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恰当、生动和有趣的教学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手段,是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重要保证,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可以借助现实生活、设置问题悬念、数学故事和数学史话、实验操作、使用多媒体和结合相關学科等方法来创设情境,使数学课堂更精彩。
[关键词]初中数学 教学 情境创设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励、唤醒、鼓舞学生,使学生乐于学习呢?教学实践证明:恰当、生动和有趣的教学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手段,是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重要保证,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环节。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探索如何创设数学课堂教学情境。
一、借助现实生活创设情境
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我们在课堂上应巧设各种生活情境,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数学是有价值的。
如在讲“合并同类项”这一节时,我们利用最常见的“狗”和“羊”来创设这样的情境:1只羊+1只羊=;1只狗﹢1只狗= ;1只羊+1只狗=。第三个问题能相加吗?为什么?再如,有100元的、50元的、10元的、5元的、1元的拌在一起,要数一数这些钱,你会怎样数?学生一般会想到先把它们分类,从而引出同类项的概念。
由此可见,数学就是从实际生活中来的,生活中的数学是最鲜活的。只要我们能精心设计,链接生活,一定会巧妙地引出所要学习的内容,有利于学生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从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二、通过设置问题悬念创设情境
问题是数学的灵魂。教师以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创设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或悬念,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如在教学“有理数的乘方”时,除教科书上的问题情境外,还可创设更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有人说如果将一张纸裁成两等份,把裁成的两张纸摞起来,再裁成两等份。如此重复下去,第43次后所有纸的高度便相当于地球到月球的距离。一张纸的厚度是0.006cm,地球到月球的距离约385000km,你相信这个人的说法吗?”学生觉得这个问题很悬,又好奇,很快就谈论开了。此时,教师指出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用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有理数的乘方”来解决。
应该注意的是,教师设计的问题情境,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力求从学生实际出发,从现实生活中选择学生所熟悉的、感兴趣的,或者具有悬念的生活素材,以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动力。
三、利用数学故事、数学史话来创设情境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产生了许许多多值得赞扬、脍炙人口的数学故事和数学家轶事,在设计数学情境时,可充分挖掘数学史料,利用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创设教学情境。如欧拉、高斯、笛卡儿、牛顿以及我国数学家祖冲之、华罗庚、陈景润等,有很多故事都可以用来设计数学情境,
例如,在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先讲数学家欧拉发明坐标系的故事,欧拉躺在床上静静的思考如何确定物体的位置,偶然间发现一只苍蝇粘在了蜘蛛网上,蜘蛛迅速的爬过去把它捉住。欧拉恍然大悟:“啊!可以像蜘蛛一样用网格来确定物体的位置啊!”教师再引入正题,说明怎样用网格来表示位置。这时学生的兴致已经调动起来了。
这些有趣的故事和数学史话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还能使他们从中学习数学知识,领略数学家的人格魅力,接受思想教育。
四、进行实验操作创设情境
皮亚杰的活动内化原理告诉我们,学生学习数学的有效途径是使他们去动手操作。心理学家认为“智慧出于手指尖上”。由于数学的学习内容比较抽象、枯燥、难理解,常常是听来的记不住,看到的记不牢,只有动手做了,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
例如,在讲授等腰三角形性质时,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让每个学生任意做一个等腰三角形ABC纸片,把纸片对折,使两腰重合。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和交流很快得出如下结论:
1.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2.∠B=∠C;
3.BD=CD,即AD为底边上的中线;
4.∠ADB=∠ADC=90°,即AD为底边上的高;
5.∠BAD=∠CAD,即AD为顶角平分线。
本例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可感知,可操作,可体验的情境,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抽象的数学知识蕴于简单的实验之中,加深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为此,教师应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动手实验情境,让学生“学中做”,“做中学”,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让他们在体验和感悟中成长。
五、使用多媒体创设演示情境
在数学教学中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声为有声,使枯燥的数学问题趣味化,静止的数学问题动态化,复杂的数学问题简单化等等。
例如传统几何教学中的教具运用,并不能使抽象的几何概念真正的形象化、具体化。而多媒体可以使几何图形真正“活”起来。比如用几何画板演示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我们可以使直线转动,产生与已知圆的相离、相切、相交的各种动态的位置关系,并动态的显示圆的半径(R)和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学生很直观地看到直线与圆有三种位置关系,圆的半径(R)与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的数量关系,通过学生的观察实验很容易得出直线与圆相离为<=>RR=d,直线与圆相交为<=>d 这样渲染气氛、创造意境,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提高课堂效率。
六、结合相关学科创设情境
数学的许多知识与其它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如相似图形及比例在小孔成像中的应用、函数图象在物理密度与溶解度问题中的应用、计算机储存量的基本单位溶于数学的计算等等。因此在教学以上知识点时,可适时创设与相关学科联系的情境,强化数学的工具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如在学习了“中心对称”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大家能否把26个英文字母按轴对称和中心对称的规律分类吗?学生马上七嘴八舌地讨论开了,兴趣盎然。最后,经过各小组的探讨,总结出可以分为如下5组:
1.既是轴对称,也是中心对称的有:H、I、O、X;
2.是中心对称的有:N、S、Z;
3.是轴对称,而且是横轴对称的有:B、C、K、E、D;
4.是轴对称,而且是纵轴对称的有:V、A、T、Y、W、U、M;
5.既不是轴对称,也不是中心对称的有:F、R、P、J、L、G、Q.
如此创设情境,寓教于乐,把原本枯燥无味的学习变得妙趣横生,学生在津津有味的探讨中不仅复习了中心对称和轴对称的概念,而且无意之中还对中心对称与轴对称图形进行了比较和区别,形成了新的认知结构。
总之,创设数学课堂教学情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不胜枚举。教师只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教材和课标要求为前提,精心选择,就可以创设出更具新意的课堂教学情境,使数学课堂精彩不断。
参考文献
[1]夏小刚等.数学情景的创设与数学问题的提出[J].数学教育学报,2003(1).
[2]景敏.初中数学教学典型课示例[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
[关键词]初中数学 教学 情境创设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励、唤醒、鼓舞学生,使学生乐于学习呢?教学实践证明:恰当、生动和有趣的教学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手段,是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重要保证,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环节。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探索如何创设数学课堂教学情境。
一、借助现实生活创设情境
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我们在课堂上应巧设各种生活情境,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数学是有价值的。
如在讲“合并同类项”这一节时,我们利用最常见的“狗”和“羊”来创设这样的情境:1只羊+1只羊=;1只狗﹢1只狗= ;1只羊+1只狗=。第三个问题能相加吗?为什么?再如,有100元的、50元的、10元的、5元的、1元的拌在一起,要数一数这些钱,你会怎样数?学生一般会想到先把它们分类,从而引出同类项的概念。
由此可见,数学就是从实际生活中来的,生活中的数学是最鲜活的。只要我们能精心设计,链接生活,一定会巧妙地引出所要学习的内容,有利于学生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从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二、通过设置问题悬念创设情境
问题是数学的灵魂。教师以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创设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或悬念,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如在教学“有理数的乘方”时,除教科书上的问题情境外,还可创设更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有人说如果将一张纸裁成两等份,把裁成的两张纸摞起来,再裁成两等份。如此重复下去,第43次后所有纸的高度便相当于地球到月球的距离。一张纸的厚度是0.006cm,地球到月球的距离约385000km,你相信这个人的说法吗?”学生觉得这个问题很悬,又好奇,很快就谈论开了。此时,教师指出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用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有理数的乘方”来解决。
应该注意的是,教师设计的问题情境,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力求从学生实际出发,从现实生活中选择学生所熟悉的、感兴趣的,或者具有悬念的生活素材,以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动力。
三、利用数学故事、数学史话来创设情境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产生了许许多多值得赞扬、脍炙人口的数学故事和数学家轶事,在设计数学情境时,可充分挖掘数学史料,利用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创设教学情境。如欧拉、高斯、笛卡儿、牛顿以及我国数学家祖冲之、华罗庚、陈景润等,有很多故事都可以用来设计数学情境,
例如,在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先讲数学家欧拉发明坐标系的故事,欧拉躺在床上静静的思考如何确定物体的位置,偶然间发现一只苍蝇粘在了蜘蛛网上,蜘蛛迅速的爬过去把它捉住。欧拉恍然大悟:“啊!可以像蜘蛛一样用网格来确定物体的位置啊!”教师再引入正题,说明怎样用网格来表示位置。这时学生的兴致已经调动起来了。
这些有趣的故事和数学史话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还能使他们从中学习数学知识,领略数学家的人格魅力,接受思想教育。
四、进行实验操作创设情境
皮亚杰的活动内化原理告诉我们,学生学习数学的有效途径是使他们去动手操作。心理学家认为“智慧出于手指尖上”。由于数学的学习内容比较抽象、枯燥、难理解,常常是听来的记不住,看到的记不牢,只有动手做了,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
例如,在讲授等腰三角形性质时,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让每个学生任意做一个等腰三角形ABC纸片,把纸片对折,使两腰重合。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和交流很快得出如下结论:
1.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2.∠B=∠C;
3.BD=CD,即AD为底边上的中线;
4.∠ADB=∠ADC=90°,即AD为底边上的高;
5.∠BAD=∠CAD,即AD为顶角平分线。
本例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可感知,可操作,可体验的情境,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抽象的数学知识蕴于简单的实验之中,加深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为此,教师应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动手实验情境,让学生“学中做”,“做中学”,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让他们在体验和感悟中成长。
五、使用多媒体创设演示情境
在数学教学中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声为有声,使枯燥的数学问题趣味化,静止的数学问题动态化,复杂的数学问题简单化等等。
例如传统几何教学中的教具运用,并不能使抽象的几何概念真正的形象化、具体化。而多媒体可以使几何图形真正“活”起来。比如用几何画板演示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我们可以使直线转动,产生与已知圆的相离、相切、相交的各种动态的位置关系,并动态的显示圆的半径(R)和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学生很直观地看到直线与圆有三种位置关系,圆的半径(R)与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的数量关系,通过学生的观察实验很容易得出直线与圆相离为<=>R
六、结合相关学科创设情境
数学的许多知识与其它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如相似图形及比例在小孔成像中的应用、函数图象在物理密度与溶解度问题中的应用、计算机储存量的基本单位溶于数学的计算等等。因此在教学以上知识点时,可适时创设与相关学科联系的情境,强化数学的工具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如在学习了“中心对称”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大家能否把26个英文字母按轴对称和中心对称的规律分类吗?学生马上七嘴八舌地讨论开了,兴趣盎然。最后,经过各小组的探讨,总结出可以分为如下5组:
1.既是轴对称,也是中心对称的有:H、I、O、X;
2.是中心对称的有:N、S、Z;
3.是轴对称,而且是横轴对称的有:B、C、K、E、D;
4.是轴对称,而且是纵轴对称的有:V、A、T、Y、W、U、M;
5.既不是轴对称,也不是中心对称的有:F、R、P、J、L、G、Q.
如此创设情境,寓教于乐,把原本枯燥无味的学习变得妙趣横生,学生在津津有味的探讨中不仅复习了中心对称和轴对称的概念,而且无意之中还对中心对称与轴对称图形进行了比较和区别,形成了新的认知结构。
总之,创设数学课堂教学情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不胜枚举。教师只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教材和课标要求为前提,精心选择,就可以创设出更具新意的课堂教学情境,使数学课堂精彩不断。
参考文献
[1]夏小刚等.数学情景的创设与数学问题的提出[J].数学教育学报,2003(1).
[2]景敏.初中数学教学典型课示例[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