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规范的课程管理机制对提高本科教育质量起着决定作用。文章在分析财经类高校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针对财经类大学课程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内外本科课程管理运行机制的先进经验,提出了优化财经类高校本科课程管理运行机制的具体建议。
[关键词]本科课程管理制度改革举措
[作者简介]郭德红(1966-),男,河南洛阳人,中央财经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北京100081)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央财经大学教育教学改革基金2010年度立项项目“财经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下的本科课程管理运行机制优化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JG201060)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9-0146-02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财经类大学,担负着为国家经济建设培养国民经济管理人才的重任,其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国民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质量。在国内著名财经类大学提高教育质量,培育高素质创新型财经人才的背景下,从优化本科课程管理机制出发来探讨提高教育质量问题,可以直接切入高等教育的核心领域,即大学课程,有助于更为直接地探讨人才培养问题。
一、国内著名财经类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来确定本科课程管理运行机制,是教育管理的基本常识。优化财经类大学的本科课程管理运行机制,必须从分析财经类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入手,通过人才培养目标的素质要求,来分析我国财经类大学本科课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举措,使本科课程管理运行机制真正发挥保障和促进实现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功能。
进入21世纪后,特别是在教育部开展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过程中,国内著名财经类大学均根据社会发展要求和各自学校的办学定位,重新设定了本科人才培养目标,虽然表述不同,但细致分析,其所包含的人才基本质素质还是有很强的共通性。例如,中央财经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富有高度历史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具有深厚理论功底、精湛专业能力、良好综合素质、优秀人格品质和国际视野的创新型精英人才。上海财经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坚持厚基础、宽口径、文理渗透、专通结合,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上提高学术综合素质,培养“复合型、外向型、创新型”的人才。西南财经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较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优良的人文素质,勇于和善于在日后的激烈竞争中不断开拓和创新的金融及其他财经管理人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确立了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凸显“应用型、融通性、开放式”人才培养特色。东北财经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以“高标准、国际化”为办学指导思想,培养“有知识、会做人、善做事的现代人和创业者”。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德才兼备、善于创新、基础宽厚、专业扎实、具有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从国内六所著名财经类大学的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来看,培养基础宽厚、知识结构复合、专通结合、综合素质优良和具有国际视野的精英人才,是财经类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共同追求。
二、本科课程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1.课程管理强调行政职能,服务和咨询功能缺失。我国大学课程管理手段有行政命令、部门规章、评估和督导等多种形式,它们都属于行政性管理手段。行政性管理手段适用于课程管理中的限制性目的,但是不能充分发挥课程管理的服务功能和咨询功能;有利于上级对下级课程的控制,却不利于课程管理的民主化。另外,课程管理在手段上没有充分发挥网络技术的作用,使得课程管理的辐射范围有限。因此,探寻多元化、现代化的课程管理手段势在必行。①
2.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制订论证不够充分。专业培养方案科学和稳定与否,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之所以出现上述问题,主要在于对培养目标和专业内涵的理解上出现了问题。设置专业时,没有做整体考虑,没有进行充分调研、分析,再加之论证不深入、不严肃、走过场,导致培养方案制订不科学、不具前瞻性。因此,在培养过程中遇到一系列问题之后,必然会大幅度调整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直接影响到了教育质量,这些都是本科教育的大忌。
3.先导性课程开设不足。财经类大学对先导性课程的开设没有明确或强制规定,忽视了基本原理和概念框架的讲授。先导性课程对专业课程的教学非常重要,在这方面的缺失会使学生的学习效果达不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导致专业课程的讲授非常吃力。
4.重视实际操作技能掌握,忽视专业基础理论学习。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的培养是人才培养过程中两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教育中,实际操作技能的掌握非常重要,但这些技能的掌握需要建立在扎实的基础理论 学习的基础之上,没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的支撑,学生只能成为一个“工匠”,而不是成为一个有综合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精英管理人才。
5.学生选课自由度不大。学生选课自由度不大,不利于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这一方面与课程和教学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相关;另一方面,也与财经类大学能够提供给学生的课程门数有限即课程设置不够丰富有紧密关联。财经类大学由于自身学科设置限制,不能够像综合性大学那样为学生提供大量和丰富的选修课程。
三、财经类高校本科课程管理改进举措
大学课程管理机制是指人们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在明确的教育思想指导下,为了达到一定的教育目标,通过制定和贯彻课程政策,对课程的规划、实施、评价和更新过程等管理环节,进行决策、指导、服务、调控和监督的系列活动。对照我国财经类大学的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切实改进和优化我国财经类大学的本科课程管理运行机制,这对于培养高素质创新型财经类人才,实现财经类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将有重要帮助。
1.以整体知识观指导本科课程规划。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大学本科课程体系不是所提供课程的简单汇总,而是对多种学习体验与学习序列选择的组织,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最终获得丰富而有意义的知识积累,为学生提供全面而又完整的本科教育,从而获得学士学位。因此,在本科课程体系规划上,财经类大学应根据学校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坚持“宽口径、厚基础、多选择”的指导思想,以整体知识观为指导,整体思考本科课程体系建设,克服本科课程体系的几大类学科简单的拼装和叠加,而要向课程设置整合转变,突出培养学生的批判力、思维力和判断力。在具体改革思路上,可以淡化专业界限,拓宽学生知识基础,按一级学科构建本科课程体系;探索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财经类大学本科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人文和科学课程的学习并将此作为教学战略的基础;探索构建跨学科的高级探索性课程,使本科课程体系更为结构化,发挥本科课程体系的整体教育作用。
2.积极探索跨学科课程设置。以本科跨学科的探索性高级课程为桥梁,促进专业教育课程与通识教育课程的衔接。在国家现代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社会需要的是综合性强、知识面广的人才。就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言,由于创新已经从传统的依靠单项科技突破转变为依靠跨学科融合而形成的集成创新,因此,也需要学生具有跨学科专业的知识。在本科教育中,学生通过学习跨学科课程,可以克服专业过于狭窄的弊端,整合本科阶段的学习,积累一种整体化的学习经验,掌握科学的方法,具备良好的思考、推理和分析能力及有灵活性和适应性,以全面的眼光认识世界和解决问题,应对科学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为克服财经类大学受学科设置的限制,本身无法像综合性大学那样给学生提供多科的、宽泛的教育等不足之处,财经类大学可以通过采取与其他学校合作开设课程的办法,完善自身课程体系,弥补自身不足,为学生提供宽泛的教育。
3.严格教学要求,确保课程实施质量。我国本科教育中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素质培养的缺失,与传统的灌输式的本科教育教学方法的局限性有很大关系,同时,也与本科教学管理要求不严格有重要关系。我国大学的本科课程管理机制比较落后,呈现粗线条的管理状态,即使有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但在制度的执行力方面常常大打折扣,影响了制度的实施效果。因此,必须严格本科教学。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应该做更多课堂讲授之外的工作。在每门课开讲之初,教师要列出参考书目录,并且在每节课之前,教师还要列出这节课所需阅读的内容及课程提纲,要求学生阅读的论文或者书的章节应精确到页,并利用学校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将资料全部上网或是告知学生图书馆的目录,保证学生能够通过网络和其他手段阅读到所有材料。因为充分的课前准备,可以给学生创造最完整的学习条件,而教师的课堂讲授,则应建立在学生已经阅读了这些材料的基础上,省去大量背景知识介绍的时间,把重点放在对关键疑难问题的讨论和分析上,放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上。②这样的教学要求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习惯,使其主动进行探索和思考。持之以恒,则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一定会不断得到提高和加强,而学生养成的主动学习习惯则会使其受益终生。
4.建立课程与教学质量跟踪评价体系。不断提高本科课程和教学质量,离不开科学的评价体系。一个成熟的评价体系不是理论推演的结果,而是在实践的互动中诞生的,其中评价主体、评价对象、评价目标与评价方法的互动是极为重要的环节。首先,成立校级课程委员会,任何本科专业及课程的开设都必须接受课程委员会的评审,并倾听学生的意见与反映。其次,考试结果每年均要聘请外校的评委来予以及时审核,审核内容不只针对考试本身,更要涉及对课程教学内容与结构的审核,并反馈给所在院系。再次,建立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委员会,由学生担任主任,认真听取学生的评价与建议,并向相关院系及部门反映意见结果。最后,学校应组织经常性的无记名问卷调查,征询学生方面的看法及对教学工作的评价。③
5.严格课程更新程序,建立课程淘汰机制。建立严格的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更新机制,使学生所学知识能紧跟学术发展前沿。在本科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的改革上,需要建立组织体系严密的课程更新管理制度,做到大学内部涉及课程管理工作的各方责任明确,避免课程更新的随意性,使该项工作更具科学性和制度化,以便整体推进本科课程与教学体系改革,使大学本科课程的发展与建设形成良性循环机制。同时,建立课程淘汰机制,以课程经费分配方式来控制开设课程的质量。大学应规定二级学院承担本科教学所得到的经费来自于学生的选课费,学生选修了课程并参加考试后,学生的选课费才划拨到开课学院。如果教师授课质量较差,或选课学生数少,开课学院得到学生选课的经费也应相应减少。④
[注释]
①黄连金.浅谈高校课程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2008(6):63.
②③郭德红.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发展模式[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5):96,97.
④旋天颖.美国大学的课程与专业管理及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7(5):91.
[关键词]本科课程管理制度改革举措
[作者简介]郭德红(1966-),男,河南洛阳人,中央财经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北京100081)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央财经大学教育教学改革基金2010年度立项项目“财经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下的本科课程管理运行机制优化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JG201060)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9-0146-02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财经类大学,担负着为国家经济建设培养国民经济管理人才的重任,其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国民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质量。在国内著名财经类大学提高教育质量,培育高素质创新型财经人才的背景下,从优化本科课程管理机制出发来探讨提高教育质量问题,可以直接切入高等教育的核心领域,即大学课程,有助于更为直接地探讨人才培养问题。
一、国内著名财经类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来确定本科课程管理运行机制,是教育管理的基本常识。优化财经类大学的本科课程管理运行机制,必须从分析财经类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入手,通过人才培养目标的素质要求,来分析我国财经类大学本科课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举措,使本科课程管理运行机制真正发挥保障和促进实现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功能。
进入21世纪后,特别是在教育部开展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过程中,国内著名财经类大学均根据社会发展要求和各自学校的办学定位,重新设定了本科人才培养目标,虽然表述不同,但细致分析,其所包含的人才基本质素质还是有很强的共通性。例如,中央财经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富有高度历史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具有深厚理论功底、精湛专业能力、良好综合素质、优秀人格品质和国际视野的创新型精英人才。上海财经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坚持厚基础、宽口径、文理渗透、专通结合,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上提高学术综合素质,培养“复合型、外向型、创新型”的人才。西南财经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较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优良的人文素质,勇于和善于在日后的激烈竞争中不断开拓和创新的金融及其他财经管理人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确立了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凸显“应用型、融通性、开放式”人才培养特色。东北财经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以“高标准、国际化”为办学指导思想,培养“有知识、会做人、善做事的现代人和创业者”。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德才兼备、善于创新、基础宽厚、专业扎实、具有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从国内六所著名财经类大学的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来看,培养基础宽厚、知识结构复合、专通结合、综合素质优良和具有国际视野的精英人才,是财经类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共同追求。
二、本科课程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1.课程管理强调行政职能,服务和咨询功能缺失。我国大学课程管理手段有行政命令、部门规章、评估和督导等多种形式,它们都属于行政性管理手段。行政性管理手段适用于课程管理中的限制性目的,但是不能充分发挥课程管理的服务功能和咨询功能;有利于上级对下级课程的控制,却不利于课程管理的民主化。另外,课程管理在手段上没有充分发挥网络技术的作用,使得课程管理的辐射范围有限。因此,探寻多元化、现代化的课程管理手段势在必行。①
2.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制订论证不够充分。专业培养方案科学和稳定与否,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之所以出现上述问题,主要在于对培养目标和专业内涵的理解上出现了问题。设置专业时,没有做整体考虑,没有进行充分调研、分析,再加之论证不深入、不严肃、走过场,导致培养方案制订不科学、不具前瞻性。因此,在培养过程中遇到一系列问题之后,必然会大幅度调整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直接影响到了教育质量,这些都是本科教育的大忌。
3.先导性课程开设不足。财经类大学对先导性课程的开设没有明确或强制规定,忽视了基本原理和概念框架的讲授。先导性课程对专业课程的教学非常重要,在这方面的缺失会使学生的学习效果达不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导致专业课程的讲授非常吃力。
4.重视实际操作技能掌握,忽视专业基础理论学习。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的培养是人才培养过程中两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教育中,实际操作技能的掌握非常重要,但这些技能的掌握需要建立在扎实的基础理论 学习的基础之上,没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的支撑,学生只能成为一个“工匠”,而不是成为一个有综合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精英管理人才。
5.学生选课自由度不大。学生选课自由度不大,不利于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这一方面与课程和教学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相关;另一方面,也与财经类大学能够提供给学生的课程门数有限即课程设置不够丰富有紧密关联。财经类大学由于自身学科设置限制,不能够像综合性大学那样为学生提供大量和丰富的选修课程。
三、财经类高校本科课程管理改进举措
大学课程管理机制是指人们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在明确的教育思想指导下,为了达到一定的教育目标,通过制定和贯彻课程政策,对课程的规划、实施、评价和更新过程等管理环节,进行决策、指导、服务、调控和监督的系列活动。对照我国财经类大学的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切实改进和优化我国财经类大学的本科课程管理运行机制,这对于培养高素质创新型财经类人才,实现财经类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将有重要帮助。
1.以整体知识观指导本科课程规划。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大学本科课程体系不是所提供课程的简单汇总,而是对多种学习体验与学习序列选择的组织,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最终获得丰富而有意义的知识积累,为学生提供全面而又完整的本科教育,从而获得学士学位。因此,在本科课程体系规划上,财经类大学应根据学校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坚持“宽口径、厚基础、多选择”的指导思想,以整体知识观为指导,整体思考本科课程体系建设,克服本科课程体系的几大类学科简单的拼装和叠加,而要向课程设置整合转变,突出培养学生的批判力、思维力和判断力。在具体改革思路上,可以淡化专业界限,拓宽学生知识基础,按一级学科构建本科课程体系;探索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财经类大学本科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人文和科学课程的学习并将此作为教学战略的基础;探索构建跨学科的高级探索性课程,使本科课程体系更为结构化,发挥本科课程体系的整体教育作用。
2.积极探索跨学科课程设置。以本科跨学科的探索性高级课程为桥梁,促进专业教育课程与通识教育课程的衔接。在国家现代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社会需要的是综合性强、知识面广的人才。就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言,由于创新已经从传统的依靠单项科技突破转变为依靠跨学科融合而形成的集成创新,因此,也需要学生具有跨学科专业的知识。在本科教育中,学生通过学习跨学科课程,可以克服专业过于狭窄的弊端,整合本科阶段的学习,积累一种整体化的学习经验,掌握科学的方法,具备良好的思考、推理和分析能力及有灵活性和适应性,以全面的眼光认识世界和解决问题,应对科学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为克服财经类大学受学科设置的限制,本身无法像综合性大学那样给学生提供多科的、宽泛的教育等不足之处,财经类大学可以通过采取与其他学校合作开设课程的办法,完善自身课程体系,弥补自身不足,为学生提供宽泛的教育。
3.严格教学要求,确保课程实施质量。我国本科教育中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素质培养的缺失,与传统的灌输式的本科教育教学方法的局限性有很大关系,同时,也与本科教学管理要求不严格有重要关系。我国大学的本科课程管理机制比较落后,呈现粗线条的管理状态,即使有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但在制度的执行力方面常常大打折扣,影响了制度的实施效果。因此,必须严格本科教学。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应该做更多课堂讲授之外的工作。在每门课开讲之初,教师要列出参考书目录,并且在每节课之前,教师还要列出这节课所需阅读的内容及课程提纲,要求学生阅读的论文或者书的章节应精确到页,并利用学校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将资料全部上网或是告知学生图书馆的目录,保证学生能够通过网络和其他手段阅读到所有材料。因为充分的课前准备,可以给学生创造最完整的学习条件,而教师的课堂讲授,则应建立在学生已经阅读了这些材料的基础上,省去大量背景知识介绍的时间,把重点放在对关键疑难问题的讨论和分析上,放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上。②这样的教学要求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习惯,使其主动进行探索和思考。持之以恒,则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一定会不断得到提高和加强,而学生养成的主动学习习惯则会使其受益终生。
4.建立课程与教学质量跟踪评价体系。不断提高本科课程和教学质量,离不开科学的评价体系。一个成熟的评价体系不是理论推演的结果,而是在实践的互动中诞生的,其中评价主体、评价对象、评价目标与评价方法的互动是极为重要的环节。首先,成立校级课程委员会,任何本科专业及课程的开设都必须接受课程委员会的评审,并倾听学生的意见与反映。其次,考试结果每年均要聘请外校的评委来予以及时审核,审核内容不只针对考试本身,更要涉及对课程教学内容与结构的审核,并反馈给所在院系。再次,建立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委员会,由学生担任主任,认真听取学生的评价与建议,并向相关院系及部门反映意见结果。最后,学校应组织经常性的无记名问卷调查,征询学生方面的看法及对教学工作的评价。③
5.严格课程更新程序,建立课程淘汰机制。建立严格的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更新机制,使学生所学知识能紧跟学术发展前沿。在本科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的改革上,需要建立组织体系严密的课程更新管理制度,做到大学内部涉及课程管理工作的各方责任明确,避免课程更新的随意性,使该项工作更具科学性和制度化,以便整体推进本科课程与教学体系改革,使大学本科课程的发展与建设形成良性循环机制。同时,建立课程淘汰机制,以课程经费分配方式来控制开设课程的质量。大学应规定二级学院承担本科教学所得到的经费来自于学生的选课费,学生选修了课程并参加考试后,学生的选课费才划拨到开课学院。如果教师授课质量较差,或选课学生数少,开课学院得到学生选课的经费也应相应减少。④
[注释]
①黄连金.浅谈高校课程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2008(6):63.
②③郭德红.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发展模式[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5):96,97.
④旋天颖.美国大学的课程与专业管理及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7(5):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