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安康作为国家集中连片贫困地区,致贫原因中因缺少增收途径所占的比例达到45.9%,因此产业扶贫成为安康精准扶贫的主导扶贫方式,在精准扶贫中,产业扶贫是根基,互联网+与产业扶贫的相结合具有重大意义,它既有利于改善农产品生产中的信息不对等、拓宽产品销售渠道、整合各类资源、用消费带动和激活贫困村的生产力,也使原来向贫困村“供血”转变为让贫困村具有“造血”功能,达到增收的目的。
关键词:互联网+ 安康 产业扶贫 电子商務
安康地属秦巴山区,山地约占92.5%,有79.8万贫困人口,是国家的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安康因基础设施落后、缺少增收途径所占的比例达到45.9%,几乎接近致贫原因一半的比例。针对这些情况,安康市委市领导提出安康的精准扶贫产业扶贫是关键。随着2015年李克强总理“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提出,“互联网+”已上升为国家战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与各行各业的融合日益发酵,近年来安康也积极为“互联网+”打造基础平台,这为“互联网+”产业扶贫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互联网+”产业扶贫必须根据安康致贫特点因地制宜,根据扶贫对象的区域分布、生产特点等因素综合考虑来“量身定制”特色化、专业化、接地气的产业,以产业发展扭贫。
一、“互联网+”对于产业扶贫的意义
第一,“互联网+”有利于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发展壮大农村产业发展,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一方面,各级政府出台电子商务相关政策积极扶持农村电商发展,2015商务部发布了《“互联网+流通”行动计划》。计划提出,力争在1-2年内实现在全国创建200个电子商务进农村的综合示范县,商务部与财政部在河北、河南、湖北等8省、56县开展了“电子商务进农村”。商务部会同财政部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累计安排中央财政资金48亿元,带动社会投资约800亿元。支持中西部地区256个县发展农村电商,其中,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集中连片贫困县103个。另一方面,近年来电商巨头对农村这片蓝海市场的挖掘和资金扶持为农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第二,利用互联网+工具,有利于将贫困村的产业与大众的扶贫和消费需求有效对接,从而更大程度上地激活市场,切实增加贫困村的收入,带动贫困户增收。首先“互联网+”改善农业生产中的信息不对等状况,使原来农户看到别人种植什么就盲目根风,导致产量过剩,农产品滞销和亏损的现象得到扭转。其次利用网络工具直接与消费者对接,建立农户与消费者的桥梁,带动农产品的销售。第三,“互联网+”有利于整合各类资源,用消费带动和激活贫困村的生产力,使原来向贫困村“供血”转变为让贫困村具有“造血”功能,达到增收的目的。贫困地区可以借助‘“互联网+”’的东风,因地制宜整合利用本地资源,把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引导贫困人口就地发展生态农业、旅游、电商等新业态,形成成熟的产业链,推动当地农户居家创业、本地就业,实现脱贫致富。
二、“互联网+”产业扶贫面临的挑战和困难
第一,缺少农村产业电子商务龙头企业,农产品有类无品。地方的龙头企业对于整个地方的经济具有强大的带动作用,龙头企业的品牌效应可带动一系列农产品的销售,形成产业链,推动“小户”、“散户”向“大户”迈进。安康的农产品的特点是规模小,品种多,种植分散,有类无品,同质化严重,虽然目前我市很多县镇都陆续开办了生产加工农产品的企业,这些企业大部分处于初创阶段,涉足电商也只有短短的几年时间,通过网络平台的销售量做的最好的也只占到实体销量的30%左右,规模较小且经营模式单一,缺少电子商务龙头企业带动示范效应和创新意识。第二,农村的基础设施薄弱,尤其是乡村信息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网速较低,有些贫困地区甚至未建通信基站。农村基础设施薄弱主要体现在交通不便利,农产品的运输时间长、成本高,物流不发达。信息基础设施的落后一方面导致农户的信息闭塞,生产供给信息不对等,另一方面导致电子商务难以开展,或是网速低导致流量少。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的薄弱,已成为阻碍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最大瓶颈。第三,缺少互联网综合应用型人才,农户对电子商务缺乏足够的认识,参与性不高。长期以来,农民习惯于传统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交易模式,对于电商缺乏足够的认识,加上近年来农村的中青年基本在外打工,形成“空心化”问题突出,年龄结构的不平衡使农村地区对电商接受度不高。此外,电商人才基本都分散于经济发达城市,留于农村的大多是通过自学成长起来的电商从业人员,因此电商人才的紧缺使农村的电子商务的开展举步为艰。
三、“互联网+”产业扶贫的决策和建议
互联网是工具,“互联网+”实业才具有真正的意义,“互联网+”喊得再响,没有产业支撑也不过是无根之木,“互联网+”与产业扶贫的结合最重要的是将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电子商务综合运用使农民跨越信息鸿沟,撑握生产销售信息,同时能将自己的农产品通过互联网得到很好的销路,从而增加收入,改变贫困现状。目前,全国在通过电子商务进行扶贫中成绩突出的其中有地处秦巴山区的陇南地区的成县,成县就通过网络将全国各地的买家和“山大沟深”的陇南的农特产品建立联系,帮农民把优质农特产品卖出去,通过有效建立贫困地区资源独特的产品与外界买家的沟通,扩大外界的积极消费,从而拉动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为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找到了一条新的出路。第一.大力发展农产业电子商务龙头企业,稳定推进电商进村入户,建立镇、村级农民专业合作社,围绕安康各县的本地特色农产品,建立安康特色的网络品牌,通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基地+贫困农户”模式,让贫困农户与农产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结成利益共同体,促进精准扶贫对象就业创业。农产业龙头企业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起到做给扶贫对象看和带着扶贫对象干的作用。“互联网+”时代,可以依靠移动互联网,把扶贫对象发展产业与公司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农户+互联网+公司”等模式,做大做强特色产业,通过“主打产业”辐射带动贫困群众发家致富,让龙头产业真正发挥“龙头作用”。第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加大网络基础设施的投入。信息基础建设和便利的交通,发达的物流是电子商务的最基本条件,因此要尽快铺设农村的两条“路”,一条是信息高速公路,即提高农村宽带网络普及率和接入能力,实现宽带网络全覆盖,从根本上改善农村的网络基础条件。实现村村通光纤,并要尽量降低农民的网费和信息费。二是村村通公路,物流是电子商务关键的一个环节,交通问题解决了也就很好的解决了电商中农民作为卖家的“最初一公里”和作为买家的“最后一公里”问题。第三,根据优势产业,打造地方品牌,塑造国内名牌。安康的各县特色农产品目前已打造出许多品牌,比如紫阳的春独早、和平、科宏等富硒茶,虽然近几年对外打开了一些市场,但是品牌知名度与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等十大名茶相比还不是很高,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销量的扩张和生产规模的扩展。因此,首先要以政府为主导,通过各方面媒体加大对地方品牌进行宣传造势,提高地方品牌知名度,带动地方产业发展。其次,地方产业要整合各方面资源,通过互“联网+”金融获得更多资金投资,提高农产品质量,打造国内名牌。第四,加大互联网应用综合性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重点培养电子商务人才,并对有能力进行电子商务的贫困户进行培训和扶持。首先要积极引进高校毕业生中学习互联网与电子商务的应用型人才,以政策鼓励安康各县乡镇相关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回乡创业并给予资金扶持。其次要培养农村电子商务管理人员,鼓励农村党员干部、种养大户、技术能手、大学生村官等担任农村电子商务负责人,对传统企业管理人员、青年大学生、大学生村官、返乡农民工进行电商扶贫培训,保证每个贫困村至少有一名电商应用人才,并加大精准扶贫户的培训学习力度。
关键词:互联网+ 安康 产业扶贫 电子商務
安康地属秦巴山区,山地约占92.5%,有79.8万贫困人口,是国家的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安康因基础设施落后、缺少增收途径所占的比例达到45.9%,几乎接近致贫原因一半的比例。针对这些情况,安康市委市领导提出安康的精准扶贫产业扶贫是关键。随着2015年李克强总理“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提出,“互联网+”已上升为国家战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与各行各业的融合日益发酵,近年来安康也积极为“互联网+”打造基础平台,这为“互联网+”产业扶贫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互联网+”产业扶贫必须根据安康致贫特点因地制宜,根据扶贫对象的区域分布、生产特点等因素综合考虑来“量身定制”特色化、专业化、接地气的产业,以产业发展扭贫。
一、“互联网+”对于产业扶贫的意义
第一,“互联网+”有利于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发展壮大农村产业发展,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一方面,各级政府出台电子商务相关政策积极扶持农村电商发展,2015商务部发布了《“互联网+流通”行动计划》。计划提出,力争在1-2年内实现在全国创建200个电子商务进农村的综合示范县,商务部与财政部在河北、河南、湖北等8省、56县开展了“电子商务进农村”。商务部会同财政部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累计安排中央财政资金48亿元,带动社会投资约800亿元。支持中西部地区256个县发展农村电商,其中,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集中连片贫困县103个。另一方面,近年来电商巨头对农村这片蓝海市场的挖掘和资金扶持为农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第二,利用互联网+工具,有利于将贫困村的产业与大众的扶贫和消费需求有效对接,从而更大程度上地激活市场,切实增加贫困村的收入,带动贫困户增收。首先“互联网+”改善农业生产中的信息不对等状况,使原来农户看到别人种植什么就盲目根风,导致产量过剩,农产品滞销和亏损的现象得到扭转。其次利用网络工具直接与消费者对接,建立农户与消费者的桥梁,带动农产品的销售。第三,“互联网+”有利于整合各类资源,用消费带动和激活贫困村的生产力,使原来向贫困村“供血”转变为让贫困村具有“造血”功能,达到增收的目的。贫困地区可以借助‘“互联网+”’的东风,因地制宜整合利用本地资源,把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引导贫困人口就地发展生态农业、旅游、电商等新业态,形成成熟的产业链,推动当地农户居家创业、本地就业,实现脱贫致富。
二、“互联网+”产业扶贫面临的挑战和困难
第一,缺少农村产业电子商务龙头企业,农产品有类无品。地方的龙头企业对于整个地方的经济具有强大的带动作用,龙头企业的品牌效应可带动一系列农产品的销售,形成产业链,推动“小户”、“散户”向“大户”迈进。安康的农产品的特点是规模小,品种多,种植分散,有类无品,同质化严重,虽然目前我市很多县镇都陆续开办了生产加工农产品的企业,这些企业大部分处于初创阶段,涉足电商也只有短短的几年时间,通过网络平台的销售量做的最好的也只占到实体销量的30%左右,规模较小且经营模式单一,缺少电子商务龙头企业带动示范效应和创新意识。第二,农村的基础设施薄弱,尤其是乡村信息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网速较低,有些贫困地区甚至未建通信基站。农村基础设施薄弱主要体现在交通不便利,农产品的运输时间长、成本高,物流不发达。信息基础设施的落后一方面导致农户的信息闭塞,生产供给信息不对等,另一方面导致电子商务难以开展,或是网速低导致流量少。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的薄弱,已成为阻碍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最大瓶颈。第三,缺少互联网综合应用型人才,农户对电子商务缺乏足够的认识,参与性不高。长期以来,农民习惯于传统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交易模式,对于电商缺乏足够的认识,加上近年来农村的中青年基本在外打工,形成“空心化”问题突出,年龄结构的不平衡使农村地区对电商接受度不高。此外,电商人才基本都分散于经济发达城市,留于农村的大多是通过自学成长起来的电商从业人员,因此电商人才的紧缺使农村的电子商务的开展举步为艰。
三、“互联网+”产业扶贫的决策和建议
互联网是工具,“互联网+”实业才具有真正的意义,“互联网+”喊得再响,没有产业支撑也不过是无根之木,“互联网+”与产业扶贫的结合最重要的是将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电子商务综合运用使农民跨越信息鸿沟,撑握生产销售信息,同时能将自己的农产品通过互联网得到很好的销路,从而增加收入,改变贫困现状。目前,全国在通过电子商务进行扶贫中成绩突出的其中有地处秦巴山区的陇南地区的成县,成县就通过网络将全国各地的买家和“山大沟深”的陇南的农特产品建立联系,帮农民把优质农特产品卖出去,通过有效建立贫困地区资源独特的产品与外界买家的沟通,扩大外界的积极消费,从而拉动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为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找到了一条新的出路。第一.大力发展农产业电子商务龙头企业,稳定推进电商进村入户,建立镇、村级农民专业合作社,围绕安康各县的本地特色农产品,建立安康特色的网络品牌,通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基地+贫困农户”模式,让贫困农户与农产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结成利益共同体,促进精准扶贫对象就业创业。农产业龙头企业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起到做给扶贫对象看和带着扶贫对象干的作用。“互联网+”时代,可以依靠移动互联网,把扶贫对象发展产业与公司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农户+互联网+公司”等模式,做大做强特色产业,通过“主打产业”辐射带动贫困群众发家致富,让龙头产业真正发挥“龙头作用”。第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加大网络基础设施的投入。信息基础建设和便利的交通,发达的物流是电子商务的最基本条件,因此要尽快铺设农村的两条“路”,一条是信息高速公路,即提高农村宽带网络普及率和接入能力,实现宽带网络全覆盖,从根本上改善农村的网络基础条件。实现村村通光纤,并要尽量降低农民的网费和信息费。二是村村通公路,物流是电子商务关键的一个环节,交通问题解决了也就很好的解决了电商中农民作为卖家的“最初一公里”和作为买家的“最后一公里”问题。第三,根据优势产业,打造地方品牌,塑造国内名牌。安康的各县特色农产品目前已打造出许多品牌,比如紫阳的春独早、和平、科宏等富硒茶,虽然近几年对外打开了一些市场,但是品牌知名度与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等十大名茶相比还不是很高,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销量的扩张和生产规模的扩展。因此,首先要以政府为主导,通过各方面媒体加大对地方品牌进行宣传造势,提高地方品牌知名度,带动地方产业发展。其次,地方产业要整合各方面资源,通过互“联网+”金融获得更多资金投资,提高农产品质量,打造国内名牌。第四,加大互联网应用综合性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重点培养电子商务人才,并对有能力进行电子商务的贫困户进行培训和扶持。首先要积极引进高校毕业生中学习互联网与电子商务的应用型人才,以政策鼓励安康各县乡镇相关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回乡创业并给予资金扶持。其次要培养农村电子商务管理人员,鼓励农村党员干部、种养大户、技术能手、大学生村官等担任农村电子商务负责人,对传统企业管理人员、青年大学生、大学生村官、返乡农民工进行电商扶贫培训,保证每个贫困村至少有一名电商应用人才,并加大精准扶贫户的培训学习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