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在学校共同生活的基本时空,课堂教学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新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学得知识之间的互动,是教师教育智慧生成和学生智慧发展最具影响力的因素。当课堂教学活动在教师的科学组织和巧妙点拨下,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点燃起学生的思维火花,那么,课堂就会充满生命的活力,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活动才能呈现出鲜活的文化氛围。对于如何激活课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动机,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关键词:激发 学习 数学 动机
学习动机是指个人的意图愿望、心理需求或企图达到目标的一种动因、内在力量。只有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提高学习质量。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呢?
一、合理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愿学
兴趣是学习之本,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徑之一。”运用多媒体技术的图像模拟逼真,使教学内容形象化,表现手法多样化,对学生的感官进行多路刺激,从而创设一种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热情鼓励每个学生,实实在在地营造出平等、尊重、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课堂上想说、敢说、爱说、乐做,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了一幅动态画面:首先是两车从两地同时出发,接着两车相向而行,使学生充分理解“两地、同时、相向、相遇”的含义。通过幻灯片生动、形象、直观、科学地模拟了“相遇问题”的现实情境,化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从心里愿意学习数学知识。
二、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使学生乐学
学会自学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和基础。“自学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创造力的源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动手、动脑,产生学习的内在要求和热情,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应在课堂上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观察、计算、推理、探索、质疑等活动过程……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现,问题的思考、规律的寻找、结论的概括、甚至知识的构建过程。如,在教学“57+29=?”的口算方法时。
生1:先算57+20=77,再算77+9=86。
生2:我是用摆小棒的方法得出77+9=86。
生3:先算50+20=70,7+9=16。再算70+16=86。
生4:先算57+30=87, 再算87-1=86.
生5:先算29+1=30, 57-1=56,再算30+56=86.
……
通过教师的引导、小组的探究,学生对这些算法进行分类比较、反思质疑后,在学生接受的范围内,鼓励学生根据各自的认知情况,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确定自己的算法。最后师生概括、归纳、总结出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口算方法:
(一)拆:
(1)先把整十数相加,再把个位数相加,最后把两个和相加。
先算50+20=70、7+9=16,再算70+16=86.
(2)一个加数不变,先与另一个加数的整十数相加,再与个位数相加。
先算57+20=77,再算77+9=86.
(二)凑:(转化)
把接近整十(百、千…… )数变为整十(百、千……)数与一位数的差。
把29变为(30-1) 原式变为57+30-1
先算57+30=87, 再算87-1=86.
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意识,使学生会学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是学好数学的关键。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着重从以下两点进行训练:
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在教学中体验生活。如:在教学“一根26米的绳子,第一次剪去12米,第二次剪去9米,这根绳子比原来短了多少米?”时,一开始学生纷纷举手,这时我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写出答案,发现大部分学生的答案是:26-12-9=5(米)。我明白学生没有明白这题要求的是什么,于是,我设计了到运动场地画“实际线段”现场测量,让学生自主参与到活动中来,进行发现与提出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深刻感受“两次剪去的绳子总和就是比原来短了多少米,即:【12+9=21(米)】”。这样把题目中的条件转化成生活中的场景,让学生在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生活情境中,产生学习数学的乐趣,并在实践活动中领悟数学,掌握知识。即达到了真正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理解题意的目的,又帮助学生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好方法,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及解决问题的策略。如,教学“除法的综合应用”时。“要求:小熊一共要办多少块砖,用到的信息是:小熊每次搬4块,已经搬了5次。还剩24块没搬。用到的数量关系是:已经搬的砖块数+ 还剩的砖块数=一共要搬的砖块数。先求:已经搬了多少块砖。再求:小熊一共要搬多少块砖。”这样既沟通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也理清了解题思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了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四、分层次指导训练,使学生善学
教师既要研究教材,还要研究学生,要切实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关注每位学生的发展,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在保证基本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尊重学生在解决过程中所表现出不同水平和个体差异,在课堂练习,作业的布置,要做到精心设计、合理安排,对题目的数量、难度都有不同的要求,彻底改变统一作业,统一要求的传统做法。使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如,课堂中的提问,应难易适当,对于优等生应提理解性的、发散性的、综合性的等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中等生应以一般性问题为主;学困生应以一些浅显的为主,如,简单的判断、叙述性的问题。这一做法激励了优等生的学习动机,促进了中等生的发展,调动了学困生的学习兴趣,保证优生善学,中等生愿学,学困生乐学。如:在学习“三角形”的认识后,笔者布置了以下作业:
学困生作业:在一个三角形中,∠1=55°,∠2=48°,∠3=( )
中等生作业:在一个三角形中,∠1=∠2=55°,∠3=( )
优等生作业:等腰三角形的顶角是40°,它的一个底角是( );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底角是40°,顶角是( )。这样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求,最大限度地发展每一个学生智力潜能,使学生轻松地掌握了“三角形内角和”的计算。
说明的是,作业分层,但并不反对学生自己的个人选择,学生可以跨层作业,甚至在分层作业里加上适当的选作题,让学生在自身学有余力的时候,可以自主安排作业,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不能一概去套用一种固定的模式,而是在分层的基础上鼓励他们挑战自己的能力,最大限度的使每个学生在适合自己的作业中都取得成功,获得轻松、愉快、满足的心理体验。
关键词:激发 学习 数学 动机
学习动机是指个人的意图愿望、心理需求或企图达到目标的一种动因、内在力量。只有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提高学习质量。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呢?
一、合理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愿学
兴趣是学习之本,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徑之一。”运用多媒体技术的图像模拟逼真,使教学内容形象化,表现手法多样化,对学生的感官进行多路刺激,从而创设一种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热情鼓励每个学生,实实在在地营造出平等、尊重、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课堂上想说、敢说、爱说、乐做,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了一幅动态画面:首先是两车从两地同时出发,接着两车相向而行,使学生充分理解“两地、同时、相向、相遇”的含义。通过幻灯片生动、形象、直观、科学地模拟了“相遇问题”的现实情境,化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从心里愿意学习数学知识。
二、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使学生乐学
学会自学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和基础。“自学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创造力的源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动手、动脑,产生学习的内在要求和热情,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应在课堂上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观察、计算、推理、探索、质疑等活动过程……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现,问题的思考、规律的寻找、结论的概括、甚至知识的构建过程。如,在教学“57+29=?”的口算方法时。
生1:先算57+20=77,再算77+9=86。
生2:我是用摆小棒的方法得出77+9=86。
生3:先算50+20=70,7+9=16。再算70+16=86。
生4:先算57+30=87, 再算87-1=86.
生5:先算29+1=30, 57-1=56,再算30+56=86.
……
通过教师的引导、小组的探究,学生对这些算法进行分类比较、反思质疑后,在学生接受的范围内,鼓励学生根据各自的认知情况,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确定自己的算法。最后师生概括、归纳、总结出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口算方法:
(一)拆:
(1)先把整十数相加,再把个位数相加,最后把两个和相加。
先算50+20=70、7+9=16,再算70+16=86.
(2)一个加数不变,先与另一个加数的整十数相加,再与个位数相加。
先算57+20=77,再算77+9=86.
(二)凑:(转化)
把接近整十(百、千…… )数变为整十(百、千……)数与一位数的差。
把29变为(30-1) 原式变为57+30-1
先算57+30=87, 再算87-1=86.
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意识,使学生会学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是学好数学的关键。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着重从以下两点进行训练:
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在教学中体验生活。如:在教学“一根26米的绳子,第一次剪去12米,第二次剪去9米,这根绳子比原来短了多少米?”时,一开始学生纷纷举手,这时我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写出答案,发现大部分学生的答案是:26-12-9=5(米)。我明白学生没有明白这题要求的是什么,于是,我设计了到运动场地画“实际线段”现场测量,让学生自主参与到活动中来,进行发现与提出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深刻感受“两次剪去的绳子总和就是比原来短了多少米,即:【12+9=21(米)】”。这样把题目中的条件转化成生活中的场景,让学生在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生活情境中,产生学习数学的乐趣,并在实践活动中领悟数学,掌握知识。即达到了真正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理解题意的目的,又帮助学生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好方法,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及解决问题的策略。如,教学“除法的综合应用”时。“要求:小熊一共要办多少块砖,用到的信息是:小熊每次搬4块,已经搬了5次。还剩24块没搬。用到的数量关系是:已经搬的砖块数+ 还剩的砖块数=一共要搬的砖块数。先求:已经搬了多少块砖。再求:小熊一共要搬多少块砖。”这样既沟通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也理清了解题思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了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四、分层次指导训练,使学生善学
教师既要研究教材,还要研究学生,要切实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关注每位学生的发展,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在保证基本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尊重学生在解决过程中所表现出不同水平和个体差异,在课堂练习,作业的布置,要做到精心设计、合理安排,对题目的数量、难度都有不同的要求,彻底改变统一作业,统一要求的传统做法。使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如,课堂中的提问,应难易适当,对于优等生应提理解性的、发散性的、综合性的等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中等生应以一般性问题为主;学困生应以一些浅显的为主,如,简单的判断、叙述性的问题。这一做法激励了优等生的学习动机,促进了中等生的发展,调动了学困生的学习兴趣,保证优生善学,中等生愿学,学困生乐学。如:在学习“三角形”的认识后,笔者布置了以下作业:
学困生作业:在一个三角形中,∠1=55°,∠2=48°,∠3=( )
中等生作业:在一个三角形中,∠1=∠2=55°,∠3=( )
优等生作业:等腰三角形的顶角是40°,它的一个底角是( );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底角是40°,顶角是( )。这样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求,最大限度地发展每一个学生智力潜能,使学生轻松地掌握了“三角形内角和”的计算。
说明的是,作业分层,但并不反对学生自己的个人选择,学生可以跨层作业,甚至在分层作业里加上适当的选作题,让学生在自身学有余力的时候,可以自主安排作业,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不能一概去套用一种固定的模式,而是在分层的基础上鼓励他们挑战自己的能力,最大限度的使每个学生在适合自己的作业中都取得成功,获得轻松、愉快、满足的心理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