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号称国内最成功的连续创业者孙陶然说:
一场前所未有的创新、创业大潮正在中国兴起。是的,我们正身处一个让所有人心潮澎湃的时代。
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自己就是一个是创业的忠实信徒。我从1991年毕业就不断地参与各种企业,过去24年,我创办了6家企业,每一家所隶属的行业都不一样,但都在自己的细分领域里还算做的不错。
在我看来,创业就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每一个从无到有都是历史的进步机会,每一个能够生存并发展的从无到有都会推动历史的进步。即便有些不适合的人投身到创业之中失败了,他们的试错对于后来者而言也是一种进步。
从某些层面来看,眼下的创业环境确实非常不错。首先舆论环境很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政府倡导下几乎成为共识,创业者被社会认可和接纳。要知道在1991年我创业时还被叫做“下海”,被看成是不务正业;第二个是融资环境非常好,现在遍地VC和PE,而我2015年第6次创业拉卡拉才第一次拉到融资,之前没有那么多资本能够借力。
但是整体上我觉得现在的创业氛围比较浮躁,很多年轻人对于要不要创业、为什么创业、怎么创业这些基本问题其实并不清楚,只是被裹挟进了这股大潮。我自己也常会被人问到为什么会6次创业都顺风顺水,可能在这些基本问题上我想得比一般人都明白一些。
为什么创业?
创业这个词确实好,但现在被说得太烂了,而且产生了另外一种味道,好象要搞一场运动,其实创业不是这样。
靠领导、靠树典型这种方式搞的产业都很难起来。我们一度最热的主导行业是光伏行业,国家投了很多钱,树了很多典型,恨不得所有的相关部门都来帮助做光伏的企业,结果最后都不行了。
相反很多行业没有人关注,却悄悄跟国际接轨了。比如互联网业。十几年前互联网开始的时候,国内没有任何一个基金敢投资,因为看不明白,也没人管,没人引导。海外的VC进来,一些海龟创业者和国内创业者奋不顾身地冲进去,让这个行业整体发展起来了。
中国的互联网其实非常了不起,现在在互联网的各个领域,都出现了一大批针对中国特色、针对中国不同消费需求来提供产品和服务的企业。
我还想说,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创业。我认为大概世界上有10%的人适合创业,90%的人不适合创业。因为就像前面讲到的,创业是在做一件非常难的事。
难到什么程度?就是要找一帮不认识的人跟你一起去一个没去过的地方。首先要去找这些人就非常难,而且会有矛盾,另外去的路上中间会有各种各样的情况,你要具备处理所有这些问题的能力。
什么人有这种能力?如果在朋友圈里你都不是孩子王,如果在生活中你都不是主心骨,那如何找到一批不知道在哪的人跟你去完成一个几乎不可能的任务?
我建议大家必须深刻的认识到这一点,如果你不适合创业,就不要去创业。因为一旦创业之后你可能就会陷入到一个长时间的泥潭中,很难自拔。
一旦开业,房子要租,执照要有,还要雇员工等等,一关门所有人遣散,所有损失由你承担。不适合创业的人其实公司里打工最适合,在大的系统里承担局部职责。 还有一种是适合创业不适合做领导,最好的办法是给自己去找一个老大。我以前就被很多人忽悠过,说这个事特别好,你來带着我干,2005年拉卡拉就是这样被忽悠成立的。
我当时本来没想做这个,好几个朋友对我说金融特别好,已经把方向想好了,公司也差不多了,说你来当老大吧,就被他们绑过来当老大。他们每次鼓励我时都说,你看这事不是你带着我们干绝对干不到今天这么大。但是要知道,每天晚上睡不着觉的也是我。
走正道、找需求
如果你决定创业了,什么事最重要?我的朋友冯仑曾说“学先进、傍大款、走正道”,我非常认同。“学先进”就是要保持一个学习心态。“傍大款”,就是要努力寻求与强者合作,不论是资本层面还是业务层面。“走正道”就是要恪守道德底线、按照客观规律去经营,要履行社会责任。
走正道这点,我个人认为是创业的时候最最重要的。
这不是唱高调,在创业路上最后你会发现人品对成败非常重要,从一个比较长的时间来看,走正道其实是捷径,走歪门邪道的总要还的,现在看到很多企业失败了因为什么?因为抄了近道。对原则和道义的坚持,越来越多人愿意帮你,机会会找到你,是决定创业后非常重要的事,尤其现在政府主导的时候。
创业第二大重要事情就是如果你决定创业,重要的不是概念,不是理念,不是人脉,不是融资,是什么?是需求。
一旦决定开始创业,你要去找需求。需求是最重要的,如果你能找到人人每时每刻都要用的需求,你的创业就成了。
如果你找到的是一个没有人需要它的东西,创业阵容再豪华,钱再多,再怎么做没用。创业所有的核心是需求。
现在经常有很多创业者跑来问我,你觉得未来的技术方向在哪,他考虑的是技术、概念等等,而不是需求。
一千年前老祖宗不知道创业这个词,他们叫做买卖。武大郎担着担子卖烧饼,然后攒钱有一个店面,然后再攒钱就兼并其他的店面,如果做到现在可能就变成了连锁,这背后就三个字——做买卖。做出一种有人愿意买的产品,找到一种方法,源源不断的卖出去。这就是创业。
但是往往现在很多创业者忽略了这一点,包括我自己。在我投企业和我现在操盘企业的时候,经常也是把这三个字忽略了,被带走了。今天研究竞争对手,后天研究趋势,大后天董事会对你有什么期待,最后你把做买卖给淡化了。
凡是创业不顺的时候就想想这三个字,当产品卖得不好的时候,就看看需求是什么?你找到的需求是不是刚性的、硬性。
每个人创业情况和行业不一样,但普遍看,能不能在各种诱惑前坚持走正道,能不能时刻抓到需求去确定产品和公司方向,是在创业路上非常重要的两点。
一场前所未有的创新、创业大潮正在中国兴起。是的,我们正身处一个让所有人心潮澎湃的时代。
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自己就是一个是创业的忠实信徒。我从1991年毕业就不断地参与各种企业,过去24年,我创办了6家企业,每一家所隶属的行业都不一样,但都在自己的细分领域里还算做的不错。
在我看来,创业就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每一个从无到有都是历史的进步机会,每一个能够生存并发展的从无到有都会推动历史的进步。即便有些不适合的人投身到创业之中失败了,他们的试错对于后来者而言也是一种进步。
从某些层面来看,眼下的创业环境确实非常不错。首先舆论环境很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政府倡导下几乎成为共识,创业者被社会认可和接纳。要知道在1991年我创业时还被叫做“下海”,被看成是不务正业;第二个是融资环境非常好,现在遍地VC和PE,而我2015年第6次创业拉卡拉才第一次拉到融资,之前没有那么多资本能够借力。
但是整体上我觉得现在的创业氛围比较浮躁,很多年轻人对于要不要创业、为什么创业、怎么创业这些基本问题其实并不清楚,只是被裹挟进了这股大潮。我自己也常会被人问到为什么会6次创业都顺风顺水,可能在这些基本问题上我想得比一般人都明白一些。
为什么创业?
创业这个词确实好,但现在被说得太烂了,而且产生了另外一种味道,好象要搞一场运动,其实创业不是这样。
靠领导、靠树典型这种方式搞的产业都很难起来。我们一度最热的主导行业是光伏行业,国家投了很多钱,树了很多典型,恨不得所有的相关部门都来帮助做光伏的企业,结果最后都不行了。
相反很多行业没有人关注,却悄悄跟国际接轨了。比如互联网业。十几年前互联网开始的时候,国内没有任何一个基金敢投资,因为看不明白,也没人管,没人引导。海外的VC进来,一些海龟创业者和国内创业者奋不顾身地冲进去,让这个行业整体发展起来了。
中国的互联网其实非常了不起,现在在互联网的各个领域,都出现了一大批针对中国特色、针对中国不同消费需求来提供产品和服务的企业。

我还想说,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创业。我认为大概世界上有10%的人适合创业,90%的人不适合创业。因为就像前面讲到的,创业是在做一件非常难的事。
难到什么程度?就是要找一帮不认识的人跟你一起去一个没去过的地方。首先要去找这些人就非常难,而且会有矛盾,另外去的路上中间会有各种各样的情况,你要具备处理所有这些问题的能力。
什么人有这种能力?如果在朋友圈里你都不是孩子王,如果在生活中你都不是主心骨,那如何找到一批不知道在哪的人跟你去完成一个几乎不可能的任务?
我建议大家必须深刻的认识到这一点,如果你不适合创业,就不要去创业。因为一旦创业之后你可能就会陷入到一个长时间的泥潭中,很难自拔。
一旦开业,房子要租,执照要有,还要雇员工等等,一关门所有人遣散,所有损失由你承担。不适合创业的人其实公司里打工最适合,在大的系统里承担局部职责。 还有一种是适合创业不适合做领导,最好的办法是给自己去找一个老大。我以前就被很多人忽悠过,说这个事特别好,你來带着我干,2005年拉卡拉就是这样被忽悠成立的。
我当时本来没想做这个,好几个朋友对我说金融特别好,已经把方向想好了,公司也差不多了,说你来当老大吧,就被他们绑过来当老大。他们每次鼓励我时都说,你看这事不是你带着我们干绝对干不到今天这么大。但是要知道,每天晚上睡不着觉的也是我。
走正道、找需求
如果你决定创业了,什么事最重要?我的朋友冯仑曾说“学先进、傍大款、走正道”,我非常认同。“学先进”就是要保持一个学习心态。“傍大款”,就是要努力寻求与强者合作,不论是资本层面还是业务层面。“走正道”就是要恪守道德底线、按照客观规律去经营,要履行社会责任。
走正道这点,我个人认为是创业的时候最最重要的。
这不是唱高调,在创业路上最后你会发现人品对成败非常重要,从一个比较长的时间来看,走正道其实是捷径,走歪门邪道的总要还的,现在看到很多企业失败了因为什么?因为抄了近道。对原则和道义的坚持,越来越多人愿意帮你,机会会找到你,是决定创业后非常重要的事,尤其现在政府主导的时候。
创业第二大重要事情就是如果你决定创业,重要的不是概念,不是理念,不是人脉,不是融资,是什么?是需求。
一旦决定开始创业,你要去找需求。需求是最重要的,如果你能找到人人每时每刻都要用的需求,你的创业就成了。
如果你找到的是一个没有人需要它的东西,创业阵容再豪华,钱再多,再怎么做没用。创业所有的核心是需求。
现在经常有很多创业者跑来问我,你觉得未来的技术方向在哪,他考虑的是技术、概念等等,而不是需求。
一千年前老祖宗不知道创业这个词,他们叫做买卖。武大郎担着担子卖烧饼,然后攒钱有一个店面,然后再攒钱就兼并其他的店面,如果做到现在可能就变成了连锁,这背后就三个字——做买卖。做出一种有人愿意买的产品,找到一种方法,源源不断的卖出去。这就是创业。
但是往往现在很多创业者忽略了这一点,包括我自己。在我投企业和我现在操盘企业的时候,经常也是把这三个字忽略了,被带走了。今天研究竞争对手,后天研究趋势,大后天董事会对你有什么期待,最后你把做买卖给淡化了。
凡是创业不顺的时候就想想这三个字,当产品卖得不好的时候,就看看需求是什么?你找到的需求是不是刚性的、硬性。
每个人创业情况和行业不一样,但普遍看,能不能在各种诱惑前坚持走正道,能不能时刻抓到需求去确定产品和公司方向,是在创业路上非常重要的两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