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薄它,它就厚你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toufangy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70年代中期,我上小学。那时,书包里、家里,甚至同学家,除了学校统一发的课本外,几乎见不到有字的纸。
   那时的作业本,纸页多是灰色的,偶尔还会看到手指头肚长或一韭菜叶宽、闪着微光的麦秸秆嵌在纸里,突兀着。行笔到此,要么搁笔,要么笔尖“嗖”的一下,滑梯一样滑过去了,变成一条走形的一撇一捺或一横一竖。
   就这样的一张大纸,拦腰一折,再折,再折……然后垂直方向再折……用剪刀拉开,就成了16开或32开的纸页,用针在纸上端穿三个眼,缝起来就成了演算的算术本纸、作业本了。每当老师暗红色“甲”“好”“阅”等大字爬上页面时,就能想象到老师油灯下戴着眼镜看作业的情景;看到老师写的暗红色“乙”“丙”“重做”等批注时,就在心里埋怨:什么破纸啊?!这么粗糙!有时还把写歪的字,用铅笔乱涂一阵,以致把纸穿破。
   快上五年级的时候,有天晚上,当家的一个叔叔来家里玩。看到我在煤油灯下写作业,就站在我身后,边看边说:“孩子,学习这么好,明天给你拿白粉连纸来!”霎时,我脑海里闪出了有钱人家的同学白粉连纸本子,白色纸面上黑黑的字码,还有老师那鲜红的大“√”。我没说话,也不知道说声客气话,只觉耳根一热,红润向脸上漫洇,我一笔一画,写得更认真了。
   第二天晚上,叔叔就带来从集上买的两张白粉连纸。我眼睛一亮,赶紧用抹布擦了遍桌子,找来剪子,折,割,缝,三下两下,手里就有了自己心爱的白纸本子,感觉眼前的煤油灯也亮了许多!
   后来,当算术老师的妗子,也时不常给我买点方格本、横格本、小演草什么的,这些本子都是白纸的。
   十来岁的样子吧。街上时兴煽牌,就是把纸沿长的中轴一折二,另一张纸同样一折二,交叉十字形相压,然后十字形的四端,依次折成一个角、上翻,形成四角并肩相连,最后一角塞进最初叠成的那个角里,形成一个四四方方的纸牌。
   玩纸牌的时候,两人依次用自己的纸牌,扇对方放在地上的牌,只要把对方的牌扇翻了身,这牌就物易其主了。
   呵呵!在这方面,我感觉自己是个“英雄”!我赢的纸牌,放在椅子下面,一撂一撂的:大的小的,厚的薄的;新闻纸的、牛皮纸的、书本纸的;写字的、不写字的……应有尽有。
   为了赢更多的牌,小舅念过的书,也被派上用场。那时,我特别留意的是:写过字的纸不能撕——那是作业!能看懂的,也不能撕,有用啊!除了这,其他就是我手下的猎物了!记得有这样一本书,每张纸上都整齐地印着密密麻麻的数字,还带小数点,数字还有些重复,这肯定没用——心里想着,手中动着,把纸撕下来,叠成最硬气的纸牌。同伴说,用书纸叠的牌,摸起来硬,扇起来响!等我上初中了,才知道那时撕的是《对数表》。
   后来看到了从未见过的大纸——叠折起来的高考试卷。那年的试卷,首页上端,姓名、考号、座号、得分等,一字排开,每项的后面,都有一道“—”。现在想来,横线上的那些字或数字,决定着我人生的去向,也在很大程度上勾画出我的人生轨迹。
   接下来先是注音、填空、辨析什么的,字很小,鉛印的,很工整;然后是右页面;掀起来,是试卷的第3页、第4页,之后就是重复这样展开。我小心地、快速地在上面嵌上从心中搜出的每一个字,最后是150分钟答完题,满满的16页纸。现在想来,当年试卷纸的折折叠叠,其实就暗含着人生的曲曲折折;在试卷纸上写的每一个字,其实就是人生之旅迈出的每一步。
   过了高考门槛,“农转非”的我就坠进了纸载的海洋。
   城里书店、图书馆里的四大名著、大众心理学、会计基础、企业管理、人物传记等,还有大小不一的报纸、各种名目的杂志等等,一股脑儿撑开视野、钻入血脉。一时间,我成了纸的富豪,不是在纸中醒着,就是在纸中做梦,于此也领略出薄如蝉翼般纸的厚重和文的博深。
   进入80年代,“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时光浸融着我。抄写讲话材料和各种报告等就成了我的专利。纸与镶嵌其上的字码,成了目触手及的对象。
   依稀记得,我抄写材料,一张信纸能写四百多字,一小时能手抄四页信纸,一千八九百字。那时,领导常问我什么时候能抄完,我边数张数,边脱口而出——两个半小时——准着呢!
   那时候都是手写,纸的背面,凸起的是字的印迹。由于字迹深,纸的背面往往就不好再写什么了。
   转眼到了上世纪末,见到了一张张切得整整齐齐的A4纸,心里多生憧憬。比如,要在这么好的白纸上写字,从哪儿下笔呢,字写多大啊?行间距多大啊?几页纸能写开啊?一连串的考量后,才肯动手。现在想来,当时黑字落白纸的心情,就是冬游前下水的心理较量。
   打印机普及后,每每看到单面打印的纸,逃脱不了被扔进垃圾箱的命运时,我就先下手为强,抽捡起来,放打印机旁,伺机让它再次进机……
   如今五十华光已逝,从幼时对纸的渴望、中学对纸的坐拥,以至今日对纸的珍惜、怀敬,我突发感念:是纸成就了我吧!你看,学习、阅读、爬格子,这都成我生活的一部分了。
   看来,沉默的纸也是有灵魂的,你不薄它,它就厚你……
其他文献
我10岁那年,学校新来个女老师。   女老师长得很漂亮,有一次,村里来了电影放映队,我们一群孩子好奇地围着那个年轻的男放映员看他摆弄放映机。他问我们,你们学校新来的女老师姓啥?我纳闷,他问那个女老师姓啥干啥呢?   女老师教我们音乐,我觉得她教的音乐和人一样美。我特别喜欢她领我们唱歌:“小松鼠,快长大,绿树叶,发新芽,快快长大,快快长大。”她唱一句,我们跟一句。她唱的歌真好听,就像我在山上看到
期刊
你认识子夜吗?   这仅仅是一个时间概念。半夜三更,夜里十一点钟到一点钟,不过一个时辰罢了。可子夜是复杂的,它要在这不长的时间里完成一天与一天的交替。我忽然想到万物生灵经过子夜的各种状态以及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状态的变化。那是一些心理上的变化。我惊异地发现,在子夜的寂静里我似乎渐渐成了某种轮回的实践者。我不信佛,但我不能隐讳我的生命经历。它至少是一种现象,或许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毕竟,我的身体已经
期刊
上世纪70年代初,迫于生计,父母带着我们姐妹三人北上,去投奔远在黑龙江的表姑妈一家。   东北地大物博,在黑土地的滋养下,我们的家庭成员在不断壮大,生活条件也日渐改善。虽然那时黑龙江的经济条件要比江苏好,但父母还是念念不忘苏北老家,乡音更是未曾有丁点儿改变。特别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父母的言语间,时常流露出叶落归根之意。而我想老家的唯一原因,就是怀念泗阳的膘鸡,一想到它,忍不住就会口舌生津。那时大姐
期刊
“我自以为已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反而异常平静,因为害怕是多余的。你可能会在鲜花丛中散步,在绿湖中游泳,总之,你会得到平静和美丽。”几年前,汪建华在他那本《把心捂热——一个“渐冻人”的生命日记》的书里曾经这样写道。他用一种极其优雅的平和坦然面对命运的不幸;我不知道这是他面对死亡时真实的心理,还是他早已看淡生死,只想静静地离去。   一个雪花飘飘的日子,我得知汪建华心脏停止跳动的消息。告知老友,不会吧
期刊
窝在床上,听北方呼啸,感觉终于有了个完整的冬天,尽管今年的雪下得大,化得也快,终究是齐全了。豌豆苗切碎用面粉和好,再加入个鸡蛋,水磨的糯米粉就如乡下自家舂的面粉,不那么黏手了。搓成团,压成饼,在平底锅烙至两边起脆,就唇齿留香了。冬天的慈姑粉球球的,没有了苦尾子,和切碎的大咸菜一起炒,这两样是冬日佐粥的最好搭配。浇头粉丝,这个好像也是冬日的菜肴,把肉斩碎,葱花爆香,加入切好的茶干、香菇,炒熟备用。泡
期刊
说起铁耙,这一农作工具功不可没。它是我国农耕文化中的典型代表之一,有着浓郁的传统历史,它与土地缘深,农民视同自己的左右双臂一样,十分护惜。   早些年,尽管农村推行了机械化生产,拖拉机犁地几乎替代了耕牛。农民见了“铁牛”,大开眼界,其翻田效率与铁耙之比不可同日而语,助推了劳动效率和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是,农民说,田边地角的旮旮旯旯哈,还是少不了铁耙们的帮衬。   当年我在生产队劳动时,常年备足
期刊
有条大鱼,不小心撞进童年的记忆里,随着时间的推移,印象越来越深,时常令人想起,一切都是那样的清晰和富有诗意。   那是四十多年前的事了,当时的我大约十岁,故事就发生在老屋后面的那条小河里,那是一条清澈而美丽的生命之河,因其发源于原平定乡境内,故名平定河。这条小河蜿蜒相依于卧牛山下,流经我家门前汇入吕河,然后投入汉江的怀抱。   故乡小河里的水很清,可以看见河底的沙石、游动的小鱼,以及爬来爬去的
期刊
1950年的冬天是黄土高原上所有村庄最为萧条和寒冷的时候,没人说得清,狼是哪一天混进村庄的。  白天,狼偷偷地潜藏在雨水常年冲刷形成的山洞里,一到晚上,潜进村庄,开始是咬死了羊、猪或者鸡。村庄人怎么也想不到这是狼干的。以至于后来,有一些村庄的孩子不见了,人们循血迹找到了孩子衣服,村庄人才知道,这一只只像狗一样的动物,会叼走孩子。  那动物不是狗,是狼。  村庄的许多人,那时正经历着一场饥饿。野菜、
期刊
小妹戴着一顶虎头帽来了,从山里来了。来时大年刚过,寒气犹存,有这帽子保暖,小脸红扑扑的,一张漂亮的小脸蛋儿,让这虎头帽衬托得更可爱。那时候,这样的帽子,我们从来没有见过。   那虎头帽,枣红色,灯芯绒做的,两只耳朵竖起,额前大大的“王”字,用黄丝线绣的,眼睛嘴巴,棕色布装饰,白丝线绣的眉毛胡子,这小小的虎头帽,有如一只小老虎,生动而又有灵气。见到小妹的人,都很惊奇这帽子,都要夸赞一番。我也像拿着
期刊
教了十八年的中学,突然面对三年级的学生,每天课堂吵闹得像一群小麻雀,真让人束手无策。   刚来三小,记得第一天走进教室,小朋友们见我面善,各自玩耍自己的玩具,根本不把老师放在眼里。   下课了,李东从后面一大步跨过来,跳在背上要我背他出去。恰巧这时班主任熊老师走了进来,屁股上给他一巴掌,小家伙惊叫着从我背上滑了下来。   “潘老师,你以后不要宠坏这帮孩子,对他们要凶一点,要不然,你的课堂无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