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使用SPSS统计软件对江苏大学财经学院2009级财政、金融专业三个自然班国际经济学成绩进行方差分析,了解不同生源地、不同专业、不同性别学生对该课程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改革建议。
【关键词】国际经济学;方差分析;教学改革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变得愈加紧密。国际经济学这门课程也越来越受到各高校和学生的关注和重视。国际经济学课程是经济学专业的核心和基础课程,该课程学习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后续课程的学习,所以,深入了解学生对该课程知识的掌握情况便显得十分重要。除了在教学期间与学生进行课内、课间和课后的交流,对最终考试成绩进行分析,还可以从中获取有用信息,从而为以后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此,本文对同一教学班的财政、金融专业三个自然班学生的国际经济学的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分析,分析不同生源地、不同专业、不同性别的学生的成绩差异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改革建议,从而不断提升教学效果。
一、国际经济学成绩的描述性分析
SPSS软件是世界知名软件,其数据统计分析的功能十分强大。利用SPSS的Custom Table模块,对财政、金融三个自然班的国际经济学成绩进行自定义统计分析,具体结果如下:
1.总体情况。财政0901、金融0901与金融0902班三个班总人数为95人。国际经济学平均成绩为76.96,最高为92分,最低8分。
2.按班级分组情况。从国际经济学的平均成绩来看,金融0901班成绩最高,金融0902班成绩次之,财政0901班最低,分别为81.25、77.90、71.75。国际经济学最高分在金融0901班和金融0902班,为92分,最低分在财政0901班,为8分。
3.按学生来源地(省)分组情况。江苏大学的学生主要来自江苏省,也有来自其他省(直辖市)。对全部95名学生按来源地分组,江苏省省内学生共72人,其国际经济学的平均分为77.43,最高为92分,最低为8分;江苏省外学生共23人,其国际经济学的平均分为75.48,最高为91分,最低为27分。
4.按性别分组情况。三个自然班男生共30人,国际经济学的平均成绩为67.33分,最高为92分,最低为8分;女生共65人,平均成绩为81.40分,最高为 92分,最低为45分。
二、国际经济学成绩的三因素方差分析
为进一步分析国际经济学在班级、生源地、性别之间的差异性,采用三因素方差分析。方差分析实质上是研究自变量(因素)与因变量(随机变量)的相关关系,但它只是要求辨明某个因素对因变量是不是有显著性的影响。为此,我们将以班级、生源地、性别为自变量,研究这些变量对学习成绩(因变量)的影响。方差分析模型有三个前提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条件是被检验的各总体都服从正态分布。我们使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画图分析,发现三个班的成绩(无论是按班级、生源地还是按性别分组)基本上呈正态分析。我们使用软件中的General Linear Model中的Univariate模块,对班级、生源地、性别进行方差分析。由于分析中发现三个因素的交互作用无统计意义,为使模型更为简洁使用,在模型中将其去除。最终国际经济学成绩的方差分析结果如表1、表2所示。由表1可以看出,对班级和性别因素效应进行检验,P值均小于0.01,存在统计学意义。而对生源地因素效应进行检验,P值为0.744,不存在统计学意义。表2进一步对班级差异进行统计分析,发现金融0902班与财政0901存在统计学差异,而金融0902班与金融0901班无统计学差异。因此,国际经济学考试成绩在班级之间、性别之间存在差异,而生源地不同的学生成绩差异不明显。
三、国际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对策建议
国际经济学课程具有理论深奥、图形复杂、数学模型多等特点,学生普遍觉得该课程比较难学,为提升国际经济学的教学效果,主要应做好以下几点:
1.重视国际经济学的课前准备。作为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经济学理论性强,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高等数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基础以及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由于学生的学习基础各不相同,在开始进行国际经济学授课前,必须把课程中涉及并用到的重要知识点和分析工具加以简要回顾,诸如机会成本、无差异曲线、生产可能性曲线、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等。对这些重要知识点的复习和准备可以帮助理解国际经济学课程的相关内容,减少学习过程中的困惑,提高学习效率。
2.多媒体手段和传统手段相结合。多媒体教学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提供较多的信息,将复杂的图形以动画的方式展示给学生,既便于理解,又可以节省时间。通过多媒体可以将教材内容进行整理、归类,对相关知识点进行比较分析。此外,将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发挥各自的优势,可以将那些需要提供详细过程的重点、难点内容解释得更清楚。
3.尝试多元化教学方法,理论联系实际,因材施教。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采用启发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可以尝试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图,这样既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又可以加深印象。另外,可以尝试案例教学、讨论教学、实验教学。针对现实中的实际经济问题,如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贸易双方及世界格局的影响问题,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进行独立思考,培养学生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世界经济问题。此外,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应该根据他们的知识结构、兴趣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最后,应根据男女生的特点,分类指导。女生记忆力强而逻辑思维能力较差,应该多分析图形,并强调图形中的逻辑关系;男生逻辑思维能力较强而不愿记忆,应让他们多进行联想记忆,既增强记忆效果,又增加趣味性。
4.开通教师博客和BBS论坛。当今的时代是网络的时代,年轻的大学生更是处处依赖网络。因此,应该充分利用博客和论坛等重要的交流平台,在教学中进行交流和协作,在课后解答学生疑难问题、倾听学生对教学的意见。此外,还可以和其他老师进行互动,开展教研活动。
参考文献:
[l]崔艳娟,徐晓飞.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国际经济学教学改革调查研究[J].黑龙江教育,2010(07):75-76.
[2]郭惠君,李思霖.關于国际经济学教学方法的思考[J].科技信息,2010(21):173-174.
[3]王峰.国际经济学课程双语教学互动模式探析[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0(07):103-106.
[4]刘洁,陈海波.宏观经济学成绩的统计分析与教改对策研究[J].成功(教育),2008(05):17-18.
[5]刘晓琴.网络环境下的医学高职人文教学[J].教育与职业,2011(08):191-192.
【关键词】国际经济学;方差分析;教学改革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变得愈加紧密。国际经济学这门课程也越来越受到各高校和学生的关注和重视。国际经济学课程是经济学专业的核心和基础课程,该课程学习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后续课程的学习,所以,深入了解学生对该课程知识的掌握情况便显得十分重要。除了在教学期间与学生进行课内、课间和课后的交流,对最终考试成绩进行分析,还可以从中获取有用信息,从而为以后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此,本文对同一教学班的财政、金融专业三个自然班学生的国际经济学的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分析,分析不同生源地、不同专业、不同性别的学生的成绩差异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改革建议,从而不断提升教学效果。
一、国际经济学成绩的描述性分析
SPSS软件是世界知名软件,其数据统计分析的功能十分强大。利用SPSS的Custom Table模块,对财政、金融三个自然班的国际经济学成绩进行自定义统计分析,具体结果如下:
1.总体情况。财政0901、金融0901与金融0902班三个班总人数为95人。国际经济学平均成绩为76.96,最高为92分,最低8分。
2.按班级分组情况。从国际经济学的平均成绩来看,金融0901班成绩最高,金融0902班成绩次之,财政0901班最低,分别为81.25、77.90、71.75。国际经济学最高分在金融0901班和金融0902班,为92分,最低分在财政0901班,为8分。
3.按学生来源地(省)分组情况。江苏大学的学生主要来自江苏省,也有来自其他省(直辖市)。对全部95名学生按来源地分组,江苏省省内学生共72人,其国际经济学的平均分为77.43,最高为92分,最低为8分;江苏省外学生共23人,其国际经济学的平均分为75.48,最高为91分,最低为27分。
4.按性别分组情况。三个自然班男生共30人,国际经济学的平均成绩为67.33分,最高为92分,最低为8分;女生共65人,平均成绩为81.40分,最高为 92分,最低为45分。
二、国际经济学成绩的三因素方差分析
为进一步分析国际经济学在班级、生源地、性别之间的差异性,采用三因素方差分析。方差分析实质上是研究自变量(因素)与因变量(随机变量)的相关关系,但它只是要求辨明某个因素对因变量是不是有显著性的影响。为此,我们将以班级、生源地、性别为自变量,研究这些变量对学习成绩(因变量)的影响。方差分析模型有三个前提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条件是被检验的各总体都服从正态分布。我们使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画图分析,发现三个班的成绩(无论是按班级、生源地还是按性别分组)基本上呈正态分析。我们使用软件中的General Linear Model中的Univariate模块,对班级、生源地、性别进行方差分析。由于分析中发现三个因素的交互作用无统计意义,为使模型更为简洁使用,在模型中将其去除。最终国际经济学成绩的方差分析结果如表1、表2所示。由表1可以看出,对班级和性别因素效应进行检验,P值均小于0.01,存在统计学意义。而对生源地因素效应进行检验,P值为0.744,不存在统计学意义。表2进一步对班级差异进行统计分析,发现金融0902班与财政0901存在统计学差异,而金融0902班与金融0901班无统计学差异。因此,国际经济学考试成绩在班级之间、性别之间存在差异,而生源地不同的学生成绩差异不明显。
三、国际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对策建议
国际经济学课程具有理论深奥、图形复杂、数学模型多等特点,学生普遍觉得该课程比较难学,为提升国际经济学的教学效果,主要应做好以下几点:
1.重视国际经济学的课前准备。作为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经济学理论性强,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高等数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基础以及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由于学生的学习基础各不相同,在开始进行国际经济学授课前,必须把课程中涉及并用到的重要知识点和分析工具加以简要回顾,诸如机会成本、无差异曲线、生产可能性曲线、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等。对这些重要知识点的复习和准备可以帮助理解国际经济学课程的相关内容,减少学习过程中的困惑,提高学习效率。
2.多媒体手段和传统手段相结合。多媒体教学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提供较多的信息,将复杂的图形以动画的方式展示给学生,既便于理解,又可以节省时间。通过多媒体可以将教材内容进行整理、归类,对相关知识点进行比较分析。此外,将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发挥各自的优势,可以将那些需要提供详细过程的重点、难点内容解释得更清楚。
3.尝试多元化教学方法,理论联系实际,因材施教。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采用启发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可以尝试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图,这样既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又可以加深印象。另外,可以尝试案例教学、讨论教学、实验教学。针对现实中的实际经济问题,如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贸易双方及世界格局的影响问题,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进行独立思考,培养学生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世界经济问题。此外,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应该根据他们的知识结构、兴趣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最后,应根据男女生的特点,分类指导。女生记忆力强而逻辑思维能力较差,应该多分析图形,并强调图形中的逻辑关系;男生逻辑思维能力较强而不愿记忆,应让他们多进行联想记忆,既增强记忆效果,又增加趣味性。
4.开通教师博客和BBS论坛。当今的时代是网络的时代,年轻的大学生更是处处依赖网络。因此,应该充分利用博客和论坛等重要的交流平台,在教学中进行交流和协作,在课后解答学生疑难问题、倾听学生对教学的意见。此外,还可以和其他老师进行互动,开展教研活动。
参考文献:
[l]崔艳娟,徐晓飞.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国际经济学教学改革调查研究[J].黑龙江教育,2010(07):75-76.
[2]郭惠君,李思霖.關于国际经济学教学方法的思考[J].科技信息,2010(21):173-174.
[3]王峰.国际经济学课程双语教学互动模式探析[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0(07):103-106.
[4]刘洁,陈海波.宏观经济学成绩的统计分析与教改对策研究[J].成功(教育),2008(05):17-18.
[5]刘晓琴.网络环境下的医学高职人文教学[J].教育与职业,2011(08):191-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