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基于学生对通俗音乐的熟悉度和追求度,课堂音乐教育要以社会发展为背景,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导向,将通俗音乐有机渗透到音乐课堂中来。在教材延伸处理中,要有选择性,要遵循学生的心理特征和音乐认识发展水平,要适合学生的演唱能力,才能达到真正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通俗音乐;有机渗透;选择性;心理特征;演唱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在百花齐放的音乐世界中,各种音乐艺术精彩纷呈,有高雅的古典音乐,有深沉的严肃音乐,还有富于现代气息的流行音乐(或者叫通俗音乐)。我们常常听到一些同学们边走边唱着薛之谦、周杰伦、韩国组合等演唱的歌曲,出现追随流行音乐的现象,有的学生还成为他们的“追星族”,时常还有学生对我说:“老师,您能教点课外的歌曲吗?”这祈求的语气意味着同学们对通俗音乐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因此,音乐课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中,还得由课本延伸出来,以社会发展为背景,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导向,将通俗音乐有机地渗透到课堂中来。那么怎样把通俗音乐引进课堂?针对这个问题我从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从心理学的角度看
青少年正处于情绪感情变化很大的时期,初中生对于摇滚音乐和通俗流行音乐的喜欢达到了高潮。
首先,他们思想活跃,活泼好动,而流行音乐这种大众化的艺术形式,正是用浅显的语言去表达深刻的内涵,大都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曲调清新感人,易学、易记、易流传,能引起活泼、好动的初中生产生共鸣。其次,现代大众传媒的发展,如网络、影视、广播、电声技术等,使音乐的大众化成为现实,纯娱乐的通俗音乐在音乐生活中占了优势。
二、从教材、教师、教法的角度来看
音乐教材内容有一定的局限性,书里有的音乐作品的大多数是艺术歌曲和内涵较深的古典乐曲,创作年代离学生比较遥远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和音乐情境感受。仅仅学习课本中的内容,学生感觉枯燥,兴趣不高,甚至有的学生有厌学情绪,音乐教材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把通俗音乐引进来,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是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同时给我们音乐教学增添了新的活力。例如:在欣赏琵琶独奏《十面埋伏》时,我用通俗歌曲《十面埋伏》作为新课导入,学生一听歌曲前奏就被吸引住,并立刻说出这首歌叫《十面埋伏》,是S.H.E演唱的,琵琶曲《十面埋伏》因导入就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课效果非常好。做为教师,我们除了把一些音乐基本知识传授给学生,还应该重视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新课改的发展,教师需要更新观念,以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将优秀的通俗音乐有机地渗透到音乐课堂中,学生受到音乐艺术的陶冶,触动他们的心灵,激发表演激情,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适应新课程发展的要求。
三、音乐艺术不断繁荣
通俗音乐演唱和表演形式日趋多样化、大众化,逐渐成熟并显示出它的魅力。因此,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民族音乐上,通俗音乐也存在适合中学音乐课堂的因素,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内容贴近生活
通俗音乐的内容贴近生活实际,歌词简单,语言生动形象,直白表达情感,学生容易理解,容易接受。如:歌曲《隐形的翅膀》、《挥着翅膀的女孩》、《有梦好甜蜜》、《我的舞台》等歌曲反映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唱出了同学们的心声。
(二)容易传唱
通俗歌曲音域窄,旋律简单,易传唱。通俗唱法以青少年为主要受众,真声为主,比较简单,容易学,为同学们学习歌唱提供了捷径可走,演唱歌曲指明了方向,是学生首选的演唱方法。
(三)通俗音乐风格多种多样
如轻柔自然的、说唱叙事的、民谣风格的、高亢有力的、进行曲式的等。为同学们学习音乐、追求个性的音乐风格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为表现音乐提供了平台,从而在实践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最终让更多的学生能够表现和创造音乐。
四、将通俗音乐有机的渗透到我们音乐课堂中,课堂教学应具备以下几点
(一)通俗音乐教学内容要有选择性
青少年特有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对流行音乐的偏爱。同时现有的知识结构,使他们还没有具备完善的鉴赏能力,还不能区分它的优劣,难免受到负面的影响,因此,以学生的兴趣和愛好,适应身心健康发展,精心选择教学内容,让同学们从音乐中体验情感,生活中增进友谊,养成良好习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培养对人生与生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二)通俗音乐教学应遵循学生的心理特征和音乐认识发展水平
中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日趋成熟,他们对音乐感觉、感知、思维、情感逐渐形成。音乐教学应选择一些适合他们年龄的歌曲,适应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如《阳光总在风雨后》《红旗飘飘》《海阔天空》《梦里花》《飞的更高》《蜗牛》等。
(三)通俗歌曲要适合学生的演唱能力
中学生正处于变声期,对歌曲难度的选择要把握适度,选择音域不宽,音调不高,作品难度不大,较容易演唱的歌曲。
四、通俗音乐教学要体现审美。
通俗音乐不断发展的今天,让通俗音乐走进我们的课堂和校园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有效手段和途径,它让学生感到老师已经注意到了他们的兴趣和爱好,而且能以平衡的态度和他们一起共同探讨优劣,辨别美丑,无形中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他们自然而然就会对音乐课产生兴趣,愿意和老师一起去共同探索流行音乐之外的音乐艺术领域,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音乐的信心和对音乐审美能力,享受到音乐艺术所给予的无限乐趣。
参考文献
[1]王红艳.流行音乐与中学生音乐教育[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4.
【关键词】通俗音乐;有机渗透;选择性;心理特征;演唱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在百花齐放的音乐世界中,各种音乐艺术精彩纷呈,有高雅的古典音乐,有深沉的严肃音乐,还有富于现代气息的流行音乐(或者叫通俗音乐)。我们常常听到一些同学们边走边唱着薛之谦、周杰伦、韩国组合等演唱的歌曲,出现追随流行音乐的现象,有的学生还成为他们的“追星族”,时常还有学生对我说:“老师,您能教点课外的歌曲吗?”这祈求的语气意味着同学们对通俗音乐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因此,音乐课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中,还得由课本延伸出来,以社会发展为背景,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导向,将通俗音乐有机地渗透到课堂中来。那么怎样把通俗音乐引进课堂?针对这个问题我从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从心理学的角度看
青少年正处于情绪感情变化很大的时期,初中生对于摇滚音乐和通俗流行音乐的喜欢达到了高潮。
首先,他们思想活跃,活泼好动,而流行音乐这种大众化的艺术形式,正是用浅显的语言去表达深刻的内涵,大都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曲调清新感人,易学、易记、易流传,能引起活泼、好动的初中生产生共鸣。其次,现代大众传媒的发展,如网络、影视、广播、电声技术等,使音乐的大众化成为现实,纯娱乐的通俗音乐在音乐生活中占了优势。
二、从教材、教师、教法的角度来看
音乐教材内容有一定的局限性,书里有的音乐作品的大多数是艺术歌曲和内涵较深的古典乐曲,创作年代离学生比较遥远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和音乐情境感受。仅仅学习课本中的内容,学生感觉枯燥,兴趣不高,甚至有的学生有厌学情绪,音乐教材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把通俗音乐引进来,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是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同时给我们音乐教学增添了新的活力。例如:在欣赏琵琶独奏《十面埋伏》时,我用通俗歌曲《十面埋伏》作为新课导入,学生一听歌曲前奏就被吸引住,并立刻说出这首歌叫《十面埋伏》,是S.H.E演唱的,琵琶曲《十面埋伏》因导入就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课效果非常好。做为教师,我们除了把一些音乐基本知识传授给学生,还应该重视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新课改的发展,教师需要更新观念,以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将优秀的通俗音乐有机地渗透到音乐课堂中,学生受到音乐艺术的陶冶,触动他们的心灵,激发表演激情,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适应新课程发展的要求。
三、音乐艺术不断繁荣
通俗音乐演唱和表演形式日趋多样化、大众化,逐渐成熟并显示出它的魅力。因此,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民族音乐上,通俗音乐也存在适合中学音乐课堂的因素,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内容贴近生活
通俗音乐的内容贴近生活实际,歌词简单,语言生动形象,直白表达情感,学生容易理解,容易接受。如:歌曲《隐形的翅膀》、《挥着翅膀的女孩》、《有梦好甜蜜》、《我的舞台》等歌曲反映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唱出了同学们的心声。
(二)容易传唱
通俗歌曲音域窄,旋律简单,易传唱。通俗唱法以青少年为主要受众,真声为主,比较简单,容易学,为同学们学习歌唱提供了捷径可走,演唱歌曲指明了方向,是学生首选的演唱方法。
(三)通俗音乐风格多种多样
如轻柔自然的、说唱叙事的、民谣风格的、高亢有力的、进行曲式的等。为同学们学习音乐、追求个性的音乐风格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为表现音乐提供了平台,从而在实践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最终让更多的学生能够表现和创造音乐。
四、将通俗音乐有机的渗透到我们音乐课堂中,课堂教学应具备以下几点
(一)通俗音乐教学内容要有选择性
青少年特有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对流行音乐的偏爱。同时现有的知识结构,使他们还没有具备完善的鉴赏能力,还不能区分它的优劣,难免受到负面的影响,因此,以学生的兴趣和愛好,适应身心健康发展,精心选择教学内容,让同学们从音乐中体验情感,生活中增进友谊,养成良好习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培养对人生与生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二)通俗音乐教学应遵循学生的心理特征和音乐认识发展水平
中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日趋成熟,他们对音乐感觉、感知、思维、情感逐渐形成。音乐教学应选择一些适合他们年龄的歌曲,适应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如《阳光总在风雨后》《红旗飘飘》《海阔天空》《梦里花》《飞的更高》《蜗牛》等。
(三)通俗歌曲要适合学生的演唱能力
中学生正处于变声期,对歌曲难度的选择要把握适度,选择音域不宽,音调不高,作品难度不大,较容易演唱的歌曲。
四、通俗音乐教学要体现审美。
通俗音乐不断发展的今天,让通俗音乐走进我们的课堂和校园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有效手段和途径,它让学生感到老师已经注意到了他们的兴趣和爱好,而且能以平衡的态度和他们一起共同探讨优劣,辨别美丑,无形中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他们自然而然就会对音乐课产生兴趣,愿意和老师一起去共同探索流行音乐之外的音乐艺术领域,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音乐的信心和对音乐审美能力,享受到音乐艺术所给予的无限乐趣。
参考文献
[1]王红艳.流行音乐与中学生音乐教育[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