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推进先进文化的发展都具有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科学有效的基本原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还需要我们加强课堂主渠道建设、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发挥社会实践的养成作用、建立健全融入的长效机制等方面工作。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3-0181-02
任何意识形态都有自身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决定着意识形态的内在基本属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决定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属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凝练是中国共产党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凝聚社会主义社会力量,不断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战略举措。高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由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必须把高校思想政治建设同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起来。因此,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当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第一,加強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是对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具体阐释,而“中国梦”则涵盖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愿望,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然地成为“中国梦”内涵的核心价值,是中华民族的“中国梦”为之奋斗追求的价值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促进“中国梦”的实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能够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是在当前社会转型过程中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离不开广大青年学生支撑。大学生是实现中国梦的有生力量,用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一步去影响身边的人进而影响社会,因此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作用是可持续的,将当代大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拥护者、坚定践行者,不仅对于大学生本身的全面发展和健康发展至关重要,而且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关系到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事业的全面推进、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系到中国梦的实现。
第三,加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文化大发展和大繁荣的基本要求。任何文化都体现为一定的价值准则和原则,任何文化都有一定的核心价值来决定。核心价值观是文化的精髓。由此,文化建设从本质上讲就是核心价值的建设,通过核心价值传承和认同,增强文化的凝聚力和感染力,进而为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和精神动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决定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本属性。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首先必须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和建设。某种程度上讲,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好坏。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引领着多元文化和价值观,影响人们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改变,成为引领社会发展的精神旗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先进文化建设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同时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本质体现。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首先就必须要加强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建设。高校文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必然要求。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观融入思想政治的基本原则应当是极具针对性又灵活多样的。这里主要探讨以下几方面的原则:
第一,坚持一元主导与尊重差异原则。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化,社会日益处于转型期间,意识形态领域逐渐呈现出复杂而多样化的趋势。在整个社会思想意识形态领域,传统与现代、后现代、理性和非理性、进步和落后等等思想意识和价值取向交织并存,整个社会处于思想文化多元、多样和多变的状态。这样就给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带来严峻的挑战。我们必须以科学理性的态度对待社会中多元的思想意识。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同时尊重其它各种思想潮流,通过尊重差异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共识的重要原则,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思想观念的差异性和社会思潮的多样性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无法避免,必须用科学的态度正确地面对。尊重差异是和谐共生的前提,是马克思关于多样性统一原理在实践中的创造性应用。“只有尊重差异,才能最大限度地体现社会的多元诉求,反映不同阶层或群体的利益,团结不同知识水平和认识层次的人们,充分挖掘和鼓励不同社会阶层或不同群体所蕴涵的积极向上的思想精神,减少不和谐的因素,避免因差异引发的社会动荡,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3](p201)一元主导、尊重差异,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前提下,因势利导,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和指导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发展方向。
第二,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是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引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大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也要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我们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时,应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自我教育作用,在充分尊重、理解、信任的前提下,采取民主协商、平等对话、双向交流的方式、启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帮助和引导大学生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自我管理,充分发挥大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主观能动性,使价值观教育的主导内容为大学生所认知、认同,实现“化知为智、化智为行,以德率性的过程”。 第三,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原则。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是两种既相联系又有区别的教育方法。所谓显性思想政治教育,顾名思义是一种在教育目标、内容和对象都公开的形式,利用直接和正面的方式,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4](p224)隐性教育则是一种无讲台教育,通过不直接和正面的教育内容,用侧面或迂回的方式,讲究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在情感和心灵上的沟通,让受教育者感觉不到在接受教育者的“灌输”,从而在一种无意识的状态下,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模式。“对于某个外在的事物或内容,个体接受的主动或被动方式,是情愿还是不情愿,则决定个体对这个内容或事物的最后接受程度。如果个体接受过程是在某种压力下,是被动的,那么个体就会产生自身人格主体被侵犯的感觉,即使被动接受,也很难形成牢固的信念。”[5](p196)所以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中,提倡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变客体为主体的主体性教育,其重要作用就在于此。显性教育和隐形教育相结合是高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原则,通过显性教育正面直接影响和隐形教育的侧面间接影响,更好地推进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路径
第一,加强课堂主渠道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开展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途径,如何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让青年学生认识、领会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政治理论教学的一个亟待解决的关键性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起到主导作用,规范人生目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可以起到教育作用,引导价值认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可以起到指引作用,推动知行合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可以起到“灌输”作用,实现思想统一。
第二,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大学对人的培养很大程度上体现在校园文化方面,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既有强制的行为规范的要求,又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熏陶。不同的校园文化在学生身上打下了不同了“烙印”,这是一个内化为自身精神追求,又外化为行为准则和精神面貌的过程。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呈现出了一些新特点,我们应该结合这些新特点,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旨来开展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不断强化通过校园文化来培育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育人功能。所以,我们需要积极构建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校园文化平台,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不断增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有效性。
第三,充分发挥大学生课外社会实践的积极将推进作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涵盖课上和课下两个方面。大学生课外社会实践活动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因此充分利用社会实践活动对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重要意义。理论来源于实践,加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需要充分利用大学生课外社会实践活动。广大的青年学生只有积极投身伟大的社会实践之中,才能贴近社会、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才能把课堂上的知识运用于社会中,才能更好地通过社会实践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更加深刻、全面的认识。因此,深入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对于不断深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认同具有重要意义。社会实践有助于大学生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社会实践有助于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不断增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有效性。
第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建设。思想政治教育有其自身规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深入研究,建立长效机制,不断增强教育的效果。健全管理机制,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制度支持。制度是理念、精神和价值观的具体载体。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项紧迫而又长期的战略任务,也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既要有整体思路、具体举措,也要健全管理机制,形成制度化的建设机制,为深入持久地开展这项工作提供制度保障。要建立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领导和沟通协作机制,明确在学校统一领导和部署下,学校党委宣传部、学工部、组织部、教务处、研究生院等部门和各学院沟通协作,形成全校上下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逐步建立并完善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人才队伍培养工作的一系列配套制度,使这项“软工作”更加具体化、可视化,为开展这项工作提供科学有效的指导规范。积极构建开展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宣传机制,综合利用校园报纸、广播、塑像、橱窗、网络等载体,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让学生耳濡目染,起到春风化雨的效果。要构建典型选树和推廣机制,在全校范围内培育和宣传一批典型人物,充分发挥先进人物的示范引领功能。
(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徐州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十八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2
[2]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3-12-24(1)
[3]谢晓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4]刘金如.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7
[5]李文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创新论[M].银川:阳光出版社,2010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3-0181-02
任何意识形态都有自身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决定着意识形态的内在基本属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决定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属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凝练是中国共产党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凝聚社会主义社会力量,不断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战略举措。高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由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必须把高校思想政治建设同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起来。因此,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当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第一,加強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是对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具体阐释,而“中国梦”则涵盖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愿望,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然地成为“中国梦”内涵的核心价值,是中华民族的“中国梦”为之奋斗追求的价值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促进“中国梦”的实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能够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是在当前社会转型过程中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离不开广大青年学生支撑。大学生是实现中国梦的有生力量,用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一步去影响身边的人进而影响社会,因此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作用是可持续的,将当代大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拥护者、坚定践行者,不仅对于大学生本身的全面发展和健康发展至关重要,而且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关系到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事业的全面推进、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系到中国梦的实现。
第三,加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文化大发展和大繁荣的基本要求。任何文化都体现为一定的价值准则和原则,任何文化都有一定的核心价值来决定。核心价值观是文化的精髓。由此,文化建设从本质上讲就是核心价值的建设,通过核心价值传承和认同,增强文化的凝聚力和感染力,进而为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和精神动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决定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本属性。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首先必须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和建设。某种程度上讲,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好坏。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引领着多元文化和价值观,影响人们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改变,成为引领社会发展的精神旗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先进文化建设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同时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本质体现。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首先就必须要加强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建设。高校文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必然要求。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观融入思想政治的基本原则应当是极具针对性又灵活多样的。这里主要探讨以下几方面的原则:
第一,坚持一元主导与尊重差异原则。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化,社会日益处于转型期间,意识形态领域逐渐呈现出复杂而多样化的趋势。在整个社会思想意识形态领域,传统与现代、后现代、理性和非理性、进步和落后等等思想意识和价值取向交织并存,整个社会处于思想文化多元、多样和多变的状态。这样就给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带来严峻的挑战。我们必须以科学理性的态度对待社会中多元的思想意识。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同时尊重其它各种思想潮流,通过尊重差异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共识的重要原则,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思想观念的差异性和社会思潮的多样性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无法避免,必须用科学的态度正确地面对。尊重差异是和谐共生的前提,是马克思关于多样性统一原理在实践中的创造性应用。“只有尊重差异,才能最大限度地体现社会的多元诉求,反映不同阶层或群体的利益,团结不同知识水平和认识层次的人们,充分挖掘和鼓励不同社会阶层或不同群体所蕴涵的积极向上的思想精神,减少不和谐的因素,避免因差异引发的社会动荡,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3](p201)一元主导、尊重差异,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前提下,因势利导,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和指导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发展方向。
第二,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是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引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大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也要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我们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时,应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自我教育作用,在充分尊重、理解、信任的前提下,采取民主协商、平等对话、双向交流的方式、启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帮助和引导大学生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自我管理,充分发挥大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主观能动性,使价值观教育的主导内容为大学生所认知、认同,实现“化知为智、化智为行,以德率性的过程”。 第三,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原则。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是两种既相联系又有区别的教育方法。所谓显性思想政治教育,顾名思义是一种在教育目标、内容和对象都公开的形式,利用直接和正面的方式,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4](p224)隐性教育则是一种无讲台教育,通过不直接和正面的教育内容,用侧面或迂回的方式,讲究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在情感和心灵上的沟通,让受教育者感觉不到在接受教育者的“灌输”,从而在一种无意识的状态下,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模式。“对于某个外在的事物或内容,个体接受的主动或被动方式,是情愿还是不情愿,则决定个体对这个内容或事物的最后接受程度。如果个体接受过程是在某种压力下,是被动的,那么个体就会产生自身人格主体被侵犯的感觉,即使被动接受,也很难形成牢固的信念。”[5](p196)所以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中,提倡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变客体为主体的主体性教育,其重要作用就在于此。显性教育和隐形教育相结合是高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原则,通过显性教育正面直接影响和隐形教育的侧面间接影响,更好地推进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路径
第一,加强课堂主渠道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开展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途径,如何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让青年学生认识、领会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政治理论教学的一个亟待解决的关键性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起到主导作用,规范人生目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可以起到教育作用,引导价值认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可以起到指引作用,推动知行合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可以起到“灌输”作用,实现思想统一。
第二,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大学对人的培养很大程度上体现在校园文化方面,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既有强制的行为规范的要求,又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熏陶。不同的校园文化在学生身上打下了不同了“烙印”,这是一个内化为自身精神追求,又外化为行为准则和精神面貌的过程。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呈现出了一些新特点,我们应该结合这些新特点,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旨来开展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不断强化通过校园文化来培育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育人功能。所以,我们需要积极构建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校园文化平台,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不断增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有效性。
第三,充分发挥大学生课外社会实践的积极将推进作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涵盖课上和课下两个方面。大学生课外社会实践活动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因此充分利用社会实践活动对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重要意义。理论来源于实践,加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需要充分利用大学生课外社会实践活动。广大的青年学生只有积极投身伟大的社会实践之中,才能贴近社会、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才能把课堂上的知识运用于社会中,才能更好地通过社会实践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更加深刻、全面的认识。因此,深入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对于不断深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认同具有重要意义。社会实践有助于大学生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社会实践有助于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不断增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有效性。
第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建设。思想政治教育有其自身规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深入研究,建立长效机制,不断增强教育的效果。健全管理机制,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制度支持。制度是理念、精神和价值观的具体载体。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项紧迫而又长期的战略任务,也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既要有整体思路、具体举措,也要健全管理机制,形成制度化的建设机制,为深入持久地开展这项工作提供制度保障。要建立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领导和沟通协作机制,明确在学校统一领导和部署下,学校党委宣传部、学工部、组织部、教务处、研究生院等部门和各学院沟通协作,形成全校上下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逐步建立并完善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人才队伍培养工作的一系列配套制度,使这项“软工作”更加具体化、可视化,为开展这项工作提供科学有效的指导规范。积极构建开展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宣传机制,综合利用校园报纸、广播、塑像、橱窗、网络等载体,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让学生耳濡目染,起到春风化雨的效果。要构建典型选树和推廣机制,在全校范围内培育和宣传一批典型人物,充分发挥先进人物的示范引领功能。
(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徐州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十八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2
[2]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3-12-24(1)
[3]谢晓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4]刘金如.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7
[5]李文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创新论[M].银川:阳光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