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荫棠珍藏明清官话等韵文献十种通考》述评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gqiu121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赵荫棠珍藏明清官话等韵文献十种通考》为等韵学的研究发掘出新材料,拓展了音系研究内容,获得了四川射洪、湖北孝感等地语音史演变脉络。《赵荫棠珍藏明清官话等韵文献十种通考》一书首次从印章、题跋这些方面为台湾师范大学的等韵学书籍是赵氏旧藏提供了内证。从海内外相结合的视角,得出等韵学研究海外与中国内地“同源异流”关系的结论,为明清等韵学研究推向更高层次铺了道路。
  关键词:《赵荫棠珍藏明清官话等韵文献十种通考》 述评
  一、引言
  《赵荫棠珍藏明清官话等韵文献十种通考》一书由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约五十万字,是等韵学领域一部力著,该书先后获得罗常培语言学奖、青岛市社科奖及山东省高校成果奖等奖项,并入围胡绳奖。
  二、内容简介
  (一)研究对象的新拓展
  作者基于海外国家和地区所藏明清等韵文献这一大背景,充分利用汉字文化圈资源,穷尽式搜索明清等韵古籍时,发现台湾珍藏的赵荫棠先生昔日藏书是明清等韵文献珍本聚集地。赵荫棠先生是最早最有影响的研究明清等韵学的学者,他珍藏的这批书有相当一部分是身在中国内地的赵荫棠先生没来得及研究,就流落到台湾的,《赵荫棠珍藏明清官话等韵文献十种通考》一书研究所用的《万籁中声》 《切韵枢纽》《五音通韵》《万韵新书》《谐音摘要字母》《音韵画一》均是如此,这些等韵书在赵荫棠所著的《等韵源流》里只列过书目。赵荫棠之后,明清韵书韵图研究日益兴盛,赵先生的藏书在台湾尘封了半个多世纪,本书作者研究之前并没有学者有针对性地研究过。至今,台师大所藏的这批书还存在研究者没提到过的古书或古书版本,如《谐音摘要字母》 《音韵画一》 《等音新集》 《万籁中声》 《切韵枢纽》 《万韵新书》 《同音字辨》。
  可以说,是书研究所用资料以古籍或古籍版本的罕见且价值高为突出特色。
  作者从文献版本价值入手,選取赵荫棠珍藏的十种明清官话等韵书,这十部书的作者地域涉及四川、湖北、安徽、北京、山东等地区,地理范围广阔。结合等韵书反映的音系性质,按照官话区分片归类,作者把等韵书分为北方官话、江淮官话、西南官话三大区域。
  研究认为,这些等韵书存在共性特征:每一个方言区都能找到一部韵书有儿化韵的记录,如《音泭》 《谐音摘要字母》 《音韵画一》,说明清代全国官话区已普遍存在儿化现象;这些官话韵书事实上已经全部完成了浊音清化、非敷奉合流、-m尾消失、平分阴阳这些语音演变。
  赵荫棠之后,等韵学研究日益发展,该书新进行的开拓性研究如下。
  (二)音系研究新贡献
  音系方面,本书主要研究了《谐音摘要字母》《音韵画一》的音系,并探讨了同一作者吴元满同年出版的《万籁中声》与《切韵枢纽》之音系差异及其原因。
  1.《音韵画一》泥来母混并、前后鼻音不分、歌戈无别这些特点,明显具有西南官话的特征。其后的射洪方言调查记录,也与《音韵画一》有一脉相承的关系,是对射洪地区清末语言的真实记录。
  《音韵画一》一书的体例设置独到,杨志体用两大部分表现语音——理论部分和韵图部分。理论部分既有语音观念也有例证,这些例证有力地补充了音节表的不足。因为音节表一个音节只用一个代表字表示,会尽量避免重出。这样,一字两读的情况作者就多在理论部分描述,比如送气不送气情况同时存在的两读字、颚化前后的两读现象;而音节表里选取的音节代表字必然具有典型性,难以反映语音演变中的萌芽现象,作者就在语音理论部分进行说明,如流摄字韵尾-u读成后鼻音的现象。语音理论部分阐述作者语音观念,补充介绍了语音现象,体现了语音演化的动态过程,而不仅仅是演变结果。两韵图一个以韵为纲,一个以声为纲,给研究者提供了多样视角,前后韵图对比得出的中古来源不同的同音节字,为研究《音韵画一》的语音特点提供了确凿的证据。
  2.《谐音摘要字母》的声母特点——全浊塞音、塞擦音声母清化后,大多平声送气,仄声不送气;重唇音分化出轻唇音,非敷奉合流;晓匣母字拼介音-u-时与f声母是自由变体的关系;知庄章组二分,章组读翘舌,知庄组接触混合型分出两类;见系细音字读同章组;《谐音摘要字母》部分二等喉牙音字声母颚化;通摄合口三等舒声喻(以)、影母字与日母开口字(除止摄)声母相同;泥来母洪音细音皆混。可以看出,19世纪中叶,湖北孝感韵书已经体现了孝感今日声母方言的基本特征。也可以观察出,自元末明初,孝感地区大规模移民四百年之后,不同音系特点的移民语言深度接触,音系特征迥异的地方,出现了新的交融现象,比如:全浊声母保留有部分仄声的送气现象,知章组平翘舌的交替分布呈现不规则性。到20世纪,声母系统性演变有晓匣母字与唇齿音变得界限分明,尖团音有别到尖团合流,此外,泥母细音字出现了零声母现象,在21世纪表现得更加明显,这三方面都是《谐音摘要字母》之后发生的系统性演变。《谐音摘要字母》之后,孝感方言声母系统渐进性演变突出表现为见系二等颚化程度明显加深。其他声系特征近两百年基本保持一致。
  韵母特点是模韵端系及鱼虞韵庄组字与流摄及入声屋沃同韵,蟹、止摄合口帮组、端系、鱼虞韵精系同韵,果摄一二等见系字不存在开合之别,深臻梗曾摄舒声韵尾混并,通摄入声明母字及模韵明母个别字读同通摄阳声韵,端系一等古合口读开口,精组三四等古合口读开口。
  《谐音摘要字母》 声调分为阴平、阳平、上声、阴去、阳去、入声六类,当时,入声已经不保留喉塞尾,入声只是独立成调,入声已经有部分派入其他声调,其中派入阴去声的数量稍多,而之后的两百年,入声派入其他声调字数日多,而且派入阳平声成为主流。阴阳去在《谐音摘要字母》 中已经有混淆,之后混淆数量有所增加,到现在,孝感新派已经不区别阴阳去声。
  3.《万籁中声》与《切韵枢纽》的音节数分别为1905、1777个。《切韵枢纽》音节代表字采用了韵书首字的音节数是1543个;《切韵枢纽》采用了韵书首字下小字的音节数为42个,即《切韵枢纽》共有1585个音节代表字为韵书首字及其俗字,占《切韵枢纽》音节总数的89.2%。《切韵枢纽》音节代表字取《万籁中声》同音节其他代表字的情况为146例;《切韵枢纽》的音节代表字全部来自《万籁中声》同音节下的字共1731个,占《切韵枢纽》音节总数的97.4%。这说明二书有共同的语音基础,但同一作者同年出版的韵书韵图,音节数量尚有差异,其具体差异何在?为何存在差异?本书对此进行探讨。   《万籁中声》与《切韵枢纽》之音系差别存在韵书有韵图无、韵图有韵书无,以及韵书韵图音节代表字错位三类。即便是同一作者同一时期的韵书韵图,也没有呈现完全一致的音系。究其原因,为作者吴元满有意为之与无意识流露。有意为之乃人为增减之字母、附字,及韵图作为音节表,要讲求表格的系统齐整的心理;而无意识的语音流露,是作者当时语音与继承传统韵书之间矛盾的反映,想把已经混同的音硬要分开,自然有难度,甚至会出现模棱两可之现象——吴元满难以定夺的音位,会出现韵书韵图分别放在不同音节下的错位现象,或者因此增加新的音节。
  三、评价
  (一)首次从印章、题跋这些方面为台湾师范大学的等韵学书籍是赵氏旧藏提供了内证。赵荫棠之后,明清韵书韵图研究日益兴盛,至今,台师大所藏的这批书还有研究者没提到过的古书或古书版本,如《谐音摘要字母》 《音韵画一》 《等音新集》 《万籁中声》《切韵枢纽》 《万韵新书》 《同音字辨》。可以说,在文献材料发掘上,有新的韵书与韵书版本的贡献。
  (二)韵书音系研究与地方方音史相结合,梳理出纵向音系演进脉络。对于前贤没有深入研究过音系的韵书《谐音摘要字母》 《音韵画一》,考察音系,发现其具有方音史价值,进一步结合之后的方言调查记录,厘清该地历时语音演化情况。新的方音韵书的发掘与研究,为湖北孝感、四川射洪这些难以找到方音历史资料的地区提供了确凿的方音史证据。
  (三)从海内外相结合的视角,系统总结明清等韵研究成果,新发掘出中国内地没有或较少提及的日、韩、台等韵研究著述,归纳区域研究的共性个性特征,得出海外等韵学研究与中国内地有“同源异流”关系的结论,并穷尽式地列出明清等韵研究书目,对学术界有所助益。
  参考文献:
  [1] 刘一梦.赵荫棠珍藏明清官话等韵文献十种通考[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7.
  [2]李无未.台湾汉语音韵学史[M].北京:中华书局,2017.
  基金项目: 教育部项目“流布与扩散:清代以来胶东方音演变研究”(19YJC740042),国家语委重点项目“提升《汉语拼音方案》应用规范研究”(ZD1135-72);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清代山东音韵手稿数据库建设与研究(18DYYJ01)”,青岛市社科规划项目“流布与扩散:胶东方音三百年史研究”(QDSKL1801010)
  作 者: 陈静蓉,厦门大學博士,研究方向:中国语言文学。
  编 辑: 张晴 E-mail: [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摘 要: “讽刺的生命是真实存在的”,正如鲁迅所言,《儒林外史》这一长篇小说因为讽刺艺术的存在才具有了更真实的生命力。本文在对《儒林外史》的写作背景、写作内容和思想主题进行简要介绍的基础上,通过写作手法上的对比描写、夸张描写和细节描写三个方面与题材内容上的科举制度、人物品格和文化折射三个角度,分析《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关键词:《儒林外史》 讽刺艺术 科举制度 写作手法 题材内容  茅盾认为《
摘 要: 袁仁琮的长篇历史小说《王阳明》细致地描绘了王阳明传奇的人生经历和“心学”诞生历程,他出生官宦之家,却又多次被蒙冤谗害,经受生活的不断磨炼,终成儒家圣贤。王阳明自幼立下圣贤之志,他在与程朱理学的纠葛中实现了在思想上的自我突破,在其人生起伏的磨砺中实现了心学思想的圆融成熟。  关键词:王阳明 历史小说 袁仁琮 成圣  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他出生于官宦之家,却又多次被蒙冤谗害,经
摘 要:谌容的《人到中年》展现了四十二岁的眼科骨干女医生陆文婷在年龄的缝隙、性别身份的缝隙中无奈挣扎的工作与婚姻家庭生活,讨论了中年知识分子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所遭遇的尴尬、窘境。虽然涉及女性的工作与婚姻家庭,但《人到中年》从文本的表达手法到对陆文婷在种种缝隙中挣扎的描述,都显示这部小说关注的更多的是“中年知识分子”的问题,而不是“女性”的问题。  关键词:《人到中年》 陆文婷 缝隙  《人到中年》是
摘 要: “特犯不犯”是明清小说评点理论中常见的一种艺术笔法。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时常运用这一笔法塑造人物、安设情节,并将“特犯不犯”这一艺术笔法在小说中的运用做了进一步的发展。  关键词:特犯不犯 《红楼梦》 脂批 艺术笔法  “特犯不犯”作为我国古典小说评点理论中的一种美学原则,最早被提出是在容与堂本《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第三回回末总评a:“且《水浒传》文字妙绝千古,全在同而不同中有辨。
摘要:《秋天的怀念》蕴涵着浓烈的悲剧意味,其悲剧性主要体现在史铁生对母亲深深的愧疚之情。作品的悲剧性意义在于史铁生通过回忆母亲临终前对自己无声的关怀,体会到了母亲深沉的爱与殷切的希望——“好好儿活”,同时也为读者揭示了爱的真谛以及坚强面对人生的态度。  关键词:《秋天的怀念》 悲剧表现 悲剧意蕴  《秋天的怀念》蕴涵着浓烈的悲剧意味,其中“悲剧”不是指戏剧的类型,而是指个体生命中的悲情意味。为了让
摘 要:起源于20年代早期、鼎盛于20世纪中期的“英美新批评派”区别于此前的印象主义批评以及实证主义批评等专注于文学的外部研究的批评模式,把文学确认为独立自主的实体,强调对文学作品的研究应从文学作品的外部转向内部,并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发掘作品本身的意义。新批评的研究方法对于研究诗歌具有独特的优势。本文选取尹丽川的诗歌《玫瑰与痒》,运用新批评文本细读的方法,通过对诗歌逐句逐节的分析和回溯性阅读,挖
摘 要:月亮是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意象,不同作者有不同的表现手法。苏轼和辛弃疾的词中都有很多包涵月亮的意境。分析作品发现,月亮有时作为时间线索来抒发时光易逝的感慨,苏轼词中的“月”意象不仅点明了时间的流逝,也和主观的情思构成了主客交流的互动关系,而辛弃疾词用浓重的主观情志驱遣“月”意象;有时作为叙事线索写送别怀友,苏轼词以五个“月”为明线,以情感流转和精妙构思为暗线,两者交织互动以抒发对友人的思念,而
摘 要: “五四”时期的文化巨匠与抗战时期的亲日附逆,这两个具有颠覆性意味的标签同时集结于周作人的历史身份,深刻揭示其思想形态的复杂性,因此分析其身份转向的内部缘由便具有重要的文化隐喻性。本文以1943年至1944年所发生的“反动老作家”事件为切入点,分析贯穿于周作人思想的两大因素——“退”的人本倾向与“泛”的民族意识——是如何影响他对该事件的处理,同时从这两个维度解读周作人思想形态中的个人本位和
摘 要:“才子佳人”叙事在古代小说中已形成相对稳定的范式,而在当代先锋小说中则有着另一番景象。本文以余华的《古典爱情》和陶潜的《李仲文女》为例,探讨当代作家如何讲述“才子佳人”这一文学母题,余华如何化用、颠覆《李仲文女》中的“才子佳人”叙事方式,以此管窥当代小说与古典资源之间的内在关联。  关键词:“才子佳人” 先锋小说 余华 《古典爱情》 《李仲文女》  一、童年记忆与《古典爱情》中的残酷美学 
摘 要: 赵树理是一位始终执着于表现农民生活,为农民代言的作家。三仙姑和小飞蛾分别是其小说《小二黑结婚》和《登记》中的重要女性人物,也是赵树理笔下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女性形象。《小二黑结婚》和《登记》皆是赵树理以农村青年男女的婚恋问题为题材的作品,发表以后也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从这两篇小说的对比解读中,能清晰地发现赵树理在农村女性问题认识上的深化。  关键词:农村女性问题 婚恋悲剧 深化  赵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