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功能定位及其构建

来源 :北京教育·高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fei1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常态机制,为公众所熟悉,而高校新闻发言人制度尚未广泛走入公众视野。2006年10月25日,教育部新闻发言人表示,全国各级各类学校都要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设立新闻发言人。2008年12月19日,海淀区政府公布的《教育系统新闻发布工作管理规定(试行)》指出,2009年中小学也将设新闻发言人。尽管学校对此已经有所回应,但并不尽如人意—有的尚未设立发言人,有的只设立了一个新闻发言人即告结束;有的虽定有规范,但过于粗疏,缺乏程序性规定和相应制度保障,不具有可操作性,总体上仍然是形式大于实质。究其原因,在于学校对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功能认识并不充分,因此制度不健全,更没有注重相关配套制度。这是所有学校新闻发言人制度面临的问题。
  
   高校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功能定位
  
  刘建明在《宣传舆论学大辞典》中定义:新闻发言人是一个公共关系概念,指国家机关、政党组织、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任命或指定的新闻发布人员,就某一重大事件或时局问题,定期或不定期地约见记者或举行新闻发布会(记者招待会),向新闻界发表有关信息和意见,发布有关新闻或阐述本部门的立场观点,并代表有关方面回答记者提出问题的一种新闻发布制度。
  2006年10月25日,教育部新闻发言人表示全国各级各类学校都要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设立新闻发言人,同时指出推进新闻发布制度是政务公开的发展方向。政府将在学校推行新闻发言人制度视为政务公开的延伸,认为这一制度能够有针对性地解惑释疑,澄清事实以消除偏见和隔阂,避免误解和谣传,提高工作透明度,保障公众知情权,树立学校良好形象。对此,有关高校也有了相当程度的认识,即高校新闻发言人制度具有宣传、减压、维权的现实功能。
  该制度产生前,相对封闭的办学理念和公关意识,使得高校往往惧怕媒体,采取封堵消息、躲避媒体的做法;媒体一旦不能从官方途径获得消息,就将从其他途径获得的消息予以公布,极易造成负面影响。高校往往因此承受较大舆论压力,不利于开展工作。而实行新闻发言人制度,采取主动方式和积极态度,变被动为主动,矫正负面影响,在提高危机管理能力的同时,能够引导媒体关注高校核心事务发展,发挥“防火墙”和宣传的双重作用。同时,发言人制度也能够减少侵犯高校名誉权的现象发生,避免未经授权的高校成员言论对高校造成不利影响。必要时,高校还可以据此追究媒体等的法律责任。
  仅仅上述认识还是不够的。高校新闻发言人制度应该有着更高的功能定位。高校以创造和传承知识、培育人才及服务社会为理念,高等教育属于公共产品。社会和公众才是最好的评价者。高校只有听取社会的评价和意见,接受社会检验,才能够更好地实现其教学、研究和服务的功能。高校新闻发言人制度要以构筑高校与公众沟通平台为出发点,通过舆情了解社会公众对高等教育的反应和期待,以更好地明确办学方向和思路。尤其公办高校更要对社会和公众负责。高校新闻发言人制度作为对公众的主动回应,正是高校民主、公开、参与和责任意识的体现及开放办学理念的彰显。
  当前,各高校对新闻发言人制度的理念功能和现实功能认识仍有不足,而现实中各高校对该制度的建构也在客观上妨碍了功能的发挥。
  
   高校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构建
  
  制度功能的实现还要取决于制度的具体设计。尽管部分高校已经意识到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意义,但设计方面的缺失妨碍了功能的实现。在新闻发言人制度构建上,高校应该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1.高校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性质
  内部制度和外部制度是针对受众而言的。如果只限于对该组织内部成员发布,则属内部制度;如果只限于对该组织外部的社会公众和媒体发布,则属外部制度。实践中,有的高校将新闻发言人作为内部制度,如2005年首设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华侨大学,由校长及相关负责人和学生记者面对面交流,回答学生记者提出的各种问题,作为学生与校长交流的新通道。有的高校将该制度作为外部制度,如清华大学和中国石油大学。有的高校则兼具内外两种制度性质,如武汉工程学院。
  其实,高校新闻发言人制度兼具内部制度和外部制度双重性质,尽管诸多高校将其仅作为外部制度。高校内部的校务公开制度是对外发布新闻的基础,高校有关信息首先应该是对其内部成员发布,因为全体教师和学生是高校最直接的利害关系人,这与公众作为政府信息的直接利害关系人不同。而且,鉴于目前高校行政处于主导、教师和学生知情权保障不足的现实状况,校务公开制度还在建设之中,将该制度同时作为内部发布信息的方式,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通过内外并举也能够更好地促进高校规范办学。
  因此,这一制度可以分为内部和外部两种。对内,受众为高校教职工和学生;对外,受众为媒体和社会公众。两者往往交织在一起,针对不同受众可以分别设计。
  2.新闻发言人选任
  发言人选任包括产生方式和任职条件,这是该制度的重要环节之一。高校新闻发言人可以通过任命和聘任两种方式产生。任命方式较为普遍,新闻发言人往往直接由高校现任领导担任,如《武汉生物工程学院新闻发言人制度》规定,学校新闻发言人由有关领导、党委宣传部和党政办公室相关人员担任。有的高校则规定由学校副校级以上的领导担任。少数高校采取了向全校公开招聘的方式,如上海外国语大学。对此,高校可以参照目前多数做法由高校主管宣传的领导担任,但建议采取招聘方式,以后再逐步完善。
  无论新闻发言人通过何种方式产生,都需要符合一定的资格条件。对此,相关规范要么缺乏,要么过于笼统。采取任命制方式产生发言人的,资格条件往往较为模糊,如某高校规定新闻发言人要熟悉学校及各部门的情况,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政策理论水平和较强表达、沟通能力。相形之下,采取公开招聘方式的,资格条件较为具体,如某高校新闻发言人的应聘条件为:一是普通话二级甲等以上;二是具有大学英语六级或专业英语四级以上水平,能够流利地听说表达;三是具有研究生学历或中级以上(含中级)职称。
  相对于政府的专职新闻发言人,高校新闻发言人不一定统一为专职,应当允许兼职。目前,多数高校采取兼职方式,这与高校事务数量有关。高校的教学、科研可以在网站公布,招生等重大政策宣传时机有限,重大或突发事件难以预测,考虑到成本问题,兼职发言人制度不失为一种经济选择。但无论是专职还是兼职,新闻发言人最好相对固定。高校可以针对信息不同内容在必要时邀请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参与新闻发布。
  3.新闻发言人的职责
  新闻发言人的主要职责是代表所在高校,在常规状态时正式对外发布新闻、声明和有关信息,阐明学校的立场和意见;在遇到突发性或重大事故时,公布事实和处置措施,并负责对有关报道进行回应和澄清。高校还可以规定新闻发言人的其他职责,如建立高校新闻预警和舆情监控机制,研究、掌握舆论导向及境内外媒体有关报道情况,及时向学校通报并有针对性地做好相关工作,以及做好校外媒体到校采访的接待工作。需要注意的是,高校如赋予新闻发言人更多职责的话,最好采取专职方式。
  高校应当区分信息审核发布的不同性质,不宜由新闻发言人负责宣传报道的审核工作。新闻发言人的职责是代表学校对外发布,所发布信息内容的审核不宜由新闻发言人同时担任。作为代言人,发言人不可以决定哪些信息公开,哪些信息不公开,他只是去公布可以公布的信息。
  新闻发言人是高校对外的唯一代言人,就高校有关政策、重大事项陈述情况、发表言论应当以新闻发言人为唯一发布主体,其他人员即使是作为高校法定代表人的校长也无权擅自发布信息。这种唯一性还体现在即使是高校领导在个别场合下发表的言论也不得视为学校言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也区分高校成员的个人行为与职务行为,避免给高校工作带来被动。作为代言人,新闻发言人接受高校委托,应当在委托权限内发布信息。
  4.新闻发布的内容
  新闻发言人发布内容限于高校信息。高校信息是指高校在履行教育职能过程中制作或者获取的,以一定形式记录、保存的信息。这些信息包括与高校发展有关的信息,与高校内部成员有关的信息以及与社会有关的信息,而这些信息由于高等教育的公共产品特征,往往相互交织。如高校招生政策与高校和社会相关,均受到高度关注。
  高校信息包括:一是高校的重要决策、规章制度;二是招生、招聘等社会公众关心的重大教育信息;三是教学改革、学科建设、学术科研、人事政策等涉及学校全局的重要信息;四是有关教职工代表大会提案和回复以及学校的其他重要活动;五是校内突发性事件的事实情况和处置措施;六是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七是对新闻媒体有关报道的回应和说明;八是其他应予公开发布的事项。
  并非所有的高校信息都需要公开,信息有应当主动公开的和可以依申请公开的。信息公开是有范围的。高校需要对信息进行分类,明确哪些属于可以公开的,哪些属于不可以公开的,哪些属于可以对特定人群公布的,哪些属于主要对内公开的,哪些属于需要对外公开的,不能笼统一概公开。如有关学生的信息,新闻发布的对象为校内而非外界媒体;突发事件如果涉及学生,则该学生的个人信息学校原则上不能对外公开。
  高校也可以采取信息分级制度,根据信息重要程度分为特别重大、重大和一般信息,从而在程序设计上予以区别。
  新闻发布内容由高校决定,需要经过学校内部的审查程序,不得侵犯高校名誉权、高校成员隐私权等,但信息发布内容对内对外应当一致。
  5.新闻发布的程序
  程序包括时限、步骤和方式。发布信息应该有时限要求。高校要保障信息发布的及时性,不能拖拉。根据信息的不同性质,期限可以有所不同:应当主动公开的信息可以规定为信息形成后30天,依申请的信息可以规定为收到申请后20天,重大突发事件期限应当更短。涉及重大突发事件,高校应在第一时间发布信息,掌握主动。涉及负面信息的,高校要掌握时机及时回应,避免迟延造成更大负面影响。
  新闻发布方式可以根据校内校外有所不同。对于需要对外发布的内容,可以通过媒体记者采访或举办对外新闻发布会、新闻通气会、情况介绍会等多种形式进行。新闻发言人发布新闻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高校应当在确定发言人后进行业务培训,尤其是有关媒体传播方面的知识。当然,最佳方式是由教育行政部门组织高校新闻发言人的统一培训。在程序设计上要注意给媒体或公众留有提问环节,对此可以参照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进行,发布消息、提问、回答,避免停留在简单的发布消息阶段。
  6.舆情监控、反馈制度
  已经建立相应制度的很多高校往往忽视了这一环节。新闻发言人的职责之一就是及时回应媒体,这就需要建立新闻预警即舆情监控制度,由相关部门负责收集、留意媒体有关高校的报道,进行分析,决定是否予以回应。
  高校在收集有关高校信息,决定发布信息或者回应媒体后,最终还应该有对高校的反馈环节。《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新闻发布和新闻发言人制度》规定,“新闻发布内容中涉及的重要舆情,相关单位和部门应及时通知新闻发言人”,但新闻发言人在新闻发布之后所获得的舆情信息并没有反馈机制。这样,新闻发言人就并未起到传播舆情、与外界沟通互动作用,而只是一种简单的单向传递。因此,各高校尤其要注意舆情反馈制度,新闻发言人要将发布新闻过程中所获得的新信息及时向高校反馈,供高校决策考量。这也是新闻发言人作为桥梁沟通作用的重要体现。
  
   高校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展望
  
  尽管诸多高校已经认识到并逐步建立了新闻发布制度,但新闻发言人制度并不健全,对此不宜过分乐观。要充分认识到建立这一制度对高校的挑战:没有内部机构运行的规范和协调,信息收集不可能畅通;没有内部的有效治理,信息发布的结果可能适得其反。作为制度安排,新闻发言人还要就高校政策等与公众利益直接相关以及公众感兴趣的其他相关问题接受公开咨询、质询和问责。作为公开、透明、民主和责任的一种体现,在目前高校治理本身亟待改进的情况下,新闻发言人制度对高校与其说是激励,毋宁说是考验,需要高校勇于建立、敢于接受、善于完善,才能最终实现制度的价值所在。
  (作者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法学院)
  [责任编辑:常 晶]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从教育预期的概念入手,通过借鉴“弗鲁姆的期望理论”构建了教育预期数学模型,分析了父母对子女的教育预期和家长非合理性教育预期的存在。通过分析非合理性教育预期给孩子身心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 进一步阐明了合理性教育预期的重要性,启示全社会关注合理性教育预期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意义。    中国大多数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为优秀的精英类人才,这是中国当代父母复杂教育预期心理的表现。他们寄厚望于下
城商行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引人注目。6月初召开的全国城市商业银行工作会议暨全国城市商业银行论坛的阵容足可以说明这一点,银监会刘明康主席、唐双宁副主席全部到场,各行董事长、行长同时参会,外资银行来现场传经送宝,而各路媒体更是齐集泉城、展开新闻攻势,以至一家媒体的小差错,差点招来某银行的信誉危机。  城商行的受人关注并非因为城商行的扩容(已有118家之众)和市场份额的变化(2006年一季度末资产的市场占
不等式(组)主要研究数量的不等关系,有关知识一直都是各地中考的热门考点,本文以2014年各地的中考题为例,对一些典型题目进行整理分析,并给出每一步的得分,望同学们从中学会解题方法,抓住得分点.  例1 (2014·天津,8分)解不等式组2x 1≥-1,①2x 1≤3. ②  请结合题意填空,完成本题的解答:  (Ⅰ) 解不等式①,得______;  (Ⅱ) 解不等式②,得______;  (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