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音乐教学是小学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素质教育培养的目标下,为了进一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加强小学音乐教学中学生节奏感的培养势在必行。通过节奏感的提升,可增强学生音乐感知能力,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本文首先简单叙述了小学音乐教学的现状,其次分析了提升节奏感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具体意义,最后为实现小学音乐教学学生节奏感提升提出了几条策略,从而为关注这一话题的人们提供参考。
關键词:小学;音乐教学;节奏感
引言:节奏感是欣赏音乐的重要能力之一,但在我国的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节奏感的培养重视程度不足。为顺应新时代的教育改革趋势,教师应当摒弃传统的教学理念,积极创新,与时俱进,加强学生节奏感的培养,从而利于学生音乐素养的综合提升。因此,本文对小学音乐教学如何提升学生节奏感的探讨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小学音乐教学现状
当前的小学音乐教学过程当中,多数教师没有对现有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往往只忠于课本上的音乐知识并对其进行讲解,这种教学方较为刻板、且内容相对枯燥,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教师也未能与学生进行积极地互动交流,难以了解学真实的学习感受,从而无法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制定合理的教学规划,这些情况都将影响学生音乐知识学习的最终效果,同时也无法满足新时期素质教育的具体需求。
二、小学音乐教学提升学生节奏感的意义
首先,节奏感的提升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理解能力。节奏是音乐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魅力的主要来源。为了培养学生的乐感,实现音乐认知的概念形成,节奏的教学就显得十分重要。因此在课程的音乐欣赏环节,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对节奏的感知,从而促进思维发散,加深学生对音乐内容的逐步理解最终提升音乐相关的自主学习能力。其次,节奏教学能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在音乐教学进展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师的首要任务,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如结合节奏实行一些音乐小游戏,不但能有效地丰富课堂内容,还能使学生沉浸在课堂氛围当中,秉持探索的心态对所学音乐知识进行更加全面的了解,从而提升自身的音乐内涵和相关审美。
三、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提升学生节奏感的策略
(一)伴随音乐表演,加强节奏理解
小学学生的年龄偏低,相对活泼好动,乐于表现,且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较强的模仿力。在开展音乐教学时,教师可安排音乐表演活动,带领学生在播放的乐曲中进行自由的表演展示。这种方式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加强音乐感受,且可将自己对音乐的理解通过肢体语言进行充分的表达[1]。在表演进行过程中,学生的积极参与也活跃了整体课堂气氛,增强了音乐课程的互动性,从而促进音乐节奏感的提升。以教材中《小青蛙找家》为例,在这首歌曲中,歌词和旋律相对简单,但其韵律性极强,教师可带领学生进行场景演练,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在讲台上进行歌曲演唱和青蛙的扮演,教师可在讲台的一端扮演青蛙妈妈,并做出等待的姿势加强表演场景的具象化。学生在演唱“一只小青蛙”时,教师可以将最后的“呱”接过,并予以拍手示意,由此加强节奏的表现和整体表演进度的控制,同时也能通过歌曲中念白的演唱部分的巧妙衔接让学生体验到音乐中的节奏的特点。在“跳跳,呱呱”的念白过程中,学生可以模仿青蛙蹦跳的姿势在讲台上进行表演。在演唱完最后一句“小青蛙回到了家”之后,教师可在讲台这端将学生的手举起,表示歌曲和表演的结束。通过这种充满节奏感的音乐表演活动,可大幅度提升课堂趣味性,同时也能加强学生对节奏的理解。但教师也应对学生进行提点,不能将注意力过多的放在表演上,更要注重歌曲中的节奏和旋律,同时教师也要保证学生在表演时歌曲演唱的标准度,对于相对不太标准的发音,教师要及时地给予指正。
(二)开展音乐游戏,加强节奏表现
教育与游戏相结合相永远是提高学习效率的不二选择[2]。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当意识到学生尽管对新的知识充满好奇,但很难长久地保持对学习的专注,很容易在枯燥的讲解中丧失对音乐知识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应当积极地开展与音乐知识相结合的游戏,加强学生的节奏感训练,并在游戏过程中引导学生进一步提升乐感,促进音乐素养的整体提升。举个例子来说,可以在课堂中进行你哼我猜的游戏。教师应事先准备好装满教材乐曲名字纸条的小箱子,并让学生进行抽签。再确认纸签上的内容后,让学生在台上进行部分节奏的哼唱表演,演唱内容仅限伴奏,不能涉及到歌词,且只能是小段,哼唱结束后由教师进行猜测。如进行了一轮之后猜中率较高,可进行难度提升,学生只能从教师提供的小道具里选择一个,尽可能地模仿出要表述歌曲的韵律。道具的安排可以有玻璃杯,眼镜盒,订书机,塑料桶,筷子,小铃铛等等。如是定期的音乐游戏活动,课内音乐经过反复使用可能已经被学生摸透,此时教师也可加入些许课外节奏感较强的音乐,如学生演示效果出众,及时教师未猜出歌曲名称,也要给予加分以示鼓励。这种音乐游戏能在重点提取歌曲韵律的哼唱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提升学生的节奏感,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促进学生对音乐知识的进一步认知。
(三)聆听多种形式,加强节奏感受
音乐存在多种形式,每一种形式都对节奏知识有着的不同解读。小学音乐教学应在课堂内容上实现多类型的知识扩充,充分开拓学生的眼界,从而促进学生加强学生的节奏感培养,实现音乐鉴赏和表现能力的全面提升。教师为实现学生节奏感的进一步提升,应保证音乐课堂的充实度,同时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音乐形式和主题,乃至不同于往常的教学场景和教学用具,让学生在充满新鲜感的课堂内容中加深对音乐知识的认知,感受不一样节奏和韵律[3]。举个例子来说,教师可以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设立国内外节日的课堂教学主题。在临近儿童节时,可欣赏一些节奏鲜明,曲调欢畅的儿歌,如种太阳。在临近端午节时,可欣赏一些民风民俗相关的乐曲,如端午竞舟。在万圣节时,可以欣赏一些富有外国文化的志异歌曲,像迈克尔·杰克逊的《Thriller》。在歌曲的选择时,教师应注意选择节奏感相对强的音乐,并对其创作者及创作背景进行简单的知识扩充讲解。在提升学生音乐学习兴趣的同时,也能加强学生对课外音乐的感知和多种形式节奏和韵律的积累。或者从乐器角度入手,教师也可以选择一些具有较强感染力和节奏感的纯音乐播放给学生,如古典音乐和交响乐等,这种音乐能更加强调节奏在其中的功用,通过不同的乐器展示,小到长笛、小提琴,三角铁;大到定音鼓,钢琴,大提琴。每一种乐器都有其独特得演奏技巧,为合奏乐曲提供了不同的韵律和节奏,这也是非常好的节奏知识领会点。教师应当在拓展内容中为学生指出学习重点,加强节奏识别,从而有效地在音乐欣赏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节奏感。
结论:总的来说,节奏感的培养是现代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满足当下素质教育的需要,教师必须及时改变原有的教学观念,结合音乐教学的实际情况,在课堂中添加音乐表演和音乐游戏的教学模式,并带领学生聆听多种形式的音乐,从而有效提升学生节奏感,加强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能力,在促进学生实现音乐素质的全面发展的同时,对现有的教育制度实现逐步完善,从而进一步推进小学音乐教学的未来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新宇.律动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价值与应用探讨[J].北方音乐,2020(04):190-191.
[2]吕晓虎.摭谈小学音乐课堂“有效聆听”的策略[J].北方音乐,2019,39(24):184+189.
[3]陈莹.小学音乐教学如何提升学生节奏感[J].中国校外教育,2016(02):164
關键词:小学;音乐教学;节奏感
引言:节奏感是欣赏音乐的重要能力之一,但在我国的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节奏感的培养重视程度不足。为顺应新时代的教育改革趋势,教师应当摒弃传统的教学理念,积极创新,与时俱进,加强学生节奏感的培养,从而利于学生音乐素养的综合提升。因此,本文对小学音乐教学如何提升学生节奏感的探讨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小学音乐教学现状
当前的小学音乐教学过程当中,多数教师没有对现有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往往只忠于课本上的音乐知识并对其进行讲解,这种教学方较为刻板、且内容相对枯燥,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教师也未能与学生进行积极地互动交流,难以了解学真实的学习感受,从而无法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制定合理的教学规划,这些情况都将影响学生音乐知识学习的最终效果,同时也无法满足新时期素质教育的具体需求。
二、小学音乐教学提升学生节奏感的意义
首先,节奏感的提升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理解能力。节奏是音乐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魅力的主要来源。为了培养学生的乐感,实现音乐认知的概念形成,节奏的教学就显得十分重要。因此在课程的音乐欣赏环节,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对节奏的感知,从而促进思维发散,加深学生对音乐内容的逐步理解最终提升音乐相关的自主学习能力。其次,节奏教学能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在音乐教学进展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师的首要任务,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如结合节奏实行一些音乐小游戏,不但能有效地丰富课堂内容,还能使学生沉浸在课堂氛围当中,秉持探索的心态对所学音乐知识进行更加全面的了解,从而提升自身的音乐内涵和相关审美。
三、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提升学生节奏感的策略
(一)伴随音乐表演,加强节奏理解
小学学生的年龄偏低,相对活泼好动,乐于表现,且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较强的模仿力。在开展音乐教学时,教师可安排音乐表演活动,带领学生在播放的乐曲中进行自由的表演展示。这种方式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加强音乐感受,且可将自己对音乐的理解通过肢体语言进行充分的表达[1]。在表演进行过程中,学生的积极参与也活跃了整体课堂气氛,增强了音乐课程的互动性,从而促进音乐节奏感的提升。以教材中《小青蛙找家》为例,在这首歌曲中,歌词和旋律相对简单,但其韵律性极强,教师可带领学生进行场景演练,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在讲台上进行歌曲演唱和青蛙的扮演,教师可在讲台的一端扮演青蛙妈妈,并做出等待的姿势加强表演场景的具象化。学生在演唱“一只小青蛙”时,教师可以将最后的“呱”接过,并予以拍手示意,由此加强节奏的表现和整体表演进度的控制,同时也能通过歌曲中念白的演唱部分的巧妙衔接让学生体验到音乐中的节奏的特点。在“跳跳,呱呱”的念白过程中,学生可以模仿青蛙蹦跳的姿势在讲台上进行表演。在演唱完最后一句“小青蛙回到了家”之后,教师可在讲台这端将学生的手举起,表示歌曲和表演的结束。通过这种充满节奏感的音乐表演活动,可大幅度提升课堂趣味性,同时也能加强学生对节奏的理解。但教师也应对学生进行提点,不能将注意力过多的放在表演上,更要注重歌曲中的节奏和旋律,同时教师也要保证学生在表演时歌曲演唱的标准度,对于相对不太标准的发音,教师要及时地给予指正。
(二)开展音乐游戏,加强节奏表现
教育与游戏相结合相永远是提高学习效率的不二选择[2]。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当意识到学生尽管对新的知识充满好奇,但很难长久地保持对学习的专注,很容易在枯燥的讲解中丧失对音乐知识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应当积极地开展与音乐知识相结合的游戏,加强学生的节奏感训练,并在游戏过程中引导学生进一步提升乐感,促进音乐素养的整体提升。举个例子来说,可以在课堂中进行你哼我猜的游戏。教师应事先准备好装满教材乐曲名字纸条的小箱子,并让学生进行抽签。再确认纸签上的内容后,让学生在台上进行部分节奏的哼唱表演,演唱内容仅限伴奏,不能涉及到歌词,且只能是小段,哼唱结束后由教师进行猜测。如进行了一轮之后猜中率较高,可进行难度提升,学生只能从教师提供的小道具里选择一个,尽可能地模仿出要表述歌曲的韵律。道具的安排可以有玻璃杯,眼镜盒,订书机,塑料桶,筷子,小铃铛等等。如是定期的音乐游戏活动,课内音乐经过反复使用可能已经被学生摸透,此时教师也可加入些许课外节奏感较强的音乐,如学生演示效果出众,及时教师未猜出歌曲名称,也要给予加分以示鼓励。这种音乐游戏能在重点提取歌曲韵律的哼唱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提升学生的节奏感,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促进学生对音乐知识的进一步认知。
(三)聆听多种形式,加强节奏感受
音乐存在多种形式,每一种形式都对节奏知识有着的不同解读。小学音乐教学应在课堂内容上实现多类型的知识扩充,充分开拓学生的眼界,从而促进学生加强学生的节奏感培养,实现音乐鉴赏和表现能力的全面提升。教师为实现学生节奏感的进一步提升,应保证音乐课堂的充实度,同时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音乐形式和主题,乃至不同于往常的教学场景和教学用具,让学生在充满新鲜感的课堂内容中加深对音乐知识的认知,感受不一样节奏和韵律[3]。举个例子来说,教师可以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设立国内外节日的课堂教学主题。在临近儿童节时,可欣赏一些节奏鲜明,曲调欢畅的儿歌,如种太阳。在临近端午节时,可欣赏一些民风民俗相关的乐曲,如端午竞舟。在万圣节时,可以欣赏一些富有外国文化的志异歌曲,像迈克尔·杰克逊的《Thriller》。在歌曲的选择时,教师应注意选择节奏感相对强的音乐,并对其创作者及创作背景进行简单的知识扩充讲解。在提升学生音乐学习兴趣的同时,也能加强学生对课外音乐的感知和多种形式节奏和韵律的积累。或者从乐器角度入手,教师也可以选择一些具有较强感染力和节奏感的纯音乐播放给学生,如古典音乐和交响乐等,这种音乐能更加强调节奏在其中的功用,通过不同的乐器展示,小到长笛、小提琴,三角铁;大到定音鼓,钢琴,大提琴。每一种乐器都有其独特得演奏技巧,为合奏乐曲提供了不同的韵律和节奏,这也是非常好的节奏知识领会点。教师应当在拓展内容中为学生指出学习重点,加强节奏识别,从而有效地在音乐欣赏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节奏感。
结论:总的来说,节奏感的培养是现代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满足当下素质教育的需要,教师必须及时改变原有的教学观念,结合音乐教学的实际情况,在课堂中添加音乐表演和音乐游戏的教学模式,并带领学生聆听多种形式的音乐,从而有效提升学生节奏感,加强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能力,在促进学生实现音乐素质的全面发展的同时,对现有的教育制度实现逐步完善,从而进一步推进小学音乐教学的未来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新宇.律动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价值与应用探讨[J].北方音乐,2020(04):190-191.
[2]吕晓虎.摭谈小学音乐课堂“有效聆听”的策略[J].北方音乐,2019,39(24):184+189.
[3]陈莹.小学音乐教学如何提升学生节奏感[J].中国校外教育,2016(02):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