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之间的暴力行为是我国一直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而且近期频率增多、强度加重,对初中生的身心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究其原因主要是社会上暴力文化的影响、缺失和错误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不到位和学生自我辨别能力差。因此,学校要针对当今社会发展的大环境,处理好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的关系,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切实实现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初中生;暴力行为;相应措施
中学生暴力行为,是指中学生违反纪律道德规范或国家法令所实施的各种类型的暴力行为,可分为一般暴力行为和暴力犯罪行为。最近几年,媒体报道中学生校园暴力事件屡见不鲜,面对这样触目惊心的一幕幕,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禁自问:当今的中学生到底是怎么了?为什么如此崇尚暴力?如何恢复我们校园的宁静与和谐?
下面我们从四个方面简单分析初中生校园暴力行为产生的原因。
初中生的暴力倾向是受到了社会暴力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形成的。在当今的商品社会中,暴力文化越来越冲刺着当下人们的浮躁的心,尤其以初中生为主要群体的青少年更是暴力文化商品的主要消费者,影视、音像制品、电子游戏里暴力情节对青少年的心理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对于价值观形成期的初中生来说,暴力文化很有可能一步一步地扭曲了初中生的价值观,因此,可以说暴力文化是校园暴力的催化剂。
缺失和错误的家庭教育导致孩子暴力性格的形成。家庭治疗师海灵格说过:“孩子是没有错的,错的只是父母”。当代物质生活条件优越,父母对孩子有求必应,可一些家长的教育方式存在问题,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有的家长固执暴躁的性格无形中滋生了孩子用暴力解决问题的性格倾向;有的家长经常忙于事业,几乎没有时间与孩子进行沟通和交流,不能及时地了解孩子的心理变化,对孩子出现不良思想不能及早发现并加以控制;家庭暴力是造成校园暴力的直接根源,喜欢用暴力惩罚子女的家长,他们的孩子最易产生攻击行为。家长管教方法过于严厉或家庭气氛紧张等家庭状况都会对孩子的健全人格的养成产生消极影响,如此一来,孩子很容易形成一种“攻击性人格”。为此他们往往通过暴力行为来寻求自己的存在感。
学校道德教育的不到位是校园暴力的主要根源之一。从某种程度上讲,校园暴力是学校道德教育的一面镜子。然而很多学校一味追求升学率,老师一味追求考试成绩,在应试教育面前,道德教育只能为升学、分数让路,无形中就被被冷落或忽略掉了。学生道德观念模糊,暴力倾向得不到及时的纠正和制止,甚至会愈演愈烈,由此校园暴力事件就很难避免了。另外,学校对学生校园暴力行为往往采用不当的处理方式来替代心理健康教育:如打骂、惩罚、特别是以暴制暴的处理方式都会滋生初中生的暴力倾向。
学生自我辨别能力差,是非观念不清也是导致初中生暴力行为的原因之一。一些初中生分不清善恶丑、黑与白,他们中有的认为同学友谊就是哥儿们义气;有的认为学雷锋、助人为乐就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有的认为勇敢就是斗殴、干危险的事等等。这些错误的思想意识常会导致校园暴力行为的发生。
面对频发的初中生校园暴力事件,社会各界应该积极采取有效措施。
学校是校园暴力的主要受害者,但同时也是防止校园暴力的主要力量。学校有必要设立心理咨询与辅导室,聘请心理专业教师,给予学生相应的心理疏导,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学校应制定校园暴力发生的应急预案;设立正规严格的学校安全保卫部门;安装摄像头等。更重要的是加强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创造和谐的校园氛围。
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应该从自身做起,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法律意识,以身作则。作为一个教师,言行举止是最容易被学生效仿的,所以教师一定要学法懂法守法的同时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发展,真正做到进德修业,为人师表。
作为家长,首先应该为孩子营造一个温馨的家庭氛围,当孩子做好某件事时,不要吝啬对孩子的赞美;当孩子做错某件事时,不应采取打骂的错误教育方法,应耐心地教导,尊重孩子的人格,理解孩子的心理,让孩子自信地成长,快乐地成长。另外,家长也应该认识到自身学习的重要,要提高自身素质,为孩子做良好的榜样。
作为初中生个体,首先应该提高自我修养,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远离暴力文化,远离暴力行为。其次培养个人兴趣爱好,陶冶情操,积极参加各类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感受正能量传递正能量。
总之,希望社会、学校、家长都能够对这些初中生多一些关注、关心和关爱,多一些爱心、细心和耐心,多一些理解、同情和包容,帮助他们最终走出校园暴力的“困境”,还学校一个净土。
关键词:初中生;暴力行为;相应措施
中学生暴力行为,是指中学生违反纪律道德规范或国家法令所实施的各种类型的暴力行为,可分为一般暴力行为和暴力犯罪行为。最近几年,媒体报道中学生校园暴力事件屡见不鲜,面对这样触目惊心的一幕幕,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禁自问:当今的中学生到底是怎么了?为什么如此崇尚暴力?如何恢复我们校园的宁静与和谐?
下面我们从四个方面简单分析初中生校园暴力行为产生的原因。
初中生的暴力倾向是受到了社会暴力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形成的。在当今的商品社会中,暴力文化越来越冲刺着当下人们的浮躁的心,尤其以初中生为主要群体的青少年更是暴力文化商品的主要消费者,影视、音像制品、电子游戏里暴力情节对青少年的心理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对于价值观形成期的初中生来说,暴力文化很有可能一步一步地扭曲了初中生的价值观,因此,可以说暴力文化是校园暴力的催化剂。
缺失和错误的家庭教育导致孩子暴力性格的形成。家庭治疗师海灵格说过:“孩子是没有错的,错的只是父母”。当代物质生活条件优越,父母对孩子有求必应,可一些家长的教育方式存在问题,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有的家长固执暴躁的性格无形中滋生了孩子用暴力解决问题的性格倾向;有的家长经常忙于事业,几乎没有时间与孩子进行沟通和交流,不能及时地了解孩子的心理变化,对孩子出现不良思想不能及早发现并加以控制;家庭暴力是造成校园暴力的直接根源,喜欢用暴力惩罚子女的家长,他们的孩子最易产生攻击行为。家长管教方法过于严厉或家庭气氛紧张等家庭状况都会对孩子的健全人格的养成产生消极影响,如此一来,孩子很容易形成一种“攻击性人格”。为此他们往往通过暴力行为来寻求自己的存在感。
学校道德教育的不到位是校园暴力的主要根源之一。从某种程度上讲,校园暴力是学校道德教育的一面镜子。然而很多学校一味追求升学率,老师一味追求考试成绩,在应试教育面前,道德教育只能为升学、分数让路,无形中就被被冷落或忽略掉了。学生道德观念模糊,暴力倾向得不到及时的纠正和制止,甚至会愈演愈烈,由此校园暴力事件就很难避免了。另外,学校对学生校园暴力行为往往采用不当的处理方式来替代心理健康教育:如打骂、惩罚、特别是以暴制暴的处理方式都会滋生初中生的暴力倾向。
学生自我辨别能力差,是非观念不清也是导致初中生暴力行为的原因之一。一些初中生分不清善恶丑、黑与白,他们中有的认为同学友谊就是哥儿们义气;有的认为学雷锋、助人为乐就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有的认为勇敢就是斗殴、干危险的事等等。这些错误的思想意识常会导致校园暴力行为的发生。
面对频发的初中生校园暴力事件,社会各界应该积极采取有效措施。
学校是校园暴力的主要受害者,但同时也是防止校园暴力的主要力量。学校有必要设立心理咨询与辅导室,聘请心理专业教师,给予学生相应的心理疏导,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学校应制定校园暴力发生的应急预案;设立正规严格的学校安全保卫部门;安装摄像头等。更重要的是加强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创造和谐的校园氛围。
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应该从自身做起,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法律意识,以身作则。作为一个教师,言行举止是最容易被学生效仿的,所以教师一定要学法懂法守法的同时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发展,真正做到进德修业,为人师表。
作为家长,首先应该为孩子营造一个温馨的家庭氛围,当孩子做好某件事时,不要吝啬对孩子的赞美;当孩子做错某件事时,不应采取打骂的错误教育方法,应耐心地教导,尊重孩子的人格,理解孩子的心理,让孩子自信地成长,快乐地成长。另外,家长也应该认识到自身学习的重要,要提高自身素质,为孩子做良好的榜样。
作为初中生个体,首先应该提高自我修养,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远离暴力文化,远离暴力行为。其次培养个人兴趣爱好,陶冶情操,积极参加各类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感受正能量传递正能量。
总之,希望社会、学校、家长都能够对这些初中生多一些关注、关心和关爱,多一些爱心、细心和耐心,多一些理解、同情和包容,帮助他们最终走出校园暴力的“困境”,还学校一个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