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城市记忆的文化遗产空间传播研究

来源 :今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eyanli1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地方资源的开发殆尽,城市记忆再造成为差异性城市形象建构的重要途径之一。基于历史文化遗产资源进行城市记忆再建构,有利于摆脱传统的城市传播同质化的困境。本文以文化遗产“果城里”为对象,通过田野调查、查阅文献等方式,总结了“果城里”的历史文化建筑群在连云港城市形象传播过程中所传递的空间意象,并根据当前文化遗产空间意象在城市记忆塑造过程中的缺失及问题提出相应的传播路径。
  关键词:城市记忆;文化遗产;空间传播;“果城里”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1)02-0097-03
  一、城市记忆与城市形象建构
  (一)城市记忆
  城市记忆这一概念目前学界尚缺乏普遍认可的定义,但部分学者已据此提出了“集体记忆” “社会记忆”等一系列概念。城市记忆“凝固于城市空间环境,反映在人们的记忆之中,是人对城市空间环境意义的认识”[1]。城市记忆中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人文特色对于城市而言具有独特的代表性和文化张力,对城市的构建和未来发展有着重要影响。1960年,美国著名城市学家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这本书中首次提出具有现代意义的“城市形象”这一概念,其认为城市形象是由“许多人意象复合而成的公众意象”[2],这一概念肯定了构建城市形象过程中公众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我国学者对其定义是“所谓城市形象,通常是指城市带给大众的整体印象和感受,包含一座城市的文化传统、历史景观、现代文明等内容”[3]。城市形象是一种无形的竞争优势,在地方资源开发殆尽的当下,文化遗产特别是建筑类的实体遗产可以通过样式、风格等元素,最直接地影响人们对于建筑的感受。作为文化遗产的历史建筑群,凝聚着一个时代鲜明的特征,承载着一座城市的文脉,对城市形象建构具有亟待挖掘的特殊价值。
  (二)“果城里”民国建筑群意象传递
  据连云港市图书馆年鉴记载,连云港码头在1933年(民国22年)2月开始建造,该工程在建造初期向比利时贷款300万元,由荷兰的公司承包设计和建设。连云港码头的建立对这座城市有着重要的意义,其是作为沿海城市的连云港拥有的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海港。为了筹建码头,原铁道部、江苏省政府建造了专门提供给荷兰建港专家、建筑工程师以及高级官员办公、生活的住宅——“果城里”。这座建筑群是连云港建港的设计建造指挥中心,也是孙中山先生所设想的“东方大港”雏形所产生的地方。港口是连云港这座城市最为突出的空间表征,“果城里”作为记忆的载体,也是连云港城市记忆中的组成部分之一。营销专家菲利普·科特勒认为,“一个地方的形象可以定义为人們对这个地方的信念、观点和印象的总和”[4]。良好的城市记忆构建于空间物质实体之中,更能通过空间意象所蕴含的特质传递表现。
  1.战争性纪念空间意象
  空间是特定场所和历史之间的能量集合体,作用于人们的记忆之中。 “果城里”的空间意象中有战争性纪念空间的存在,而战争作为一种伤痛记忆,往往会在人们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和平年代,通过营造一个独特的战争性纪念空间能够很好地保留历史记忆,唤起人们对地域的认同。“果城里”恰好就为战争性纪念空间提供了相应的场所和现实,在这样的空间意象中,人们可以通过回忆历史和感受空间现实来产生对战争年代的共鸣。
  2.民国文化意象
  文化遗产特别是建筑类文化遗产能够通过建筑实体直观地体现出来。建造于民国时期的“果城里”的建筑群保留了民国时期的建筑特色,并融合了中西方的建筑风格,使得该建筑在整体上独具韵味。“果城里”在历史、艺术、科学与商业等方面所存在的价值,也是因为该建筑建造于民国时期所累积下来的。“果城里”的实体空间以及空间中所营造的民国意象实则是对历史和时代在变迁过程中的一种很好的保留。
  3.中外艺术融合审美意象
  从“果城里”的实体空间来看,其具有的艺术价值使得“果城里”空间意象的构建和传播的风格更加明确。中外艺术的融合在“五四运动”以后达到了高潮,“果城里”建筑中所蕴含的审美思潮的解放更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从中国传统建筑的布局来看,注重的是一种建筑在整体上的和谐和完整,这很好地体现在了“果城里”四合院式的规划布局上。从建筑的细节上看,拱形的窗户、立柱融入了西方建筑的特点,使得建筑从整体上更具有异域意境。
  二、城市记忆再建中文化遗产空间意象的降解
  (一)缺乏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部分社会主体在对文化遗产进行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往往因为缺乏保护意识,盲目追求经济效益,在实施建设时忽视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采取缺乏合理性和科学性的方式对文化遗产进行开发利用,这会对本就稀有的文化遗产带来不可逆转的破坏。“果城里”建筑群共有四个院落,建筑占地面积约2 990平方米,一条南北通向的小路将“果城里”分为左右两个对称的部分。建筑群现由连云区政府统一管理,现有三个院落出租给7家外来人员居住,一个院落处于废弃状态。因部分建筑墙体长年失修,凹凸的泥地不适合现代人的居住习惯,出租出去的房屋已经过改造,房屋表面依然是石墙红瓦,但建筑内部已经变成了现代风格。处于废弃状态的院落无人整理,杂物和垃圾肆意堆放,内部破败不堪。当地政府保护意识的不足很有可能会将“果城里”建筑群的原貌彻底破坏,达到难以修复的程度。
  (二)不当开发致使城市记忆丢失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经济增长模式的变化,城市间的竞争不再停留于表面的物质财富的增长,而是更加注重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层面的竞争。在进行城市化改造和文化遗产保护开发的过程中,往往会对文化遗产空间进行相应的改造和重塑。从整体上来看,当地并没有将“果城里”建筑群融入老街的整体规划之中,对其保护和管理还存在很大的误区。建筑群完全成为出租获利的工具,租户的改造就是在对其进行破坏。   (三)同质化改造模糊城市记忆
  城市记忆在城市形象传播的过程中,作为一种特殊的象征符号而存在。很多城市为了占据媒体流量,将其打造成“网红城市”,获得成功的案例很快成为各个城市改造的样本,形成“千城一面”的局面。城市文化内核的抄袭、规划建设的模仿、城市街区的复刻,使得大部分的城市失去了原本所拥有的个性和活力,让人们迷失了该城市的记忆。一座没有记忆归属感和内核形象的城市留不住原有居民,也更难吸引外来人才。城市人员的流失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城市的经济发展活力,形成城市记忆降解的恶性循环。
  三、基于文化遗产的城市记忆传播路径
  (一)城市记忆的塑造:基于文化遗产的城市文化品牌传播 品牌是具有经济价值的无形资产,凝结了情感、文化等元素,可以展现出个性化的特色,能为城市带来无限的增值。在建立品牌之前,要根据差异性对城市进行相应的定位,保证这一定位能快速进入公众的视野,并被公众所认知和接受。对一座城市进行定位首先要明确城市占据的优势和与生俱来的特质,同时也要考虑经济建设等因素,如“好客山东” “七彩云南”这些朗朗上口、让人印象深刻的标语就能很好地展现城市的形象特点。在品牌塑造的过程中凸显城市的差异,与其它竞争城市在设计、规划、记忆、印象等方面进行区分,对城市的视觉系统、人文气息、历史特质进行独特塑造,明确城市品牌的核心,能使城市更具吸引力和竞争力。具体而言,在打造城市品牌形象时,妥善利用城市拥有的文化遗产等特有资源,通过实物凝聚公众的记忆点,打造城市特有的品牌形象。
   (二)城市记忆的再构建:突出文化遗产中城市意象的价值 实体空间的特定场景,不仅为人们提供了公共交往的平台,而且构筑了城市居民的集体记忆和地方感,这种嵌入日常生活场景的实体媒介,对于城市生活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5]。由此可见,城市记忆的真实感在某种程度上存在于城市中,能为社会公众产生记忆的意象空间,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意象能随时随地串联并延展公众记忆中的城市印象。这一物质实体可能是历史延续的文化、构建城市的砖瓦、屹立自然的山峦、纵横城市的街巷,只要能在公众的记忆中产生认同感与归属感,就能成为承载城市记忆的重要客体。寻找构建城市记忆的意象实体,要明晰城市发展的源头,从中提取社会公众对城市共有的记忆,并根据城市发展的轨迹和城市建设规划来挖掘、丰富文化遺产的象征内涵,以此来唤醒并延续城市记忆,并依据社会历史的变迁构建新的象征意义。
  (三)城市记忆的大众传播:利用文化遗产符号进行差异化形象塑造 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大众传播中,“网红城市”利用短视频、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成功地进行了一场属于互联网时代的城市营销,在人们心中打造了让人向往的城市形象。以城市记忆为落脚点,寻找城市中具有异质性的文化遗产,并对其进行造势和宣传,把握好营销特色和手段是城市在传播过程中要坚持的原则。“果城里”可以通过结合海港与连云港老火车站、上海大旅社等当地的人文景观,为港口建设的历史过程增添更多的想象空间。利用好这些元素和题材,还原“大港崛起”的建造历史,邀请网络红人拍摄、转发、扩散,在网络中引起话题讨论并进行二级甚至多级传播,吸引受众观看,一方面塑造以城市记忆为内核的城市品牌形象,另一方面又能达到很好的传播效果。
   (四)城市记忆的展示:虚拟现实中的身体空间传播 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虚拟现实技术是融合了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于一体,通过创造虚拟但却具有真实感的现实世界。克里斯汀·波斯尔在《集体记忆的城市》一书中指出: “不同于历史,记忆是与人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是沉淀和传承在人的生活世界的历史”[6]。日常生活中身体的实践是记忆触发的潜在因素,当地社会居民的身体在空间中的实践和体验能更好地刺激城市记忆的形成,并通过这种潜移默化的模式得以继承。但对于外来的游客及其他人员而言,这种勾连因缺乏广泛的人群,往往不会在日常生活中出现。因此,可以通过文化遗产空间中人的身体空间来加强记忆,如亲身体验历史文化遗产的产生、发展脉络等方式,以沉浸式的体验、触发身体的感官来获取。以“果城里”建筑群为例,具体而言,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重现建筑群的街道、绿植、建筑、相关历史人物等昔日风貌,达到沉浸式的城市记忆感知。
  
  参考文献:
  [1]于波.城市记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
  [2](美)凯文·林奇著.方益萍,等译.城市意象[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3]张鸿雁.城市形象与城市文化资本论——中外城市形象比较的社会学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4](美)菲利普·科特勒著.翁瑾,张惠俊译.地方营销:城市、区域和国家如何吸引投资、产业和旅游[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5]孙玮.作为媒介的城市:传播意义再阐释[J].新闻大学,2012(2):41-47.
  [6]瑐瑠,李凡.明清以来佛山城市文化景观演变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杨楚珺]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探讨健康教育能力在外科护理带教中的应用,观察与分析其效果情况,以便提高外科护理质量。方法:选取100例患者的资料,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健康教育在外科护理中的应用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实施持续性健康教育,有效提高了患者住院期间对健康教育的需求满意度和对治疗成功的信心。结论:健康教育提高了外科护理的质量。  关键词:健康教育能力;外科护理带教;应用  引言  整体护理是集身心护理
期刊
摘要:在当前医疗技术发展的今天,静脉穿刺仍然是是儿科常用的护理操作技术之一。因此开展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对保障静脉穿刺的顺利进行,降低护理差错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及家长满意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的:研究细节护理的应用对于提高儿科静脉穿刺成功率的作用。方法:在我院儿科输液室接受静脉输液治疗的患儿中选出400例,随机分入两组,对照组患儿接受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细节护理,对比两
期刊
摘要:目的文章主要针对心理护理对初产妇产后抑郁的影响,旨为降低临床初产妇产后抑郁的发生率进行分析研究。方法将我院于2016年11月至2017年12月接收的100例初产妇产后抑郁患者纳入本次研究中,随机将患者分为研究组50例,对照组50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产后护理进行干预,给予研究组患者常规护理基础上结合心理护理进行干预。观察不同护理干预后,患者的护理总有效率、产后抑郁量表情况以及满意度等结果
期刊
摘要:经济的快速发展,时代在不断的进步,我国家庭医生发展迅速,团队也在不断的壮大,本文就家庭医生团队中药学服务型药师的培养进行谈论,以便更好的服务人们,给人们提供高质量的药学服务。  关键词:家庭医生;药学;药师  引言  随着社会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自我保健意识的逐渐增强,居民对我国医疗保健的内容、方式和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另外由《中国统计年鉴》和国家卫计委统计数据知,我国老年慢性病患者的人
期刊
摘要:网络舆论是网络时代特有的公共舆论现象。随着社会的发展,公众舆论对人们生活秩序和社会稳定的影响日益加大,与人们的生活日益产生密不可分的联系。相对于传统媒体,新媒体环境下,公众舆论不仅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公众也有了更多的话语权,舆论的声音也变得越来越多样化。本文重点围绕李普曼的舆论观,对新媒体环境下公众舆论形成的条件要素、环境变化等进行论述,并以微博平台作为具体案例对新媒体时代下网络公众舆论的特
期刊
摘要:全媒体时代,媒体信息传播方式、传播格局和传播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信息多元势必带来观点的多元化,传统主流媒体在议程设置、舆论引导和塑造社会核心价值观方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播说联播》栏目,采用平民化、接地气的评论语气,以短视频为评论主要形式,采用跨媒体叙事方式形成了全方位、立体化的传播矩阵,有效地增强了主流媒体在热点事件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为全媒体时代主流媒体新闻评论的发
期刊
摘要:由于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社会化媒体营销开始被各行各业重视和应用,在循环经济越来越受到资本和市场青睐的背景下,多家二手图书电商平台迅速崛起,其中,“多抓鱼”结合品牌特性进行的社会化媒体营销成功吸引了大批年轻用户,不仅扩大了品牌规模,还改变了大众对二手图书的旧有观念。本文根据营销SICAS模型,分析以“多抓鱼”为代表的二手图书电商如何在各个阶段展开行之有效的营销策略及不足之处, 以促进文化产业
期刊
摘要:上海及其地域文化是当代著名女作家王安忆创作的重要资源。其中,《长恨歌》是想象上海的较为突出的成果之一,也是王安忆有意识、有计划地对上海进行集中想象的作品。而《考工记》则借助陈书玉的命运遭际,以清晰的历史线索勾勒城市的世事变迁。本文从两部作品对上海的地域文化描绘入手,对比其中的叙述视角、城市建筑历史沿革、都市形象等方面的内容,探析两部作品中地域书写样态的转变。  关键词:王安忆;地域书写;《长
期刊
摘要:面对互联网时代各种媒体平台的迅猛发展,传统电视在激烈的竞争压力下应该重新审视行业本身的核心优势,实现电视媒体新的发展。本文以哈哈炫动卫视《全能脑力王》节目为例,探讨了新时代在大家关注教育变革的大背景下,传统少儿电视在科创教育领域所开展的有效尝试,通过系统化的思考和项目实践,提出了充分发挥电视媒体的传统视频优势和资源整合优势,助力线上教育,努力打造教育生态品牌,让电视成为新时代教育发展中的重要
期刊
摘要:当下,地市级主流媒体承担着重要的新闻舆论引导工作。同时,又面临着融媒体带来的传播生态挑战,地市级主流媒体如何坚守媒体属性并放大资源效应,在变局中开新局,本文将基于《威海日报》的相关举措加以探讨。《威海日报》依托“记者蹲点报道”这一讲好故事的形式,通过开掘政务资源,加强与地方党委政府工作的紧合度,以用户思维全媒体推广蹲点报道产品,打造亮点经验样本,并尝试为决策汇聚意见,促进区域发展。  关键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