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农业院校推进特色农耕文化课程的有效途径

来源 :教师·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jyueying8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农业院校中,农耕文化的融合是一种新兴的教育模式。农耕文化是劳动者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形成的一种风俗文化,主要以农业服务、农业技术和文化娱乐作为发展核心,不同的民族农耕文化呈现出的形式也不一样。农业院校开展特色农耕课程教学,分析梳理特色农耕课程的实施途径,用特色农耕文化提升大学生的知识文化和思想境界。文章对农业院校推进特色农耕课程的价值意义、常见问题及有效途径进行探究、思考。
  关键词:农业院校;农耕课程;特色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在长期的农业生产活动中所形成的农业劳作关系,是农耕文化形成的基础。我国的农耕文化是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劳动中形成的一种独特的、丰富多彩的文化形态。这些和农业生产相互关联的文化活动具备不同的形式,是我国现存最为广泛的农业文化类型,包含着多种文化形态,如儒家文化、宗教文化等各种表现形式。农业院校的农耕文化课程教学离不开农耕文化的发展环境、内容及演变的研究,因此,农业院校在教育环境建设上,要积极营造农业发展的方式、环境,形成贴近实际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教育形式,要充分应用农业劳作中产生的语言、戏剧、民歌、风俗及各项祭祀活动等来活跃农耕文化的课程教学。
  二、农耕文化的价值及其发展特征
  农耕文化,顾名思义就是指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过程中构建的以农业娱乐、农业服务为中心的特色文化体系和风俗特点,包括谚语、戏曲、民谣、风俗等等。其文化特征既包含了深厚的历史价值,也沉淀了丰富的社会经验。
  早在河姆渡时期,文物学家挖掘出土的谷物化石就证明了“农耕文化”的存在。在农业院校的发展中,所延续的农业精神形成了一种新的教育文化形态。农耕文化中应时、守则、和谐、循环的农业发展理念,体现出了深厚的哲学思想,也成了当前农业院校积极倡导的优秀教育文化,这是培养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精神源泉。
  从根本上说,在农业院校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就是要积极推进农耕文化和农业课程的相互融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学生的思想导向,通过开展农耕文化育人活动,将素质教育全面有效地融入教育教学、科研服务、学习生活之中,从而充分发挥校园农耕文化在增进农业院校特色教育课程的发展成效。不断提升师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更好地体现农业类高等院校人才培养中“知识育人”“技术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教学目标。
  三、农耕文化在农业院校的传承
  1.了解农业历史
  我国的农业种植起源很早,中原地区的黄河流域、江南的长江流域都培育了形式多样的特色耕作技术。农耕种植历史既包含了一系列的耕种方法,还包含了很多的农业生产工具。大学生只有了解农业历史,才能更加深刻地感受特色农耕文化课程。例如,三皇之首的伏羲教会了人们“做网捉鱼”;神农氏炎帝教会了人们播种收获的技术,开创了“农业种植技术的新时代”;大禹采用疏导的办法,治理水患,在推动我国水利事业发展的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农业、数学、测量等相关技术的进步。这些都是农业院校学生了解农业历史的重要途径。
  2.学习农业知识
  在现代农业技术中,地理环境、土壤水分、气候条件决定了当前区域的农业种植特点。在农耕文明的引领下,中国文化聚族而居、精耕细作的农业文明孕育了自给自足的农耕文化习俗,同时在农业种植知识方面,也呈现出更加时代化、科学化、现代化的农业知识特点。以绿色、环保、健康为中心的农业知识体系已然建立。农业院校的大学生作为未来具备创新精神和引领精神的“新型农业人”,更需要掌握专业深厚的农业知识,了解更多的农耕文明,融入地域多样性和民族多元性,加深农业种植技术的传承性和乡土民间性,使现代农业知识和技术长盛不衰。
  3.创新科研项目
  在农业院校中,创新科研项目、培育校园特色是其中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农业院校在校园文化中将积极构建具备深厚农耕特色的文化精品课程,构建校园特色农耕文化氛围,帮助大学生掌握农耕文化知识,提升适应社会综合能力,同时可以將学术研究、科研项目作为抓手,将农业院校的文化内涵融入科研研究项目,融入大学生的实践创新中,展现农耕文化课程的发展特色,提高大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大学生掌握更加宽广的文化知识。
  四、农业院校推进特色农耕文化课程存在的问题
  1.偏重于理论灌输
  从农业院校的教育方法上看,“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弊端仍然存在。这是因为在长期的应试教育环境下,学生对理论知识有着深刻的体验,但是学生对农业实践课程却存在着一定的忽视,在特色农耕文化课程的塑造下,存在着一定的薄弱环节。一方面,农业院校相应的实践基础并不完善,农耕特色文明建设的有效性并不长久。另一方面,理论灌输式的教育形式体现出了校园文化建设观念的落后,农耕文化实践基地较少、设施较为陈旧,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几乎无法实施,靠强记硬背的学习方式还在大行其道,这些因素都成为农业院校推进特色农耕文化课程深入开展的障碍。
  2.教学设计较松散
  在推进特色农耕文化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学生要始终位于课程的主体地位,学校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体现师生、校园、社会等多方力量,构建一个开放的农业教育平台。但是,在很多农业院校的课程设置以及教学设计中,很多教师忽视了农耕文化课程的重要性,没有很好地将农耕文化融入专业课程中,存在着认识上的模糊性,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上,往往出现重点不突出、效果不明显、研究不深入等问题。这样松散的教学结构使校园农耕文化建设不能得到很好的传播。
  3.专业人才较缺乏
  农业院校在对专业人才队伍的塑造上,农耕文化课程教学团队较为缺乏,每遇课程检查或课程任务下来,就急忙拉人头,东拼西凑,临时拉来其他专业的教师凑数。缺乏专业教师队伍,缺乏相应的师资投入,缺乏长远的师资规划,是农耕文化教学中存在的短板。一方面,学校缺乏对专业农耕教学人才的培养,在专业技能的塑造上,存在着教育空缺。另一方面,教师的自我学习意识不强,无法将农耕文化教学和特色教育课程融为一体,所以无法实现对特色农耕文化学科的深度发展。   4.社会关注度较低
  在特色农耕文化课程的对外辐射上,很多农业院校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封闭性活动多、对外辐射少的问题。高等院校在对农耕文化的宣传力度上投入较少,不能充分调动各方参与,不能充分调动各方参与农耕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导致针对校园农业文化活动的宣传力度不足,致使农业院校在面临多元价值文化的冲击下,校园农耕文化在发展上很难得到有效的突破。
  五、增进农业院校推进特色农耕文化课程的有效途径
  1.建立独具特色的农耕文化课程体系
  为了提高农业院校农耕文化课程的相互融合,农耕文化教学改革要进行深入细致的教育思考,选准教学目标和方向。
  第一,要从农业院校推进特色农耕文化课程的实施价值、校园文化和学科特点上出发,将特色农耕文化作为传播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要实施路径。为此,我们必须经过充分调研、科学论证,要经过现场座谈、调查研究、理论分析、科学论证等调研过程方式,使农业院校获得构建更加全面科学的农业专业课程体系。
  第二,要从专业特色和学生的年龄上考虑,使农业院校的学生能在获得专业科学知识的基础之上,汲取新的人文社科知识,提升人文综合素质,获取更多的适应社会的综合能力,加快农耕文化等人文社科知识与农业技术知识之间的发展与融合。这有助于发挥专业学生的专业优势,展现出更具农耕文化特色的文化思考。
  第三,要在弘扬中华优秀农耕文化的实施路径上入手,掌握更多新的人文社会知识,为专业的长足发展提供人文素养。通过对在校学生的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的教育,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理解他人、懂得感恩、提高辨别是非曲直及善恶美丑的能力。
  例如,具有110年办学历史的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了进一步推进农耕文化和农业课程的相互融合,学校特意兴建了三大类七个农耕文化场馆,包括农耕文化馆、农耕展示館、农耕体验馆、植物标本馆、昆虫标本馆、园林科技馆等,还在校史馆介绍区域性农耕文化成果、展示农耕文化实践项目,等等。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学习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在此过程中体验到农业生产劳动的变迁,体会到农业生产劳动的艰辛,更加珍惜劳动成果、珍惜每一颗粮食。苏州农院将农耕文化课程变得更具特色。
  2.积极开展课题研究与校本特色教材编写
  农业院校加强农耕文化教学,要积极开发校本特色教材,创建农耕文化品牌。例如,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了鼓励教师开展农耕文化创新研究,着力打造精品农耕特色校园文化课程,学校努力打造特色校园文化精品工程。成立“江南农耕文化研究所”,在人、财、物和政策上予以倾斜,用于专业教师开展校本特色教学课程的研究、开发、教学活动。出版农耕文化教材《文化印象》,鼓励教师编制讲义《江南农耕文化》《苏州园林欣赏》。大力开展农耕文化学术研究,由学院教师在农耕文化研究上用五年时间申报立项省、市、院级科研系列课题20多项,研究成果分别获省社科应用精品工程成果奖4项、市级成果多项。学院积极参加全国、省、市级学术研究活动,同时通过举办高端农耕文化知识讲座——《耕读论坛》《农耕文化》,邀请专业农耕文化专家参与到农业学院的建设中来,制定适合农业院校大学生需求的农耕文化课程标准。学院积极开发农耕文化校本特色教材和多媒体课件,使校本教材的结构更加合理、图文并茂,内容更加健康,叙事更加有趣。多媒体课件的文字简练、图片美观、声像清晰。通过农耕文化的传承,进一步弘扬我国农耕文化中优秀的博爱情怀和家国情怀,对打造农耕文化品牌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3.培养教学农耕文化课程的专业师资队伍
  在农业院校中,加快推进校园农耕文化的普及十分重要,这主要是因为农业院校的大部分专业都和“三农”有关。教师要以现有的农口类专业课程为突破口,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分析开设农耕文化课程教学的必要性,要进一步深化教育课程改革。从人才队伍建设上,努力形成农耕文化建设的发展共识。深化教育师资考核力度,打造一支专业从事农耕文化教育研究的教师队伍,使农业院校成为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的基地之一。根据农业院校教学特点和市场对人才特点的用人需求,及时调整农业专业结构,加大对新兴农业学科、交叉学科、新兴优势产业的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增进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农业教学力度。
  除此以外,还要就合作经济管理、农产品营销、农产品质量监督与检验开设特色农业教育课程,在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就业方向上加大市场调研力度,使农耕文化形态实现教育深化和改革。
  4.建立农耕文化展示窗口及实训基地
  广泛建立校外传统农耕文化实践基地,利用网络资源,增加农业院校学生的实训机会。例如,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分别与张家港永联村的江南农耕文化园、苏州草鞋山农耕文化遗址公园、三山岛古人类遗址公园等单位协作,建立长期稳固的农耕文化实训、实习基地,使学生感受到更加厚重的农耕文化课程的魅力。教师以这些农耕文化实训基地作为文化窗口,组织学生从互联网、书籍、报纸杂志中了解农耕文化的时代价值。教师带领学生通过比对古代、现代的农业灌溉技术,从古代的“引流灌溉”到现代的“百亩滴灌”,建立更加开放的农耕文化实训平台,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农业种植历史,掌握农业发展的起源、发展和创新过程,研究探索农业历史不同阶段的变革及不断攀升的农业技术与农业制度,进一步体会出深厚的农耕文化和源远流长的农业历史。
  六、总结
  综上所述,农业院校推进特色农耕文化课程的途径是实现立体化、多元化教育。在农业院校中开展优秀农耕文化课程的教学,可以传承创新文化教育内容,为农业院校寻求一条适合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道路。农业类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的创建、教育内容的整合和课程组织实施上,要始终牢牢抓住农耕文化的校园特色,进一步拓展大学生的农耕文化知识面,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的综合能力。在探究构建特色农耕文化课程教学过程中,确保农耕文化深厚的底蕴、鲜明的内涵得以呈现,进一步彰显农业院校在教育过程中体现出的职业特色、地域特色、历史特色和文化特色,引导大学生完善人格修养,关心国家前途命运,自觉把个人理想信念与强国梦结合起来,培养大学生责任感、使命感和文化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孙其勇.论农耕民俗文化课程的标准评价[J].山西农经,2017(16):54-55.
  [2]章家恩,骆世明,叶延琼,等.生态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实践——以华南农业大学生态学专业为例[J].大学教育,2012(11):86-89.
  [3]孙其勇.论农耕民俗文化课程定位[J].教育现代化,2017(38):215-216.
  [4]刘 波,盛 明,闫德智.环境科学专业“生态学”课程设置的几点思考[J].高教论坛,2012(10):76-78.
  [5]孙其勇.农业院校农耕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7(4):107-111.
其他文献
从"内燃机原理"课程教学现状出发,根据该课程的特点提出了课程的教学改革原则。并依据该原则,通过期末考试与大作业并举的方式,并引入动态教学目标,对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针
目的:分析用瑞芬太尼联合丙泊酚对接受无痛分娩的产妇进行静脉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在某医院进行分娩的450例产妇为研究对象。将其中使用瑞芬
在知识经济时代发展背景下,一个人的阅读能力、阅读经验不仅关系着自己的知识储备,还关系着自身的社会适应性发展,因为现在的知识、技术更新周期变得越来越短,每个人都需要通
多元体验就是指从多方面,非单一化地进行体验生活、社会、家庭事务等心理过程。近年来,多元体验的思想悄无声息地走进了小学语文写作指导中,并取得了良好成效。真正的作文应该能够表达出学生的真情感悟与生活心得。多元体验的思想对提高小学生语文写作表达综合能力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能够引导学生写出真情实感。  写作时,学生要围绕“真情实感”来创作,只有下笔真实,作文才能体现其真正价值。在作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向学
目的:探讨用α-硫辛酸联合甲钴胺、前列地尔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 opathy,DPN)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南京市六合区人民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2
教师节前夕,朋友圈中流行着这样一条段子——教师:又名老师;洋名:teacher;曾用名:先生;小名:师傅;假名:灵魂工程师;别名:教育工作者;昵称:园丁;外号:蜡烛;经济学定义:低收入阶层;社会
在总体建筑工程构造中,建筑幕墙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能确保建筑构造总体可靠性和稳定性,并且能在保证建筑物整体质量的同时,对建筑物的外观进行合理改善。本文将主要围绕建筑
文章总结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含义。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为新旧动能的转换奠定了人才基础。
会计监督在经济监督体系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逐步建立了一种以基层单位财务收支为监督对象 ,以部门监督、社会监督、单位内部监督为主要形式的会计监督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