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更高起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来源 :科学导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iwuyw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前,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正式发布。这是新世纪以来第18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更是开启新征程的重要“灯塔”。

  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历史关口、在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的新形势下,“三农”工作被赋予了更加深刻的意义。如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做好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如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如何保障粮食安全,打好种业翻身仗?专家对此进行了解读。

传好“交接棒”


  当前,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这个目标完成后,“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地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了这一点,这也将是今年乃至整个“十四五”时期“三农”工作最重要的任务。
  那么,如何传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交接棒”?
  “体现在巩固、拓展和转型三个方面。”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院长张红宇接受采访时表示,就是要把过去行之有效的做法和经验延续下来,并拓展到乡村振兴的方方面面,在“十四五”期间保持政策连续性。
  张红宇强调,在此基础上还要再“升华”,实现区域之间的平衡,让西部地区跟上中部地区的水平,中部地区跟上沿海发达地区的水平,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并且设立底线,不发生规模性返贫。
  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对摆脱贫困的县,从脱贫之日起設立5年过渡期。
  “设立5年过渡期对于稳固脱贫成果非常重要,在这个时期,脱贫攻坚的支持政策不变、支持力度不减,这样就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创造了条件,也为从脱贫攻坚到乡村全面振兴的衔接和过渡奠定了基础。”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朱启臻在接受采访时指出。
  朱启臻认为,原来是举全国之力抓脱贫攻坚,现在要把这些力量全部转到乡村振兴上,促进乡村振兴更高水平全面发展。
  脱贫攻坚的阶段性、区域性和特定性要转变为长远性、全面性和普惠性,张红宇用一句话总结就是:“组织保障、产业巩固、基础设施强化、公共服务普惠、社会保障兜底。”只有这样,才能使基础更牢固、共同富裕的目标更接近,在更高起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齐头并进推动现代化


  这次中央一号文件的一大亮点是,聚焦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全面”,一个是“加快”。
  “囊括生产、生活、生态以及农业、农村、农民,是全方位的。”张红宇表示,从生产力推进的角度来看,聚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乡村产业发展;从农民角度则是聚焦低收入人群和脱贫人口;从农村来看,提出实施乡村建设行动,要求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方面更上一层楼。最关键的,还强调了怎么在“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为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在张红宇看来,“加快”则是要推进农业现代化、农民职业化、农村美丽化。农业现代化指的就是规模化、集约化、数字化和绿色化。
  “比如,粮食和大宗经济作物如何规模化经营,提高劳动生产效率、资源配置效率。而对经济作物、多元化菜篮子产品而言,则是如何提高其集约化水平,实现劳动密集、技术密集和资本密集,提高土地产出效率。”张红宇说。
  “值得一提的是,数字技术在推进乡村振兴和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进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田间到餐桌,全程保障。”北京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黄季焜在接受采访时指出。
  同近年中央一号文件相比,这次的中央一号文件用更大的篇幅、更有力的措施,对数字技术推进乡村振兴和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做出了具体部署,明确提出“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发展工程”。
  黄季焜表示,数字技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在于乡村产业数字化。为加快乡村产业数字化发展,中央一号文件突出强化科技支撑、加快智能化农业机械研发和应用,“发展智慧农业”。
  张红宇认为,留得住人的乡村应该是美丽、宜居的,农村美丽化就要求厕所、垃圾、面源污染等问题要得到很好的治理,并且搞出农村的“特色”,避免“一刀切”和“千村一面”。
  “有一点要特别注意,实施过程中,不能把农业和农村分割开。这次中央一号文件也强调坚持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把农业和农村作为整体进行现代化建设,才能实现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的相互促进。因此,要特别提高对农业与农村关系的认识。”朱启臻说。

粮食安全牢牢抓紧


  “手中有粮,心里不慌”,守住粮食安全是重中之重。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打好种业翻身仗,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
  1978年中国粮食总量3.05亿吨,2020年中国粮食总量6.7亿吨,翻了一番。1978年中国粮食单产170多公斤,2019年中国粮食单产380公斤,也翻了一番。
  “土地没有增加,但是粮食增长了,从这个角度来讲,科技对于农业保总量、保结构、保多元化意义非凡,农业的科技贡献率达到60%以上。”张红宇说,从生物技术、装备技术、数字技术到绿色技术,我们完全可以用最短的时间缩小与发达国家在农业科技方面的差距。
  张红宇指出,中国国土面积非常广袤,南北差异巨大,决定了农业资源多元化,因此打好种业翻身仗的前提是要保护好有特色的种质资源,并且提高资源性,特别是主攻粮食单产水平。
  当前面临的压力和挑战也不能忽视。张红宇指出,资源环境压力巨大,保护好耕地资源十分关键。根据政策,要采取“长牙齿”的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
  “有技术、有土地,还必须要有人,粮食安全还要解决种粮主体的问题。”朱启臻表示,中央一号文件这次也提到要突出抓好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两类经营主体,这解决的就是未来谁种地、如何种地的问题。
  “要培养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科技、会管理、善经营且具有爱农情怀、工匠精神、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的新型职业农民。”张红宇强调。”
其他文献
赔偿技术秘密权利人1.59亿元!2月26日上午,随着一声清脆的法槌声响起,人民法院史上判赔额最高的侵害商业秘密案件落下帷幕。浙江嘉兴中华化工公司等与王龙集团有限公司等侵害技术秘密纠纷上诉案在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宣判,王龙集团等为盗用“香兰素”技术秘密付出了高昂代价。这一案件的判决也迅速成为网络热搜,受到业内外人士好评。   不久前,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以下简称“知识产权法庭”)迎来两周岁
期刊
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作出了关键性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我们一以贯之的努力方向。乡村振兴的相关政策明确了“十四五”时期“三农”工作重点举措和工作思路。充分领会和把握党中央的战略精神,巩固脱贫成果,用孺子牛、拓荒牛和老黄牛的“三牛精神”破解乡村振兴中的矛盾和难题,是全面推动乡村振兴的必
期刊
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和中國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自由电子激光团队,提出了一种相干能量调制的自放大机制,并且基于上海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完成了实验验证。研究表明,这种新机制可以极大降低外种子自由电子激光对外种子激光的功率需求,解决了外种子自由电子激光通往高重复频率运行的关键问题。
期刊
2月24日,央视新闻微博一则关于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直播带货1小时卖25吨土豆的消息引起熱议,众网友为朱有勇院士点赞,直呼“良心主播!”,纷纷感叹这才是真正扎根土地为人民谋幸福的好院士。的确,这位“土”专家身体力行做到了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学技术是脱贫致富的关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朱有勇院士将科研成果应用于扶贫事业,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主战场,带领团队积
期刊
天津市人大常委会日前表决通过了《天津市社会信用条例》,《条例》中规定,市场信用信息提供单位不得采集自然人的血型、疾病和病史、生物识别信息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禁止采集的其他个人信息。根据这一规定,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商会等将被禁止采集人脸数据、指纹等生物识别信息。  人脸识别作为新兴的身份认证手段,雖能让人们享受技术革新带来的便捷高效,但人脸识别泛滥也为用户面部信息泄露留下安全隐患。人脸、指纹等
期刊
剁椒蒸鱼,蘑菇炖羊肉,配上白面馒头,再用大米、大豆煮碗粥,餐后再来两块西甜瓜……足以吃得营养又满足。  要配齐这一餐,你只需去趟菜场,就能买回所有食材。而在并不遥远的过去,则必须手握粮票、肉票等票证,才能换回一桌好菜。  站在“舌尖”看中国,从供给不足、种类有限到品种丰富、营养美味的飞跃背后,离不开杂交水稻专家、作物遗传育种专家、蔬菜育种专家、鱼类遗传育种专家、菌物学家等“农学天团”的不懈努力。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农业微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赵凌团队联合华中农业大学理学院教授韩鹤友开发了一种基于新型纳米材料的光热治疗方法,并在狂犬病小鼠模型上獲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该方法为临床治疗狂犬病毒及其他嗜神经病毒感染提供了有效策略。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化学工程杂志》。
期刊
3月3日,博物馆讲解员在为学生讲解熊貓知识。当日,由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打造的成都大熊猫博物馆开馆。博物馆建筑面积7179平方米,展示面积4342平方米,是全球首家以大熊猫为主题的互动体验专题博物馆。安源摄
期刊
近日,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杨学明院士、孙志刚研究员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王兴安教授的合作研究取得新进展。研究团队利用高分辨率的交叉分子束离子成像装置,研究了氟原子(F)+氢氘(HD)分子反应的微观动力学过程,发现可以利用该反应中特殊的分波共振现象,揭示F原子的电子角动量对该反应散射动力学过程的影響。
期刊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游书力团队利用金属铱催化剂的反应特点,从易得的Z—烯丙基酯原料出发,实现了含有Z—烯烃手性化合物的精准合成。该研究揭示了全新的不对称烯丙基取代反应模式,为含有Z—烯烃结构单元的手性分子提供了一個通用的合成策略,有望应用于药物化学、天然产物合成等领域。该研究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科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