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建立了一个适合于我国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的优化模型,然后对该模型的结构及功能进行了详细分析。并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工业工程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为例,运用该优化模型从8个方面对工业工程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进行改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最后总结了该模型在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中的作用及参考价值。
[关键词] 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优化模型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09 . 22 . 036
[中图分类号]G64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 - 0194(2009)22 - 0102 - 04
1引 言
交叉学科是自然科学的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社会科学的不同学科领域之间,人文科学的不同学科领域之间,以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之间互相渗透的产物[1-5]。在交叉学科研究领域,学者们对交叉学科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布鲁尔(Garry D.Brewer)提出交叉学科是指“多种专业知识针对实际问题的合理结合”[6]。而海恩斯(Haynes)认为交叉学科教育“主要关注于对自我创造以及利用具体、多角度的知识应对复杂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它是一个复杂的人际交流和认知的过程”[7] 。为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本文从我国高校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的实际情况出发,建立了一个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的优化模型,并对该模型做了实证研究。
2我国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优化模型的建立
2.1模型建立
为了促进我国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通过对国内外高校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深入调研,基于动力学理论建立了我国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的优化模型,如图1所示。
2.2模型概述
2.2.1总体描述
(1)动力流:根据动力学理论,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y)为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必须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x),打破学科之间壁垒(x)后将引起招生制度的改革、培养与管理的管理和学位授予的改革。而招生制度的改革包括鼓励导师学科跨学科招生(a)和鼓励学生跨学科报考(b),培养与管理的改革包括实践模式(c)、宽口径培养(d)和导师研究领域的扩展(e),学位授予制度的改革包括学术成果的评价(f )和学位论文的评审(g)。
⑵结果流:由于a、b、c、d、e、 f和g的实施,可以实现x,进而实现。我们可以用下列函数式表示:x=f(a,b,c,d,e,f,g),y=f(x),y=f(a,b,c,d,e,f,g)。
2.2.2单元描述
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x):遵循学科自身规律,打破“条块分割”、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是交叉学科产生的前提[6] 。学科之间的差异,使得其他学科领域的学者不易进入这个领域,这样就形成各个学科“各自为政”的局面,各个学科不能相互服务以至无法产生创新火花。我们可以从以下两点入手:①首先鼓励各个学科的学者突破传统的学科封闭体系,踊跃进行开放式的学术思想交流,加强不同学科学者之间的交流,形成用多学科的知识来解决复杂问题的思想。②在学校层面上应努力营造有利于交叉学科发展的学术氛围,建立一系列跨学科科学研究机制和跨学科学术交流机制,并制定相应的倾斜政策鼓励不同学科的学者走到一起进行学术交流和合作申请各类项目。
鼓励导师跨学科招生(a):高质量的生源是创新人才培养的第一关,只有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才会产生思维火花的碰撞,产生新思维和新想法,所以导师跨学科招生是培养交叉学科创新人才和促进学科实质性交叉的重要途径。我们应冲破一个研究生指导教师只能在一个学科招收研究生的限制,允许和鼓励在岗研究生指导教师申请跨学科招生[4] 。为了顺利地完成跨学科的招生,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两个措施:①同等情况下,交叉学科的招生名额应不少于其他单一学科的招生名额,保证政策向交叉学科倾斜。②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励导师跨学科招生[2] 。这些措施包括资金的支持,职称的优先评审和保留名额有限录取优秀的跨学科学生等。
鼓励学生跨学科报考(b):交叉学科的研究生教育涉及的专业面较为广泛,各个专业之间的界限往往不是非常明显,所以一般要求研究生必须具备较宽广的知识面,以保证各学科知识之间的轻松沟通和研究生的全面发展。如工业工程,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科内涵,它已融合管理、机械、电子、财务等知识于一体,通过不同学科和方法的结合来实现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所以为了提高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的质量,一方面,我们要打破以前整齐划一的招生制度,放宽报考交叉学科研究生的条件,允许跨学科报考,目的是鼓励拥有不同学科背景的同学来做交叉学科研究;另一方面,为跨学科报考的研究生提供额外的专业知识学习的机会,努力完善交叉学科研究生的知识体系和提高科研能力,旨在吸引更多学生跨学科报考。
实践模式(c):高校招收交叉学科研究生后,如何创建有效的交叉学科学习和科研平台成为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能否成功的关键。结合国外先进的实践经验和对国内各重点高校的调研,我们总结了3个有效的实践模式:①课题组模式。课题组模式是通过跨学科课题的形式将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生组织起来,通过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来攻关跨学科课题,达到研究生知识面的拓展和研究能力的提升,实现交叉学科研究生的培养。②学位点建设模式。学位点建设模式就是在一级学科下自行设置二级学科或二级学科以下的交叉学科,立足一级学科,发展二级及二级以下的交叉学科。③研究中心模式。交叉学科研究中心是交叉学科研究生稳定的孵化器。交叉学科研究中心是一个实体性机构,它是由不同学科的导师组成并且与多种学科领域密切相关的跨院系组织。在这个组织中,交叉学科研究生在不同学科的导师指导下,学习不同学科知识和攻关跨学科课题。通过研究中心模式,可以使研究生接触不同学科、不同研究风格、不同个性的导师,对于他们学术功底、研究风格的奠定和形成,以及人生的道路的选择和对事物的鉴别,将会产生深远而长久的影响。
宽口径培养(d):宽口径培养可通过课程设置的改革和校际或院际之间互认学分来实现。在课程学习方面,允许交叉学科研究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课题研究需要,选修全校或其他学校各学科的课程,为改善自身知识结构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并且校际或院际之间互认学分。另外在学分制度方面实行弹性学习年限制度,使得研究生有充足的时间开展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并能顺利完成学业。
导师研究领域的扩展(e):开展交叉学科研究生的培养应该要求该类研究生导师具有多学科知识的背景和从事交叉学科研究的兴趣,只有这样教师才会招收跨学科的研究生,才能千方百计地探索其他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用以结合本学科或领域的研究课题,寻求新结合点,提高研究生的创新性。为了实现导师研究领域的扩展,我们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①派送交叉学科研究生导师去重点高校或国外高校针对交叉学科进行进修。②建立学术交流平台,以此平台为基础,不同领域的导师合作申请和完成跨学科项目。在此过程中,不同领域的导师进行学术合作和交流,实现研究领域的扩展。为此,还需建立交叉学科评审委员会对从事交叉学科研究的导师进行评估,认可交叉学科研究生导师在本专业外的期刊和会议或交叉学科期刊上发表论文。
学术成果的评价(f ):交叉学科的科研成果和学术论文通常是由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生共同完成,比如“桂林市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的选址研究”就需要分别具有应用数学、物流和计算机仿真知识的研究生合作完成,成果涉及许多人员。以往我们只对第一、第二完成人进行业绩计算或对不同完成人采取有差别的奖励措施,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交叉学科研究生的科研积极性。我们应该打破原有的奖惩措施,以跨学科的科研团队为单位,平等对待不同完成人。
学术论文的评审(g):交叉学科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应由相关学科的专家组成,多数学位论文评阅专家和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应由申请学位所在学科的专家担任,并且应具备硕士生指导教师及以上的资格,以保证学位论文评审和答辩质量[5] 。交叉学科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要有创新性,能够在多学科、多领域的结合处有新的发现、发明,做出创造性成果。但交叉学科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是两个或多个学科的边缘领域或交叉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我们应独立建立交叉学科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评价标准,有效地对交叉学科研究生学位论文及学位授予质量进行评价和监控。
3优化模型的应用分析
为了验证优化模型的应用效果,本文将该模型应用于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工业工程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并取得了一定成果。
3.1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工业工程学科于1999年成立,并作为二级学科于2002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隶属于管理学院。由于工业工程专业涉及管理、机械、电子、财务等多学科,工业工程教研室由1名机械类、1名电子类、3名管理类和2名财务类教师组成。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各学科的老师只专注于本学科的教学任务,课题申报也只是局限于自己以前所在学科,使得工业工程专业的发展非常被动。为了打破该局面,我们采取了两项措施:①定期开展工业工程学术活动,各学科老师可就工业工程问题进行讨论,使得各学科的思想得到交流。②鼓励导师合作申请各类项目。
3.2 招生制度的改革
3.2.1 鼓励导师跨学科招生
在优化的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指导下,学院对工业工程学科实施了一系列倾向措施,加大导师培养经费和招生名额,鼓励导师跨学科招生。现在工业工程专业共有5名硕士生导师,学生来自本科机械、管理、信息、计算机和数学等专业,极大地促进工业工程学科的发展。
3.2.2 鼓励学生跨学科报考
表1为2004-2008年工业工程研究生报考人数统计表。从表1中可以得到:①2004年有9名管理类学生报考该学科,2005年有10名管理类学生报考该学科,2006年有11名管理类学生和1名计算机类学生报考该学科。报考学生学科背景单一,不利于交叉学科研究生的培养。②自从2007年该优化培养模式得以实施后,学院放宽了报考条件,鼓励各学科的学生报考工业工程研究生。因此,2007年和2008年有管理类、机械类、电子类、数学类和计算机类学生报考该学科,极大地丰富了交叉学科的背景。
3.3 培养与管理的改革
3.3.1 实践模式
为了给工业工程研究生提供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学院采取课题组模式鼓励工业工程教研室教师联合申请多学科交叉项目,工业工程研究生通过运用不同学科知识共同完成交叉学科项目达到研究生知识面的拓展和研究能力的提升,实现工业工程研究生的培养。
3.3.2 宽口径培养
工业工程研究生可以跨学院选修课程,学院鼓励学生选修机电工程学院的机械类课程、信息与通讯学院的电子类课程、计算机与控制学院的计算机仿真类课程和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的最优化类课程,并将选修学分记入总学分,夯实了工业工程研究生的基础知识。另外,工业工程研究生实行弹性学制,年限为2~5年,使工业工程研究生有足够的时间开展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并能顺利完成学业。
3.3.3 导师研究领域的扩展
学院每年都从工业工程教研室选派教师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和天津大学等重点高校做高级访问者、学术交流或深造,扩大研究领域。另外,鼓励导师在其他学科期刊上发表文章或参与其他学科的项目研究,并认可其成果。
3.4 学位授予制度的改革
3.4.1 学术成果的评价
学院要求工业工程研究生在毕业之前在核心期刊上发表2篇论文,并且在研究生奖学金评定中学术论文也起很重要的作用。以往,毕业核心论文要求毕业学生为第一作者或导师为第一作者、学生为第二作者,研究生奖学金评定过程中按等级顺序对不同等级的作者实行奖励。这种硬性规定不利于工业工程研究生跨学科合作的积极性。为此,学院规定在经过核实后,对跨学科合作的项目或论文的参与者实行相同的奖励。
3.4.2学术论文的评审
在工业工程研究生毕业论文评审和答辩过程中,论文评审团和答辩团由具有机械、管理和计算机背景的导师组成,保证从多学科角度对工业工程研究生毕业论文进行评定,保证学位论文评审和答辩质量。
通过运用优化模型对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工业工程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改进后,该学科的研究生质量得到明显的提高,具体表现在:①以前只在少数期刊和单一领域发表论文,现在能在其他相关领域发表论文。②学位论文选题有了很大的改变,从单一学科的选题转变为多学科结合的选题。如“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物流中心选址模型仿真”就是结合数学建模、物流工程和计算机仿真学科来选题的。
4结束语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学科发展出现了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新态势。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已成为产生新兴交叉学科和传统学科产生新的学科生长点,向更高层次发展的主要途径。本文通过建立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的优化模型并介绍其在具体高校的应用,希望能为我国高校的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提供一定的参考。
主要参考文献
[1]刘冬.英美部分高校交叉学科建设研究及借鉴[D] .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8:3-5.
[2]高虹,孙炘,等. 对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的思考[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2(4):12-15.
[3]卢明. 论以学科交叉推进大学科研和学科建设工作[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9):141-143.
[4] 王则温,张君,等. 跨学科培养博士生促进学科交叉的探讨[J]. 中国高教研究, 2003(8):39-47.
[5] 卢建飞,吴太山,等. 基于交叉学科的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研究[J]. 中国高教研究, 2006(1):46-48.
[6]Garry D Brewer. The Challenge of Interdisciplinary[J].Policy Sciences, 1999,32(4): 327-337.
[7]Carolyn Haynes. Innovations in Interdisciplinary Teaching[M]. Westport:Greenwood Press,2002.
[关键词] 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优化模型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09 . 22 . 036
[中图分类号]G64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 - 0194(2009)22 - 0102 - 04
1引 言
交叉学科是自然科学的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社会科学的不同学科领域之间,人文科学的不同学科领域之间,以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之间互相渗透的产物[1-5]。在交叉学科研究领域,学者们对交叉学科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布鲁尔(Garry D.Brewer)提出交叉学科是指“多种专业知识针对实际问题的合理结合”[6]。而海恩斯(Haynes)认为交叉学科教育“主要关注于对自我创造以及利用具体、多角度的知识应对复杂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它是一个复杂的人际交流和认知的过程”[7] 。为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本文从我国高校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的实际情况出发,建立了一个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的优化模型,并对该模型做了实证研究。
2我国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优化模型的建立
2.1模型建立
为了促进我国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通过对国内外高校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深入调研,基于动力学理论建立了我国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的优化模型,如图1所示。
2.2模型概述
2.2.1总体描述
(1)动力流:根据动力学理论,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y)为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必须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x),打破学科之间壁垒(x)后将引起招生制度的改革、培养与管理的管理和学位授予的改革。而招生制度的改革包括鼓励导师学科跨学科招生(a)和鼓励学生跨学科报考(b),培养与管理的改革包括实践模式(c)、宽口径培养(d)和导师研究领域的扩展(e),学位授予制度的改革包括学术成果的评价(f )和学位论文的评审(g)。
⑵结果流:由于a、b、c、d、e、 f和g的实施,可以实现x,进而实现。我们可以用下列函数式表示:x=f(a,b,c,d,e,f,g),y=f(x),y=f(a,b,c,d,e,f,g)。
2.2.2单元描述
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x):遵循学科自身规律,打破“条块分割”、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是交叉学科产生的前提[6] 。学科之间的差异,使得其他学科领域的学者不易进入这个领域,这样就形成各个学科“各自为政”的局面,各个学科不能相互服务以至无法产生创新火花。我们可以从以下两点入手:①首先鼓励各个学科的学者突破传统的学科封闭体系,踊跃进行开放式的学术思想交流,加强不同学科学者之间的交流,形成用多学科的知识来解决复杂问题的思想。②在学校层面上应努力营造有利于交叉学科发展的学术氛围,建立一系列跨学科科学研究机制和跨学科学术交流机制,并制定相应的倾斜政策鼓励不同学科的学者走到一起进行学术交流和合作申请各类项目。
鼓励导师跨学科招生(a):高质量的生源是创新人才培养的第一关,只有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才会产生思维火花的碰撞,产生新思维和新想法,所以导师跨学科招生是培养交叉学科创新人才和促进学科实质性交叉的重要途径。我们应冲破一个研究生指导教师只能在一个学科招收研究生的限制,允许和鼓励在岗研究生指导教师申请跨学科招生[4] 。为了顺利地完成跨学科的招生,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两个措施:①同等情况下,交叉学科的招生名额应不少于其他单一学科的招生名额,保证政策向交叉学科倾斜。②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励导师跨学科招生[2] 。这些措施包括资金的支持,职称的优先评审和保留名额有限录取优秀的跨学科学生等。
鼓励学生跨学科报考(b):交叉学科的研究生教育涉及的专业面较为广泛,各个专业之间的界限往往不是非常明显,所以一般要求研究生必须具备较宽广的知识面,以保证各学科知识之间的轻松沟通和研究生的全面发展。如工业工程,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科内涵,它已融合管理、机械、电子、财务等知识于一体,通过不同学科和方法的结合来实现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所以为了提高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的质量,一方面,我们要打破以前整齐划一的招生制度,放宽报考交叉学科研究生的条件,允许跨学科报考,目的是鼓励拥有不同学科背景的同学来做交叉学科研究;另一方面,为跨学科报考的研究生提供额外的专业知识学习的机会,努力完善交叉学科研究生的知识体系和提高科研能力,旨在吸引更多学生跨学科报考。
实践模式(c):高校招收交叉学科研究生后,如何创建有效的交叉学科学习和科研平台成为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能否成功的关键。结合国外先进的实践经验和对国内各重点高校的调研,我们总结了3个有效的实践模式:①课题组模式。课题组模式是通过跨学科课题的形式将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生组织起来,通过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来攻关跨学科课题,达到研究生知识面的拓展和研究能力的提升,实现交叉学科研究生的培养。②学位点建设模式。学位点建设模式就是在一级学科下自行设置二级学科或二级学科以下的交叉学科,立足一级学科,发展二级及二级以下的交叉学科。③研究中心模式。交叉学科研究中心是交叉学科研究生稳定的孵化器。交叉学科研究中心是一个实体性机构,它是由不同学科的导师组成并且与多种学科领域密切相关的跨院系组织。在这个组织中,交叉学科研究生在不同学科的导师指导下,学习不同学科知识和攻关跨学科课题。通过研究中心模式,可以使研究生接触不同学科、不同研究风格、不同个性的导师,对于他们学术功底、研究风格的奠定和形成,以及人生的道路的选择和对事物的鉴别,将会产生深远而长久的影响。
宽口径培养(d):宽口径培养可通过课程设置的改革和校际或院际之间互认学分来实现。在课程学习方面,允许交叉学科研究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课题研究需要,选修全校或其他学校各学科的课程,为改善自身知识结构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并且校际或院际之间互认学分。另外在学分制度方面实行弹性学习年限制度,使得研究生有充足的时间开展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并能顺利完成学业。
导师研究领域的扩展(e):开展交叉学科研究生的培养应该要求该类研究生导师具有多学科知识的背景和从事交叉学科研究的兴趣,只有这样教师才会招收跨学科的研究生,才能千方百计地探索其他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用以结合本学科或领域的研究课题,寻求新结合点,提高研究生的创新性。为了实现导师研究领域的扩展,我们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①派送交叉学科研究生导师去重点高校或国外高校针对交叉学科进行进修。②建立学术交流平台,以此平台为基础,不同领域的导师合作申请和完成跨学科项目。在此过程中,不同领域的导师进行学术合作和交流,实现研究领域的扩展。为此,还需建立交叉学科评审委员会对从事交叉学科研究的导师进行评估,认可交叉学科研究生导师在本专业外的期刊和会议或交叉学科期刊上发表论文。
学术成果的评价(f ):交叉学科的科研成果和学术论文通常是由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生共同完成,比如“桂林市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的选址研究”就需要分别具有应用数学、物流和计算机仿真知识的研究生合作完成,成果涉及许多人员。以往我们只对第一、第二完成人进行业绩计算或对不同完成人采取有差别的奖励措施,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交叉学科研究生的科研积极性。我们应该打破原有的奖惩措施,以跨学科的科研团队为单位,平等对待不同完成人。
学术论文的评审(g):交叉学科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应由相关学科的专家组成,多数学位论文评阅专家和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应由申请学位所在学科的专家担任,并且应具备硕士生指导教师及以上的资格,以保证学位论文评审和答辩质量[5] 。交叉学科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要有创新性,能够在多学科、多领域的结合处有新的发现、发明,做出创造性成果。但交叉学科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是两个或多个学科的边缘领域或交叉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我们应独立建立交叉学科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评价标准,有效地对交叉学科研究生学位论文及学位授予质量进行评价和监控。
3优化模型的应用分析
为了验证优化模型的应用效果,本文将该模型应用于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工业工程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并取得了一定成果。
3.1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工业工程学科于1999年成立,并作为二级学科于2002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隶属于管理学院。由于工业工程专业涉及管理、机械、电子、财务等多学科,工业工程教研室由1名机械类、1名电子类、3名管理类和2名财务类教师组成。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各学科的老师只专注于本学科的教学任务,课题申报也只是局限于自己以前所在学科,使得工业工程专业的发展非常被动。为了打破该局面,我们采取了两项措施:①定期开展工业工程学术活动,各学科老师可就工业工程问题进行讨论,使得各学科的思想得到交流。②鼓励导师合作申请各类项目。
3.2 招生制度的改革
3.2.1 鼓励导师跨学科招生
在优化的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指导下,学院对工业工程学科实施了一系列倾向措施,加大导师培养经费和招生名额,鼓励导师跨学科招生。现在工业工程专业共有5名硕士生导师,学生来自本科机械、管理、信息、计算机和数学等专业,极大地促进工业工程学科的发展。
3.2.2 鼓励学生跨学科报考
表1为2004-2008年工业工程研究生报考人数统计表。从表1中可以得到:①2004年有9名管理类学生报考该学科,2005年有10名管理类学生报考该学科,2006年有11名管理类学生和1名计算机类学生报考该学科。报考学生学科背景单一,不利于交叉学科研究生的培养。②自从2007年该优化培养模式得以实施后,学院放宽了报考条件,鼓励各学科的学生报考工业工程研究生。因此,2007年和2008年有管理类、机械类、电子类、数学类和计算机类学生报考该学科,极大地丰富了交叉学科的背景。
3.3 培养与管理的改革
3.3.1 实践模式
为了给工业工程研究生提供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学院采取课题组模式鼓励工业工程教研室教师联合申请多学科交叉项目,工业工程研究生通过运用不同学科知识共同完成交叉学科项目达到研究生知识面的拓展和研究能力的提升,实现工业工程研究生的培养。
3.3.2 宽口径培养
工业工程研究生可以跨学院选修课程,学院鼓励学生选修机电工程学院的机械类课程、信息与通讯学院的电子类课程、计算机与控制学院的计算机仿真类课程和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的最优化类课程,并将选修学分记入总学分,夯实了工业工程研究生的基础知识。另外,工业工程研究生实行弹性学制,年限为2~5年,使工业工程研究生有足够的时间开展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并能顺利完成学业。
3.3.3 导师研究领域的扩展
学院每年都从工业工程教研室选派教师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和天津大学等重点高校做高级访问者、学术交流或深造,扩大研究领域。另外,鼓励导师在其他学科期刊上发表文章或参与其他学科的项目研究,并认可其成果。
3.4 学位授予制度的改革
3.4.1 学术成果的评价
学院要求工业工程研究生在毕业之前在核心期刊上发表2篇论文,并且在研究生奖学金评定中学术论文也起很重要的作用。以往,毕业核心论文要求毕业学生为第一作者或导师为第一作者、学生为第二作者,研究生奖学金评定过程中按等级顺序对不同等级的作者实行奖励。这种硬性规定不利于工业工程研究生跨学科合作的积极性。为此,学院规定在经过核实后,对跨学科合作的项目或论文的参与者实行相同的奖励。
3.4.2学术论文的评审
在工业工程研究生毕业论文评审和答辩过程中,论文评审团和答辩团由具有机械、管理和计算机背景的导师组成,保证从多学科角度对工业工程研究生毕业论文进行评定,保证学位论文评审和答辩质量。
通过运用优化模型对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工业工程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改进后,该学科的研究生质量得到明显的提高,具体表现在:①以前只在少数期刊和单一领域发表论文,现在能在其他相关领域发表论文。②学位论文选题有了很大的改变,从单一学科的选题转变为多学科结合的选题。如“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物流中心选址模型仿真”就是结合数学建模、物流工程和计算机仿真学科来选题的。
4结束语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学科发展出现了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新态势。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已成为产生新兴交叉学科和传统学科产生新的学科生长点,向更高层次发展的主要途径。本文通过建立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的优化模型并介绍其在具体高校的应用,希望能为我国高校的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提供一定的参考。
主要参考文献
[1]刘冬.英美部分高校交叉学科建设研究及借鉴[D] .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8:3-5.
[2]高虹,孙炘,等. 对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的思考[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2(4):12-15.
[3]卢明. 论以学科交叉推进大学科研和学科建设工作[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9):141-143.
[4] 王则温,张君,等. 跨学科培养博士生促进学科交叉的探讨[J]. 中国高教研究, 2003(8):39-47.
[5] 卢建飞,吴太山,等. 基于交叉学科的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研究[J]. 中国高教研究, 2006(1):46-48.
[6]Garry D Brewer. The Challenge of Interdisciplinary[J].Policy Sciences, 1999,32(4): 327-337.
[7]Carolyn Haynes. Innovations in Interdisciplinary Teaching[M]. Westport:Greenwood Press,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