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8-0031-01
启蒙运动后,社会进入现代化阶段,然而这种以工业化、现代化为导向的启蒙理念已经开始走向反面,对地球的自然生态、人类的生存环境、人类的情感领域及不同民族与国家间的和谐共处造成日益严重的伤害。随着后现代化特征的出现,人们开始对重视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的研究。生态美学在此时出现萌芽,主张人、自然、社会的协调统一。教师通过教学中的生态美学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和谐的生态美学观念,有助于培养学生完善对生态环境及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
一、生态美学的发展及主要观点
(一)生态美学的发展。生态美学是生态学与美学有机结合形成的一门学科,主要研究对象为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之间的生态审美。生态学与美学间有机的结合是将生态学吸收到研究美学问题,从而形成一种崭新的理论形态。
生态学在1866年首先由海克尔提出,属于自然科学范畴,此后,经过奈斯“深层生态学”的提出,逐渐发展形成了生态存在论哲学,提出反对“人类中心主义”,生态美学即是以此为理论基础。
(二)生态美学的主要观点。生态美学在不断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观点。首先,生态美学强调自然界的有机性、整体性与综合性。自然界所有事物都不可能孤立存在,生态美学定义美学最高形态为和谐。这种和谐不仅是包含精神上的和谐,还包含现实的和谐。
其次,生态美学主张尊重自然界价值反映了生态美学的统一性和亲和性。无论人类如何发展自身,都属于自然界整体。因此,人类不可能超越自然界对自身的限制,只有依赖于自然界整体的存在才能生存。
二、生态美学教育开展的意义与优势
《21 世纪议程》中指出:“目前对人类活动和环境的内在联系的意识仍然相当缺乏,提议开展一个全球教育活动,以加强环境无害的和支持可持续发展的态度、价值观念和行动。”不难发现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并没有使得和谐关系进一步发展,唯有通过教育的方式才能改变这一现状。
(一)生态美学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开展的意义。九年义务教育中语文的总体目标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要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要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①”
语文根植于现实,教师承担的是教书育人的工作,二者都不可缺少。通过语文课堂教学,希望学生能够增加自身知识,认识现实社会,感悟到自然中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完善学生的人格,提升他们和谐自然的境界。
(二)生态美学教育在当前开展的优势。中国共产党大十七大上明确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这无疑是为生态美学的发展提供了生存的土壤。潘家华先生对此这样解读:“生态文明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增添了新的意识形态和思想观念支撑。未来五年,全社会将展开生态文明建设启蒙。②”这无疑都是在政治角度的支撑。
在文化角度来看,中国自古以来就西方不同,西方强调人与自然相分离,而中国信奉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因此,中国人接受生态文明、生态美学建设没有文化障碍。
在美学角度来看,中国具有浓厚的生态美学传统。儒家美学与道家美学都体现着与大自然亲和的取向。
从伦理角度来看,中国文化一直强调对美和善的统一,为生态美学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台湾的小学课本中,有三分之一的的课文是关于审美教育的,目的是换起学生“对自然之美,对大地、大海的爱”。
三、生态美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生态美学正是符合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而将生态美学融入到教学之中,更是能帮助学生建立起对自然、社会、人类三者之间的和谐观念。
(一)采用多种形式增加对生态美学的领悟。。首先,可以通过创设课堂情境帮助学生增加对生态美学的领悟。教学情境是课堂生活化的体现,在课堂之中模拟生活,进而激发其学习兴趣。语文教师需要通过各种教学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具体、生动、形象的课堂环境中理解生态意识。例如在课堂使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在《大自然的语言》这一课中,教师可以通过展示课文中出现景物以及创设相关问题帮助同学们了解大自然中奇妙的现象,让同学们了解自然生态间的和谐之美,从而增加对生态美学的了解。
其次,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增加学生对生态美学的领悟。如在讲授《四季的脚步》这一课时,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开展主题活动“讲一讲自己经历过最美的的季节”,调动学生对于自然美的感受,加深对生态美学的感受。
(二)生态美学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孟浩然的《春晓》中“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的生态美境,接受了生态美学教育思想熏陶的学生将能领略到诗人从听觉的角度描绘了雨后春天早晨的景色,表现了春天里诗人内心的喜悦和对大自然的热爱。春天在诗人的笔下是活灵活现生机勃勃。学生在领略生机勃勃的春日场景时生命潜能得到激发,这样的语文课堂就真正地感受到作者的感受,感受到当时自然和美与和谐。学生在受到语言魅力激发的同时,在和自然的场景交流中获得了情绪上的愉悦感受,提升精神的境界,强化生态美学意识。所以语文教学中生态美学的运用强调和谐的理念。
小学语文生态美学教育应充分利用文学作品中所包含的丰富的生态美学资源,借以指导学生思索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陶冶学生的情操,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生态美学观,引导他们关爱自然,关爱他人,关爱自我,以和谐的方式共处共生。
(作者单位:鲁东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注解: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4.
②王建华等.中国发动‘生态革命’顺应人类新的文明形态趋势,新华网,2010年10月16.参考文献:
[1]鲁枢元.第二次启蒙与东方精神[C].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5-14.
[2]曾繁仁.当代生态美学观的基本范畴[J].文艺研究,2007:15-22.
[3]张伟.关于生态美学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思考[J].江汉大学学报,2006,25(1):32-36.
[4]刘恒健.论生态美学的本源性——生态美学:一种新视域[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1,30(2):11-17.
启蒙运动后,社会进入现代化阶段,然而这种以工业化、现代化为导向的启蒙理念已经开始走向反面,对地球的自然生态、人类的生存环境、人类的情感领域及不同民族与国家间的和谐共处造成日益严重的伤害。随着后现代化特征的出现,人们开始对重视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的研究。生态美学在此时出现萌芽,主张人、自然、社会的协调统一。教师通过教学中的生态美学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和谐的生态美学观念,有助于培养学生完善对生态环境及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
一、生态美学的发展及主要观点
(一)生态美学的发展。生态美学是生态学与美学有机结合形成的一门学科,主要研究对象为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之间的生态审美。生态学与美学间有机的结合是将生态学吸收到研究美学问题,从而形成一种崭新的理论形态。
生态学在1866年首先由海克尔提出,属于自然科学范畴,此后,经过奈斯“深层生态学”的提出,逐渐发展形成了生态存在论哲学,提出反对“人类中心主义”,生态美学即是以此为理论基础。
(二)生态美学的主要观点。生态美学在不断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观点。首先,生态美学强调自然界的有机性、整体性与综合性。自然界所有事物都不可能孤立存在,生态美学定义美学最高形态为和谐。这种和谐不仅是包含精神上的和谐,还包含现实的和谐。
其次,生态美学主张尊重自然界价值反映了生态美学的统一性和亲和性。无论人类如何发展自身,都属于自然界整体。因此,人类不可能超越自然界对自身的限制,只有依赖于自然界整体的存在才能生存。
二、生态美学教育开展的意义与优势
《21 世纪议程》中指出:“目前对人类活动和环境的内在联系的意识仍然相当缺乏,提议开展一个全球教育活动,以加强环境无害的和支持可持续发展的态度、价值观念和行动。”不难发现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并没有使得和谐关系进一步发展,唯有通过教育的方式才能改变这一现状。
(一)生态美学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开展的意义。九年义务教育中语文的总体目标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要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要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①”
语文根植于现实,教师承担的是教书育人的工作,二者都不可缺少。通过语文课堂教学,希望学生能够增加自身知识,认识现实社会,感悟到自然中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完善学生的人格,提升他们和谐自然的境界。
(二)生态美学教育在当前开展的优势。中国共产党大十七大上明确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这无疑是为生态美学的发展提供了生存的土壤。潘家华先生对此这样解读:“生态文明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增添了新的意识形态和思想观念支撑。未来五年,全社会将展开生态文明建设启蒙。②”这无疑都是在政治角度的支撑。
在文化角度来看,中国自古以来就西方不同,西方强调人与自然相分离,而中国信奉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因此,中国人接受生态文明、生态美学建设没有文化障碍。
在美学角度来看,中国具有浓厚的生态美学传统。儒家美学与道家美学都体现着与大自然亲和的取向。
从伦理角度来看,中国文化一直强调对美和善的统一,为生态美学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台湾的小学课本中,有三分之一的的课文是关于审美教育的,目的是换起学生“对自然之美,对大地、大海的爱”。
三、生态美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生态美学正是符合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而将生态美学融入到教学之中,更是能帮助学生建立起对自然、社会、人类三者之间的和谐观念。
(一)采用多种形式增加对生态美学的领悟。。首先,可以通过创设课堂情境帮助学生增加对生态美学的领悟。教学情境是课堂生活化的体现,在课堂之中模拟生活,进而激发其学习兴趣。语文教师需要通过各种教学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具体、生动、形象的课堂环境中理解生态意识。例如在课堂使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在《大自然的语言》这一课中,教师可以通过展示课文中出现景物以及创设相关问题帮助同学们了解大自然中奇妙的现象,让同学们了解自然生态间的和谐之美,从而增加对生态美学的了解。
其次,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增加学生对生态美学的领悟。如在讲授《四季的脚步》这一课时,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开展主题活动“讲一讲自己经历过最美的的季节”,调动学生对于自然美的感受,加深对生态美学的感受。
(二)生态美学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孟浩然的《春晓》中“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的生态美境,接受了生态美学教育思想熏陶的学生将能领略到诗人从听觉的角度描绘了雨后春天早晨的景色,表现了春天里诗人内心的喜悦和对大自然的热爱。春天在诗人的笔下是活灵活现生机勃勃。学生在领略生机勃勃的春日场景时生命潜能得到激发,这样的语文课堂就真正地感受到作者的感受,感受到当时自然和美与和谐。学生在受到语言魅力激发的同时,在和自然的场景交流中获得了情绪上的愉悦感受,提升精神的境界,强化生态美学意识。所以语文教学中生态美学的运用强调和谐的理念。
小学语文生态美学教育应充分利用文学作品中所包含的丰富的生态美学资源,借以指导学生思索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陶冶学生的情操,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生态美学观,引导他们关爱自然,关爱他人,关爱自我,以和谐的方式共处共生。
(作者单位:鲁东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注解: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4.
②王建华等.中国发动‘生态革命’顺应人类新的文明形态趋势,新华网,2010年10月16.参考文献:
[1]鲁枢元.第二次启蒙与东方精神[C].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5-14.
[2]曾繁仁.当代生态美学观的基本范畴[J].文艺研究,2007:15-22.
[3]张伟.关于生态美学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思考[J].江汉大学学报,2006,25(1):32-36.
[4]刘恒健.论生态美学的本源性——生态美学:一种新视域[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1,30(2):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