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中国人的观念里,总是把鬼作为恐怖或丑恶的象征物,是在阳间作恶之人魂入阴间后的形态表现。然而,在“写鬼写妖高人一等”的蒲松龄那里,作为主人公的鬼,大多被赋予了美好善良的特质,而且使鬼的世界同人的世界一样,皆是有恶有善,丰富多姿。《聊斋志异》中《聂小倩》故事的电影改编从上世纪60年代起,已历时50年。小倩故事的改编次数之多,再次证明了其不朽的艺术魅力。本文试图从人物情节的设置和文化意蕴的抒写这两个层面,基于小说原文,结合不同的时代背景,对三个时代的电影改编进行比较,探求人鬼故事的发展变化,从而深化对此的认知和了解。
关键词:聂小倩;倩女幽魂;电影改编
一、情节人物的设置
(一)情节
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聂小倩》,开篇先说宁采臣“性慷慨,廉隅自重”,他“每对人言‘生平无二色’”。接下来写他解装兰若,寺中留宿,先遇燕赤霞,后遇聂小倩,宁生助小倩脱离苦海,小倩随宁生归家,侍奉宁母,颇得宁家人欢喜,宁妻去世,小倩嫁与宁采臣,宁中进士,后又纳妾,二人共为宁采臣生下三个儿子,并且三个儿子长大后皆成才。
可以说,原作就是披着鬼神故事外衣的现实故事,其中不乏些许糟粕。最明显之处,就是宁采臣的前后矛盾。开篇说他“生平无二色”,结果,先是遇到聂小倩后把她带回家,后又纳妾,这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蒲松龄内心深厚的封建思想,也给作品蒙上了不可抹去的阴影。诚然,宁采臣在初遇小倩时严拒小倩,但随着故事的发展,宁生似乎已忘记了曾经“无二色”的宣言,全然陷入与小倩的爱河中。笔者感到深深的遗憾,这么一个“婚外恋”的故事,如何如此传颂至今?这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男权社会中的某些畸形状态。
1960年由李翰祥导演的《倩女幽魂》,历来被认为是最接近原著的。影片最主要的变化,便是只截取了原作故事的前半部分,至宁采臣送小倩的尸骨换乡止,剔除了小倩随宁生回家侍奉家人的部分。并且,没有交代宁生是否有妻子,去除了原作中的糟粕部分,并被后来的改编之作沿用。这样的变化,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期待,更符合当代女性对爱情的向往。除此之外,影片把故事放在明末清初这样一个特定的时代背景里,表现宁采臣与燕赤霞的知己长谈,共论家国大事,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故事的主题,但未免有失原作空灵飘逸的独特气韵。
1987年徐克导演的《倩女幽魂》,又一次模糊了时代背景,把故事放在了混沌蹈空的乱世里。该版故事在情节上的变化之处首先是在人鬼情缘中糅合进了江湖除恶、伸张正义的故事。其中,狱卒乱抓逃犯、县官“有钱就升堂”等的设计,貌似是调节气氛的笑料,实则具有深刻的讽刺现实的意义。而这种讽刺,最终又能与人鬼情缘汇集在一起,使故事跌宕起伏,又线索清晰。第二,阻碍宁聂二人的势力除了姥姥之外,又增加了黑山老妖。小倩不得已之际说出伤害宁采臣的话,宁生弃画而去,然而,在得知小倩可能有危险的时候,他毅然回去尽力营救小倩。二人重归于好的戏份,增强了爱情的感人意味。至于宁、聂、燕三人共抗黑山老妖的之时,更进一步强化了情感力量。第三,此版影片变为悲剧性的结局,增强了故事的审美震撼力。在历尽无数艰难险阻之后,原本该比翼双飞的宁聂二人,却不得不面临阴阳永隔的切肤之痛。阳光一旦照进屋里,小倩就会魂飞魄散,宁采臣奋力抵住门板,背朝小倩,小倩进入骨灰坛,二人终未能见最后一面,徒留肝肠寸断的采臣。悲剧性的结局安排使得故事余味无穷、荡气回肠,增强了可观赏性。
2011年叶伟信导演的《倩女幽魂》,在情节上的最大改动在于把单纯的宁聂爱情变为宁、聂、燕之间的三角恋故事。这种改变,可以说是与当今社会现象相契合,反映了对当代复杂人际关系和复杂心理的思考。但把三角恋的发生建立在女主人公小倩失忆的基础上,完全抹杀了她的道德罪恶感,似乎有些牵强附会。此外,影片加入了魔幻武侠的成份,利用现代特效技术,营造魔幻神奇氛围,应该是迎合当下网络游戏改编的一种设计,但也有一定程度上的滥俗倾向,画面的审美震撼力不足。再者,小倩与二位男主人公的恋爱起因,居然是因为一块糖果,“谁给我糖果吃,我就喜欢谁”,如此荒谬的情感逻辑,与酷爱香车宝马的拜金女又有何区别?
(二)人物
在人物設置上,李翰祥版的电影基本和原著保持一致,但又能够以现代观念赋予人物更丰满的真实感,更易被现代观众所接受。面对小倩的投怀送抱,宁采臣几难抗拒,表现出明显的犹豫和挣扎,反复借怕人言物议的说辞来坚定意志,一改原著中坚定始终却空洞刻板的道学先生形象。又如腰斩了小倩随宁采臣归家的情节,更是弱化了原著中小倩传统女性恪守三从四德的形象。
在徐克、程小东版的电影中,加入了夏侯剑客这一与燕赤侠对立的形象。夏侯剑客因贪图美色,落得个尸骨无存的下场,与原作中夜宿寺庙的主仆二人暴毙而亡的动因相同。可以说,这是符合原作者创作思想的成功改编。而影片的意图又不仅限于此,夏侯剑客作为与燕赤霞对立的形象,可以说是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精英的代表。燕赤霞作为隐士、精英的代表,他的人生境遇又是极其尴尬的。影片一方面设置了夏侯剑客的凄惨下场,抒发对诸如此类人物的深恶痛绝;而另一方面,像燕赤霞这样真正的社会精英,却找不到施展抱负的一席之地,尴尬的人生境遇无从解决,这也正是此版影片中燕赤霞形象的深刻性和复杂性所在。更为突出的是,此时的聂小倩一袭白纱、长发红唇,俨然一副现代女性的娇媚形象,一改此前电影中矜持遮掩的传统古典气质。这一符合时代潮流的改编,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小倩身上作恶的行动事实,让观众不自觉地把目光更多地投向她本善的人性特征上去,也正是改编的特色所在。
而叶伟信版的电影,在人物设置上最大的变化即是将原作和前两版电影中的“人鬼恋”变为了“人妖恋”。变为精灵的小倩,可以自由穿梭在阳光下的林间,显示出一种空灵宁静的玄幻之美。此版中的宁采臣,既没有原作中传统书生的道德坚守,也没有60版电影中的犹豫和挣扎,只是一个一无所知的白面书生。他的所谓正直,是建立在无知的基础上的。他拒绝小倩,不是因为传统书生的道德坚守,而是因为“从没有这样过”,从而减弱了此人物应有的深刻性。影片中的燕赤霞,是随着三角恋的情节设置而变化最大的形象。他不再是前两版中的侠客或剑客,而成为了带有日本文化意味的猎妖师。但作为猎妖师,他又偏偏爱上了妖,他徘徊在使命与爱情的漩涡里饱受痛苦的挣扎,不再是前两版电影中平面单一的侠客形象,从而成为丰满真实的圆形人物。 二、文化意蕴的抒写
在原作小说中,宁采臣闻“喁喁”之声,偷窥之时初见小倩。而1960年的电影将“喁喁”之声改为极富古典意蕴的“琴声”,书生挑灯夜读之际闻琴声,信步而起,至荷花亭中初遇挑琴诵诗的小倩。宁采臣为小倩所填之词改字,后又为小倩的画作题诗,二人共读诗词,宛若人间的才子佳人。台词也是很有可读性,如聂小倩的填词“夜深人静天如水,闲把栏杆倚,微风暗暗送幽香,妒煞白莲花底嬉鸳鸯”,又如宁采臣的题诗“十里平湖绿满天,玉簪暗暗惜华年。若得雨盖能相护,只羡鸳鸯不羡仙”。这些都显示了影片高雅的文化品格,富有古典情怀和丰厚的文化意蕴。
87版的电影基本承袭了60版的古典风格,同样有宁聂二人共吟诗的场景。宁采臣在恐惧之时,以戏谑的方式自吟“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燕赤霞舞剑時吟唱“道亦有道”,既增强了影片的文学性,又是对80年代时代风格的再创造。在故事结尾,宁采臣安放好小倩的骨灰后,燕赤霞说道:“其实人生不逢时,比做鬼更惨。”这是片中燕大侠的自哀之因,又何尝不是当下更多怀才不遇之人发自内心的强烈呼唤?如此简洁通俗的一句话,强化了影片的社会意义,引人深思。
然而,在叶伟信版的电影中,完全不见了前两版中才子佳人的踪迹,与此同时也失去了古典韵味。片中台词诸如:“祝你一路顺风,英年早逝”、“你玩不起的,快回去吧”、“你好点了没有?如果你还想要,我想我顶得住”等等,显得品味低下和低龄化。即便是为了适应通俗化的大众审美趣味,也依然可以用稍作雅化和深刻性的富有内涵的语言。这样滥俗的台词,实在是偏离了古典名著的整体氛围,也降低了影片的文化内涵。
三、结语
《聂小倩》的电影改编已走过了50年,原版故事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昭示了文学经典的不朽魅力,同时也反映出了不同时代的不同特色。综观三个时代的三部电影,无论在情节人物的设置和文化意蕴的抒写上,前两版都是优于最新版的。这也许是不同时代的审美差异使然,但却不能因此降低了电影的文化品位。然而,新版电影在人物和情节方面作出的新尝试还是值得赞赏的。这种尝试也为文学经典的改编提供了新路径,可为后人借鉴。
参考文献:
[1]索亚斌.倩女幽魂的前世今生.电影文学,2013.
[2]陈双蓉.论聊斋鬼狐小说《聂小倩》的电影创新.电影文学,2012.
[3]李军.翻拍的文化逻辑——以电影《倩女幽魂》的翻拍为例.聊斋戏曲影视评论,2016.
[4]李盛龙.《倩女幽魂》:新旧版本比较谈.东南传媒,2011.
[5]赵庆超.香港20世纪80年代以来聊斋题材电影改编论.同济大学学报,2013.
作者简介:王欣,女,汉族,山东泰安人,硕士研究生在读,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唐宋文学)。
关键词:聂小倩;倩女幽魂;电影改编
一、情节人物的设置
(一)情节
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聂小倩》,开篇先说宁采臣“性慷慨,廉隅自重”,他“每对人言‘生平无二色’”。接下来写他解装兰若,寺中留宿,先遇燕赤霞,后遇聂小倩,宁生助小倩脱离苦海,小倩随宁生归家,侍奉宁母,颇得宁家人欢喜,宁妻去世,小倩嫁与宁采臣,宁中进士,后又纳妾,二人共为宁采臣生下三个儿子,并且三个儿子长大后皆成才。
可以说,原作就是披着鬼神故事外衣的现实故事,其中不乏些许糟粕。最明显之处,就是宁采臣的前后矛盾。开篇说他“生平无二色”,结果,先是遇到聂小倩后把她带回家,后又纳妾,这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蒲松龄内心深厚的封建思想,也给作品蒙上了不可抹去的阴影。诚然,宁采臣在初遇小倩时严拒小倩,但随着故事的发展,宁生似乎已忘记了曾经“无二色”的宣言,全然陷入与小倩的爱河中。笔者感到深深的遗憾,这么一个“婚外恋”的故事,如何如此传颂至今?这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男权社会中的某些畸形状态。
1960年由李翰祥导演的《倩女幽魂》,历来被认为是最接近原著的。影片最主要的变化,便是只截取了原作故事的前半部分,至宁采臣送小倩的尸骨换乡止,剔除了小倩随宁生回家侍奉家人的部分。并且,没有交代宁生是否有妻子,去除了原作中的糟粕部分,并被后来的改编之作沿用。这样的变化,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期待,更符合当代女性对爱情的向往。除此之外,影片把故事放在明末清初这样一个特定的时代背景里,表现宁采臣与燕赤霞的知己长谈,共论家国大事,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故事的主题,但未免有失原作空灵飘逸的独特气韵。
1987年徐克导演的《倩女幽魂》,又一次模糊了时代背景,把故事放在了混沌蹈空的乱世里。该版故事在情节上的变化之处首先是在人鬼情缘中糅合进了江湖除恶、伸张正义的故事。其中,狱卒乱抓逃犯、县官“有钱就升堂”等的设计,貌似是调节气氛的笑料,实则具有深刻的讽刺现实的意义。而这种讽刺,最终又能与人鬼情缘汇集在一起,使故事跌宕起伏,又线索清晰。第二,阻碍宁聂二人的势力除了姥姥之外,又增加了黑山老妖。小倩不得已之际说出伤害宁采臣的话,宁生弃画而去,然而,在得知小倩可能有危险的时候,他毅然回去尽力营救小倩。二人重归于好的戏份,增强了爱情的感人意味。至于宁、聂、燕三人共抗黑山老妖的之时,更进一步强化了情感力量。第三,此版影片变为悲剧性的结局,增强了故事的审美震撼力。在历尽无数艰难险阻之后,原本该比翼双飞的宁聂二人,却不得不面临阴阳永隔的切肤之痛。阳光一旦照进屋里,小倩就会魂飞魄散,宁采臣奋力抵住门板,背朝小倩,小倩进入骨灰坛,二人终未能见最后一面,徒留肝肠寸断的采臣。悲剧性的结局安排使得故事余味无穷、荡气回肠,增强了可观赏性。
2011年叶伟信导演的《倩女幽魂》,在情节上的最大改动在于把单纯的宁聂爱情变为宁、聂、燕之间的三角恋故事。这种改变,可以说是与当今社会现象相契合,反映了对当代复杂人际关系和复杂心理的思考。但把三角恋的发生建立在女主人公小倩失忆的基础上,完全抹杀了她的道德罪恶感,似乎有些牵强附会。此外,影片加入了魔幻武侠的成份,利用现代特效技术,营造魔幻神奇氛围,应该是迎合当下网络游戏改编的一种设计,但也有一定程度上的滥俗倾向,画面的审美震撼力不足。再者,小倩与二位男主人公的恋爱起因,居然是因为一块糖果,“谁给我糖果吃,我就喜欢谁”,如此荒谬的情感逻辑,与酷爱香车宝马的拜金女又有何区别?
(二)人物
在人物設置上,李翰祥版的电影基本和原著保持一致,但又能够以现代观念赋予人物更丰满的真实感,更易被现代观众所接受。面对小倩的投怀送抱,宁采臣几难抗拒,表现出明显的犹豫和挣扎,反复借怕人言物议的说辞来坚定意志,一改原著中坚定始终却空洞刻板的道学先生形象。又如腰斩了小倩随宁采臣归家的情节,更是弱化了原著中小倩传统女性恪守三从四德的形象。
在徐克、程小东版的电影中,加入了夏侯剑客这一与燕赤侠对立的形象。夏侯剑客因贪图美色,落得个尸骨无存的下场,与原作中夜宿寺庙的主仆二人暴毙而亡的动因相同。可以说,这是符合原作者创作思想的成功改编。而影片的意图又不仅限于此,夏侯剑客作为与燕赤霞对立的形象,可以说是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精英的代表。燕赤霞作为隐士、精英的代表,他的人生境遇又是极其尴尬的。影片一方面设置了夏侯剑客的凄惨下场,抒发对诸如此类人物的深恶痛绝;而另一方面,像燕赤霞这样真正的社会精英,却找不到施展抱负的一席之地,尴尬的人生境遇无从解决,这也正是此版影片中燕赤霞形象的深刻性和复杂性所在。更为突出的是,此时的聂小倩一袭白纱、长发红唇,俨然一副现代女性的娇媚形象,一改此前电影中矜持遮掩的传统古典气质。这一符合时代潮流的改编,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小倩身上作恶的行动事实,让观众不自觉地把目光更多地投向她本善的人性特征上去,也正是改编的特色所在。
而叶伟信版的电影,在人物设置上最大的变化即是将原作和前两版电影中的“人鬼恋”变为了“人妖恋”。变为精灵的小倩,可以自由穿梭在阳光下的林间,显示出一种空灵宁静的玄幻之美。此版中的宁采臣,既没有原作中传统书生的道德坚守,也没有60版电影中的犹豫和挣扎,只是一个一无所知的白面书生。他的所谓正直,是建立在无知的基础上的。他拒绝小倩,不是因为传统书生的道德坚守,而是因为“从没有这样过”,从而减弱了此人物应有的深刻性。影片中的燕赤霞,是随着三角恋的情节设置而变化最大的形象。他不再是前两版中的侠客或剑客,而成为了带有日本文化意味的猎妖师。但作为猎妖师,他又偏偏爱上了妖,他徘徊在使命与爱情的漩涡里饱受痛苦的挣扎,不再是前两版电影中平面单一的侠客形象,从而成为丰满真实的圆形人物。 二、文化意蕴的抒写
在原作小说中,宁采臣闻“喁喁”之声,偷窥之时初见小倩。而1960年的电影将“喁喁”之声改为极富古典意蕴的“琴声”,书生挑灯夜读之际闻琴声,信步而起,至荷花亭中初遇挑琴诵诗的小倩。宁采臣为小倩所填之词改字,后又为小倩的画作题诗,二人共读诗词,宛若人间的才子佳人。台词也是很有可读性,如聂小倩的填词“夜深人静天如水,闲把栏杆倚,微风暗暗送幽香,妒煞白莲花底嬉鸳鸯”,又如宁采臣的题诗“十里平湖绿满天,玉簪暗暗惜华年。若得雨盖能相护,只羡鸳鸯不羡仙”。这些都显示了影片高雅的文化品格,富有古典情怀和丰厚的文化意蕴。
87版的电影基本承袭了60版的古典风格,同样有宁聂二人共吟诗的场景。宁采臣在恐惧之时,以戏谑的方式自吟“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燕赤霞舞剑時吟唱“道亦有道”,既增强了影片的文学性,又是对80年代时代风格的再创造。在故事结尾,宁采臣安放好小倩的骨灰后,燕赤霞说道:“其实人生不逢时,比做鬼更惨。”这是片中燕大侠的自哀之因,又何尝不是当下更多怀才不遇之人发自内心的强烈呼唤?如此简洁通俗的一句话,强化了影片的社会意义,引人深思。
然而,在叶伟信版的电影中,完全不见了前两版中才子佳人的踪迹,与此同时也失去了古典韵味。片中台词诸如:“祝你一路顺风,英年早逝”、“你玩不起的,快回去吧”、“你好点了没有?如果你还想要,我想我顶得住”等等,显得品味低下和低龄化。即便是为了适应通俗化的大众审美趣味,也依然可以用稍作雅化和深刻性的富有内涵的语言。这样滥俗的台词,实在是偏离了古典名著的整体氛围,也降低了影片的文化内涵。
三、结语
《聂小倩》的电影改编已走过了50年,原版故事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昭示了文学经典的不朽魅力,同时也反映出了不同时代的不同特色。综观三个时代的三部电影,无论在情节人物的设置和文化意蕴的抒写上,前两版都是优于最新版的。这也许是不同时代的审美差异使然,但却不能因此降低了电影的文化品位。然而,新版电影在人物和情节方面作出的新尝试还是值得赞赏的。这种尝试也为文学经典的改编提供了新路径,可为后人借鉴。
参考文献:
[1]索亚斌.倩女幽魂的前世今生.电影文学,2013.
[2]陈双蓉.论聊斋鬼狐小说《聂小倩》的电影创新.电影文学,2012.
[3]李军.翻拍的文化逻辑——以电影《倩女幽魂》的翻拍为例.聊斋戏曲影视评论,2016.
[4]李盛龙.《倩女幽魂》:新旧版本比较谈.东南传媒,2011.
[5]赵庆超.香港20世纪80年代以来聊斋题材电影改编论.同济大学学报,2013.
作者简介:王欣,女,汉族,山东泰安人,硕士研究生在读,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唐宋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