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理趣”与思想品德教学

来源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anwenl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堂教学的情理趣,是教师综合运用教学方法的技巧,是遵循教育规律,创设教学情景,吸引学生心灵,体现教师个性特色的创造性劳动。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为风格各异的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方法与风格的形成有密切的联系,对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潜藏着人们更深层的思想观念。教师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并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尝试,不断创造新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育;激趣;明理;寓教于情
  【中图分类号】 G6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2)02-0116-02
  课堂教学是一门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艺术活动,情理趣教学则是课堂教学艺术活动的科学概括。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内在的情趣教育因素,以及对学生的热爱之情,通过情感的投入来激发学生的情感,组织形式多样的富有艺术性的教学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兴趣吸引学生,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使学生感知教材,明白事理,以增强教学的实效性。在提高课堂教学艺术方面,我主要做了如下的探讨。
  一、激趣——培养乐学精神
  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趣则乐,乐则愿,愿则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旦产生了兴趣,学习就会是一件愉快的事。学生乐学,就会把学习看作他们发自内心的一种需要而不是一种负担。这样,他们就能在学习中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教学就会取得最优的效果。如何激趣,我有这样的体会。
  (一)语言要形象化,使学生感到教学内容生动、有趣
  教师根据学生观察、想象的思维规律,结合教材实际,通过比喻、比拟、夸张等修辞手法进行语言描述或者展示实物、模型等,创设一个引起学生探求知识的气氛,这是吸引学生的好方法。例如,在学习“承担关爱集体的责任”这一框题时,学生对“个人和集体的关系”感到难以理解。于是我先在黑板上画了“太阳、水滴和大海”,接着把个人和集体比喻为“水滴和大海的关系”。一滴水只有放到大海里才不会干涸,而一个人只有在集体之中才会有所作为,脱离了集体,将会一事无成。我利用学生最熟悉的水滴和大海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形象理解“个人与集体”这一抽象关系,学生借助生活经验倍感亲切、理解深刻,这样便容易激发内在的兴趣。
  (二)巧妙设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巧设悬念,可以使学生疑问顿生,探求欲望增强,一旦“疑团”解开,学生则会产生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感觉,因此教师授课时给学生布置些适合学生实际水平的题目是非常必要的。问题设置要巧而生趣,准而能思,精而知深。例如在学习初三《艰苦奋斗 开拓创新》这一框题时,设计问题为:为什么说建设现代化必须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这是直问,自然无巧。若换句说法而问:“‘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不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行吗?”这里先引用格言名句,然后转而发问,是曲问,巧而生趣,富有艺术性。
  (三)旁征博引,趣例生趣
  知识渊博的思想品德教师总是很受学生的欢迎。作为政治教师,除了专业基础知识扎实以外,你得是个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博学多识、见多识广的“杂家”,“腹有诗书气自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唐诗宋词、成语典故随手拈来,自如地将教材中抽象的概念,还原为具体生动的事例,将学生从较为枯燥的概念引入趣味横生的知识乐园,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例如在讲到“情绪的消极作用”可引用典故“诸葛亮三气周瑜”;讲到“好奇与情趣培养”时可叙述故事“爱迪生孵蛋”;讲到“诚信品质”时可以“一诺千金”的成语故事为例证,这些故事生动、有趣、发人深省,使学生不知不觉中悟出了典故中蕴含的道理。
  二、明理——使学生懂得做人道理
  “明理”,就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教材内容、道德知识、道德概念,以理解教材内容,明白道理,形成观点。那么,如何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理呢?我认为在这一阶段,要把重点放在说理上。
  (一)坚持正面教育,讲清正道理。
  这是教育的原则性问题。思想品德课的主要任务是加强初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课程涉及心理健康知识,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我国的国情、基本国策、战略,政治、经济制度等内容。只有当学生认为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正确并且有用”的时候,他才会接受教育。因此教师要以正确的观点引导学生,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把大道理讲实、小道理讲透、正道理讲清、帮助学生辨清美丑,分清是非。切忌信口开河随意讲,曲解原意庸俗讲,道听途说胡乱讲。
  (二)联系实际,把道理讲实、讲透、讲活
  思想品德课离不开高度概括的的基本原理、观点,离不开根本性的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这些大道理往往较为抽象,如“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的观点,学生就不易理解和接受。这就要求教师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用实例来验证观点。要允许学生存疑质疑,摸准学生思想脉搏,有针对性地疏导。当前的东西部差距、城乡差距、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的现状会令部分学生对共同富裕的原则产生怀疑,教师先讲清“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同时富裕,而是一个先富带后富最终共富的过程”。同时指出,党和政府无时无刻不在努力实现共同富裕。事实胜于雄辩,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工作卓有成效地展开,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个税起征点的提高,将会惠于中低收入阶层;2012年,国家提高扶贫标准,让更多的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这是社会的巨大进步,也彰显了党和政府为实现共同富裕而作的不懈努力。事实是最有说服力的,有了这些实例做为支撑,学生对于共同富裕就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用实事来证明观点是非常的必要和明智的。
  (三)利用影视媒体,让深奥的道理浅显易懂
  “团结就是力量”这一道理,从小学到中学、大学,都在讲,怎么才能让学生从内心上接受并在行动上落实呢?经过精心设计,利用影视媒体,我播放了2008年汶川抗震救灾的场面:国家主席、国务院总理心系人民安危,亲临灾区坐镇指挥;各级党委政府组织干部群众奋力投入抗震救灾的工作;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公安干警和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冲锋在前,不怕吃苦、不怕牺牲;正是因为我国军民发扬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伟大民族精神,最终才取得了抗震救灾的伟大胜利。这些场景深深打动了学生,学生深切体会到只有严密有序的集体组织和懂得团结协作才能克服重重困难,才能创造奇迹。个人与集体关系就如小溪与大海。每个人都要将自已融入集体,才能充分发挥个人的作用。团队精神是一个组织不可缺少精髓。   (四)义正辞严、理直气壮,驳倒错误言论
  上好思想品德课,还必须对学生的思想动态有一定的了解,尤其是要把一些学生中存在的“错误言论”驳倒。比如部分学生中的读书无用论的思想:“读万卷书不如回家烤红薯”、“学习好,不如有个好爸爸”等。针对这种错误观念,我组织了一次课堂辩论,使学生明白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一些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的例子,但是不能以偏盖全,随着当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对劳动者的知识和技术素质要求也将越来越高,知识经济时代正向我们走来,只有具有科学文化知识和创新意识的人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站稳脚跟。如果我们的意识还停留在依靠父母的层次上,那么人生还未起步,就已经输了。对这些错误的思想言论教师不能回避,更不能任其蔓延,必须用科学的理论予以驳倒、驳透,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
  只有建立正确的道德认识才能产生良好的道德动机,“明理” 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基础性工作。教师在教学中,要变教为导,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自觉自愿的学习。引导他们自问、自议、自辨,达到真正透彻地领悟理解教材、明白道理的目的。
  三、寓教于情,情溢四方
  孟子云:“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教师必须尊重学生,关心爱护学生,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这是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一个重要前提。
  (一)师爱,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前提
  对每一位学生的关心爱护是教师最起码应有的师德。这种崇高的、无私的爱,是教师对国家民族之爱、对未来之爱的集中体现。这种爱滋润着学生的心田,给学校、社会带来和谐。“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教师投给学生一份爱,学生就会回报教师一份情。一般地说,学生对某位教师的感情越深,就越爱听他的课。“亲其师,而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你倾注了情感,播撒了爱的种子,就会得到学生的真情回报。学生就会愿学,乐学,好学,不好意思不学,不敢不学。
  (二)尊重和了解学生,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基础
  著名童话作家郑渊洁曾说过:“一位合格家长和教师的标志是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并告诉他们什么地方行。”作为教师,如果“你不行”、“你不对”、“你不许”经常挂在嘴边,你会扼杀了多少学生的天性?会抑制多少学生的潜能?青少年的可塑性大,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正处在断乳期。他们的心理变化象天气预报上说“晴转多云,阴有时有雨”,如果教师能经常记录学生的闪光点,每天抽几分钟去表扬学生,肯定学生,经常说“你行”、“你很好”、“你可以”,一定可以唤醒学生的自尊,增强学生的自信,激发学生的自强!教师的职责不仅在于传道授业解惑,而更在于通过教育开启学生的心灵。
  (三)耐心帮助差生,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关键
  人不可能十前十美,连圣贤伟人也不例外。因此,教师对差生的教育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其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疏导,充分发展他们的个性特长,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才能把他们的脆弱、孤独、自卑、意志消沉的心理疾病中拯救出来,使其成为心理健康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总之,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其乐学精神,引导学生感知教材,理解内容,明白道理,关爱学生,动之以情,以利于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情理趣”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三重境界,三者密不可分,融会贯通,统一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忽视任何一环都难以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选自布鲁纳的《教育过程》,1985年出版。
  [2]选自《陆九渊教育思想研究》,1996年出版。
  [3]选自《魏书生教育教学艺术》,1993年出版。
其他文献
【摘 要】瑞士语言学家费尔迪南·德· 索绪尔(Ferdiland Saussure)是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西欧一位最有名、影响最大的语言学家。被称为现代语言学之父,著有《普通语言学教程》一书。布龙菲尔德是二十世纪美国结构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也是结构主义语言学的集大成者,著有《语言论》一书。文章作者在研读了这两本书的基础上,将布氏和索绪尔的语言学观点进行了比较,着重探讨了布氏对索绪尔语言学理论的
期刊
【摘 要】近几年,国务院有关部门和一些省、市政府都对校车交通安全工作给予高度重视,制定了《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关于加强农村中小学幼儿园上下学乘车安全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校车交通安全隐患依然大量存在,校车交通事故时有发生。当前,最直接、最迫切的现实问题,把校车安全管理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坚决杜绝校车安全事故的发生。  【关键词】校车;交通安全;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 要】当今中等职业学校市场营销的学生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上不能很快适应企业,表现出没有经验、胆子小、理论与实践脱节、照搬书本知识等,要让学生真正成为企业的合格人才,必须让学生掌握当今市场信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从而成为合格的营销人员。  【关键词】市场信息;推销平台;市场调查;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2)
期刊
【摘 要】课余体育锻炼是学校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大学生的体育意识、兴趣、能力、习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课余体育锻炼应成为大学生业余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关键词】遵义师范学院;课外体育锻炼;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 G8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2)02-0035-03  课余体育锻炼是学校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
期刊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政治素质形成发展规律,对受教育者施加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促使受教育者产生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以形成一定社会所期望的思想政治素质的过程。  【关键词】思政教育;教育过程;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2)02-0034-01  一
期刊
【摘 要】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手段,它是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主要过程。创设的良好的积极的课堂气氛,即需要教师从多层面加以考虑,多种手段综合运用;更需要教师的悟性、创造性劳动的积累。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堂气氛;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2)02-0062-02  一、维持正常的课堂教学秩
期刊
【摘 要】新闻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学科,新闻学的教学目的是要培养具备系统的新闻理论知识与技能的专门型人才。文章以“新闻评论学”课堂教学为例,探索“交互式教学”模式在新闻应用理论教学当中的运用方法,即以学生为主体,以创新为目的,通过教师的引导,根据新闻主题内容的不同组织“群体交互式”或者“小组交互式”学习模式,将新闻理论充分拓展和深入,用以指导学生的新闻实践活动。  【关键词】新闻应用理
期刊
【摘 要】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自秦统一后,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秦的统一为以后中国疆域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秦朝开创的政治、经济制度为以后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奠定了基础。统一国家的建立,有利于华夏族的形成。  【关键词】秦始皇;时代伟人;统一;中央集权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2)02-0109
期刊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如何使其更好地为学生体验、探究知识服务,为课堂教学服务。  【关键词】综合探究课;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  【中图分类号】 G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2)02-0115-02  新课改的深入不仅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理念和教学方式,同时也给政治
期刊
【摘 要】课堂教学中,小组讨论教学形式随着课改的春风,如雨后春笋般迅速成长,普遍运用。然而,小组讨论教学方法的运用存在着诸多误区,一些教师未能真正领悟小组讨论这种教学方法的内涵,止步于形式的相似,未能让课堂发生实质性的变化。  【关键词】课堂教学;小组讨论;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2)02-0113-0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