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春秋》经文总条目约一千八百多条,经传皆有的条目不仅是《左传》中数量最多、篇幅最长的,也是描写最精彩的部分。周王室的相关活动及诸侯之间的往来、征战、会盟等,诸侯国间不断的征伐及各诸侯国国内的叛乱、出奔、迁都等重大事件,《左传》对此加以浓墨重彩的叙述。
关键词:春秋;左传;经传皆有
作者简介:熊秀蓉(1991.3-),女,汉族,甘肃人,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9-0-01
经传皆有的条目是《春秋》和《左传》的重头戏,所涉及的人物、事件、历史都有很大的影响,其记载的内容大致有以下三种。
第一,周室内部活动以及与各诸侯国之间的来往。
周天子及其卿士的婚丧卒葬、出使、内乱,以及周室与各诸侯国之间的朝聘、赐命、会盟、会葬等内容,不仅《春秋》记载,《左传》中亦有详细的记叙。例如,文公元年《经》云:“天王使叔服来会葬。”《传》云:“元年春,王使内史叔服来会葬。公孙敖闻其能相人也,见其二子焉。叔服曰:‘谷也食子,难也收子。谷也丰下,必有后于鲁国。’”,《传》不仅记载事件,还补充了相关人物-----叔服与公孙敖的对话。再如,文公十四年《传》云:“十四年春,顷王崩。周公阅与王孙苏争政,故不赴。凡崩、薨,不赴,则不书。祸、福,不告,亦不书。惩不敬也。”“周公将与王孙苏讼于晋……赵宣子平王室而复之。”《传》载了周王朝内部发生的政权危机,以及晋国帮助平复王室内乱的情况,反映了当时王室的衰微与晋国的强大。再如,宣公三年《经》云:“楚子伐陆浑之戎。”《传》云:“楚子伐陆浑之戎,……定王使王孙满老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在德不在鼎。……德之休明,虽小,重也。其奸回昏乱,虽大,轻也。天祚明德,有所止……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没有传文的帮助,我们很可能将《经》误解,以为只是楚国伐陆浑的征战。而传文的补充,让我们明白,此次征战是周王朝与诸侯国之间的较量,“楚王问鼎”反映了中原周王室的衰微与“南蛮”楚国的强大崛起,中原各诸侯国的争霸格局将要发生变化。
第二,各个诸侯国间的往来。诸侯国不仅与周王室来往频繁,各个诸侯国之间来往亦十分之频繁,诸侯国之间的征伐、会、盟、朝聘、婚嫁、丧葬、出奔,在经、传中频频出现。文公元年《经》云:“秋,公孙敖会晋侯与戚。”《传》:“秋,晋侯疆戚田,故公孙敖会之。”《传》补充了《经》中“会”的缘由。文公二年《经》云:“公孙敖会宋公、陈侯、郑伯、晋士谷盟于垂陇。”《传》云:“公未至,六月,穆伯会诸侯及晋司空士谷盟于垂陇,讨卫故也。书‘士谷’,堪其事也。陈侯为卫请成于晋,执孔达以说。”《传》补充了参加盟会的各诸侯国人员,以及盟的结果。由上可知,诸侯国之间有会不一定有盟,会盟的过程中先有会后有盟。诸侯国之间的朝聘、婚嫁、丧葬。如文公六年《经》云:“葬晋襄公。”《传》云:“冬十月,襄仲如晋葬襄公。”依礼,君薨,大夫吊卿共葬事,襄仲如晋葬襄公。宣公十一年《经》云:“纳公孙宁、仪行父与陈。《传》云:“冬,楚子为陈夏氏乱故,伐陈,……初,申叔时使于齐,反,覆命而退。王使让之曰:“夏征舒为不道,弑其君,寡人以诸侯讨而戮之,诸侯、县公皆庆寡人,汝独不庆寡人,何故”对曰:“犹可辞乎?”王曰:“可哉”曰:夏征舒弑其君,其罪大矣,讨而戮之,君之义也。……今县陈,贪其富也。以讨召诸侯,而以贪归之,无乃不可乎?王曰:“善哉!”吾未之闻也。反之,可乎?对曰:“可哉!吾侪小人所谓取诸其怀而与之也。乃复封陈,乡取一人焉以归,谓之夏州……”《传》不仅详细叙述楚伐陈前因后果,还补充了整个事件的发展过程以及关键人物申叔。
第三,各诸侯国国内的内乱、出奔、祭祀等记载。诸侯国的内乱往往是由其政权危机所导致的,如诸大夫争权夺利、群公子争储、国君昏聩等,《经》、《传》对此记载很多。例如,文公六年《经》云:“晋杀其大夫阳处父。”《传》云:“十一月丙寅,晋杀续简伯。贾季奔狄……臾骈之人欲尽杀贾氏以报焉。臾骈曰:‘不可。吾闻《前志》有之曰‘敌惠敌怨,不在后嗣,忠之道也。’夫子礼于贾季,我以其宠报私怨,无乃不可乎?介人之宠,非勇也。损怨益仇,非知也。以私害公,非忠也……尽具其帑与器用财贿,亲帅扞之,送之诸竞。”《传》补充了晋国杀其大夫阳处父所涉及的人物,突出了宣子及臾骈的高尚品质。再如,宣公二年《经》云:“秋九月乙丑,晋赵盾弑其君夷皋。”《传》云:“晋灵公不君,……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宣子骤谏,公患之,……秋九月,晋候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杀之。盾曰:“弃人用大,虽猛何为!”斗且出。提弥明死之。……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復。大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传》将经文“赵盾弑其君”事件的前因后果、相关人物、最终结果等都进行了极为详尽的补充。
《春秋》、《左传》的关系比较复杂,但彼此互通,所记载的大量史实对了解古代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修订版),中华书局,2009年版。
[2]赵生群《<春秋>经传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关键词:春秋;左传;经传皆有
作者简介:熊秀蓉(1991.3-),女,汉族,甘肃人,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9-0-01
经传皆有的条目是《春秋》和《左传》的重头戏,所涉及的人物、事件、历史都有很大的影响,其记载的内容大致有以下三种。
第一,周室内部活动以及与各诸侯国之间的来往。
周天子及其卿士的婚丧卒葬、出使、内乱,以及周室与各诸侯国之间的朝聘、赐命、会盟、会葬等内容,不仅《春秋》记载,《左传》中亦有详细的记叙。例如,文公元年《经》云:“天王使叔服来会葬。”《传》云:“元年春,王使内史叔服来会葬。公孙敖闻其能相人也,见其二子焉。叔服曰:‘谷也食子,难也收子。谷也丰下,必有后于鲁国。’”,《传》不仅记载事件,还补充了相关人物-----叔服与公孙敖的对话。再如,文公十四年《传》云:“十四年春,顷王崩。周公阅与王孙苏争政,故不赴。凡崩、薨,不赴,则不书。祸、福,不告,亦不书。惩不敬也。”“周公将与王孙苏讼于晋……赵宣子平王室而复之。”《传》载了周王朝内部发生的政权危机,以及晋国帮助平复王室内乱的情况,反映了当时王室的衰微与晋国的强大。再如,宣公三年《经》云:“楚子伐陆浑之戎。”《传》云:“楚子伐陆浑之戎,……定王使王孙满老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在德不在鼎。……德之休明,虽小,重也。其奸回昏乱,虽大,轻也。天祚明德,有所止……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没有传文的帮助,我们很可能将《经》误解,以为只是楚国伐陆浑的征战。而传文的补充,让我们明白,此次征战是周王朝与诸侯国之间的较量,“楚王问鼎”反映了中原周王室的衰微与“南蛮”楚国的强大崛起,中原各诸侯国的争霸格局将要发生变化。
第二,各个诸侯国间的往来。诸侯国不仅与周王室来往频繁,各个诸侯国之间来往亦十分之频繁,诸侯国之间的征伐、会、盟、朝聘、婚嫁、丧葬、出奔,在经、传中频频出现。文公元年《经》云:“秋,公孙敖会晋侯与戚。”《传》:“秋,晋侯疆戚田,故公孙敖会之。”《传》补充了《经》中“会”的缘由。文公二年《经》云:“公孙敖会宋公、陈侯、郑伯、晋士谷盟于垂陇。”《传》云:“公未至,六月,穆伯会诸侯及晋司空士谷盟于垂陇,讨卫故也。书‘士谷’,堪其事也。陈侯为卫请成于晋,执孔达以说。”《传》补充了参加盟会的各诸侯国人员,以及盟的结果。由上可知,诸侯国之间有会不一定有盟,会盟的过程中先有会后有盟。诸侯国之间的朝聘、婚嫁、丧葬。如文公六年《经》云:“葬晋襄公。”《传》云:“冬十月,襄仲如晋葬襄公。”依礼,君薨,大夫吊卿共葬事,襄仲如晋葬襄公。宣公十一年《经》云:“纳公孙宁、仪行父与陈。《传》云:“冬,楚子为陈夏氏乱故,伐陈,……初,申叔时使于齐,反,覆命而退。王使让之曰:“夏征舒为不道,弑其君,寡人以诸侯讨而戮之,诸侯、县公皆庆寡人,汝独不庆寡人,何故”对曰:“犹可辞乎?”王曰:“可哉”曰:夏征舒弑其君,其罪大矣,讨而戮之,君之义也。……今县陈,贪其富也。以讨召诸侯,而以贪归之,无乃不可乎?王曰:“善哉!”吾未之闻也。反之,可乎?对曰:“可哉!吾侪小人所谓取诸其怀而与之也。乃复封陈,乡取一人焉以归,谓之夏州……”《传》不仅详细叙述楚伐陈前因后果,还补充了整个事件的发展过程以及关键人物申叔。
第三,各诸侯国国内的内乱、出奔、祭祀等记载。诸侯国的内乱往往是由其政权危机所导致的,如诸大夫争权夺利、群公子争储、国君昏聩等,《经》、《传》对此记载很多。例如,文公六年《经》云:“晋杀其大夫阳处父。”《传》云:“十一月丙寅,晋杀续简伯。贾季奔狄……臾骈之人欲尽杀贾氏以报焉。臾骈曰:‘不可。吾闻《前志》有之曰‘敌惠敌怨,不在后嗣,忠之道也。’夫子礼于贾季,我以其宠报私怨,无乃不可乎?介人之宠,非勇也。损怨益仇,非知也。以私害公,非忠也……尽具其帑与器用财贿,亲帅扞之,送之诸竞。”《传》补充了晋国杀其大夫阳处父所涉及的人物,突出了宣子及臾骈的高尚品质。再如,宣公二年《经》云:“秋九月乙丑,晋赵盾弑其君夷皋。”《传》云:“晋灵公不君,……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宣子骤谏,公患之,……秋九月,晋候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杀之。盾曰:“弃人用大,虽猛何为!”斗且出。提弥明死之。……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復。大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传》将经文“赵盾弑其君”事件的前因后果、相关人物、最终结果等都进行了极为详尽的补充。
《春秋》、《左传》的关系比较复杂,但彼此互通,所记载的大量史实对了解古代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修订版),中华书局,2009年版。
[2]赵生群《<春秋>经传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