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执行程序的目的是实现生效法律文书所确定的公民权利,人民法院应当承担保护义务。在实践中,由于诚信意识的缺失、司法权威的缺失、地方和部门的保护不到位等普遍性原因,我国目前的民事执行面临着诸多困境。执行难的形成是人民法院内部和外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解决这些执行难问题也是一个多方面的系统工程,必须对症下药,形成合力。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执行程序的目的是实现生效法律文书所确定的公民权利,人民法院应当承担保护义务。在实践中,由于诚信意识的缺失、司法权威的缺失、地方和部门的保护不到位等普遍性原因,我国目前的民事执行面临着诸多困境。执行难的形成是人民法院内部和外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解决这些执行难问题也是一个多方面的系统工程,必须对症下药,形成合力。
其他文献
社区矫正是我国探索非监禁刑的有效成果,是恢复性司法理念的实践,切实解决了我国监禁刑的弊端,深入推进法治中国建设进程。《社区矫正法》生效实施,标志着我国社区矫正工作经过十多年的试点探索已趋于成熟,是对过去工作的凝练总结。但我们仍应正视《社区矫正法》存在的不完善之处,通过司法解释、实施细则明确相关内容,集思广益,拓宽社区矫正工作社会力量参与的渠道,以实践促改革。
刑满释放人员安置帮教制度是为了帮助这一群体顺利回归社会,预防重新犯罪。安置帮教工作实施以来,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但伴随着时代的发展,现阶段安置帮教制度的滞后性日益凸显,法律依据不健全、司法衔接不连贯等问题均影响着帮教制度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因此,必须要革新理念,健全机制,国家机关和社会大众共同发力,才能开创安置帮教制度的新局面,避免刑满释放人员再犯罪。
随着我国法律规则的不断发展,社会活动也在依法进行。遵守法律法规是每个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它基于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改进公民的法律知识,以促进法律的传播。从中国法律传播与公众意识的现状来看,法律传播与公众意识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同时,所有公民必须遵守法律的同时,也要促进公共法律意识的发展可以进一步加强法律的传播和促进。执法与执法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相互影响和促进,共同为控制法制社区和发展社会经济作出贡献。
基层公安机关与民众的联系最为紧密,警务效能直接影响群众的安全感与满意度,对公安系统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旨在以目前我国基层公安机关警务效能现状及其提升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为切入点,结合基层公安警务模式,打破制约警务效能提升的屏障,对警力问题、警务系统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促进我国基层公安机关警务效能的提升。
2020年B站发布五四献礼视频——《后浪》刷屏社交媒体.以“后浪”为指代的青年在网络媒体中的话语表达及其背后的价值取向受到关注.因此以B站中所透视出的二次元为标识的青年亚文化为出发点,解读其对网络红色文化的抵抗、被收编和相互融合的过程,同时分析在平台承载、话语表达与受众心理等方面对网络红色文化产生的影响.网络红色文化在二次元文化的解构与重塑下,对青年群体主流价值取向产生积极引导的同时也存在着解构风险与传播困境.因而,通过对内容的推陈出新、渠道的协同作用、技术的有力加持和育人的方式变革等不同层面的推进,以网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科技革命驱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等各领域创新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化趋势,“互联网+”迅速发展,并逐步运用在社会各行各业、各个领域。“互联网+”法治政府建设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全面依法治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举。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的一系列文件明确了“互联网+”在法治政府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是习近平新时代青年思想的核心内容,是青年成长成才的价值目标和行动指南.大学生是青年群体中的中坚力量,引领大学生成为新时代“三有”青年是当前高校的重要使命.“三有”青年体现了新时代党和国家的殷切期望和基本要求,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了根本遵循,成为新时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价值目标.文章从思想认知、价值认同、实践行动三个维度探究“三有”青年大学生的培育之路.
2003年7月,“两院两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我国的社区矫正工作才初步开始。由于我国社区矫正工作启动较晚,制度建设不完善,执法人员队伍建设一直比较缓慢。2019年12月28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该法明确提出社区矫正机构根据需要,组织具有法律、教育、心理、社会工作等专业知识或者实践经验的社会工作者开展社区矫正相关工作。
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我国当前治安管理存在新型治安案件应对受限,部分区域治安案件查处不及时、再犯率高等问题,主要原因是治安管理处罚力度不合理,处罚类别和界限不清晰导致。随着国家对有关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修改,治安管理行为界定提高了识别效率,同时,治安管理处罚种类更加丰富,治安案件查处效能得到进一步提高,惩戒效果有了显著提高。
生态文明属于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比较高层次的阶段,它诞生于工业文明的后期,主旨是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必须遵从人类、社会、自然发展和谐统一的客观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取得的各项成就。我国最早提出生态文明是在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十八大报告的时候,对于生态文明有了进一步的诠释——生态文明是人们以保护环境和建设生态环境为目的而收获的物质、精神和制度成果的总和。它不是某一个单纯的概念,而是包含了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方位的建设,并且将这些内容进行有机结合之后,形成了一种更高层次的,以环境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