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人类百年未来:记首届“shanghaiProjectl上海种子”艺术展

来源 :公共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wrd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首届“Shanghai Prajectl上海种子”以“远景2116”为主题,由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馆长李龙雨(Yongwoo Lee)与伦敦蛇形画廊艺术总监汉斯-乌尔里希·奥布里斯特(Hans ulrichObrist)担任联合艺术总监,于2016年9月4日正式开幕。作为一场独特的思想盛宴,它不仅仅聚焦艺术、人文,而且创造性地涵盖了科学、技术、医学和生态等多个领域,试图在学科碰撞中激发出新的对话与交流:知名建筑师藤本壮介(SouFujimoto)为其打造户外创意建筑空问“远景之丘”,艺术家切尔多·梅雷莱斯(cildo Meireles)、徐冰,独立游戏设计师陈星汉(Jenova Chen)作品首期入驻该空间;表演艺术家奥托邦戈·恩坎加(Otobong Nkanga)作为根基研究员,带领团队为中国观众呈现作品《土地对话》;《x世代》作者、作家、艺术家道格拉斯-柯普兰(Douglas Coupland)通过霓虹灯装置来传递他的《22世纪的标语》:艺术家刘毅和利亚姆·吉利克(LiamGillick)在世纪公园分别带来公共艺术作品《种子星球》和《上海施莱默》:另一位根基研究员,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张海濛率领团队于10月12日推出线上游戏《玩出未来2116》;聚焦青年创新群体的平台型项目——“奇点”则通过公开征集的方式,以展览形式呈现来自89后新一代的世界……
  以公众为出发点是“上海种子”强调的项目理念,它的规划本身也决定了这是一项长期而浩大的工程。首届“上海種子”将跨越近一年的时间,分为两期举办,第一期主要内容包括建筑空间设计、跨领域的展览、快闪图书馆计划(Pop-upLibrary)、儿童项目、市民参与项目以及“奇点”公开征集项目。同期还将召开上海种子暨国际双年展协会论坛(与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合作),汇聚著名策展人、学者和各领域的专业人士,共同探讨关于未来可持续发展的主题。第二期将于明年4月开启,并延续一场为期100天的主题展览,于7月底结束。在近一年的周期内,“上海种子”陆续推出一系列展览、讲座、公开征集、工作坊等活动,提供更多参与公共讨论的时间、空间和渠道。
  下文就艺术展中的一些重要作品为读者作简要的介绍:
  一远景之丘(上海种子创意建筑空间)
  展期:2016.9.4-2017.7.30
  地点:上海浦东新区樱花路869号,喜玛拉雅中心广场
  “远景之丘”——世界知名建筑师藤本壮介特别为“上海种子”量身定制的户外建筑场馆。作为第一期的标志性建筑,它高23米,长76米,宽度在6米至11米之间逐渐变化,占地面积约638平方米,巧妙囊括了综合展示空间、活动空间和公共休闲区域。参与“上海种子”的部分研究者将在此陆续展出他们的作品,或定期主持公共活动。“远景之丘”将在开幕之际沿芳甸路拔地而起,以纯白色脚手架为支撑,全透视的建筑理念塑造出城市森林一般的视觉效果,与由矶崎新设计的喜玛拉雅艺术中心相得益彰。整个建筑被葱郁的植被点缀,以极简的方式将自然与人工融合,设想未来100年后城市建筑的可能性。
  二远景2116(展览)
  展期:2016.9.5-2017.3.5
  地点:远景之丘(上海甫东新区樱花路869号,喜玛拉雅中心广场)
  首期入驻“远景之丘”展示空间的作品来自多位不同国家的研究员,包括巴西艺术家切尔多·梅雷莱斯、中国著名艺术家徐冰、独立游戏设计师陈星汉以及尼日利亚表演艺术家奥托邦戈·恩坎加,她作为根基研究员,将带领团队为中国观众展示对于土地的理解。同期,加拿大作家、艺术家道格拉斯·柯普兰将以霓虹灯管户外装置表达他的世纪幽默标语。
  1、切尔多·梅雷莱斯《库卡卡卡》
  在切尔多·梅雷莱斯的作品《库卡卡卡》中,观众会面向两个同样的温室。内部材料是玻璃和铝,可以通过一扇门进去,里面清晰地摆放着架子,上面的花盆排成一排,交蓄摆着装着粪便的搪瓷罐。根据参考文献记载,从曼佐尼到理查德·汉密尔顿到神话故事,艺术家在描述作品时,像是潜进“漫游虚构与现实的边界”。这件作品的灵感来源于一个故事,很有意味,艺术家回忆起童年:“有一天,我的父亲在国内旅行时,在旅途中遇到一问门前排着很长队伍的小屋。小屋的墙上有一块指示牌,上面写着‘寻找真理!奖金是1美元’。当观众走进小屋,他们会得到一罐绢纸。然后观众要在罐盖上用手指戳一个洞,罐里面竟装满粪便。孩子们都发现这个故事很有趣。”梅雷莱斯装置的特点是要调动所有的感官,包括视觉、触觉、嗅觉和记忆,都会作用于观众的观察和经验中。通过这个在最基础的感官知觉上作用的游戏,《库卡卡卡》引发我们思考我们所处的现实,无论是虚拟的、增强的还是混杂的现实,它们都正在向未来重新输出。
  2、徐冰《背后的故事》
  透过磨砂玻璃,由山、石、树、亭、小舟构成的一幅古代水墨山水画浮现在我们眼前。但当观众走到作品背后,看到的却是垃圾桶和路边随处可见的东西:胶带及鱼线将棉絮、废纸、烟卷、杂草、木棍和树枝这些材料串联并堆积起来。徐冰想让观众看到的是隐藏在美丽画面后的替代图像。有别于传统的在平面画布上通过透视、明暗对比、色彩来呈现三维立体物体的绘画技巧,《背后的故事》是一种光的绘画。我们看到的自然景物,是光和影的照射在画布后物体上呈现的效果。换一种说法,即滤镜改变了光的走向,一些被阻挡在外,一些透过滤镜形成图像。这种新型的观看技巧在现实中发生,创造了一种新的景观。这种景观不仅源自于真实世界的物体和残留,也改变了我们熟悉的事物,以此来建立一种世界和我们的环境之间的新型关系。
  3、陈星汉《风之旅人》
  《风之旅人》是陈星汉所开发的一款电子游戏。在奇幻3D世界中,《风之旅人》的玩家扮演无名旅人,以远方的山为目标,踏上一个人的漫漫朝圣之路。该游戏利用了电影在编剧及情感叙述中常用的三幕式结构,以此来隐喻生命的三个不同阶段:出生一壮年一死亡。陈星汉将这款游戏称为一个“情感主导的互动娱乐”项目。游戏中的互动元素旨在唤醒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可能会经历的敬畏之心。在线上模式中,玩家会遇到由其他玩家所扮演的无名旅者,即使没有言语沟通,他们仍能感受到彼此的心灵相通。《风之旅人》不仅给我们带来了视觉上的唯美体验,与此同时,这款游戏以“孤独感”为切入口,将全球各地的匿名玩家集结在一起。尽管匿名,游戏中相互合作的玩家之间依旧建立了深厚友谊。如此说来,《风之旅人》是革命性的创新,它为我们打造了一个全新的乌托邦,一个虚拟的网络世界,一片摄入灵魂的净土。通过联系、学习与合作,它更向我们阐释了游戏是如何满足生活所需的,并重新定义了游戏之于日常生活的含义。   4、奥托邦戈·恩坎加(根基研究员小组)《土地对话》
  《土地对话》由三张手工桌子组成,其桌面上不仅展示各种来自当地的材料与物件,更重要的是,它还承载着关于土地的对话。不同与“土地”有着深刻联系的群体、社区和个体在这里为对话注入生机。土地超越土壤、领土、泥土,它关乎我们与所居空间之间的连通和矛盾,还关乎人类通过创新和修复的简单方式寻找相关解决办法的过程。环境、健康和社会体系危机已经暴露了我们与土地、文化和社会的鸿沟和断裂。相应地,这些断裂影响着在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上可能发生的对话。而当自然和人类的关系受到影响时,我们叉该如何找到一个分享、学习、改变和治愈的平台?这个问题正是《土地对话》的出发点。由奥托邦戈·恩坎加首先在巴西的圣保罗(2014年)和黎巴嫩的贝鲁特(2016年)发起的《土地对话》现在已落地上海,与建筑师阿迪布·达达、制片人海伦娜·拉莫斯、生态心理学家彼得·韦勃,还有许多来自上海的对话者(包括律师、土地活动家、城市规划师、城郊农夫、地理学家等等)协作。《土地对话》是一个联系不同群体、不同个体的平台,让他们与彼此进行亲密的对谈。
  三,《种子星球》+《上海施菜默》(公共艺术)
  展期:2016.9.4-11.13
  地点:世纪公园
  距离喜玛拉雅中心一公里外的世紀公园内,艺术家刘毅为儿童和他们的家长打造了一座独特的营地,一件名为《种子星球》的公共艺术作品。在极具悬浮感的圆形营帐下,简单的道具构成了妙趣横生的空间,任由孩童在嬉戏中探索。一系列带有启发性的游戏、工作坊甚至是表演等活动,也于周末在营地内陆续举办。丰富的色彩与通透的结构,吸引来孩童和他们的守护者——父母们。于是,空间和人,以及彼此共处的时间,才是设计师构想中完满的《种子星球》。
  英国艺术家利亚姆·吉利克(Liam Gillick)将一组妙趣横生的图板搬到了户外草坪上。作品取名《上海施莱默》,延续了他著名的“头在洞里”系列创作,这些图像的灵感来自于德国设计师奥斯卡·施莱默(Oskar Schlemmer)创作的芭蕾舞服装。在自拍时代里,对迷恋自拍的人来说,这些巨大的图板会让人力不从心,于是,拿着自拍杆的人也不得不请求他人帮助,人们不可避免地要开启一场同陌生人的对话。吉利克用传统手法来反击“自拍”的文化现象,将拍照者和围观者带入一种喜剧式的轻松氛围里。
  四,玩出未来2116(线上社会实验)
  活动周期:2016.10.12-12.22
  场所:虚拟(线上,智能手机)
  首届“上海种子”邀请麦肯锡公司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张海濛作为根基研究员之一,带领团队开发线上社会实验游戏“玩出未来2116”,邀你在手机里共同畅想环境、教育、医疗、文化娱乐等多个领域未来一百年的发明创造,所有参与者都可用虚拟资金创立及投资自己喜爱的未来公司。人们对未来的认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现有科技的发展,但与此同时,也会受到畅想家们想象力的影响。他们会去想象和预计未来政治、生态、经济和社会系统上的重大转变。“玩出未来2116”是一个基于线上游戏的社会实验,让玩家可以对未来项目进行投资。在十周时间内,参与者通过微信登录平台会获得一笔初始“资金”,并可以通过众筹收集其他玩家的资金来创立自己的公司,也可以用自己手上的资金来投资其他玩家的公司。每过一个星期,游戏的时间就会增加十年,到2116年为止,共十周。在这个“世纪”结束后,玩家们的共同想象和创造将通过艺术家之手,以画作的形式展现。
  游戏入口:http://2116.vjiekou.com/wx/auth
  五,奇点+89plus(公开征集.展览)
  展期:2016.9.3-11.13
  地点:上海证大朱家角艺术馆(上海市青浦区朱家角镇北大街222号)
  作为“上海种子”的重点项目之一,“奇点”也可理解为“起点”——是一个致力于探查中国89后一代的兴趣,并发掘他们之中的创意人才的公开征集项目。通过鼓励不同学科背景的中国新一代年轻人的参与,“奇点”展现了“上海种子”所恪守的承诺——展望未来并促进发展。首届“奇点”与“89plus”合作,后者是一项由策展人汉斯·乌尔里希·奥布里斯特(HansUlrich obrist)和西蒙·卡斯泰(Simon Castets)联合创建的长期性国际研究计划,旨在发现出生于1989年及之后的创意天才。“89后”占据了中国总人口数的15%,他们是数字时代的原住民,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在这个全球化、网络化的时代背景下,这一代青年在各自领域中探索、创造出崭新的观念、形式以及沟通方式。
  透过一系列讨论、书籍、期刊、展览和驻留计划,“89plus”将吸引已占据世界过半人口,正在发声的年轻一代。1989年,记载了各种大事,见证了柏林墙的倒塌和万维网的出现。“89plus”向人们展现了来自这一新世代中最具感染力的主人翁的作品。自2013年1月国际数字生活设计大会(DLDconfeFence)召开讨论会开始,“89plus”已经在6大洲的18个国家开展过研究和活动,吸引了300余位生于89后的年轻人。
  六,Small Is Beautifull微空间的力量(市民参与项目)
  周期:2016.7.15-11.13
  地点:上海里弄社区
  市民参与项目是“上海种子”的重要组成部分。以“SmallIs Beautifull微空间的力量”为主题,该项目联合本地建筑师,带领公众走进曾经老旧或废弃的空间,在改造后的场地里举办小型展览、表演、聚会,以“改旧”替代“造新”的观点,反思当下城市发展进程中“推倒重建”的开发理念。项目已于今年7月15日正式启动,首场与建筑师俞挺及其工作室Wutopia Lab合作,扎根里弄社区,举办电影放映、建筑设计分享会、美食烹饪和仲夏品茶等活动,在邻里空间埋下一颗“上海种子”。
其他文献
“第一届公共艺术与城市设计国际高峰论坛”于2016年10月22日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报告厅召开。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中央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徐冰,以及荷兰著名艺术家弗洛伦泰因·霍夫曼、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副院长纳仁·巴菲尔德,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巴特利特建筑学院名誉教授傅柯林、韩国公共艺术学者崔泰晚、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杨保军、知名建筑师朱锫等二十余位卓有建树的顶尖专家学者,围绕艺术如何介
期刊
摘要:空间交互式公共艺术具有空间沉浸性、内容叙事性、形式游戏性三大特点,特别适合营造具有沉浸感、叙事感和游戏感的儿童疗愈环境。对辅助患儿艺术治疗、舒缓家长和医护人员压力产生积极效果。未来儿童疗愈环境中的空间交互式公共艺术将更具亲自然设计的哲学视野,功能性和文化性更趋融合.智能化交互技术将被里广泛采用。  关键词:儿熏医疗;疗愈环境;空间交互;公共艺术  引言  空间交互式公共艺术以空间艺术装置和体
期刊
拉斐尔·洛扎诺·赫默(Rafael Lozano-Hemmer,1967-)是墨西哥裔加拿大电子艺术家,康科迪亚大学理学学士,善于将建筑、科技、戏剧和行为艺术融于其创作之中,现生活、工作于蒙特利尔和马德里两地。  拉斐尔·洛扎诺·赫默1967年出生于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Mexico City),1985年移居加拿大,先后就读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维多利亚大学和蒙特利尔的康科迪亚大学。作为墨西哥城夜总会
期刊
阿维娃·拉赫玛尼(Aviva Rahmani)是一位生态艺术家,她的公共艺术和生态艺术项目是由多学科成员——科学家、规划者、环保主义者和其他艺术家团队协作完成的。她利用绘画、声音和摄影等多种艺术形式所完成的跨度广泛的项目,既包括纯粹的大地景观重建又包括博物馆场地改造。  拉赫玛尼的早期作品受到多种影响,如受到在纽约大学进行跨学科古典文掌研究的影响,以及面包和木偶剧院(Bread andPuppet
期刊
这是一个后波普的时代,也是一个影像生存的时代。  摄影自它诞生之日起,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与大众的生活紧密相连。与此同时,视觉艺术家在当下与影像媒介之间的深刻联系毫无疑问超越了以往150年里任何一个时间节点,尽管整个现当代艺术史是如此执拗地与摄影艺术(包括技术)的演进和发展犬牙交错、此起彼伏。上世纪20年代,那个擅长摄影术的包豪斯前卫艺术家莫霍利·纳吉诚然发现了这种被称为以“新视觉”观察和表现事物的
期刊
编者按:以艺术走进大众,以生活美学的形塑为圭臬的上海城市艺术博览会(2016年10月21-23日)目前闭幕。整个展会期间,以两个特展的活动尤为精彩,引发了媒体和公众的高度关注。一是由佥江波、章莉莉、何根祥策展的“一竹一世界”,策展人从环保议题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出发,秉承地方特有文化记忆的传统竹艺,发掘地方文化基因的传统记亿内容,系统研究地域风格特质的艺术语言,将原属于地方族群与社区独有的生
期刊
如同欧洲的其他国家一样,在过去的15年里,关于市区和郊区空间的城市概念在德国同样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至少,在那些自身专业与大都会现象密切相关的建筑师、规划师、艺术家和理论家们的眼中,是这么认为的。其中,尤以那些没有受到过上世纪60至80年代意识形态和审美争论影响的年轻人为甚。他们非常希望,且不得不找到自己在面对城市生活中新老问题时的立场,诸如全球一体化、亚洲的极端动态发展以及廉价航班带来的变革等等现
期刊
涂鸦和街道艺术早已成为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天都有新作品出现,原有的作品则随之消失。这些创造性表达、临时性标识和文字涂写,成为今天城市公共空间中不断变化的艺术样式。  街头艺术很容易被视为破坏行为。不过,在“谁拥有这座城市?”(Who Owns the City)艺术项目中,德国汉诺威的年轻人与建筑师、艺术家和通讯设计师合作,清晰演绎出隐蔽在街道艺术背后的公共空间中的新艺术形式,从而建立起一个
期刊
20多年来,柏林有一群被称为“英奇观念”(ingesidee)的艺术家,一直致力于公共空间项目的探索,他们创造了众多让每个人都能理解的调皮可爱的公共艺术作品。  他们的标志是绝对完美的小写字母“i”,只是将顶部原有的一个点,变成向两侧分开的两个点。实际上在德语中不存在这个字,因此成为只被“英奇观念”创意小组(以下简称“英奇小组”)艺术家们所使用的标志。这个标志是由平面设计师克努特·拜尔(Knut
期刊
“追梦时空——2014上海雕塑艺术邀请展”于2014年11月12日在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拉开帷幕。本次展览由上海市城市雕塑委员会办公室、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共同主办,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承办,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上海油画雕塑院及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联合协办。  展览邀请批评家李晓峰先生担任策展人,邀约了99位上海雕塑艺术家及相关艺术家的约150件(组)作品,展陈了1980年以来上海雕塑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