秋梅主动申请到条件艰苦的羊八井切玛乡畜牧草原综合实验点,担任农科院在该乡“草场、畜医综合服务项目”的负责人。
  下乡后,姬秋梅经常骑着自行车走村串户,实地了解草原生态环境和畜牧业生产,写下了几十万字的调研笔记。姬秋梅发现,与牦牛接触多了,她每次去牧民家里,牦牛都会对着她哞哞大叫,像是在欢迎她。
  在基层时间久了,姬秋梅越来越体会到牧民对牦牛的感情和依赖。牧民的衣食住行甚至耕田都离不开牦牛,比如喝牦牛奶,吃牦牛肉,烧牦牛粪,用牦牛毛做帐篷,将牦牛当作交通工具……西藏地区近60%的肉靠牦牛提供,人们常用的酥油也有近40%产自牦牛,可以说,牦牛浑身是宝,对于贫困的牧民来说,牦牛就是生计,就是命根子。有一次,一户贫困牧民家里的牦牛患了急症,没抢救过来死了,全家人都围着牦牛抹眼泪,这让姬秋梅心里非常难过。同时,她也意识到了自己肩上沉甸甸的责任。
  姬秋梅在基层一干就是七八年,在实践过程中深感自己专业知识的不足。从1996年开始,姬秋梅先是到中科院深造,获得硕士学位后,又到国外攻读博士。
  攻读博士期间,为了尽快完成学业,姬秋梅3年仅回过一次家,每周和家人联系一次,儿子很想她,她也很想家。尽管在国外很孤单,姬秋梅却没时间品味寂寞,每天她都将自己的时间安排得满满的。姬秋梅英语底子薄,年龄大记忆力不占优势,除了专业课外,她都在学习英语,每天学习时间都在14个小时以上。
  2002年,姬秋梅順利拿下博士学位。国内一些单位先后向她抛来了橄榄枝,福利待遇都很好,但姬秋梅却毫不犹豫地婉拒了,没有人懂得她对生养她的那片土地的热爱以及她对牦牛的感情。
  为了充分发挥姬秋梅的特长,农科院成立了西藏自治区牦牛研究与发展中心,成立了以姬秋梅为核心的牦牛科研团队,国家多部门也给予姬秋梅各方面的支持。

胚胎移植创造“借腹生子”神话


  牦牛研究中心建立后,姬秋梅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带领团队翻山越岭,几乎走遍了整个藏区,对全区牦牛的现状进行摸底调查。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他们深入万里羌塘无人区,考察世界珍稀动物野牦牛的活动规律和生活习性。根据西藏自治区牦牛现状,姬秋梅确定了研究方向和课题。
  为了方便做科研,姬秋梅把实验室设在了广阔的牧区,在帐篷里做试验,分析数据。
  在西藏牧区,流传着一个人工饲养牦牛借腹生子的传奇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就是将全部精力都花费在牦牛身上的姬秋梅。
  从国外归来不久,姬秋梅带着科研小组,把经过精心培育的健康牦牛母胚胎,移植到了人工饲养牦牛的子宫内,结果,经过胚胎移植的4头牦牛顺利产下了幼崽,这在国内科技界乃至世界上都是一件大事,因为胚胎移植术在牦牛领域的应用还是空白。
  2004年,姬秋梅的老师刘艳华教授来牧区考察,提出人工移植牦牛胚胎进行繁育在技术上可行,不妨一试。当时,国内乃至世界上,根本没有牦牛胚胎移植成功的先例。姬秋梅很清楚人工牦牛胚胎移植一旦成功对于牧民的巨大价值,于是她决定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人工牦牛胚胎移植是一个漫长繁琐的过程,第一项工作首先要遴选优质牦牛;第二项就是采精、采卵。为了遴选实验牦牛,姬秋梅跑了很多牧区,从牦牛的体格、产奶量、毛色等方面进行严格筛选,把挑来做实验的牦牛运到当雄实验基地。接下来就是为牦牛采精、采卵,为了保证质量,牦牛父本、母本都不能打麻醉药,需进行自然采精,牦牛体格巨大,采精的过程极为困难,姬秋梅和团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牦牛受孕后,妊娠期长达200多天,还要保证孕期的良好环境,姬秋梅几乎天天守在基地,生怕哪个环节出问题而功亏一篑。2006年,在西藏当雄牦牛实验基地,通过胚胎移植的4头牦牛顺利产崽,这标志着西藏开展数十年的牦牛胚胎移植研究项目获得成功,该技术填补了国内研究空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有效解决了牦牛品种退化的问题,提高了牦牛生产性能,缩短了牦牛生产周期。
  在培育了品种优良的牦牛之后,姬秋梅又开始创建适合西藏牧区和半农半牧区的育肥模式和技术,手把手地教牧民怎么饲养牦牛。
  2015年,姬秋梅担任西藏畜牧兽医学会理事长,带领学会成员,加大科技扶贫力度,以“科技走村入户”“科普入社区”等形式,连续多年在高海拔区域、科技示范基地、牧民社区开展科普活动,累计培训基层技术人员和农牧民5万余人次,科技咨询服务100多场,仅牦牛育肥一项就使得示范区农牧民每年实现增收1000多万元。
  2019年6月的一天,姬秋梅带领团队来到日喀则一处牧区,向牧民宣讲牦牛育肥科技知识。当地一位叫扎西贡布的牧民前来咨询。扎西贡布50多岁,虽然没有文化,但对牦牛育肥很感兴趣,可又不知道如何去做。姬秋梅了解情况后,专门派工作人员上门进行指导,并把饲料配比等知识的录音存到他手机里。
  由于牧民居住分散,在给牧民进行科技扶贫的路上,姬秋梅随时停车走访。有一次,姬秋梅在去山南的途中,看到一个女牧民在放牧,便停下车和她聊天,问她有关牦牛育肥的情况,女牧民说了自己育肥的经过,姬秋梅立即指出了问题所在。那位女牧民起初有些不信,但姬秋梅报出了自己的名字后,女牧民惊喜地说:“我听说过你,我回家就按你的办法去做!”

最担忧牦牛科研人才匮乏


  一晃,姬秋梅已在西藏畜牧业科研领域辛勤耕耘了30多个春秋,她带领团队对牦牛遗传资源和多样性做了普查,研制了牦牛繁殖营养设控技术,使母牦牛繁殖率提高了10%以上。她还参与建设了西藏首个省部共建青稞和牦牛种质资源与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先后建立了牦牛选育基地5个,规模约达2万头,基本形成了覆盖全区牦牛生产的良种基地。
  有人说,研究牦牛是刀尖上的科研,姬秋梅对这句话理解最深。多年来,她和团队成员奔波多地做科研,要面对低温、缺氧等诸多风险,威胁最大的还是来自牦牛的致命性攻击。
  因为牦牛驯化程度低,远不如其他牛种温顺。姬秋梅和团队成员都遭受过牦牛的踩踏和攻击。有一次,姬秋梅在一户牧民家里为患病的牦牛做治疗,当时有五六个体格健壮的藏民控制牦牛,姬秋梅给牦牛打点滴,没想到牦牛感到疼痛,突然发狂。姬秋梅赶紧躲闪,却被牦牛的后蹄踩中了,一阵钻心的剧痛向她袭来,但她仍坚持着给牦牛做治疗。
  姬秋梅经常带着团队去野外采集数据,她和同事不仅要背着仪器,还要背着被子、餐具,白天跟着当地牧民寻找牦牛的踪迹,晚上就找个落脚点,吃些干粮,席地而睡,由于寒冷缺氧,姬秋梅一晚上要醒来数次。尽管环境恶劣,但在她眼里都不算什么。生于此,长于此,姬秋梅早已和雪域高原融为一体。
  青藏高原山高路险,多次下乡,姬秋梅和同事都遇到车子陷入沟里出不来的窘境。有一次,姬秋梅的车在当雄一处牧区抛锚,只得向附近牧民求助,令姬秋梅感动的是,牧民们不但帮他们把车子从泥沼里推出来,还热情邀请姬秋梅和同事到家里做客,拿出上好的酥油茶款待他们。
  由于长期超负荷在高寒缺氧环境下实地研究,姬秋梅的心脏严重受损,前后共做了3次心脏手术。
  2019年的一天,姬秋梅第三次做手术回来,领导命令她在家休养一段时间。姬秋梅刚到家的第四天,传达室的工作人员就打来电话,说有两位牧民找她。
  那两位牧民进门看到姬秋梅,激动得说不出话来,黑红的脸庞涨得更红了。他们把自家最好的酥油茶、牦牛肉带给了姬秋梅。姬秋梅一眼认出了这两位牧民是父子俩。这对父子经常打电话向姬秋梅请教牦牛育肥事宜,在姬秋梅的幫助下,父子俩每年收入增加3万元。
  不过,最让姬秋梅担心的不是自己的健康,而是科研人才匮乏。研究牦牛条件艰苦周期长,不容易出成果,很多科技工作者不会选择这个领域作为研究方向,即便是实习生,实习过后也不会再来了。现在赶上了国家科研发展的黄金期,科研经费有了充足保障,姬秋梅呼吁更多的人才投入到牦牛等科研领域。
  30余载的辛勤耕耘,不但让姬秋梅体会到了被人需要的幸福和自身存在的价值,也让她收获了“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许多荣誉和奖项。
  对于这些荣誉和奖项,姬秋梅看得很淡,她最喜欢牧民亲切地称她为“牦牛博士”。姬秋梅觉得,作为科技工作者,就应该有倔强坚韧的精神,在科研方面多出成果,为西藏畜牧业科技和经济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其他文献
初见方少杰老师,奕奕清瘦,笑容温暖,自然而然的亲切感令人如沐春风。17岁那年,她第一次踏上三尺讲台,从此再也没有离开乡村教师的岗位。“教育是一项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献身
本文主人公  “‘隼’是救援隊,它可以代替救助人员完成多项任务;‘山鹰’是超级劳动者,喷洒喷雾效率高,让病虫害无处遁形;‘翼歌’是望远镜,轻轻地飞起成为天然气管道巡察员的眼睛……”  2021年3月22日,在重庆芸中鹰航空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鲜敏热情地向前来参观的客户们介绍着她的“小宝贝”。年近半百投身无人机领域,在奋斗中体会人生价值,“闲不住”的鲜敏用残疾的双腿一步一步走出了女性自主创业之路。在
在这个春暖花开的季节,处处阳光明媚,花开正艳。在成都市,有一座1200亩的私家花园依山而起,瑶草琪花傍水盛开,引得蜂蝶如痴如醉。这里就是“鲜花山谷”,它的男主人,也是一段
结婚典礼在即,新郎竟被烧伤送进医院抢救。恶搞新郎的好友以及加油站成了被告。此案的判决结果,对当地的结婚陋习无疑敲响了警钟。结婚当天新郎被恶搞烧伤  2020年8月19日是济南市民张莹大婚的日子,按当地习俗,中午12点是吉时。见宾客已到齐,司仪宣布婚礼正式开始。这时,新郎李磊却不见了,新娘和亲友也联系不上他。细心的新娘张莹发现,伴郎和李磊几个要好的朋友都不在现场,便一一打电话过去,试图通过他们找到李
“我好羡慕南俪啊,有夏君山这样的暖男老公。”几个闺蜜在讨论热播剧《小舍得》里的教育问题时,韦茗觉得——老公还是电视剧里的好。  电视剧《小舍得》里,三组家庭围绕教育这个中心,哭了,闹了,笑了。演员真实又极具艺术夸张的表现,将观众深深地带入剧情,似乎荧屏前的家庭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生活的片段。  而在韦茗眼里放大的,就是剧中夏君山这样一个暖暖的老公。  “你们看啊,他长得帅,工作能力强,顾家,没有不良嗜
没有家暴,没有出轨,只是和平分手,小丽和阿强在离婚分割市值330万元房产时,阿强最终只分得2.8万余元,这是为何呢?【基本案情】近日,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以下简称上海一中
丈夫受贿被拘,妻子托人找关系想要“捞人”,结果却是“人财两空”,赔上了750万元。人啊,一旦想要剑走偏锋,钻法律空子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也就给了别有用心之人乘虚而入的机会,从而陷入新的、深不可测的泥淖……丈夫收贿被查处,妻子花钱托人“捞人”  李鼎荣是深圳宝安区沙井街道办事处原副主任,因涉嫌受贿,于2012年10月11日被宝安区纪委带走调查。宝安区检察院于同年立案侦查,10月18日对李鼎荣刑事拘留
前幾天,导演告诉我电影里饰演我爸的演员是谁,我一惊,心中顿生感慨,他真的很像我爸。   爸爸的戏在第四场,这场戏写得很难,因为实在不知道该用哪个动作细节来开场。爸爸和我之间的很多动作、对白一一浮现在脑海中,我却不知道从何下笔,来用这一分钟,体现出一生的爱。   我想到了好多事——   小时候,篮球场的座位是钢管搭起的,我在里面玩,不小心把腿卡在了钢管中,骨头夹在里面,硬拽骨头就碎了。我爸来了
本文主人公  他是湘西的农家孩子,18岁考进清华,26岁博士退学创业。2021年2月,他带领拥有8亿注册用户的“快手”成功上市,成为“中国短视频第一股”,公司市值高达1.23万亿。然而谁又能想到,在此之前,他竟连续失败33次。博士退学创业  今年39岁的宿华,出生在湖南湘西的土家小山寨,这里风景秀丽但闭塞落后。当时村里还没有通电,晚上出门时,村民就带一根松树枝点燃当火把。那时,宿华最渴望的是天黑之
每20个孩子中,就有一个罹患阅读障碍。他们智力正常,但因阅读障碍,在课业以识读为重点的低年级阶段,考试成绩大幅落后于其他同学。  2017年末,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中心的导演樊启鹏因为偶然的机会,了解到阅读障碍儿童家庭的故事。此后,他和妻子李瑞华用了3年时间,追踪拍摄了其中3个家庭。2021年1月,纪录片《我不是笨小孩》在央视播出,樊启鹏发现,这个从未被大众了解的病症,原来广泛存在于他的身边。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