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规定: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要能具体、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上这些目标在图书馆这个大空间里都能得到很好的实现。语文教师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要把学生领向图书馆这个语文学习的大课堂。在那里,学生可以得到更多的养分,而不仅仅是吸收教师的“一杯水”、“一桶水”;在那里,学生的思维会更活跃,想象会更丰富,自主能力会更强。
一、以图书馆的精深博大来教育人
图书馆的在中学教育中的育人功能主要有两点。
1.导向性
图书馆人文资源对人的素质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这种影响甚至深入到人的灵魂。图书馆的导向性就是指丰富多样的人文资源具有提高中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作用,以及图书馆优美的环境、完善的规章制度、良好的管理等均对中学生的思想行为有着引导和约束作用,且这种引导和约束作为内在的心理力量,对中学生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与行为规范起着自我调节、自我管理的作用。比如图书馆内倡导自律和充满自信的语录牌、名言警句等能收到“知书达礼”的效果;而宁静优雅的借阅空间,书架的合理布置,书刊的有序排列和浓厚的学习氛围,能使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在道德品质和社会公德方面受到教育。
2.激励性
图书馆典藏的丰厚的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凝聚着博大精深的文化精灵之气,积淀了人类几千年来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智慧结晶,体现了人类作为群体生命互助互爱,获得了良性发展的人道主义情怀。这些对中学生的内在心理、个性形成、道德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都起着激励的作用。接触这些经典有助于学生了解历史,思考人类共同面临的一些重大问题,走进伟人的思想和心灵,实践高质境界的人文理想。
语文教师如果在课堂上抽象地大讲特讲学生要爱国、要坚强、要勇敢、要正直、要节俭等,一定是收效甚微,不如把学生领进图书馆,让他们去读刘胡兰、董存瑞,去读李四光、钱学森,去读焦裕禄、孔繁森,让他们感受一下什么叫英雄主义、爱国主义,什么叫中华赤子、共产党人。还可让他们去读一读司马迁是在怎样的屈辱下顽强地创作《史记》,读一读曹雪芹又是怎样在“绳床瓦灶、举家食粥”的困境下坚韧不拔呕心沥血地创作《红楼梦》。当学生认真地读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书中主人公保尔·柯察金深邃的思想、刚毅的个性将会融化在他的血液之中,或许从此他会告别肤浅、浮躁,变得含蓄、深沉。当学生读了来自我国西部贫困县的报道,或看到了在汶川地震中用血泪凝成的文字,或了解到地球上还有8亿多人口食不果腹后,他或许就不会轻率地扔掉手中的半个馒头,不会说自己活得不幸福了。让学生自己去书中感受、体验,汲取力量和美,来锤炼他们的性格,净化他们的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这比语文教师空洞地说教要强上千倍万倍。
二、 以图书馆的丰富多彩来培养人
1.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随着课改的全面推进,对中学生来说,获取知识信息的来源不只局限于课堂教育,阅读已成为培养学生能力、开发智力的最佳途径之一,图书馆和学科教师要组织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学生通过阅读,能获取丰富的知识,并认识世界。图书馆是知识经济的最佳代表,是信息中心地带。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青少年阅读能力的培养也被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语文课程标准也规定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从而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陶冶情操,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针对这些要求,如果学生的阅读仅仅局限于语文课本及辅导书是远远不够的。语文教师首先必须带领学生走进图书馆这个大课堂,推荐书目,使其进行广泛的阅读。比如语文课本里的重点课文有鲁迅、老舍、茅盾等著名作家的作品,还有中外现代小说的节选,我国四大名著的节选,等等。语文教师可以推荐这些作品,还可以推荐阅读“中学生课外文学名著必读”指定书目、“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科普科幻读物和政治、历史、文化各类读物。其次,语文教师还要指导学生的阅读,使他们掌握一定的方法。教育家叶圣陶早就指出“阅读不得法”的问题,认为“唯有特别注意方法”,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也就是这个道理。
2.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语文教师常常有这样的体会:批阅学生作文或周记时感到内容空洞、素材雷同、缺乏灵气。主要原因是中学生知识面狭窄,文化积累单薄,导致作文缺乏想象力和新意。语文教师应大胆地把学生带进图书馆,让学生通过大量、广泛地阅读,积累写作的素材,激发灵感的火花,创作出文情并茂的作品。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才能知识广博,思维活跃,做起文章来才会挥洒自如、游刃有余。利用图书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可以从这样几方面入手。
(1)搞优秀读书笔记展。语文教师可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通过学生做读书笔记来培养其作文能力。因为好的读书笔记不仅仅是机械地抄录,还有读、有思、有写、有画,有精辟深刻的道理,有独特、新颖的观点,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展出优秀读书笔记,可以促使学生养成边读书边思考边动笔的习惯,还可以使学生爱憎分明,具有赞美和鞭挞的能力。
(2)举行各级征文活动。语文教师可以结合省、市教委的有关要求或学校自身需要,开展读书征文活动。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可以是读后感征文,可以是纪念某人的征文,也可以是科普与创新的征文,等等。这样一些形式的征文,必然会激发学生积极去图书馆查找资料的热情,激发他们积极思考,认真推敲、大胆创作的热情。
(3)办手抄报。一份好的手抄报,不仅版面新颖,而且内容丰富、独特。语文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分阶段、分层次地出版自己的手抄报。内容可以是关于军事、体育、文学、环境等各方面。这样,学生必然到图书馆或网络上去找寻有关资料、信息,在查找、制作的过程中,思维、动手、写作、编排等能力都会相应得到提高。
(4)创办文学社。文学社团,是交流经验、创新艺术的载体。在文学社内,“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它会使每一个成员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监赏能力,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再者,创办文学社刊物还使同校同学感到榜样就在身边,英雄触手可及,从而提高写作兴趣。
3.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能力
综合性学习是语文知识的综合利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集合。语文教师应摒弃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放手放胆让学生自己去读、去写、去调查、去探究, 从而培养学生更高层次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师可根据学生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或国内外大事,就共同关心的热点问题,选出研究主题,让学生制定简单的研究计划,从报刊、书籍或其它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讨论分析问题,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如对于《大干旱》、《我眼中的上海世博会》、《世博会的由来》等,学生的研究和写作热情非常高,主动去图书馆从报刊、书籍上摘抄、复印有关资料,并且利用网络,分工协作,共同讨论,积极探究,写出多角度、有创意的文章。虽然学生的有些观点显得有些稚嫩,甚至有些荒唐,但这一过程却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学会了与人相处、团结合作。
4.培养学生搜索自己所需信息资料的能力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科学技术成果的迅速增长,知识更新、技术更新的周期迅速缩短。为使学生获取明日终身学习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语文教师更应该身体力行,教会学生查找资料的方法,以及使用工具书、网络的技能,让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能够自己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中,鉴别、选择自己所需要的图书资料和信息。
中学图书馆的读者对象更多是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可塑性非常强。学生都拥有了良好的阅读习惯,终身保持就不再是太难的事。一本好书可能会使他们终身受益,反之,一本不好的书也会对他们产生反面的深远影响。俄国作家高尔基说:“每一本书是一级小阶梯,我每爬一级,就更脱离畜牲而上升到人类,更接近美好生活的观念。”由此可见,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书籍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它不应该仅仅表现为学校课堂教学的辅助机构,也不应该过于强调它的服务意识,而应该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寻找学习问题、解决学习问题的主课堂。因为学校图书馆无疑是学校文化、科学资源最丰富的地方,在这里学生才能真正领悟到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的感觉。古人说得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那么,从这个意义上讲,图书馆者是“渔者”心向往之的“大渔场”。
水既到,渠可成。我想,通过两年、三年的熏陶,图书馆会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把它的知识和能量洒进每个学生的心田。不难预测,三年后的那一天,从我们这里走出去的初中毕业生将一改以往文化低、气质差、缺乏修养的面貌,从待人接物、言谈举止、眉宇之间表现出较高的文化素养与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赵根伟.重视发挥农村中学图书馆的教育功能.知识产权出版社.
[2]徐成侠.浅谈新形势下农村中小学图书馆(室)的现状与发展.阜阳教育学报.阜阳师范学院出版,1998.10.
[3]沈海云,宾锋.知识的利用.海潮出版社,2001.1.
一、以图书馆的精深博大来教育人
图书馆的在中学教育中的育人功能主要有两点。
1.导向性
图书馆人文资源对人的素质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这种影响甚至深入到人的灵魂。图书馆的导向性就是指丰富多样的人文资源具有提高中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作用,以及图书馆优美的环境、完善的规章制度、良好的管理等均对中学生的思想行为有着引导和约束作用,且这种引导和约束作为内在的心理力量,对中学生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与行为规范起着自我调节、自我管理的作用。比如图书馆内倡导自律和充满自信的语录牌、名言警句等能收到“知书达礼”的效果;而宁静优雅的借阅空间,书架的合理布置,书刊的有序排列和浓厚的学习氛围,能使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在道德品质和社会公德方面受到教育。
2.激励性
图书馆典藏的丰厚的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凝聚着博大精深的文化精灵之气,积淀了人类几千年来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智慧结晶,体现了人类作为群体生命互助互爱,获得了良性发展的人道主义情怀。这些对中学生的内在心理、个性形成、道德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都起着激励的作用。接触这些经典有助于学生了解历史,思考人类共同面临的一些重大问题,走进伟人的思想和心灵,实践高质境界的人文理想。
语文教师如果在课堂上抽象地大讲特讲学生要爱国、要坚强、要勇敢、要正直、要节俭等,一定是收效甚微,不如把学生领进图书馆,让他们去读刘胡兰、董存瑞,去读李四光、钱学森,去读焦裕禄、孔繁森,让他们感受一下什么叫英雄主义、爱国主义,什么叫中华赤子、共产党人。还可让他们去读一读司马迁是在怎样的屈辱下顽强地创作《史记》,读一读曹雪芹又是怎样在“绳床瓦灶、举家食粥”的困境下坚韧不拔呕心沥血地创作《红楼梦》。当学生认真地读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书中主人公保尔·柯察金深邃的思想、刚毅的个性将会融化在他的血液之中,或许从此他会告别肤浅、浮躁,变得含蓄、深沉。当学生读了来自我国西部贫困县的报道,或看到了在汶川地震中用血泪凝成的文字,或了解到地球上还有8亿多人口食不果腹后,他或许就不会轻率地扔掉手中的半个馒头,不会说自己活得不幸福了。让学生自己去书中感受、体验,汲取力量和美,来锤炼他们的性格,净化他们的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这比语文教师空洞地说教要强上千倍万倍。
二、 以图书馆的丰富多彩来培养人
1.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随着课改的全面推进,对中学生来说,获取知识信息的来源不只局限于课堂教育,阅读已成为培养学生能力、开发智力的最佳途径之一,图书馆和学科教师要组织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学生通过阅读,能获取丰富的知识,并认识世界。图书馆是知识经济的最佳代表,是信息中心地带。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青少年阅读能力的培养也被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语文课程标准也规定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从而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陶冶情操,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针对这些要求,如果学生的阅读仅仅局限于语文课本及辅导书是远远不够的。语文教师首先必须带领学生走进图书馆这个大课堂,推荐书目,使其进行广泛的阅读。比如语文课本里的重点课文有鲁迅、老舍、茅盾等著名作家的作品,还有中外现代小说的节选,我国四大名著的节选,等等。语文教师可以推荐这些作品,还可以推荐阅读“中学生课外文学名著必读”指定书目、“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科普科幻读物和政治、历史、文化各类读物。其次,语文教师还要指导学生的阅读,使他们掌握一定的方法。教育家叶圣陶早就指出“阅读不得法”的问题,认为“唯有特别注意方法”,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也就是这个道理。
2.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语文教师常常有这样的体会:批阅学生作文或周记时感到内容空洞、素材雷同、缺乏灵气。主要原因是中学生知识面狭窄,文化积累单薄,导致作文缺乏想象力和新意。语文教师应大胆地把学生带进图书馆,让学生通过大量、广泛地阅读,积累写作的素材,激发灵感的火花,创作出文情并茂的作品。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才能知识广博,思维活跃,做起文章来才会挥洒自如、游刃有余。利用图书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可以从这样几方面入手。
(1)搞优秀读书笔记展。语文教师可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通过学生做读书笔记来培养其作文能力。因为好的读书笔记不仅仅是机械地抄录,还有读、有思、有写、有画,有精辟深刻的道理,有独特、新颖的观点,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展出优秀读书笔记,可以促使学生养成边读书边思考边动笔的习惯,还可以使学生爱憎分明,具有赞美和鞭挞的能力。
(2)举行各级征文活动。语文教师可以结合省、市教委的有关要求或学校自身需要,开展读书征文活动。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可以是读后感征文,可以是纪念某人的征文,也可以是科普与创新的征文,等等。这样一些形式的征文,必然会激发学生积极去图书馆查找资料的热情,激发他们积极思考,认真推敲、大胆创作的热情。
(3)办手抄报。一份好的手抄报,不仅版面新颖,而且内容丰富、独特。语文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分阶段、分层次地出版自己的手抄报。内容可以是关于军事、体育、文学、环境等各方面。这样,学生必然到图书馆或网络上去找寻有关资料、信息,在查找、制作的过程中,思维、动手、写作、编排等能力都会相应得到提高。
(4)创办文学社。文学社团,是交流经验、创新艺术的载体。在文学社内,“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它会使每一个成员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监赏能力,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再者,创办文学社刊物还使同校同学感到榜样就在身边,英雄触手可及,从而提高写作兴趣。
3.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能力
综合性学习是语文知识的综合利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集合。语文教师应摒弃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放手放胆让学生自己去读、去写、去调查、去探究, 从而培养学生更高层次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师可根据学生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或国内外大事,就共同关心的热点问题,选出研究主题,让学生制定简单的研究计划,从报刊、书籍或其它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讨论分析问题,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如对于《大干旱》、《我眼中的上海世博会》、《世博会的由来》等,学生的研究和写作热情非常高,主动去图书馆从报刊、书籍上摘抄、复印有关资料,并且利用网络,分工协作,共同讨论,积极探究,写出多角度、有创意的文章。虽然学生的有些观点显得有些稚嫩,甚至有些荒唐,但这一过程却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学会了与人相处、团结合作。
4.培养学生搜索自己所需信息资料的能力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科学技术成果的迅速增长,知识更新、技术更新的周期迅速缩短。为使学生获取明日终身学习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语文教师更应该身体力行,教会学生查找资料的方法,以及使用工具书、网络的技能,让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能够自己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中,鉴别、选择自己所需要的图书资料和信息。
中学图书馆的读者对象更多是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可塑性非常强。学生都拥有了良好的阅读习惯,终身保持就不再是太难的事。一本好书可能会使他们终身受益,反之,一本不好的书也会对他们产生反面的深远影响。俄国作家高尔基说:“每一本书是一级小阶梯,我每爬一级,就更脱离畜牲而上升到人类,更接近美好生活的观念。”由此可见,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书籍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它不应该仅仅表现为学校课堂教学的辅助机构,也不应该过于强调它的服务意识,而应该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寻找学习问题、解决学习问题的主课堂。因为学校图书馆无疑是学校文化、科学资源最丰富的地方,在这里学生才能真正领悟到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的感觉。古人说得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那么,从这个意义上讲,图书馆者是“渔者”心向往之的“大渔场”。
水既到,渠可成。我想,通过两年、三年的熏陶,图书馆会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把它的知识和能量洒进每个学生的心田。不难预测,三年后的那一天,从我们这里走出去的初中毕业生将一改以往文化低、气质差、缺乏修养的面貌,从待人接物、言谈举止、眉宇之间表现出较高的文化素养与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赵根伟.重视发挥农村中学图书馆的教育功能.知识产权出版社.
[2]徐成侠.浅谈新形势下农村中小学图书馆(室)的现状与发展.阜阳教育学报.阜阳师范学院出版,1998.10.
[3]沈海云,宾锋.知识的利用.海潮出版社,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