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独家代理到芸芸众商中的一粟,江湖不再是当年的江湖,极尽低调的捷成集团决意从幕后走到台前。
5月23日上午,西装笔挺的毕少朴走入会议室,比预定的时间晚了10分钟。
这是他在保时捷宣布因选装车轮中央锁止装置缺陷,召回部分中国大陆地区2007~2011款进口911(997)系列轿车一周后,首度接受国内媒体专访。
“我们担心它可能会存在一些问题,而并不是说它已经造成了任何的伤害或者事故。”即便已经脱离了保时捷(中国)董事总经理的任职生涯,却依然享有对其品牌的绝对话语权,这是因为如今的毕少朴又多了两重新的身份:一是捷成集团的董事;二是负责该集团奢侈品业务的主管。
捷成是谁?2011年保时捷进入中国大陆市场十周年,也不知是一时高兴,还是早就胸有成竹,其全球主席兼首席执行官穆伦的一句豪言壮语,让所有人为之哗然:“最晚到2012年,保时捷在中国的销量将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市场!”穆伦的自信除了源于保时捷在中国汽车市场的迅猛增长外,还应该感谢一个为其带来大宗订单的幕后推手——捷成。
人们似乎很容易忽略这样一个事实,代理商才是奢侈品在华逆差鸿沟的主要制造者和受益者。可近年来,深受渠道代理制之殇的豪华车企开始在中国大肆收权,寓意有什么样的开始未必会有什么样的结局。
由独家代理到芸芸众商中的一粟,江湖不再是当年的江湖,极尽低调的捷成集团决意从幕后走到台前。《汽车观察》需要重新审视这家曝光率不高、几乎没有任何噱头可言,但却让西方顶级豪华车品牌与中国新富阶层之间产生奇妙化学反应的代理商。
与时俱“退”
中国是一块免疫世界各地豪车衰退的宝地,但前提是,首先要缩短与中国消费者之间的距离。这一点,捷成让保时捷做到了。
2001年2月15日,捷成首家中国保时捷中心落户北京。当年保时捷在中国全年仅售出27辆;到2004年售出386辆、2006年售出2305辆;再到2011年前4个月保时捷(中国)累计售出7200辆(已接近2009年全年总销量的一半),十年时间,平均每年销量增长40%,捷成为保时捷在中国大陆带来了非常重要的汽车销量,也让那些曾经一度质疑保时捷在华热度降温的传闻不攻自破。
“作为代理商,我们的业务本质决定了我们不是那种会站在大楼上高喊出自己名字和口号的企业,我们的存在就是要帮助客户的品牌进入中国市场,我们的目的就是要让自己所代理的品牌出名。”毕少朴十分地道地向《汽车观察》诠释了代理商与汽车品牌之间的微妙关系。
据了解,捷成与保时捷在大中华区的最早结缘始于1955年,当时保时捷进入香港,捷成便成为其代理商;直到2001年,保时捷才正式进入中国大陆(保时捷是世界三大顶级跑车品牌最早进入内地的一家),捷成就顺其自然地又成为了保时捷在中国大陆的市场开拓伙伴,并在北京建立了第一家保时捷销售中心;最辉煌的时刻是2007年,作为保时捷大中华区独家授权的总代理商,捷成几乎分摊了其在中国大陆百分之百的销量;截至目前,捷成已在大中华区设有七个保时捷中心,分别来自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香港和澳门。
可好景不长,从豪华车巨头纷纷来寻找熟悉中国市场的经销商担当进口车在华总代理,到大规模收权并主动控制渠道建设,“一头独大”的总代理商制宣告终结,捷成经历了一段难熬的日子。
跟捷成有着类似经历的代理商还很多。比如豹路虎汽车贸易(上海)有限公司的正式挂牌,意味着捷豹路虎在中国市场推行了七年之久的进口总经销商代理制度的终结;雷诺汽车在华曾拥有三家总进口商,分别是中汽雷日、北汽众兴以及上汽进出口公司,但后来成立的雷诺北京有限公司则代替他们全全担当起雷诺中国总进口商的职能;大众进口方面专门负责奥迪进口车市场的奥迪(中国),在被取消多年后也于去年得以恢复;斯柯达品牌依靠代理商逐渐在国内站稳脚跟后,斯柯达(中国)公司也正式成立等等。
据一位长期经营进口车业务的行家向《汽车观察》介绍,“在市场表现不是很好的时候,跨国品牌一般会采取总代理商制度,这样一来,总代理商获得的利润就会变得非常可观;但随着市场的逐渐好转,豪华车品牌迟早会收回这部分的权利。”
问题在于,长期以来的角色错位往往会使总代理商与汽车品牌之间的最后“分手”颇为苦涩。记得法拉利在收回代理权时,忿忿不平的代理商上海励俊公司,在位于明天广场的法拉利展厅里,打出了“清仓大拍卖法拉利”的横幅。
虽说据贝恩公司发布的一项针对中国奢侈品市场的调研报告显示,中国消费者对差异化的服务体验极度渴望,收回代理权意味着奢侈品品牌有能力控制服务质量。但收权后的总代理商如何自救?成为奢侈品牌渠道策略的关键环节。
“三个和尚”有水吃
保时捷于2008年收回香港捷成洋行部分代理权后,并没有完全抛弃捷成,而是用一种新的资本方式与捷成进一步合作且共担风险——从单纯的代理变为某种程度上的合作经营。
2010年,保时捷在整个大中华区的销量为1.5万辆,被取消独家代理权后的捷成依然售出5100辆,占保时捷总销量的1/3。另据毕少朴透露给《汽车观察》的消息是,捷成还打算从今年6月份开始扩建北京金港保时捷中心,明年一季度在上海设立第二个保时捷中心。
合作依然进行,可所发生的一切,其实没有那么顺理成章。拜时代所赐,也不完全是。与其他代理商不太一样,捷成在汽车领域没有选择多品牌,而只做保时捷。“坦白地讲,捷成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给第二家豪华汽车品牌做代理。但保时捷在变,捷成也会变。”
底特律的沦陷曾经把汽车业界的头把交椅从通用移到了丰田,而丰田的召回门事件又使大众实现了史上最完美的超车。在这期间,发生了一桩最富戏剧性的收购案——雄心勃勃的保时捷欲收购产量是自己60倍、销售额是自己14倍的大众汽车,却因巨额债务缠身,反被大众收购,成为大众集团旗下继奥迪、大众、西亚特、兰博基尼、大众商用车、宾利、斯柯达、布加迪、斯堪尼亚之后的第十大汽车品牌。
大众收购保时捷后,捷成能否在大众集团旗下除保时捷以外的其他地方寻求合作机会?毕少朴正在认真考虑这种可能性。因为他不得不承认,未来五年捷成集团奢侈品旗下的汽车业务比例会有所下降。“至少这是件好事,意味着捷成所代理的业务会更趋于一种平衡状态,汽车业务有所下降,表示其他业务的比例会有所上升。”
一方面,为了迎合中国汽车制造业日益增长的需求;另一方面,为了满足企业自身的利益发展,总部设在香港的捷成集团陆续在中国大陆建立起以生产汽车配件为主的合资工厂。
2007年3月,捷成与全球平衡系统市场的领导者德国美特(Mitec Automotive AG)公司进行合资,成为国内首家也是唯一一家生产平衡器的外资企业,为在华的高档汽车制造商提供平衡轴配件,预计2011年的产量会由原来的30万件翻番达到60万件。
2011年2月15日,捷成与奥地利合作伙伴唯科(TCG Unitech)成立合资公司——捷成唯科汽车系统(大连)有限公司,成为捷成在大连建立的第二家合资工厂,计划油泵年产量达60万台。
捷成一点点从幕后走到台前,是因为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道理:当所代理的品牌出名后,人们不仅会关注品牌背后的故事,还会带动品牌背后的推手成为若干领域中的佼佼者。
准确地说,捷成所代理的任何一家品牌都要比它自己的名字更响亮。比如与保时捷长达60年的合作,与博世长达50年的合作,与禄来长达30年的合作,与宾得长达20年的合作,以及与大家耳熟能详的卡西欧、毕加索、丽娃、汉斯等众多知名品牌的合作,但这并不足以掩盖其在利润增长上的突破。
现如今,捷成集团2010年总收入已超过80亿元,营业额高达20亿欧元,利润上的成功与该集团旗下多业务经营模式密不可分。
【记者手记】
如果说日本社会第一次为一位外籍经理人倾倒,是从雷诺-日产联席CEO戈恩开始的,那么在中国,这份荣耀自然要归属于毕少朴。
好客的毕少朴送给记者一份见面礼——刻有保时捷LOGO的咖啡杯。《汽车观察》深知这个小小咖啡杯的不平凡寓意,因为毕少朴的中国之行正是从“九杯咖啡”开始的。从1988年第一次与保时捷品牌的结缘;到1991年正式成为保时捷的一名员工;再到先后担任保时捷旗下零售集团总经理、保时捷中东地区市场董事总经理、保时捷南非及印度市场总负责人,毕少朴在保时捷的日子算是过得顺风顺水,直到第一次听说大中华区正在寻觅一位总经理人选时,好奇与诱惑打破了他原有的平静。
正式就职保时捷(中国)董事总经理的前一天,一身休闲打扮的毕少朴在离公司不远处的外滩威斯汀酒店,邀请了他即将领导的八位高管人员一起喝咖啡,成为其在保时捷(中国)团队面前的第一次亮相。毕少朴对《汽车观察》回忆着:“当时他们问我能不能来中国工作?因为那里需要有对奢侈品和汽车行业更为熟悉的人去助他们一臂之力。我愿意到中国去,愿意为保时捷效力!”
毕少朴第一次来中国并加盟上海捷成公司担任总经理时是在2005年,在他的要求下,保时捷参加了上海车展,这是保时捷第一次在中国参加的车展。“我还记得当时里三层外三层围着很多观众,这场面至今都忘不了。”五年前,毕少朴觉得中国人买奢侈品就是为了买品牌,并不看重品牌的历史渊源,“人人都有,所以自己也要有。”五年后,毕少朴再看中国奢侈品消费市场,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方面,中国富人的消费能力正快速上升;另一方面,他们对奢侈品的态度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已经逐渐向拥有丰富知识与鉴赏力的层级转变,他们会在不同的品牌之间做比较,不仅仅是看重这个品牌的知名度,还关注这个品牌所能彰显的内涵。”
2008年毕少朴晋升为捷成集团董事,全全负责集团旗下奢侈品代理业务。“中国奢侈品消费者与国外相比,最大的不同体现在年龄上。这并不奇怪,因为中国经济是在比较短的时间里快速发展起来的,中国政府鼓励年轻人创业,所以会有一批人在比较短的时间先富起来,但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的日趋成熟,这种年龄差距会逐渐缩小。”据《2009中国奢侈品报告》调查显示,中国奢侈品消费总额已占全球的25%,达到86亿美元,并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仅次于日本的全球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目前已有80%的世界知名奢侈品品牌进入中国市场。在毕少朴看来,能在中国这样一个快速变化和发展的国家里,成为其中的一个观察者,看着中国人怎么去解决新出现的问题,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经历。
采访结束后,记者安排毕少朴在位于北京东长安街保时捷店内进行拍照,这时的他正摆出一副标准的模特姿态,左手插入裤袋,右手斜搭在展车上 ,有人称赞他是经过专业培训的。毕少朴听到后幽默地笑了,并不失时机地流露出自己对于中国的感悟:中国人非常团结,每个人都朝着同一个目标在奋斗,以至于中国无论是在贸易、经济发展还是在吸引外资上,其增长速度都是非常惊人的。
5月23日上午,西装笔挺的毕少朴走入会议室,比预定的时间晚了10分钟。
这是他在保时捷宣布因选装车轮中央锁止装置缺陷,召回部分中国大陆地区2007~2011款进口911(997)系列轿车一周后,首度接受国内媒体专访。
“我们担心它可能会存在一些问题,而并不是说它已经造成了任何的伤害或者事故。”即便已经脱离了保时捷(中国)董事总经理的任职生涯,却依然享有对其品牌的绝对话语权,这是因为如今的毕少朴又多了两重新的身份:一是捷成集团的董事;二是负责该集团奢侈品业务的主管。
捷成是谁?2011年保时捷进入中国大陆市场十周年,也不知是一时高兴,还是早就胸有成竹,其全球主席兼首席执行官穆伦的一句豪言壮语,让所有人为之哗然:“最晚到2012年,保时捷在中国的销量将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市场!”穆伦的自信除了源于保时捷在中国汽车市场的迅猛增长外,还应该感谢一个为其带来大宗订单的幕后推手——捷成。
人们似乎很容易忽略这样一个事实,代理商才是奢侈品在华逆差鸿沟的主要制造者和受益者。可近年来,深受渠道代理制之殇的豪华车企开始在中国大肆收权,寓意有什么样的开始未必会有什么样的结局。
由独家代理到芸芸众商中的一粟,江湖不再是当年的江湖,极尽低调的捷成集团决意从幕后走到台前。《汽车观察》需要重新审视这家曝光率不高、几乎没有任何噱头可言,但却让西方顶级豪华车品牌与中国新富阶层之间产生奇妙化学反应的代理商。
与时俱“退”
中国是一块免疫世界各地豪车衰退的宝地,但前提是,首先要缩短与中国消费者之间的距离。这一点,捷成让保时捷做到了。
2001年2月15日,捷成首家中国保时捷中心落户北京。当年保时捷在中国全年仅售出27辆;到2004年售出386辆、2006年售出2305辆;再到2011年前4个月保时捷(中国)累计售出7200辆(已接近2009年全年总销量的一半),十年时间,平均每年销量增长40%,捷成为保时捷在中国大陆带来了非常重要的汽车销量,也让那些曾经一度质疑保时捷在华热度降温的传闻不攻自破。
“作为代理商,我们的业务本质决定了我们不是那种会站在大楼上高喊出自己名字和口号的企业,我们的存在就是要帮助客户的品牌进入中国市场,我们的目的就是要让自己所代理的品牌出名。”毕少朴十分地道地向《汽车观察》诠释了代理商与汽车品牌之间的微妙关系。
据了解,捷成与保时捷在大中华区的最早结缘始于1955年,当时保时捷进入香港,捷成便成为其代理商;直到2001年,保时捷才正式进入中国大陆(保时捷是世界三大顶级跑车品牌最早进入内地的一家),捷成就顺其自然地又成为了保时捷在中国大陆的市场开拓伙伴,并在北京建立了第一家保时捷销售中心;最辉煌的时刻是2007年,作为保时捷大中华区独家授权的总代理商,捷成几乎分摊了其在中国大陆百分之百的销量;截至目前,捷成已在大中华区设有七个保时捷中心,分别来自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香港和澳门。
可好景不长,从豪华车巨头纷纷来寻找熟悉中国市场的经销商担当进口车在华总代理,到大规模收权并主动控制渠道建设,“一头独大”的总代理商制宣告终结,捷成经历了一段难熬的日子。
跟捷成有着类似经历的代理商还很多。比如豹路虎汽车贸易(上海)有限公司的正式挂牌,意味着捷豹路虎在中国市场推行了七年之久的进口总经销商代理制度的终结;雷诺汽车在华曾拥有三家总进口商,分别是中汽雷日、北汽众兴以及上汽进出口公司,但后来成立的雷诺北京有限公司则代替他们全全担当起雷诺中国总进口商的职能;大众进口方面专门负责奥迪进口车市场的奥迪(中国),在被取消多年后也于去年得以恢复;斯柯达品牌依靠代理商逐渐在国内站稳脚跟后,斯柯达(中国)公司也正式成立等等。
据一位长期经营进口车业务的行家向《汽车观察》介绍,“在市场表现不是很好的时候,跨国品牌一般会采取总代理商制度,这样一来,总代理商获得的利润就会变得非常可观;但随着市场的逐渐好转,豪华车品牌迟早会收回这部分的权利。”
问题在于,长期以来的角色错位往往会使总代理商与汽车品牌之间的最后“分手”颇为苦涩。记得法拉利在收回代理权时,忿忿不平的代理商上海励俊公司,在位于明天广场的法拉利展厅里,打出了“清仓大拍卖法拉利”的横幅。
虽说据贝恩公司发布的一项针对中国奢侈品市场的调研报告显示,中国消费者对差异化的服务体验极度渴望,收回代理权意味着奢侈品品牌有能力控制服务质量。但收权后的总代理商如何自救?成为奢侈品牌渠道策略的关键环节。
“三个和尚”有水吃
保时捷于2008年收回香港捷成洋行部分代理权后,并没有完全抛弃捷成,而是用一种新的资本方式与捷成进一步合作且共担风险——从单纯的代理变为某种程度上的合作经营。
2010年,保时捷在整个大中华区的销量为1.5万辆,被取消独家代理权后的捷成依然售出5100辆,占保时捷总销量的1/3。另据毕少朴透露给《汽车观察》的消息是,捷成还打算从今年6月份开始扩建北京金港保时捷中心,明年一季度在上海设立第二个保时捷中心。
合作依然进行,可所发生的一切,其实没有那么顺理成章。拜时代所赐,也不完全是。与其他代理商不太一样,捷成在汽车领域没有选择多品牌,而只做保时捷。“坦白地讲,捷成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给第二家豪华汽车品牌做代理。但保时捷在变,捷成也会变。”
底特律的沦陷曾经把汽车业界的头把交椅从通用移到了丰田,而丰田的召回门事件又使大众实现了史上最完美的超车。在这期间,发生了一桩最富戏剧性的收购案——雄心勃勃的保时捷欲收购产量是自己60倍、销售额是自己14倍的大众汽车,却因巨额债务缠身,反被大众收购,成为大众集团旗下继奥迪、大众、西亚特、兰博基尼、大众商用车、宾利、斯柯达、布加迪、斯堪尼亚之后的第十大汽车品牌。
大众收购保时捷后,捷成能否在大众集团旗下除保时捷以外的其他地方寻求合作机会?毕少朴正在认真考虑这种可能性。因为他不得不承认,未来五年捷成集团奢侈品旗下的汽车业务比例会有所下降。“至少这是件好事,意味着捷成所代理的业务会更趋于一种平衡状态,汽车业务有所下降,表示其他业务的比例会有所上升。”
一方面,为了迎合中国汽车制造业日益增长的需求;另一方面,为了满足企业自身的利益发展,总部设在香港的捷成集团陆续在中国大陆建立起以生产汽车配件为主的合资工厂。
2007年3月,捷成与全球平衡系统市场的领导者德国美特(Mitec Automotive AG)公司进行合资,成为国内首家也是唯一一家生产平衡器的外资企业,为在华的高档汽车制造商提供平衡轴配件,预计2011年的产量会由原来的30万件翻番达到60万件。
2011年2月15日,捷成与奥地利合作伙伴唯科(TCG Unitech)成立合资公司——捷成唯科汽车系统(大连)有限公司,成为捷成在大连建立的第二家合资工厂,计划油泵年产量达60万台。
捷成一点点从幕后走到台前,是因为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道理:当所代理的品牌出名后,人们不仅会关注品牌背后的故事,还会带动品牌背后的推手成为若干领域中的佼佼者。
准确地说,捷成所代理的任何一家品牌都要比它自己的名字更响亮。比如与保时捷长达60年的合作,与博世长达50年的合作,与禄来长达30年的合作,与宾得长达20年的合作,以及与大家耳熟能详的卡西欧、毕加索、丽娃、汉斯等众多知名品牌的合作,但这并不足以掩盖其在利润增长上的突破。
现如今,捷成集团2010年总收入已超过80亿元,营业额高达20亿欧元,利润上的成功与该集团旗下多业务经营模式密不可分。
【记者手记】
如果说日本社会第一次为一位外籍经理人倾倒,是从雷诺-日产联席CEO戈恩开始的,那么在中国,这份荣耀自然要归属于毕少朴。
好客的毕少朴送给记者一份见面礼——刻有保时捷LOGO的咖啡杯。《汽车观察》深知这个小小咖啡杯的不平凡寓意,因为毕少朴的中国之行正是从“九杯咖啡”开始的。从1988年第一次与保时捷品牌的结缘;到1991年正式成为保时捷的一名员工;再到先后担任保时捷旗下零售集团总经理、保时捷中东地区市场董事总经理、保时捷南非及印度市场总负责人,毕少朴在保时捷的日子算是过得顺风顺水,直到第一次听说大中华区正在寻觅一位总经理人选时,好奇与诱惑打破了他原有的平静。
正式就职保时捷(中国)董事总经理的前一天,一身休闲打扮的毕少朴在离公司不远处的外滩威斯汀酒店,邀请了他即将领导的八位高管人员一起喝咖啡,成为其在保时捷(中国)团队面前的第一次亮相。毕少朴对《汽车观察》回忆着:“当时他们问我能不能来中国工作?因为那里需要有对奢侈品和汽车行业更为熟悉的人去助他们一臂之力。我愿意到中国去,愿意为保时捷效力!”
毕少朴第一次来中国并加盟上海捷成公司担任总经理时是在2005年,在他的要求下,保时捷参加了上海车展,这是保时捷第一次在中国参加的车展。“我还记得当时里三层外三层围着很多观众,这场面至今都忘不了。”五年前,毕少朴觉得中国人买奢侈品就是为了买品牌,并不看重品牌的历史渊源,“人人都有,所以自己也要有。”五年后,毕少朴再看中国奢侈品消费市场,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方面,中国富人的消费能力正快速上升;另一方面,他们对奢侈品的态度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已经逐渐向拥有丰富知识与鉴赏力的层级转变,他们会在不同的品牌之间做比较,不仅仅是看重这个品牌的知名度,还关注这个品牌所能彰显的内涵。”
2008年毕少朴晋升为捷成集团董事,全全负责集团旗下奢侈品代理业务。“中国奢侈品消费者与国外相比,最大的不同体现在年龄上。这并不奇怪,因为中国经济是在比较短的时间里快速发展起来的,中国政府鼓励年轻人创业,所以会有一批人在比较短的时间先富起来,但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的日趋成熟,这种年龄差距会逐渐缩小。”据《2009中国奢侈品报告》调查显示,中国奢侈品消费总额已占全球的25%,达到86亿美元,并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仅次于日本的全球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目前已有80%的世界知名奢侈品品牌进入中国市场。在毕少朴看来,能在中国这样一个快速变化和发展的国家里,成为其中的一个观察者,看着中国人怎么去解决新出现的问题,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经历。
采访结束后,记者安排毕少朴在位于北京东长安街保时捷店内进行拍照,这时的他正摆出一副标准的模特姿态,左手插入裤袋,右手斜搭在展车上 ,有人称赞他是经过专业培训的。毕少朴听到后幽默地笑了,并不失时机地流露出自己对于中国的感悟:中国人非常团结,每个人都朝着同一个目标在奋斗,以至于中国无论是在贸易、经济发展还是在吸引外资上,其增长速度都是非常惊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