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论述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针对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发展现状,分析“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大思政”协同育人网络格局、全程化评价体系、线上线下教学优势互补的价值优势,提出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实施路径:坚持“八个统一”,统筹推进课程育人;打造“三位一体”混合式实践教学模式,扎实推动实践育人;着力推动“项目+”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构建特色文化育人体系。
【关键词】三全育人 高校思政课 混合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31-0095-0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高校思政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引导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树立正确三观,认同、贯彻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重要途径。《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19)》显示,截至2018年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8.29亿,手机网民规模持续增长至98.6%,以“捧着手机的青年”为标签的00后大学生深受网络文化影响。随着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着力构建“三全育人”大格局,推进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使之成为与学生学习特性相适应的全新教学模式,是满足教学需求、提升教学质量、推动思政课教学体系改革、实现立德树人的必然要求。
一、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发展现状
教育部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指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以教育视阈创新为先导,以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为基础,以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为核心。”规划为推进高校思政课信息化建设提供指引,要求在坚持“八个统一”上创新教学方法,打造优质网络教学资源,推动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改革。
(一)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必要性:“混合式”教学是解決传统课堂教学瓶颈的有效途径
传统思政课课堂以“理论教学—学生考试—综合评价—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模式为主,强调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传授为重点,忽视综合能力培养,导致学生出现“到课率低、抬头率低、点头率低”的“三低”现象,影响教学效果。第一,思政课教学模式有待创新。思政课动辄近100人的授课班级,课堂教学组织难度大,学生个性化需求无法满足,单向知识传输容易导致逆反心理,教师要完成“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转变,要构建课堂教学以外的自主学习体系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第二,教学资源陈旧,方法落后,教学反哺机制缺失,不能适应教学信息化发展的要求。思政课教学要打破枯燥、单一的教学形式,以教材为主体,以问题为导向,打造线上和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激发课堂活力,打造“有效课堂”,以适应教育新步伐。
(二)学校层面:校园基础设施条件亟待加强
“线上+线下”教学是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显著特征,线下教学以传统课堂教学为主,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线上教学注重培养学生主动与自主学习能力。优质的线上教学资源是开展线上教学的基础,完善的校园基础设施是线上教学的保障。搭建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在有限资金与重点投入间的矛盾冲突下,学校在制定经费预算时往往重点投入专业课教学建设,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被边缘化。资金投入不足,造成网络教学平台形式单一,自主学习资源不足,影响学生学习体验,难以形成良好的教学效果。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完善顶层设计,加强学校各部门之间的联系,整合资源,相互配合,共同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
(三)教师层面:教学改革的思维和驾驭教育教学信息化能力需要提升
首先,在传统教学课堂中,教师形成了“授课—考试—课程结束”的固定思维,由于教学任务重、教学时间紧,任课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科研任务已经身心疲惫,面对混合式教学改革中一系列的指导、评审、反馈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在教师层面欠缺教学改革驱动力。其次,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改革对教师驾驭教学信息化能力提出一定的要求,线上答疑、上传资料、发布任务、录制微课等都需要教师熟练操作设备,但是受思想观念、专业背景和年龄等因素的影响,高校思政课教师驾驭教学信息化的能力还有待提升。对线上教学如何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互评、生生互评,如何营造线上教学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教学共同体能力不强,一定程度上弱化线上教学效果。
(四)教学监控与评价方面:“教、学、评、研、管”一体化要形成教育闭环
在线学习考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参与线上教学活动过程虽有平台数据记录,但无法确认活动轨迹是否属于学生真实反映,学习过程缺乏有效监管。教学质量评价仍以结果性考核为主,缺乏过程性评价与线上考核机制。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是课堂、网络与实践的有机融合,评价指标体系要精细化、标准化,考核内容要系统化、多样化,考核主体要多元化,考试评价要全程化,形成“教、学、评、研、管”一体化体系,以达到学思悟践、知行合一的效果。
二、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价值优势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为价值导向,通过“线上+线下”全方位教学设计,是以“课堂教学为主+网络教学为辅+实践知行+综合性评价”为一体的全新教学模式。
(一)拓展考核评价主体,构建“大思政”协同育人网络格局,实现全员育人
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考核评价主体,辅之学生工作队伍,教辅人员,学生共同参与课程考核,构建“大思政”协同育人网络格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线上+线下”课程教学的主要承担者与直接管理者,是学生主要考核评价主体;学生工作队伍与教辅人员是学生混合式教学过程性评价的有效补充;采用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学生评价体系,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热情,在互帮互助、监督促进中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在自评与互评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因此,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改革,要科学合理设置成绩权重,给予学生工作队伍、教辅人员、学生一定的考核权限,让考核结果能反映学生真实水平,使教学更有成效,课堂更有温度。 (二)构建全程化评价体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实现全过程育人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中考核标准是精细化的,考核内容是系统全面的,它体现教学过程的完整性,是教学效果的展现。首先,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改革考核评价主体权重为:思政课教师考核占80%,学生工作队伍与教辅人员考核占10%,学生占10%,三方评价与反馈能客观反映学生的知识水平与能力,促进考核结果与客观事实的平衡统一。其次,考核内容系统全面。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要以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把握及其运用能力为核心目标。考核内容要立足于知识,着眼于能力,“三全育人”下的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将评价考核体系融入学生学习过程、日常生活、志愿服务中,考核评价主体基于不同的权限对学生进行客观评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以评价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思想目标为考核依据,学生工作队伍以学生集体活动、志愿服务、行为守则为评价依据,学生主体以道德品质为评价核心。最后,细化量化考核指标,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改革实行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相结合的弹性考核制,学生平时成绩主要由考勤、听课状态、课堂笔记、作业质量、互动效果、成果分享、报告总结、志愿活动、实践行动等方面组成,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实现全过程育人。
(三)网络搭桥破时空障碍,线上+线下优势互补实现全方位育人
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过程分为线上理论教学、线下教学答疑和实践指导三个环节,三个环节环环相扣,教学形式多样,教学目标明确,凸显混合式教学优势。线上教学整合优质资源,优化课程,利用网络平台开展知行教育;线下教学与答疑深化教学设计,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变,实现知识讲授者向知识组织者转变,让思想引领更有力度;实践指导把握时代脉搏,整合社会资源构成实践育人协同体系,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在实践中求真知,激发育人活力。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使思政课教学更有吸引力,让立德树人更有效度。
三、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实施路径
“三全育人”的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改革以“十大育人体系”为基础,打造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通过课程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主阵地,务求理论教学增长知识,实践教学触动心灵涵育品行,文化育人春风化雨规范行为,打造“有温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
(一)坚持“八个统一”,统筹推进课程育人
1.坚持“八个统一”推进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思政课改革创新应坚持“八个统一”,这是思政课建设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系列规律性认识和成功经验的科学概括,更为新时代思政课的改革创新提供了基本遵循。思政课教学不是单一的知识灌输,不是知识的反复记忆与练习,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改革,要以提升教學质量为核心,以打造高校思政课“金课”为推动,创新教学模式,创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策略,尊重学习规律,创新考核方式,创新学习体验,创造乐学环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学用懂信”的认知转化,让思政课“赢”得学生认同,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
2.以“课程思政”为抓手,创新育人手段,构建“三全育人”格局。立德树人作为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置于教书育人的首位,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改革要坚持思政育人理念,把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在深挖各专业、各课程思政育人因子共振点基础上,以“课程思政”为抓手,以共育共建为目标,创新育人手段,达到育人频道相通,营造“三全育人”氛围教育。第一,内容创新。思政课内容创新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相结合,用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用中国故事讲清新时代思政理论,用新时代思政理论夯实学生理想信念,将思政课程内容在改进中不断强化。各专业、各课程都蕴含思政育人元素,要大力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创新教学内容,形成合作共赢的“育人共同体”意识,通过混合式教学改革网络技术平台的全覆盖与教学内容的创新性,推动“三全育人”向纵深发展。第二,育人平台共建。教学资源的优劣决定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成败,鼓励不同专业、课程教师基于“育人共同体”的意识相互参与网络教学平台的共建,从线上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整合到线下教学设计、教学资料筛选、集体备课、教学大纲制定、教案制作等方面通力合作,打造混合式教学“课程思政”品牌课程,使育人形成强大合力。
(二)打造“三位一体”混合式实践教学模式,扎实推动实践育人
“三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是指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以课堂实践为主导,以校园实践为辅助,以社会实践为促进三个部分有机结合共同服务于一个目标:立德树人。“三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主要体现在课堂实践以讨论、辩论、演讲、成果分享为主,加深理论学习;校园实践以项目驱动展开;社会实践以社会调查、参观学习、公益活动增长才干,提升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第一,课堂实践教学显真知。课堂实践教学要接地气;结合教材、结合现实;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过于追求高大上的教学素材容易陷入假、大、空的教学困境,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分组讨论、辩论、主题演讲等教学形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通过网络教学平台的教师点评、学生互评与自评的评价模式的构建,形成师生学习共同体,学生对照先进,寻找差距,实现共同进步。第二,建立线上线下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整合政府、企事业单位的线上线下教学资源,组成独具地方特色、资源丰富的社会教学资源库,建立育人合作示范基地。探索校企在网络平台资源共建共享的策略,疏通优质育人资源嵌入高校思政课的堵塞点,拓展教学资源供给。学生通过社会调查、参观学习达到“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如沐春风”的情感体验,点滴行动孕育学生思政素养,培养学生政治认同。第三,建立社会实践精品项目。高校思政课混合式实践教学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产劳动、社会公益、志愿服务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校情开发可操作性强、影响面广的社会实践精品项目,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处处现身影,情感上引发共鸣,线下实践引思想全面升华。 (三)着力推动“项目+”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构建特色文化育人体系
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依托校园文化建设平台,以项目为驱动,把育人核心与校园文化主题紧密相连,利用特色文化构建文化育人体系,打造文化育人品牌,发挥“项目+”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优势,学生线上学思,线下知行。第一,以“节日文化+项目”为切入点,打造特色文化。高校思政課混合式教学以节日文化传承为切入点,以项目活动为载体,以立德树人为价值目标,以马克思主义立场和信仰为主线,围绕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开展项目活动,通过价值引领,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得到心灵感悟、情感升华,对符合“三个有利于”的节日文化发扬传承,对矛盾体的节日文化进行科学分析与鉴别,破旧革新使其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适应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要求。第二,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协同发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要以良好的校园文化为前提,要将校园文化建设与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同向同行,协同发声,从软硬件方面共搭平台、共享资源,学生在思政课上理论学习,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检验真理,完成从理论到实践,实践到理论的思想升华,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
总之,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学校经费上的支持、政策上的保障、观念上的改变、方法上的创新与社会资源的有效整合。积极探索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是满足00后大学生需求的需要,是教育现代化的需要,更是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提高学生在思政课教学获得感的必然要求。只有不断优化教学,创新发展,实现教学质量与教育素质双提高,思政课才能成为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的一门课。
【参考文献】
[1]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EB/OL].(2012-03-13)[2019-03-13].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342/201203/133322.html.
[2]董杰.混合式教学视域下高校思政课考核模式探究[J].学理论,2019(8).
[3]范宝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模式改革的整体性探究[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8(6).
[4]冯刚,陈步云.坚持“八个统一” 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之一)深刻把握新时代思政课“八个统一”的建设规律[J].中国高等教育,2019(9).
[5]韦颜秋.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EB/OL].(2020-04-06)[2020-04-06].http://theory.gmw.cn/2020-04/06/content_33716510.htm.
【基金项目】2017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依托‘易班’平台开展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改革研究”(2017JGA390);2019年广西外国语学院“课程思政”专项重点课题“构建以红色文化为依托的高校‘三全育人’模式研究”(2019XJSZ04);广西外国语学院2019年教改课题“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开展本科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研究”(2019JG21)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郭 曼(1984— ),女,广西北流人,研究生学历,广西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责编 何田田)
【关键词】三全育人 高校思政课 混合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31-0095-0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高校思政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引导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树立正确三观,认同、贯彻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重要途径。《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19)》显示,截至2018年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8.29亿,手机网民规模持续增长至98.6%,以“捧着手机的青年”为标签的00后大学生深受网络文化影响。随着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着力构建“三全育人”大格局,推进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使之成为与学生学习特性相适应的全新教学模式,是满足教学需求、提升教学质量、推动思政课教学体系改革、实现立德树人的必然要求。
一、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发展现状
教育部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指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以教育视阈创新为先导,以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为基础,以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为核心。”规划为推进高校思政课信息化建设提供指引,要求在坚持“八个统一”上创新教学方法,打造优质网络教学资源,推动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改革。
(一)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必要性:“混合式”教学是解決传统课堂教学瓶颈的有效途径
传统思政课课堂以“理论教学—学生考试—综合评价—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模式为主,强调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传授为重点,忽视综合能力培养,导致学生出现“到课率低、抬头率低、点头率低”的“三低”现象,影响教学效果。第一,思政课教学模式有待创新。思政课动辄近100人的授课班级,课堂教学组织难度大,学生个性化需求无法满足,单向知识传输容易导致逆反心理,教师要完成“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转变,要构建课堂教学以外的自主学习体系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第二,教学资源陈旧,方法落后,教学反哺机制缺失,不能适应教学信息化发展的要求。思政课教学要打破枯燥、单一的教学形式,以教材为主体,以问题为导向,打造线上和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激发课堂活力,打造“有效课堂”,以适应教育新步伐。
(二)学校层面:校园基础设施条件亟待加强
“线上+线下”教学是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显著特征,线下教学以传统课堂教学为主,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线上教学注重培养学生主动与自主学习能力。优质的线上教学资源是开展线上教学的基础,完善的校园基础设施是线上教学的保障。搭建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在有限资金与重点投入间的矛盾冲突下,学校在制定经费预算时往往重点投入专业课教学建设,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被边缘化。资金投入不足,造成网络教学平台形式单一,自主学习资源不足,影响学生学习体验,难以形成良好的教学效果。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完善顶层设计,加强学校各部门之间的联系,整合资源,相互配合,共同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
(三)教师层面:教学改革的思维和驾驭教育教学信息化能力需要提升
首先,在传统教学课堂中,教师形成了“授课—考试—课程结束”的固定思维,由于教学任务重、教学时间紧,任课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科研任务已经身心疲惫,面对混合式教学改革中一系列的指导、评审、反馈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在教师层面欠缺教学改革驱动力。其次,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改革对教师驾驭教学信息化能力提出一定的要求,线上答疑、上传资料、发布任务、录制微课等都需要教师熟练操作设备,但是受思想观念、专业背景和年龄等因素的影响,高校思政课教师驾驭教学信息化的能力还有待提升。对线上教学如何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互评、生生互评,如何营造线上教学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教学共同体能力不强,一定程度上弱化线上教学效果。
(四)教学监控与评价方面:“教、学、评、研、管”一体化要形成教育闭环
在线学习考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参与线上教学活动过程虽有平台数据记录,但无法确认活动轨迹是否属于学生真实反映,学习过程缺乏有效监管。教学质量评价仍以结果性考核为主,缺乏过程性评价与线上考核机制。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是课堂、网络与实践的有机融合,评价指标体系要精细化、标准化,考核内容要系统化、多样化,考核主体要多元化,考试评价要全程化,形成“教、学、评、研、管”一体化体系,以达到学思悟践、知行合一的效果。
二、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价值优势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为价值导向,通过“线上+线下”全方位教学设计,是以“课堂教学为主+网络教学为辅+实践知行+综合性评价”为一体的全新教学模式。
(一)拓展考核评价主体,构建“大思政”协同育人网络格局,实现全员育人
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考核评价主体,辅之学生工作队伍,教辅人员,学生共同参与课程考核,构建“大思政”协同育人网络格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线上+线下”课程教学的主要承担者与直接管理者,是学生主要考核评价主体;学生工作队伍与教辅人员是学生混合式教学过程性评价的有效补充;采用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学生评价体系,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热情,在互帮互助、监督促进中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在自评与互评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因此,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改革,要科学合理设置成绩权重,给予学生工作队伍、教辅人员、学生一定的考核权限,让考核结果能反映学生真实水平,使教学更有成效,课堂更有温度。 (二)构建全程化评价体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实现全过程育人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中考核标准是精细化的,考核内容是系统全面的,它体现教学过程的完整性,是教学效果的展现。首先,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改革考核评价主体权重为:思政课教师考核占80%,学生工作队伍与教辅人员考核占10%,学生占10%,三方评价与反馈能客观反映学生的知识水平与能力,促进考核结果与客观事实的平衡统一。其次,考核内容系统全面。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要以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把握及其运用能力为核心目标。考核内容要立足于知识,着眼于能力,“三全育人”下的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将评价考核体系融入学生学习过程、日常生活、志愿服务中,考核评价主体基于不同的权限对学生进行客观评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以评价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思想目标为考核依据,学生工作队伍以学生集体活动、志愿服务、行为守则为评价依据,学生主体以道德品质为评价核心。最后,细化量化考核指标,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改革实行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相结合的弹性考核制,学生平时成绩主要由考勤、听课状态、课堂笔记、作业质量、互动效果、成果分享、报告总结、志愿活动、实践行动等方面组成,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实现全过程育人。
(三)网络搭桥破时空障碍,线上+线下优势互补实现全方位育人
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过程分为线上理论教学、线下教学答疑和实践指导三个环节,三个环节环环相扣,教学形式多样,教学目标明确,凸显混合式教学优势。线上教学整合优质资源,优化课程,利用网络平台开展知行教育;线下教学与答疑深化教学设计,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变,实现知识讲授者向知识组织者转变,让思想引领更有力度;实践指导把握时代脉搏,整合社会资源构成实践育人协同体系,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在实践中求真知,激发育人活力。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使思政课教学更有吸引力,让立德树人更有效度。
三、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实施路径
“三全育人”的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改革以“十大育人体系”为基础,打造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通过课程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主阵地,务求理论教学增长知识,实践教学触动心灵涵育品行,文化育人春风化雨规范行为,打造“有温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
(一)坚持“八个统一”,统筹推进课程育人
1.坚持“八个统一”推进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思政课改革创新应坚持“八个统一”,这是思政课建设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系列规律性认识和成功经验的科学概括,更为新时代思政课的改革创新提供了基本遵循。思政课教学不是单一的知识灌输,不是知识的反复记忆与练习,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改革,要以提升教學质量为核心,以打造高校思政课“金课”为推动,创新教学模式,创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策略,尊重学习规律,创新考核方式,创新学习体验,创造乐学环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学用懂信”的认知转化,让思政课“赢”得学生认同,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
2.以“课程思政”为抓手,创新育人手段,构建“三全育人”格局。立德树人作为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置于教书育人的首位,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改革要坚持思政育人理念,把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在深挖各专业、各课程思政育人因子共振点基础上,以“课程思政”为抓手,以共育共建为目标,创新育人手段,达到育人频道相通,营造“三全育人”氛围教育。第一,内容创新。思政课内容创新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相结合,用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用中国故事讲清新时代思政理论,用新时代思政理论夯实学生理想信念,将思政课程内容在改进中不断强化。各专业、各课程都蕴含思政育人元素,要大力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创新教学内容,形成合作共赢的“育人共同体”意识,通过混合式教学改革网络技术平台的全覆盖与教学内容的创新性,推动“三全育人”向纵深发展。第二,育人平台共建。教学资源的优劣决定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成败,鼓励不同专业、课程教师基于“育人共同体”的意识相互参与网络教学平台的共建,从线上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整合到线下教学设计、教学资料筛选、集体备课、教学大纲制定、教案制作等方面通力合作,打造混合式教学“课程思政”品牌课程,使育人形成强大合力。
(二)打造“三位一体”混合式实践教学模式,扎实推动实践育人
“三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是指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以课堂实践为主导,以校园实践为辅助,以社会实践为促进三个部分有机结合共同服务于一个目标:立德树人。“三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主要体现在课堂实践以讨论、辩论、演讲、成果分享为主,加深理论学习;校园实践以项目驱动展开;社会实践以社会调查、参观学习、公益活动增长才干,提升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第一,课堂实践教学显真知。课堂实践教学要接地气;结合教材、结合现实;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过于追求高大上的教学素材容易陷入假、大、空的教学困境,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分组讨论、辩论、主题演讲等教学形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通过网络教学平台的教师点评、学生互评与自评的评价模式的构建,形成师生学习共同体,学生对照先进,寻找差距,实现共同进步。第二,建立线上线下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整合政府、企事业单位的线上线下教学资源,组成独具地方特色、资源丰富的社会教学资源库,建立育人合作示范基地。探索校企在网络平台资源共建共享的策略,疏通优质育人资源嵌入高校思政课的堵塞点,拓展教学资源供给。学生通过社会调查、参观学习达到“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如沐春风”的情感体验,点滴行动孕育学生思政素养,培养学生政治认同。第三,建立社会实践精品项目。高校思政课混合式实践教学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产劳动、社会公益、志愿服务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校情开发可操作性强、影响面广的社会实践精品项目,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处处现身影,情感上引发共鸣,线下实践引思想全面升华。 (三)着力推动“项目+”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构建特色文化育人体系
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依托校园文化建设平台,以项目为驱动,把育人核心与校园文化主题紧密相连,利用特色文化构建文化育人体系,打造文化育人品牌,发挥“项目+”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优势,学生线上学思,线下知行。第一,以“节日文化+项目”为切入点,打造特色文化。高校思政課混合式教学以节日文化传承为切入点,以项目活动为载体,以立德树人为价值目标,以马克思主义立场和信仰为主线,围绕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开展项目活动,通过价值引领,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得到心灵感悟、情感升华,对符合“三个有利于”的节日文化发扬传承,对矛盾体的节日文化进行科学分析与鉴别,破旧革新使其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适应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要求。第二,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协同发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要以良好的校园文化为前提,要将校园文化建设与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同向同行,协同发声,从软硬件方面共搭平台、共享资源,学生在思政课上理论学习,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检验真理,完成从理论到实践,实践到理论的思想升华,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
总之,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学校经费上的支持、政策上的保障、观念上的改变、方法上的创新与社会资源的有效整合。积极探索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是满足00后大学生需求的需要,是教育现代化的需要,更是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提高学生在思政课教学获得感的必然要求。只有不断优化教学,创新发展,实现教学质量与教育素质双提高,思政课才能成为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的一门课。
【参考文献】
[1]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EB/OL].(2012-03-13)[2019-03-13].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342/201203/133322.html.
[2]董杰.混合式教学视域下高校思政课考核模式探究[J].学理论,2019(8).
[3]范宝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模式改革的整体性探究[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8(6).
[4]冯刚,陈步云.坚持“八个统一” 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之一)深刻把握新时代思政课“八个统一”的建设规律[J].中国高等教育,2019(9).
[5]韦颜秋.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EB/OL].(2020-04-06)[2020-04-06].http://theory.gmw.cn/2020-04/06/content_33716510.htm.
【基金项目】2017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依托‘易班’平台开展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改革研究”(2017JGA390);2019年广西外国语学院“课程思政”专项重点课题“构建以红色文化为依托的高校‘三全育人’模式研究”(2019XJSZ04);广西外国语学院2019年教改课题“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开展本科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研究”(2019JG21)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郭 曼(1984— ),女,广西北流人,研究生学历,广西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责编 何田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