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是研究物体的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一门科学,也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工具,更是人们研究自然、认识社会的工具,所以数学的学习具有重要性,而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学好数学的关键.在现在的数学教学中,只知道许多数学知识是不够的,需要学生善于发现各种数学结构、数学应用之间的关系,能够建立和运用它们之间的联系和转化,这样才能发挥出蕴藏在数学中的辩证思维力量.数学中许多计算方法很灵巧,证明方法很美妙,完全是其所特有的逻辑思维能力的运用,因此,本文认为,一个良好的数学课堂教学,首先应该是基于对学生数学能力素养的培育.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艺术;思维能力
数学以逻辑的严密性和结论的可靠性作为特征.数学中的每个公式,都要严格遵从逻辑加以证明以后才能够确定.数学的推理步骤,严格地遵守形式逻辑等法则,以保证结论的推导过程中,每一个步骤都是逻辑上准确无误的.所以,从已知的关系,推出未知的关系时,所得到的结论就具有逻辑上的确定性和可靠性,而数学上的这种逻辑确定性又是与数学的抽象性分不开的,没有高度的抽象性就难以达到逻辑上的严格化.
要培养数学思维能力,首先要掌握它的发生和发展规律,比如,学习数学的良好动机的激发与培养,就有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弱到强的发展过程,也就是从好奇到兴趣、到爱好、到热爱.数学教师往往会利用实际操作运算的过程和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比如,测量、实习作业、归纳推测等方式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用知识性质、联想实际用途、理论联系实际等数学方法和手段加以引导和巩固,通过作业与考试成绩进行鼓励,逐渐使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发展为兴趣,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从而形成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应用于实际的关键在于建立较好的数学模型,而能从量的方面反映出所要研究问题的本质关系,数学教学要善于把无关紧要的东西撇在一边,抓住主要因素、主要关系,对数学模型经过合理简化,把问题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然后展开数学的推导和演算,以形成对问题的认识、判断和预测,这是数学运用抽象思维去把握现实的力量之所在.
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因为数学当中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所有能力的基础和核心,它是指人们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实践经验,按照客观规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是学生从平凡的数字当中发现矛盾,提出问题,产生探索动机,经过创造、想象、推理、判断来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总的来说,一是要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习动机.创设数学的学习情境,是激发学生思维的好方法.在数学课堂上利用数学模型教具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及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为学生创造一种直观感受的境界,让学生把思维投入到问题情境之中,大胆设想,大胆尝试,从而主动积极地参与.二是要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从产生问题开始,在课堂教学中,有意制造矛盾,设计问题来拓展学生思维,强化学生的思维,以利于达到学生能够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目的.三是在课堂教学中,要能够引导学生凭借自己已知的知识,探索未知的数学知识,从而形成思维的连续性,要创造条件让学生思维联想、步步深入、层层递进.横向思维,就是要启发学生从已有的知识中去思考利弊相关问题的思维方式,横向思维的连续进行,能够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实行知识的迁移,以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纵向思维就是要顺着问题纵深发展,连续思考探本溯源,教学上,就要表现为教师提问的连续性,使前一个问题是后一个问题的前提,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继续和结论,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更大的提高.
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种方法可以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比如,用一题多变来训练思维的灵活性,解题时对例题、习题的形式稍做变化,引导学生根据条件,结合本题实际大胆猜测,变换求证、求解的结论,并证明猜测结论,从而促使学生从各个不同角度来认识问题,达到灵活运用教材知识,提高解题能力的目的.再比如,可以采取一题多解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学时对题的解法不应该强求统一的标准答案,特别是几何题的证明,应当给学生创设民主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对于思路新颖、见解独到、解法简捷的方法要给予鼓励.另外,应当鼓励学生进行逆向思维,敢于质疑,数学解题的一般过程是由已知条件推出结论,就像编好程序的机器一样,只能按部就班地工作,容易形成思维定式,束缚了学生的手脚,限制了有创见的思维,教师在教学中应当突破从题目条件到结论的程序,反过来大胆设想,由结论到题目条件的逆命题是否也成立并进行证明,通过正反两方面的考虑,使得学生对知识有更深刻全面的理解.
综上所述,数学课堂教学,一定要调动起全班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思维严密、考虑问题全面、周密而不遗漏.作为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遵循数学教学规律,把握数学学科特点,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准确的推理判断能力,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闫海波,刘继杰.汽车类应用数学课程整体教学设计实例——基于項目教学法[J].钦州学院学报,2013(02):76-80.
[2]徐文彬.关于数学文化视域中数学教学的若干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12(11):39-44.
[3]冯爱芬,王秀梅,侯海龙.基于抛锚式教学法的“数学模型”课堂教学设计[J].中国电力教育,2012(22):81-82.
[4]张维忠,孙庆括.多元文化视野下的数学教科书编制问题刍议[J].全球教育展望,2012(07):84-90.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艺术;思维能力
数学以逻辑的严密性和结论的可靠性作为特征.数学中的每个公式,都要严格遵从逻辑加以证明以后才能够确定.数学的推理步骤,严格地遵守形式逻辑等法则,以保证结论的推导过程中,每一个步骤都是逻辑上准确无误的.所以,从已知的关系,推出未知的关系时,所得到的结论就具有逻辑上的确定性和可靠性,而数学上的这种逻辑确定性又是与数学的抽象性分不开的,没有高度的抽象性就难以达到逻辑上的严格化.
要培养数学思维能力,首先要掌握它的发生和发展规律,比如,学习数学的良好动机的激发与培养,就有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弱到强的发展过程,也就是从好奇到兴趣、到爱好、到热爱.数学教师往往会利用实际操作运算的过程和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比如,测量、实习作业、归纳推测等方式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用知识性质、联想实际用途、理论联系实际等数学方法和手段加以引导和巩固,通过作业与考试成绩进行鼓励,逐渐使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发展为兴趣,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从而形成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应用于实际的关键在于建立较好的数学模型,而能从量的方面反映出所要研究问题的本质关系,数学教学要善于把无关紧要的东西撇在一边,抓住主要因素、主要关系,对数学模型经过合理简化,把问题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然后展开数学的推导和演算,以形成对问题的认识、判断和预测,这是数学运用抽象思维去把握现实的力量之所在.
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因为数学当中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所有能力的基础和核心,它是指人们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实践经验,按照客观规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是学生从平凡的数字当中发现矛盾,提出问题,产生探索动机,经过创造、想象、推理、判断来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总的来说,一是要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习动机.创设数学的学习情境,是激发学生思维的好方法.在数学课堂上利用数学模型教具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及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为学生创造一种直观感受的境界,让学生把思维投入到问题情境之中,大胆设想,大胆尝试,从而主动积极地参与.二是要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从产生问题开始,在课堂教学中,有意制造矛盾,设计问题来拓展学生思维,强化学生的思维,以利于达到学生能够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目的.三是在课堂教学中,要能够引导学生凭借自己已知的知识,探索未知的数学知识,从而形成思维的连续性,要创造条件让学生思维联想、步步深入、层层递进.横向思维,就是要启发学生从已有的知识中去思考利弊相关问题的思维方式,横向思维的连续进行,能够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实行知识的迁移,以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纵向思维就是要顺着问题纵深发展,连续思考探本溯源,教学上,就要表现为教师提问的连续性,使前一个问题是后一个问题的前提,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继续和结论,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更大的提高.
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种方法可以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比如,用一题多变来训练思维的灵活性,解题时对例题、习题的形式稍做变化,引导学生根据条件,结合本题实际大胆猜测,变换求证、求解的结论,并证明猜测结论,从而促使学生从各个不同角度来认识问题,达到灵活运用教材知识,提高解题能力的目的.再比如,可以采取一题多解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学时对题的解法不应该强求统一的标准答案,特别是几何题的证明,应当给学生创设民主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对于思路新颖、见解独到、解法简捷的方法要给予鼓励.另外,应当鼓励学生进行逆向思维,敢于质疑,数学解题的一般过程是由已知条件推出结论,就像编好程序的机器一样,只能按部就班地工作,容易形成思维定式,束缚了学生的手脚,限制了有创见的思维,教师在教学中应当突破从题目条件到结论的程序,反过来大胆设想,由结论到题目条件的逆命题是否也成立并进行证明,通过正反两方面的考虑,使得学生对知识有更深刻全面的理解.
综上所述,数学课堂教学,一定要调动起全班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思维严密、考虑问题全面、周密而不遗漏.作为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遵循数学教学规律,把握数学学科特点,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准确的推理判断能力,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闫海波,刘继杰.汽车类应用数学课程整体教学设计实例——基于項目教学法[J].钦州学院学报,2013(02):76-80.
[2]徐文彬.关于数学文化视域中数学教学的若干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12(11):39-44.
[3]冯爱芬,王秀梅,侯海龙.基于抛锚式教学法的“数学模型”课堂教学设计[J].中国电力教育,2012(22):81-82.
[4]张维忠,孙庆括.多元文化视野下的数学教科书编制问题刍议[J].全球教育展望,2012(07):8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