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背上了新书包》是人教版小学一年级《品德与生活》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这一内容安排在第一课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它主要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活动唤醒学生的已有生活体验,为自己是一名小学生而感到高兴和自豪,对小学生活充满美好的憧憬,并初步感受到在校园生活中与师生分享的快乐;熟悉校园环境,尝试了解校园设施与自己的学习生活的关系。同时,在活动过程中渗透文明礼仪和习惯养成教育。
“生活即教育。”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品生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实施“品德与生活”课程,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让课程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达到教学内容的生活化。这与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这一生活教育理论自然融合。
在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指引下,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思路。课堂教学分三步走:课前体验,初步感悟;课中体验,深化感悟;课后践行,内化感悟。其中课中体验深化感悟再分三步:引入话题,唤醒生活;合作学习,体验生活;深化感悟,引导生活。
一、课前体验,初步感悟
人生活的世界是直观的、具体的,因而也是丰富多彩的。德国杰出的思想家胡塞尔指出:“只有感性的、生动的、丰富的生活世界,才能满足人在理智、情感、意志等方面发展的需要。”基于这种考虑,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儿童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相对社会这个大课堂来说,课堂生活在时间是短暂的,在内容上是狭窄的,要让学生对这个世界体验得深刻,必须让学生走出课堂,走上社会。因而重视课前的体验是非常必要的。
于是,教学中我进行下列暖身活动:1.学生在爸爸妈妈帮助下,利用学校的APP网络学习平台发布自己上学的视频资料和上学第一天的照片资料,并说一说心情。2.利用学生的网络平台,与家长一起参观模拟校园,并通过网络互动留言板块,说说自己的感受。
在进入课堂学习之前,有了这样的体验环节,有了家长们的共同参与,孩子们的对于校园,对于小学学习生活初步的感受,“爱校园、爱学习”这一爱的种子已悄然播撒。
二、课中体验 深化感悟
1.引入话题 唤醒生活
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的注意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事物的兴趣,同时孩子的兴趣又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非常容易转移。課的开始,我根据教学目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努力创设情境,使学生进入所创设的特定氛围中,激起情感体验,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触动自己的情感之弦。
师:同学们喜欢听歌曲吗?(播放歌曲:《上学歌》) 孩子们,我们一起来听一首好听的歌曲。(播放动画:学校吉祥物爱莲娃上学动画)
师:动画中的爱莲娃多可爱呀,他多高兴呀!他背上书包来到了哪里?去干什么呢? (游戏一《找一找》:播放开学第一天的视频资料)
师:孩子们,让我们一起做个“找一找”游戏吧!找找录像中都有我们班级中的哪些同学,看看他们的表情,猜猜他们的心情!
2.合作学习 体验生活
学生开展活动的过程即是获得情感体验的过程。我在课堂中引导学生通过游戏、表演、讨论等形式,体验生活,感悟道德,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于是,我安排了活动二:《我是学校小主人》。
师:下面我们请学生来当一回“学校小主人”介绍学校。
(1)图书馆(渗透学习更多的本领以及图书馆阅览的规则)
(2)食堂(渗透:“光盘”,不挑食等)
(3)体育馆(渗透:阳光体育,快乐学习)
(4)教学楼(渗透:上课的常规)
(5)实验楼(渗透:积极探索,发明创造)
(6)馨园(书法碑廊,祖国的文字的魅力)
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让学生来争做小主人,并通过生活化的介绍,从而加深对学校的认识,增强爱校之情。
3.深化感悟,引导生活
在这个环节中,我主要是利用“电视台采访”这一活动来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深化其道德认识,从而引导学生过“好的学习生活”。
师:孩子们,今天我们学校红领巾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也来到了我们现场。他们想采访你几个问题。
A.问题一: 你最喜欢学校的哪个地方呢?说说你的理由。
B.问题二:图上(根据不同的学生,出现不同的场景)同学的做法正确吗?你怎么来劝说他呢?
这样生活情景的采访,启发引导,引起学生自我反思,“学校是我家,爱护靠大家”的思想自然地被学生所接受,并落实在以后的教育生活中。
三、课后践行 内化感悟
课后践行是由课程性质所决定的。《品德与生活》作为一门生活实践的课程,从生活出发还必须让它再回到生活中去,使它在与生活的其他方面不断发生动态联系和作用中真正融入于生活世界,成为其中的一个“活性因子”去改善人们的生活方式,促使人们去学会过一种有道德的社会生活。
在本次课堂教学中,我适时加入了《小学生上学一日常规》的漫画视频,图文并茂,学生们乐于接受,学生们在观看视频时对于学习、活动、值日、做操、就餐等12条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有了初步的了解。通过“入学护照”这一评价媒介,整合校本德育课程《入学礼》真正践行“我是小学生”,从而激发了学生成为一名合格、优秀的小学生的自豪之情。
总之,在《我背上了新书包》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始终以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理念为支撑,立足于学生发展需求,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在实践中学会求知与做人。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莲花学校 江苏】
“生活即教育。”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品生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实施“品德与生活”课程,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让课程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达到教学内容的生活化。这与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这一生活教育理论自然融合。
在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指引下,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思路。课堂教学分三步走:课前体验,初步感悟;课中体验,深化感悟;课后践行,内化感悟。其中课中体验深化感悟再分三步:引入话题,唤醒生活;合作学习,体验生活;深化感悟,引导生活。
一、课前体验,初步感悟
人生活的世界是直观的、具体的,因而也是丰富多彩的。德国杰出的思想家胡塞尔指出:“只有感性的、生动的、丰富的生活世界,才能满足人在理智、情感、意志等方面发展的需要。”基于这种考虑,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儿童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相对社会这个大课堂来说,课堂生活在时间是短暂的,在内容上是狭窄的,要让学生对这个世界体验得深刻,必须让学生走出课堂,走上社会。因而重视课前的体验是非常必要的。
于是,教学中我进行下列暖身活动:1.学生在爸爸妈妈帮助下,利用学校的APP网络学习平台发布自己上学的视频资料和上学第一天的照片资料,并说一说心情。2.利用学生的网络平台,与家长一起参观模拟校园,并通过网络互动留言板块,说说自己的感受。
在进入课堂学习之前,有了这样的体验环节,有了家长们的共同参与,孩子们的对于校园,对于小学学习生活初步的感受,“爱校园、爱学习”这一爱的种子已悄然播撒。
二、课中体验 深化感悟
1.引入话题 唤醒生活
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的注意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事物的兴趣,同时孩子的兴趣又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非常容易转移。課的开始,我根据教学目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努力创设情境,使学生进入所创设的特定氛围中,激起情感体验,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触动自己的情感之弦。
师:同学们喜欢听歌曲吗?(播放歌曲:《上学歌》) 孩子们,我们一起来听一首好听的歌曲。(播放动画:学校吉祥物爱莲娃上学动画)
师:动画中的爱莲娃多可爱呀,他多高兴呀!他背上书包来到了哪里?去干什么呢? (游戏一《找一找》:播放开学第一天的视频资料)
师:孩子们,让我们一起做个“找一找”游戏吧!找找录像中都有我们班级中的哪些同学,看看他们的表情,猜猜他们的心情!
2.合作学习 体验生活
学生开展活动的过程即是获得情感体验的过程。我在课堂中引导学生通过游戏、表演、讨论等形式,体验生活,感悟道德,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于是,我安排了活动二:《我是学校小主人》。
师:下面我们请学生来当一回“学校小主人”介绍学校。
(1)图书馆(渗透学习更多的本领以及图书馆阅览的规则)
(2)食堂(渗透:“光盘”,不挑食等)
(3)体育馆(渗透:阳光体育,快乐学习)
(4)教学楼(渗透:上课的常规)
(5)实验楼(渗透:积极探索,发明创造)
(6)馨园(书法碑廊,祖国的文字的魅力)
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让学生来争做小主人,并通过生活化的介绍,从而加深对学校的认识,增强爱校之情。
3.深化感悟,引导生活
在这个环节中,我主要是利用“电视台采访”这一活动来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深化其道德认识,从而引导学生过“好的学习生活”。
师:孩子们,今天我们学校红领巾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也来到了我们现场。他们想采访你几个问题。
A.问题一: 你最喜欢学校的哪个地方呢?说说你的理由。
B.问题二:图上(根据不同的学生,出现不同的场景)同学的做法正确吗?你怎么来劝说他呢?
这样生活情景的采访,启发引导,引起学生自我反思,“学校是我家,爱护靠大家”的思想自然地被学生所接受,并落实在以后的教育生活中。
三、课后践行 内化感悟
课后践行是由课程性质所决定的。《品德与生活》作为一门生活实践的课程,从生活出发还必须让它再回到生活中去,使它在与生活的其他方面不断发生动态联系和作用中真正融入于生活世界,成为其中的一个“活性因子”去改善人们的生活方式,促使人们去学会过一种有道德的社会生活。
在本次课堂教学中,我适时加入了《小学生上学一日常规》的漫画视频,图文并茂,学生们乐于接受,学生们在观看视频时对于学习、活动、值日、做操、就餐等12条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有了初步的了解。通过“入学护照”这一评价媒介,整合校本德育课程《入学礼》真正践行“我是小学生”,从而激发了学生成为一名合格、优秀的小学生的自豪之情。
总之,在《我背上了新书包》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始终以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理念为支撑,立足于学生发展需求,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在实践中学会求知与做人。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莲花学校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