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推进,新时代下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有了新的认知。虽然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口号人尽皆知,但是随着社会的更迭,我们应该时刻进行反思,促使高校后勤社会化得以落实。新时期,人们对后勤服务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推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同时也为建设“一流大学”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本文分析了高校后勤社会化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路径:产放宽政策,加大投入;强化人员业务素质培训,完善人事改革制度;调整管理模式,加强校企合作;法律建设;校园内部治理;加强对高校后勤的监督与管理。
关键词:高校后勤;社会化;“双一流”
中图分类号:G64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1)04-0123-02
一、研究缘起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影响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一环。为了打破瓶颈,促进高校的蓬勃发展,1999年首次提出了高校社会化改革。高校后勤社会化是指将高校后勤服务纳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建立由政府主导?、社会承担为辅的体系框架,反映我国政府、高校、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大学生对美好校园生活的向往就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目标。随着建设“雙一流”大学的呼声越来越高,高校后勤的改革势如破竹。
二、高校后勤社会化存在的问题
(一)缺少经费、配套改革难
由于我国教育经费远远低于国际水平,而且还存在地方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等现象,不能满足高校发展。与此同时,高校将经费大部分投入放在科研、教学等方面,导致经费越发紧张。高校为缩减开支,对后勤管理的投入少之又少,让很多政策都无法落到实处。高校的发展是一个整体,牵一发而动全身,所有资源与政策都应该是配套的,否则很难发生质的转变。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高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后勤的设施超载荷运转,已经无法满足师生正常的需求,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迫在眉睫。
(二)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不够
人们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学校的领导和后勤负责人员缺乏对高校后勤改革重要性、必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陈旧思想难以突破,习惯于原有模式,缺乏长远见解。有的人嘴上也强调改革,但只是纸上谈兵,没有付诸行动。另外一些员工思想观念也存在不适应的问题,习惯于享受原有的福利服务,不能完全理解、适应新的体制。在面对后勤管理中存在不合理的行为,领导不主动去处理问题,能拖就拖,能躲就躲,逃避问题。因此存在将问题浮于表面,不落实的现象,“上边推一推,下边动一动”,同时还存在不深入、不调查、不了解的局面。身为领导者,没有肩负起自己的职责,导致政策无法落实。但是由于高校后勤的特殊性,必须与普通的具有第三产业“服务”本质职能的后勤区别开来,在满足高校办学理念的同时,必须将“育人”理念纳入其本质职能中,否则高校后勤将失去自身存在的意义。
(三)法律不健全
高校后勤社会化于1985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意在将高校后勤服务纳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2012年,教育部发出《关于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若干意见(讨论稿)》[1],征求意见。国家对后勤社会化改革出台配套的政策较少,随着时间的更迭,以往的政策法规已经和如今的社会不匹配。一项政策若想得到较好的落实就需要完善相关配套的法律法规。在高校的发展历程中,为了促进教育发展,我国政府也颁布了相应的法律法规。然而,我国相关的教育法律法规与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步调不统一,管理不完善,冲击了其权威性。
三、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路径
(一)放宽政策,加大投入
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是政府的职责,高校在改革过程中遇到各种困难是无可厚非的。例如,财政、土地、税收等。政府部门要积极履行职责,对高校提供援助促使改革可以顺利进行。改革需要政府扶持,为保证政策能够稳步落实,政府部门应该以更加优惠的条件引导高校积极加入后勤改革的浪潮中,并出台相应的政策为加速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保驾护航。
(二)强化人员业务素质培训,完善人事改革制度
员工的素质偏低制约了高校后勤可持续发展,因此提升员工素质具有重要地位。但是后勤服务人员基数较大,不可能将他们一刀切,而是应该采取教育的手段,使他们接受有组织的学习和教育。也可以采取派遣的方式,让他们去深造、镀金,提高他们的服务意识与政治素养。高校后勤人员要恪尽职守,有良好的敬业、奉献精神,为高校后勤事业添砖加瓦,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要“定编、定岗、定员”,做到职责明确,分工清晰。在后勤人员的聘任上采取高薪聘请社会化专业人员,以劳务派遣取代劳动合同的用工方式,找最专业的人做最专业的事。对于职责、规范及其权益,要促进“责、行、权”的有机统一。从根本上破除高校面子工程、推脱责任的现象,真正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责,促进人事制度社会化改革。
(三)调整管理模式,加强校企合作
高校要调整管理模式,寻找符合各自学校办学特色的新项目,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购买社会化服务,注入高质量的企业资源,创建工程管理社会化的新模式。通过“精品工程”造就“精品学校”,高校要广招高水平的工程管理公司参与学校的基本建设,提高工程项目管理和建设水平[2],彰显校园文化魅力,构建一流的校园风貌和育人环境。
近年来,建设“双一流“大学的呼声越来越高,为与之适应,高校后勤社会化成为国家重点关注的内容,各个高校纷纷投入改革行列,诸多学者倡导“高校不办企业”。但是从高校后勤的特殊性以及发展历程来看,高校选择单一的自治未必是一个明智之举。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进程中,应该注入社会的力量。借助企业力量,实现企业与高校后勤同步发展,转变设岗、表面行事的现象。企业化管理目的就是压缩一切不必要的成本,对人、财、物进行集约化使用,达到物尽其用的效果,提高效率。 (四)法律建设
高校后勤的健康、稳定、持续发展,需要通过良好的社会环境作为依托。而维持社会良好的环境,需要具有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以法律为准绳,提高人们的自觉性,为我国教育事业营造良好的法律氛围。有法可依是依法治国的前提,为保证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顺利推进,就要完善相关法律问题。有法必依是依法治国的中心前提,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以马克思主义商品经济改革理论作为基础的,因此在后勤社会化改革中就要落实依法办事的重要原则[3]。由于v高校后勤的特殊性,区别于普通后勤,在管理中也不能实行一刀切制度,要立足于校情,制定满足地方需求的法律法规,将其作为后勤社会化改革中的制度规范,为改革的顺利进行保驾护航[3]。
(五)校园内部治理
创设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学校要制定相关的校园的发展规划,成立各种环境卫生组织,对相关部门进行监督。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l)制订学校内部建设的发展规划。对学校的设施等进行合理布局,形成良好的建筑格局,不但有助于教职工及学生身体健康,又方便学习和生活。(2)绿化、美化校园。根据校园的布局和周围的自然环境,合理种植树木花草。(3)净化校园。学校配备专职人员打扫卫生。一般采取分片包干制,专人专职,学校进行定期监督检查。
(六)加强对高校后勤的监督与管理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脚步在不断向前迈进,重点是要解决高校后勤改革中的突出问题[2]。为保证高校后勤服务体系的廉洁,需要做到公开与透明,组建相关的检察机构,完善舆论监督、学生监督相结合的监管体制。由于高校后勤的特殊性,监督体制既要符合相关行业条件,又要符合高校办学理念。高校要根据自身情况,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将监督管理落实到位,为师生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打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四、结语
高校后勤工作的发展状况是高等学校发展的重要一环,一流的后勤保障为一流大学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高校“双一流”建设的迫切需求[3]。如果没有高要求、高质量的后勤保障,一流大学、一流建设都无从谈起。高校要把握后勤改革这条核心主线,深入推进后勤综合改革;基于社会化发展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高校发展的新策略,制定相应的社会化改革方案,提升管理人员的能力和水平,提高后勤人员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良性发展;着重突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的综合发展成效[2],从而促进高校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包欢辉.我国高校传统校园改扩建中室外开放空间的设计策略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18.
[2]张凯.高校总务社会化改革的思考——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例[J].高校后勤研究,2020(5):5-7+10.
[3]田怀林.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制约因素分析[J].国际公关,2020(6):148+150.
(責任编辑:董维)
① 《J公司智慧校园后勤服务业务营销策略优化研究》,据道客巴巴:http://www.doc88.com/p-0176438535269.html。
关键词:高校后勤;社会化;“双一流”
中图分类号:G64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1)04-0123-02
一、研究缘起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影响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一环。为了打破瓶颈,促进高校的蓬勃发展,1999年首次提出了高校社会化改革。高校后勤社会化是指将高校后勤服务纳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建立由政府主导?、社会承担为辅的体系框架,反映我国政府、高校、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大学生对美好校园生活的向往就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目标。随着建设“雙一流”大学的呼声越来越高,高校后勤的改革势如破竹。
二、高校后勤社会化存在的问题
(一)缺少经费、配套改革难
由于我国教育经费远远低于国际水平,而且还存在地方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等现象,不能满足高校发展。与此同时,高校将经费大部分投入放在科研、教学等方面,导致经费越发紧张。高校为缩减开支,对后勤管理的投入少之又少,让很多政策都无法落到实处。高校的发展是一个整体,牵一发而动全身,所有资源与政策都应该是配套的,否则很难发生质的转变。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高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后勤的设施超载荷运转,已经无法满足师生正常的需求,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迫在眉睫。
(二)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不够
人们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学校的领导和后勤负责人员缺乏对高校后勤改革重要性、必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陈旧思想难以突破,习惯于原有模式,缺乏长远见解。有的人嘴上也强调改革,但只是纸上谈兵,没有付诸行动。另外一些员工思想观念也存在不适应的问题,习惯于享受原有的福利服务,不能完全理解、适应新的体制。在面对后勤管理中存在不合理的行为,领导不主动去处理问题,能拖就拖,能躲就躲,逃避问题。因此存在将问题浮于表面,不落实的现象,“上边推一推,下边动一动”,同时还存在不深入、不调查、不了解的局面。身为领导者,没有肩负起自己的职责,导致政策无法落实。但是由于高校后勤的特殊性,必须与普通的具有第三产业“服务”本质职能的后勤区别开来,在满足高校办学理念的同时,必须将“育人”理念纳入其本质职能中,否则高校后勤将失去自身存在的意义。
(三)法律不健全
高校后勤社会化于1985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意在将高校后勤服务纳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2012年,教育部发出《关于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若干意见(讨论稿)》[1],征求意见。国家对后勤社会化改革出台配套的政策较少,随着时间的更迭,以往的政策法规已经和如今的社会不匹配。一项政策若想得到较好的落实就需要完善相关配套的法律法规。在高校的发展历程中,为了促进教育发展,我国政府也颁布了相应的法律法规。然而,我国相关的教育法律法规与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步调不统一,管理不完善,冲击了其权威性。
三、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路径
(一)放宽政策,加大投入
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是政府的职责,高校在改革过程中遇到各种困难是无可厚非的。例如,财政、土地、税收等。政府部门要积极履行职责,对高校提供援助促使改革可以顺利进行。改革需要政府扶持,为保证政策能够稳步落实,政府部门应该以更加优惠的条件引导高校积极加入后勤改革的浪潮中,并出台相应的政策为加速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保驾护航。
(二)强化人员业务素质培训,完善人事改革制度
员工的素质偏低制约了高校后勤可持续发展,因此提升员工素质具有重要地位。但是后勤服务人员基数较大,不可能将他们一刀切,而是应该采取教育的手段,使他们接受有组织的学习和教育。也可以采取派遣的方式,让他们去深造、镀金,提高他们的服务意识与政治素养。高校后勤人员要恪尽职守,有良好的敬业、奉献精神,为高校后勤事业添砖加瓦,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要“定编、定岗、定员”,做到职责明确,分工清晰。在后勤人员的聘任上采取高薪聘请社会化专业人员,以劳务派遣取代劳动合同的用工方式,找最专业的人做最专业的事。对于职责、规范及其权益,要促进“责、行、权”的有机统一。从根本上破除高校面子工程、推脱责任的现象,真正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责,促进人事制度社会化改革。
(三)调整管理模式,加强校企合作
高校要调整管理模式,寻找符合各自学校办学特色的新项目,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购买社会化服务,注入高质量的企业资源,创建工程管理社会化的新模式。通过“精品工程”造就“精品学校”,高校要广招高水平的工程管理公司参与学校的基本建设,提高工程项目管理和建设水平[2],彰显校园文化魅力,构建一流的校园风貌和育人环境。
近年来,建设“双一流“大学的呼声越来越高,为与之适应,高校后勤社会化成为国家重点关注的内容,各个高校纷纷投入改革行列,诸多学者倡导“高校不办企业”。但是从高校后勤的特殊性以及发展历程来看,高校选择单一的自治未必是一个明智之举。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进程中,应该注入社会的力量。借助企业力量,实现企业与高校后勤同步发展,转变设岗、表面行事的现象。企业化管理目的就是压缩一切不必要的成本,对人、财、物进行集约化使用,达到物尽其用的效果,提高效率。 (四)法律建设
高校后勤的健康、稳定、持续发展,需要通过良好的社会环境作为依托。而维持社会良好的环境,需要具有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以法律为准绳,提高人们的自觉性,为我国教育事业营造良好的法律氛围。有法可依是依法治国的前提,为保证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顺利推进,就要完善相关法律问题。有法必依是依法治国的中心前提,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以马克思主义商品经济改革理论作为基础的,因此在后勤社会化改革中就要落实依法办事的重要原则[3]。由于v高校后勤的特殊性,区别于普通后勤,在管理中也不能实行一刀切制度,要立足于校情,制定满足地方需求的法律法规,将其作为后勤社会化改革中的制度规范,为改革的顺利进行保驾护航[3]。
(五)校园内部治理
创设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学校要制定相关的校园的发展规划,成立各种环境卫生组织,对相关部门进行监督。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l)制订学校内部建设的发展规划。对学校的设施等进行合理布局,形成良好的建筑格局,不但有助于教职工及学生身体健康,又方便学习和生活。(2)绿化、美化校园。根据校园的布局和周围的自然环境,合理种植树木花草。(3)净化校园。学校配备专职人员打扫卫生。一般采取分片包干制,专人专职,学校进行定期监督检查。
(六)加强对高校后勤的监督与管理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脚步在不断向前迈进,重点是要解决高校后勤改革中的突出问题[2]。为保证高校后勤服务体系的廉洁,需要做到公开与透明,组建相关的检察机构,完善舆论监督、学生监督相结合的监管体制。由于高校后勤的特殊性,监督体制既要符合相关行业条件,又要符合高校办学理念。高校要根据自身情况,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将监督管理落实到位,为师生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打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四、结语
高校后勤工作的发展状况是高等学校发展的重要一环,一流的后勤保障为一流大学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高校“双一流”建设的迫切需求[3]。如果没有高要求、高质量的后勤保障,一流大学、一流建设都无从谈起。高校要把握后勤改革这条核心主线,深入推进后勤综合改革;基于社会化发展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高校发展的新策略,制定相应的社会化改革方案,提升管理人员的能力和水平,提高后勤人员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良性发展;着重突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的综合发展成效[2],从而促进高校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包欢辉.我国高校传统校园改扩建中室外开放空间的设计策略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18.
[2]张凯.高校总务社会化改革的思考——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例[J].高校后勤研究,2020(5):5-7+10.
[3]田怀林.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制约因素分析[J].国际公关,2020(6):148+150.
(責任编辑:董维)
① 《J公司智慧校园后勤服务业务营销策略优化研究》,据道客巴巴:http://www.doc88.com/p-01764385352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