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悲歌

来源 :追梦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ka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1月的夏威夷海域,湛蓝的海面下温度适宜。从遥远而冰冷的阿拉斯加,来了一群每年都造访的客人——座头鲸。
  有幸成为马克博士跟踪考察座头鲸船队的医生,我在这次鲸鱼迁徙的过程中,认识了那条被马克博士跟踪了3年的雌鲸赛莲。
  到达夏威夷海域的时候,赛莲看上去很疲惫。在迁徙过程中,受到虎鲨攻击,让它失去了自己刚刚产下不久的幼鲸。看着虎鲨们疯狂地撕扯着幼鲸,赛莲脱离了队伍,用庞大的身躯一次次地冲击着鲨群,企图救回自己的孩子。但是由于缺少尖利的牙齿,它被鲨鱼们围攻,身上受了很重的伤。
  如果不是几条雄鲸的救援,或许赛莲也会命丧阿拉斯加海域边缘冰冷的海水当中了。虽然被救援下来,可是赛莲却一路都游离在鲸群之外,显得格外的疲惫和伤心。
  按照马克博士的推测,在到达夏威夷海域后,鲸鱼群将在这个适宜的海域进行新一轮的求偶和交配。对于失去孩子的赛莲来说,最好的选择就是重新和一条雄鲸在一起,这样不但能够得到保护,让它的伤迅速好起来,而且也能减少一些丧子的哀痛。
  鲸鱼的求偶方式是让人叹为观止的。月夜里的海面上,温柔的海风中,雄鲸们努力地跳出水面,显示着自己的强壮。它们会在海面上震动声带发出犹如歌声般的美妙叫声,吸引着雌鲸的到来。可是从望远镜中,我却始终没有找到赛莲的影子。
  马克博士好奇地要过望远镜开始寻找那条伤心的鲸鱼。他忽然叫了起来:“怎么可能!上帝。”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我重新从望远镜里看去,赛莲静静地浮在一群已经在阿拉斯加繁殖过幼鲸的雌鲸群里,根本不为雄鲸的歌声所动。
  而在它的身边,有幼鲸快乐地游动着,似乎在嬉戏,一条幼鲸忽然潜下去,到赛莲的身体下面去寻找乳头。
  马克博士惊奇之余,言语里有些担心,他告诉我,因为夏威夷海域海水温度的缘故,这里缺少阿拉斯加那样丰富的鳞虾和浮游生物。一般来说,鲸鱼们都是依靠在阿拉斯加囤积的脂肪来度过在夏威夷海域6个月的漫长日子的。对那些需要喂养幼鲸的雌鲸来说,需要更多的脂肪转化为乳汁,往往到了6月向回迁徙的时候,它们会变得非常虚弱。
  像赛莲这样,本身带伤,但还要坚持喂养那些不是自己幼鲸的鲸鱼,对它来说是件非常危险的事情。
  听马克博士这么解释,我感到有些疑惑。我不知道赛莲怎么想,是不是要喂养其他幼鲸,来弥补丧子对自己的伤害。
  整整一个冬春,我们对赛莲都特别地关注,我们发现,赛莲并不是只喂养某头幼鲸,而是当起整个鲸群幼鲸的“妈妈”。那些雌鲸们似乎知道过度消耗自己的脂肪,对于迁徒来说是件危险的事情,并不阻止自己的孩子去接受赛莲的喂养,自己反倒很悠闲,保持着不错的身体状态。
  6月末的时候,我几乎不能相信,望远镜里定位的那条雌鲸就是赛莲,也许是内心感觉的问题,我觉得它非常地消瘦。游动的时候,庞大的身体缺乏力度,似乎已经极端地憔悴。
  迁徙回阿拉斯加的日子终于到来,等待着饥饿的鲸群的,将是营养丰富的大餐。我们的船队跟随着它们迁徒的路线进行考察。意外地发现,一向是雄鲸在迁徙的外围,这次赛莲意外地出现在了队伍的最边缘。
  借助着同类巨大的划水的推力,赛莲勉强能够跟得上队伍的行程。大约用了40天时间,它们距离阿拉斯加海域越来越近。已经有鳞虾群出现,鲸鱼们开始有组织地交替着补充自己的营养。我和马克博士都为赛莲感到高兴。
  可这时,我们发现,鲸群被一群气势汹汹的虎鲨围困住了。它们的目标是那些又长了不少的幼鲸,但是想绕过雄鲸的包围,显然不是件很容易的事情。
  外围的鲸鱼们,开始左右摇摆着巨大的尾巴拍打水面,冲击和压力把鲨鱼们抵御在鲸群之外。虽然看上去不是很厉害,但是被那尾巴拍打一下,毫无疑问会结束这些深海强盗的性命。
  狡猾的虎鲨们,开始集中攻击一只外围的鲸,眼看着它抵挡得吃力,被狡猾的鲨鱼狠狠地咬去了一块皮肉,鲜血顿时染红了海面。闻到血腥气息的虎鲨们显得更加地疯狂,它们加紧了攻击,如果鲸群不能迅速摆脱,或者没有鲸鱼去援助被攻击者,那么肯定会失去自己一个伙伴。但是如果去援助,那么队伍被打乱,虎鲨们一定能找到机会,攻击那些幼鲸。
  整个队伍抵挡着加快速度,可是依旧摆脱不了这些嗜血者。
  就在队形即将涣散的时候,赛莲却脱离了队伍,冲向了那群虎鲨。巨大的尾巴一下将一条虎鲨拍出了水面,虎鲨们疯狂地对它开始了攻击。皮肉一块块被撕咬下来,赛莲挣扎着,拼命地用尽全力在海面上翻腾,我的心被揪得紧紧的,期望着鲸群里会有鲸鱼像上次一样去救援它,可是鲸群却快速地向前方游动着。
  我们的船经过那不平静的海面旁边,赛莲已经被撕咬得露出了白色的、巨大的骨架,几十条虎鲨一拥而上,可以看出,赛莲的生命已经结束。
  那是我永远难以忘却的一条鲸鱼。它用自己的爱和牺牲,去换取整个族群的生息繁衍。
  
  (汪新才摘自《传奇故事》)
其他文献
采访过若干在上海做设计的国外设计师,这次专访的主人公是即将入驻上海设计与家具市场的瑞士设计师Sophia Slingerland(后简称“林舒雅”)。与设计师林舒雅女士的洽谈,让我们发现在我们的传统印象中,国外的家具就是贵的,这是个错误的想法。那些本土生产,却一定要加上“北欧”、“美国”等字眼的品牌,只是为了满足人们的虚伪心理。  Q&A专访精彩摘要:  Q:非常感谢林舒雅女士专门接受我们的采访,
期刊
露台春秋的庐山真面目  Wendy的家在上海,露台位于七层公寓的顶楼,朝北,种植条件算不上好,但是好在东墙没有遮挡。从每年的四月起到十月底,露台这里的日照还算不错,五月到八月间是最晒的时候,基本上一半的露台每天有五到七小时的太阳直射。露台南北约5米,东西大概3米多,是一个长方型的设计,面积在16平方米左右。  露台从改造完成,到现在正好已经五年了,要说真正意义上的种花,那应该是从2009年8月的秋
期刊
上海有很多老洋房,租客们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外国人,还有就是文艺大咖们的工作室。也因此,即使是租的,他们对房子的装修质量和设计都有要求。但装修方也要控制自己的装修成本,也因此,这些案例就很适合租房人士参考一下,或者给手头上也有房子要出租却不知怎样租个好价钱的业主借鉴下。  老房重生,“风景”此问独好  翻新的这个房间属于老洋房一楼其中的一个一室户,面积二十平米出头,房间内隔出了两间卧室,还有一个卫生间
期刊
冬去春来,乍暖还寒时,最是各种老年疾病高发的时期。随着现在装修业主对于生活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对于老年人日常生活环境装修的重视程度也日趋完善。很多曾经想象不到的便利产品也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其实,无论是否与父母同住,只要条件允许,都应该为日渐老去的父母布置一个健康、舒适,方便、安全的居室。本期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下,老年房装修应该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  居室色彩要柔和明亮  随着各种新型装修材料
期刊
在李成翔笔下的或大幅或小品国画中,山石、花草和流水用栩栩如生来形容都还不够,因为,画面上的山本就是真石,水是流动的,草是有生命的。  “活”的立体国画  听闻上海有一位能把真的山石草木搬上墙的“立体国画”大家 李成翔老师,编辑有幸拜访,并在李老师家的庭院中,看到了实作。这幅作品大概2、3平方米,一幅惟妙惟肖的山水画跃然在这一整块的石面上:飞瀑流泉,白云缭绕,峰回路转,而近看,“山石”上的草木郁郁葱
期刊
在阳台建一个欢乐农场  当一个山野村夫,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我有一所大房子,面朝农场,春暖花开,这可能是现代繁忙都市人非常艳羡的一件美事了吧。现实一些,回过头来看看自己的生活状态,当农夫不合适,开一个农庄没可能,那么,就在自己的家里建一个迷你小农庄吧。种上家人和自己都爱吃的蔬菜,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让宝宝一起参与劳动,宝贝不再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吃着自己的劳动果实,满足开心。  一个朋友搬了新家,他和
期刊
一    在桥上闲坐着的时候,我常常把目光长久地放置在瓦片上。  那一片片的瓦以灰暗的色调,涂抹了周庄的岁月。这种瓦从窑里出来便是一种不太光明的颜色,不像西方的会让它展现红和蓝的鲜艳,也不像皇宫和寺庙那种金黄的宗教色光,这种瓦本就是代表了平民性,它不是用来装饰的,而是直接进入了生活。    二    那些瓦只在中午的时候会全部保持一种颜色,早晨或傍晚,阳光会像涨潮一样一点点漫过一层层的瓦,而有些瓦
期刊
说浞沙俱下的时候,人们认为泥与沙是差不多的,都为一路货色。可是真耍谈论起来,泥与沙还是有区别的。  泥柔弱,有黏性,能吸收水,有营养,可以种庄稼。泥有肥沃和贫瘠之分,和土地打交道的人被称为泥腿子,就是说干活的时候腿上容易沾灰。做建筑盖房的瓦工被称作泥匠,因为砖和瓦都是泥土烧成的。  可是沙子不同。沙是一粒粒的,不像泥是一块块的那般团结,所以人说一盘散沙。因为是一粒粒,各自为政,谁也不服谁。沙抓在手
期刊
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养生理念的深入人心让家用水处理设备和空气净化设备逐渐成为生活中或不可缺的健康家居用品。2015年3月11日至14日亮相中国家电博览会(AWE),成立至今90年的美国怡口ECOWATER推出【水和空气整体解决方案】为中国消费者的健康生活保驾护航。  水质之殇,生命之忧  近年来,铅中毒、砷中毒事件频繁曝出,水质污染对健康的侵蚀令人人自危,为全面满足人们的健康净水需求,美国怡口ECOW
期刊
高大、笔直、华盖如阴、枝叶浓密的树,是我一直比较喜欢的。  树的形态,宜于思慕、等待、祈祷、重逢。它的姿态是繁盛的、厚重的、持久的,还有,它特别伟大的地方就是,你可以忽视它,但它可以一直默默成长,具有长久的耐力和非凡的磨练气质。  国家地理频道叙述过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  一位生物学家从一本书上得知有种发光的蜥蜴,他远渡重洋翻山越岭来到深山,循着书里的详细描述,找到当年带领作者上山发现发光蜥蜴的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