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背景】:
《指南》中指出: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是幼儿社会学习的主要内容,也是其社会性发展的基本途径。幼儿在与成人和同伴交往的过程中,不仅学习如何与人友好相处,也在不断发展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但3-6岁的大部分幼儿在思考问题时,一切都从自己的观点出发,不能站在别人的立场去考虑问题。在其身心发展的过程中,教育者如果没有帮助幼儿处理好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很容易让幼儿形成自我中心、横行霸道,甚至攻击、破坏等不良行为,那就会成为较严重的行为问题。那么,到底该如何把握这个度?有效引导。我觉得这是值得我们好好探究、细细琢磨的问题。
【案例描述】:
(一)幼儿背景:
幼儿个人背景:鱼鱼是一个胆大、外向的孩子,不怕陌生人,平时在园喜欢与人交往,可是小朋友如果有事情不愿意的话他便会渐而转怒,并且常伴有攻击性行为。
家庭背景:鱼鱼家属于“百依百顺”型家庭,家里三代只有这一个孩子,祖父母对孩子非常溺爱,父母也是千方百计的满足孩子的各种需求。看不到孩子的弱点,对其行为不分对错,欣赏、赞扬,对他放弃要求。
(二)案例实录:
区域活动时,一组小朋友安静地坐到图书角开始挑选书本。含含动作比较快,一坐到位置上就拿了一本《猜猜我有多爱你》,嘴里高兴的说:“哦,我今天看的是小松鼠。” 在一边的鱼鱼听到后急了,赶紧扑过来说:“这是我的!”一边伸手抢书过来。含含急着喊到:“这是我的,我先拿到的。”鱼鱼才不肯,把书藏到背后,眼睛瞪得凶凶地说:“哼,这是我的!” “老师!”含含觉得委屈,鱼鱼见她告状火了,没等我赶到就抓过含含的手咬了下去,“啊啊啊……”
我赶忙查看伤势,果然,出血了。
由于我看到了刚才的一幕,便质问鱼鱼:“你怎么可以咬小朋友,你这样做对吗?”他瞪著着我说:“谁叫他抢我的书,这书是我的!” ““我看到是含含先拿到书本的。你把书本还给含含,跟她说对不起。”没想到他坚定地把书藏到背后:“我喜欢的就是我的!” “这书是学校的!来,鱼鱼是最听老师话的,把书本还给含含,老师给你换一本其他的书看,好吗? ” “不行!我喜欢的我就带回家。”鱼鱼恼怒的喊着,我还想劝说他,可没想到他手一转就把书本给撕成了两半。
(三)实录分析:
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发生的一些事情、出现的一些问题,都是其特定年龄下的表现,只是表现有强有弱,鱼鱼的行为是孩子过于“自我中心化”的体现,是攻击性行为的一种。所谓幼儿攻击性行为一般是指幼儿较频繁、较严重地指向他人或物体的身体或语言的攻击表现。从案例来看,鱼鱼产生攻击行为的原因主要有:
1、攻击性行为产生的直接原因:鱼鱼觉得含含在抢他的书。
当含含先拿了书本,他会马上下意识的抢过来,并伸手打人,这是鱼鱼以自我为中心,骄横、霸道的表现。他觉得不合自己的心意,就用攻击性的行为来对待同伴,而我当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2、愤怒情绪产生的间接原因:老师要求鱼鱼把书还给含含。
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由于受生理、心理发展水平的制约,幼儿一旦产生愤怒情绪,便难以自我控制。我要鱼鱼把书本还给含含时,强制性、命令性的语气,引起了他的反抗、逆反。他就把书本撕成两半,这是他叛逆心理达到高点的体现,但同时也是他用来“自卫”和保护自己的一种方式。
3、教师的“认同”是愤怒情绪的“氧化剂”。
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常常遇到鱼鱼因为各种原因,与同伴交往过程中产生攻击性行为。所以当鱼鱼发生刚才那一幕时,作为教师的我,早在心中把他当成了“问题儿童”,在他抢夺含含的书本时,我下意识的认同了含含,并没有从他个体出发,以至孩子觉的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进而做出叛逆行为。
【案例反思】:
一、适时介入,正确引导。
1.关注幼儿的感受,保护其自尊心和自信心。
作为教师,看到幼儿发生此类冲突时,首先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幼儿,使他切实感受到自己是被尊重的。在鱼鱼处于的这个“自我中心”时期里,他没有明确的物品归属权观念,他在事例中的“抢书”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抢”,只是他心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状况,教师首先要给他一个申辩的机会,听他说说这样做的原因,倾听他内心爆发的真正感受。
2.结合情境,指导幼儿交往的基本技能和规则。
鱼鱼有自己的想法,他觉得“我喜欢的就是我的”、“我喜欢的我就带回家”。如果没有被告知,他会认为班里的图书就是他的,拿回家去是没有什么不可以的。在发生冲突时,指导他用协商、交换、轮流玩、合作玩等方式解决这个矛盾,冲突就会解决。
3.结合实际,引导幼儿换位思考,学习理解别人。
当鱼鱼和含含在抢夺书本时,引导他们一起想一想:假如你是那个小朋友,你有什么感受?让他们试着去理解别人的感受。并且可利用《猜猜我有多爱你》的故事,结合他们的交往经验,和他们讨论什么样的行为受大家欢迎。
二、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提高家长对幼儿心理的重视程度。
1。成人应以身作则,注重自己言行的榜样作用。
以尊重、关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父母、长辈和其他人。如:经常问候父母,主动做家务。礼貌对待老年人,如坐车时主动让座。看到别人有困难能主动关心并给予一定的帮助。
2.引导幼儿尊重、关心长辈和身边的人,尊重他人的行为表现。
提醒幼儿关心身边的人,注意他们的情绪,了解他们的需要,给予适当的关心和帮助。利用生活机会,帮助幼儿了解与身边关系密切的社会服务机构,如超市、商场、医院、游乐场等,体会这些机构给大家提供的便利和服务。
3.给予幼儿一定的学习和生活要求,明确必要的规则意识。
将规则意识落实到家庭生活的各个环节,父母应该对幼儿加以要求,让他们明白,做每件事都是有一定规矩的,发展其自信和自尊,在环境及文化的熏陶中学会遵守规则。
总之,家庭和幼儿园共同努力,为幼儿创设温暖、关爱、平等的家庭环境和集体环境,引导幼儿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就一定能帮助幼儿解开阻碍他们发展的一个个小误区,让他们在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中获得安全感和信任感,最终形成基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参考文献:
[1]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8,第28页、第31页、第33页。
[2]常璐:《教师对幼儿游戏介入时机的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3]李会敏著《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指导行为的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年硕士论文。
[4]虞莉莉主编《幼儿园教师基本工作教程》,浙江教育出版社,第337页,第175页。
《指南》中指出: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是幼儿社会学习的主要内容,也是其社会性发展的基本途径。幼儿在与成人和同伴交往的过程中,不仅学习如何与人友好相处,也在不断发展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但3-6岁的大部分幼儿在思考问题时,一切都从自己的观点出发,不能站在别人的立场去考虑问题。在其身心发展的过程中,教育者如果没有帮助幼儿处理好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很容易让幼儿形成自我中心、横行霸道,甚至攻击、破坏等不良行为,那就会成为较严重的行为问题。那么,到底该如何把握这个度?有效引导。我觉得这是值得我们好好探究、细细琢磨的问题。
【案例描述】:
(一)幼儿背景:
幼儿个人背景:鱼鱼是一个胆大、外向的孩子,不怕陌生人,平时在园喜欢与人交往,可是小朋友如果有事情不愿意的话他便会渐而转怒,并且常伴有攻击性行为。
家庭背景:鱼鱼家属于“百依百顺”型家庭,家里三代只有这一个孩子,祖父母对孩子非常溺爱,父母也是千方百计的满足孩子的各种需求。看不到孩子的弱点,对其行为不分对错,欣赏、赞扬,对他放弃要求。
(二)案例实录:
区域活动时,一组小朋友安静地坐到图书角开始挑选书本。含含动作比较快,一坐到位置上就拿了一本《猜猜我有多爱你》,嘴里高兴的说:“哦,我今天看的是小松鼠。” 在一边的鱼鱼听到后急了,赶紧扑过来说:“这是我的!”一边伸手抢书过来。含含急着喊到:“这是我的,我先拿到的。”鱼鱼才不肯,把书藏到背后,眼睛瞪得凶凶地说:“哼,这是我的!” “老师!”含含觉得委屈,鱼鱼见她告状火了,没等我赶到就抓过含含的手咬了下去,“啊啊啊……”
我赶忙查看伤势,果然,出血了。
由于我看到了刚才的一幕,便质问鱼鱼:“你怎么可以咬小朋友,你这样做对吗?”他瞪著着我说:“谁叫他抢我的书,这书是我的!” ““我看到是含含先拿到书本的。你把书本还给含含,跟她说对不起。”没想到他坚定地把书藏到背后:“我喜欢的就是我的!” “这书是学校的!来,鱼鱼是最听老师话的,把书本还给含含,老师给你换一本其他的书看,好吗? ” “不行!我喜欢的我就带回家。”鱼鱼恼怒的喊着,我还想劝说他,可没想到他手一转就把书本给撕成了两半。
(三)实录分析:
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发生的一些事情、出现的一些问题,都是其特定年龄下的表现,只是表现有强有弱,鱼鱼的行为是孩子过于“自我中心化”的体现,是攻击性行为的一种。所谓幼儿攻击性行为一般是指幼儿较频繁、较严重地指向他人或物体的身体或语言的攻击表现。从案例来看,鱼鱼产生攻击行为的原因主要有:
1、攻击性行为产生的直接原因:鱼鱼觉得含含在抢他的书。
当含含先拿了书本,他会马上下意识的抢过来,并伸手打人,这是鱼鱼以自我为中心,骄横、霸道的表现。他觉得不合自己的心意,就用攻击性的行为来对待同伴,而我当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2、愤怒情绪产生的间接原因:老师要求鱼鱼把书还给含含。
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由于受生理、心理发展水平的制约,幼儿一旦产生愤怒情绪,便难以自我控制。我要鱼鱼把书本还给含含时,强制性、命令性的语气,引起了他的反抗、逆反。他就把书本撕成两半,这是他叛逆心理达到高点的体现,但同时也是他用来“自卫”和保护自己的一种方式。
3、教师的“认同”是愤怒情绪的“氧化剂”。
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常常遇到鱼鱼因为各种原因,与同伴交往过程中产生攻击性行为。所以当鱼鱼发生刚才那一幕时,作为教师的我,早在心中把他当成了“问题儿童”,在他抢夺含含的书本时,我下意识的认同了含含,并没有从他个体出发,以至孩子觉的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进而做出叛逆行为。
【案例反思】:
一、适时介入,正确引导。
1.关注幼儿的感受,保护其自尊心和自信心。
作为教师,看到幼儿发生此类冲突时,首先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幼儿,使他切实感受到自己是被尊重的。在鱼鱼处于的这个“自我中心”时期里,他没有明确的物品归属权观念,他在事例中的“抢书”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抢”,只是他心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状况,教师首先要给他一个申辩的机会,听他说说这样做的原因,倾听他内心爆发的真正感受。
2.结合情境,指导幼儿交往的基本技能和规则。
鱼鱼有自己的想法,他觉得“我喜欢的就是我的”、“我喜欢的我就带回家”。如果没有被告知,他会认为班里的图书就是他的,拿回家去是没有什么不可以的。在发生冲突时,指导他用协商、交换、轮流玩、合作玩等方式解决这个矛盾,冲突就会解决。
3.结合实际,引导幼儿换位思考,学习理解别人。
当鱼鱼和含含在抢夺书本时,引导他们一起想一想:假如你是那个小朋友,你有什么感受?让他们试着去理解别人的感受。并且可利用《猜猜我有多爱你》的故事,结合他们的交往经验,和他们讨论什么样的行为受大家欢迎。
二、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提高家长对幼儿心理的重视程度。
1。成人应以身作则,注重自己言行的榜样作用。
以尊重、关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父母、长辈和其他人。如:经常问候父母,主动做家务。礼貌对待老年人,如坐车时主动让座。看到别人有困难能主动关心并给予一定的帮助。
2.引导幼儿尊重、关心长辈和身边的人,尊重他人的行为表现。
提醒幼儿关心身边的人,注意他们的情绪,了解他们的需要,给予适当的关心和帮助。利用生活机会,帮助幼儿了解与身边关系密切的社会服务机构,如超市、商场、医院、游乐场等,体会这些机构给大家提供的便利和服务。
3.给予幼儿一定的学习和生活要求,明确必要的规则意识。
将规则意识落实到家庭生活的各个环节,父母应该对幼儿加以要求,让他们明白,做每件事都是有一定规矩的,发展其自信和自尊,在环境及文化的熏陶中学会遵守规则。
总之,家庭和幼儿园共同努力,为幼儿创设温暖、关爱、平等的家庭环境和集体环境,引导幼儿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就一定能帮助幼儿解开阻碍他们发展的一个个小误区,让他们在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中获得安全感和信任感,最终形成基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参考文献:
[1]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8,第28页、第31页、第33页。
[2]常璐:《教师对幼儿游戏介入时机的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3]李会敏著《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指导行为的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年硕士论文。
[4]虞莉莉主编《幼儿园教师基本工作教程》,浙江教育出版社,第337页,第17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