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从1929年以来,世界系统性金融危机爆发的频率越来越多,尤其是美国经济危机的爆发给全世界带来了灾难性的影响,因此,人们愈发认识到传统的审慎监管体系早已经无法满足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要求,充分意识到金融部门系统性风险规避和把控的重要性[4]。本文通过对金融系统性风险来源进行简要阐述,并根据风险的出处提出相应的防范和监管策略,以此提高金融部门整体系统性风险把控能力,促进金融市场经济健康、持久发展。
关键词:金融部门;系统性风险;风险来源;风险监管
1.金融系统性风险的来源
由于金融领域涉及的行业、业务较多,其金融部门系统性风险具有整体性、传染性、规模性的特点,因此必须对其系统性风险的来源加以预测、评估和防范。作为金融系统的重要组成部门,商业银行、证券机构、信托等都是系统性风险的重要来源[5],根据金融行业各个部门的自身特点和经营模式,其主要风险来源分为以下5种。
1.1经济周期和政策风险
实体经济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从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国整体经济发展状况,是维系金融系统稳定的核心基础,因此经济周期变化也是导致系统性风险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我国的市场经济中,一方面由“无形”的手——市场进行自我调节,另一方面由“有形”的手——政府宏观调控进行主观的调节,而我国经济受政府主观干预的影响程度相对市场自我调节来讲较大,无论是政府出台的货币政策、行业政策等经济政策,都对实体经济的发展产生着或多或少的影响,从而引起整个金融市场的波动起伏。
1.2利率和货币风险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企业、商业银行等各个金融机构的营业目的都是为了获取一定的收益,因此利率的起伏波动不仅直接影响着企业的投资成本和盈利状况,还撼动着市场上货币供应量的稳定性。而利率和货币作为金融市场中最为核心的经济变量,一旦其起伏范围超过正常数值或金融市场所能承受的范围,那么将会引发大规模、破坏性强、持续时间长的金融体系系统性风险。
1.3金融科技创新风险
伴随着金融科技的迅猛发展,金融行业内部结构产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金融科技对运营方式、体系结构和操作流程等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变革,在给金融行业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对增加了金融风险发生的概率。首先,因客户、企业和银行金融机构三者之间资金实力和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导致信息不对称,增加了市场参与者获取有效信息的难度;其次,金融科技给金融市场带来了巨大的高杠杆效应,既能够让投资者在短时间赚的金钵满盘,又能够让投资者在一夜之间输的倾家荡产。风险与收益呈正比关系,想达到短时间获取高收益的目的,借助金融科技进行高杠杆操作,不仅严重扰乱了金融内部的稳定性和持续性,进而增加了系统性风险发生的概率[6]。
1.4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是诱发系统性风险产生的主要因素。主要体现在国际资本的流动性和证券市场的流动性。第一,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随着跨国公司的发展,各资本实现国际流动,致使其流动速度不断提升,对单个国家的金融稳定性带来冲击;第二,证券市场对流动性具有十分强烈的反应,当市场经济停滞不前或者呈衰退趋势,资本和市场的流动性会同时放缓,从而对外部经济产生溢出效应,如此一来,不仅阻碍了证券市场的经济发展,还加大了系统性风险发生的概率。
1.5信贷融资风险
目前,为解决各类企业尤其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基于前沿的金融科技,一系列的银行金融机构、信托平台、电商融资平台异军突起,其各式各样的融资模式竞相“冒出”“冒出“,从媒介和形式上诞生了众多信贷融资方式,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题。而信贷作为“金融加速器””金融加速器“将会对经济周期波动、资本流动性、产品价格、利润等产生放大效应[1]。当金融市场经济繁荣之时,各主体对经济上升的预期致使对信贷融资的需求增大,从而在投资过程中产生高杠杆效应,进而刺激整个市场的信贷需求,使得借款金额十分紧张。但一旦经济开始呈现下滑的趋势,将从一定程度上打击信贷融资的“势头””势头“,较高的信贷水平将会成为挫伤经济发展的罪魁祸首,因此信贷融资宛如一把“双刃剑””双刃剑“,既可以推动经济加速发展,也可以导致经济衰退,从而提高系统性风险发生的机率,扰乱金融市场秩序。
2.我国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与监管策略
2.1密切实体部门和金融体系的联系,控制金融部门高杠杆率
实体部门的健康、有序运转是金融市场稳定的重要前提,因此必须对金融部门高负债这一实质原因着手。企业负债过多,无法有效偿还债务将会带来诸多恶果,一方面,当企业出现严重的财政赤字时,从很大程度上会降低市场风险抵抗能力,甚至会导致整个企业关门倒闭,造成大量从业人员失业,使得金融市场经济萎靡;另一方面,不良贷款的恶性增长会增加违约概率,严重恶化企业和信贷金融机构的关系,致使银行等金融机构向企业提供信贷服务时,主动为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意愿不强,并对整个市场产生巨大的负外部性。
因此,必须对企业部门尤其房地产部门等加强建立和监控,对其高杠杆率给予高度的重视和警惕,防止因个别行业负外部性过大从而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不仅如此,政府部门的过度负债也不容轻视,尤其是部分地方融资平台其主要的贷款资金都是源自于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潜藏的隐形的债务风险。必须将财政手段和金融手段進行充分的结合,发挥两者的协同效应进而遏制地方政府的冲动投资,从最大程度上减少自身利益的损失,及时、有效的化解地方债务危机,维系金融和经济体的平稳运行。
2.2降低金融机构产品和业务的同质化
多样化和独特性至始至终都是维系金融市场活力的重要源泉。当所有企业和金融机构的战略目标和决策方案都“千篇一律”时,会导致共同风险敞口的形成[2]。基于此种状况下一旦发生外部冲击,加之“羊群效应”的影响,其金融市场的流动性会迅速枯萎,而金融市场也会逐渐走“下坡路”,日益崩溃。因此我国政府应当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给予适当的引导,鼓励各银行机构立足自身经济实力、经营特点从而制定个性化的发展战略目标,并面对不同金融机构实行具有针对性的监管。 2.3加强构建金融监管机构的协调机制
在2018年3月,根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我国将原本的“一行三会”的分业监管模式调整至“一行两会“,将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和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进行合并,形成了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至此,两会相互监督,各司其职,共同发挥着专业化的金融监管优势和作用。但是随着金融一体化、数字化的进一步深化,银行业、保险业和证券业三者的界限将逐渐模糊化,早已经由单一的经营模式朝混合经营模式不断发展,致使现有的监管模式的弊端逐渐暴露,并且早已无法满足现在金融行业的监管需求,其监督方式仍然笨拙和迟钝。为进一步加强三者之间的协调性,应当强化银行、证券和保险三个行业与两会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共享,从而提升金融监管的灵活性和有效性。切实加强中央银行维护金融市场稳定发展和跨部门的职责,建立专门负债对系统性风险辨别和监管的预警部门,并制定有关风险防范措施,逐渐强化审慎监管。
3.结束语
总而言之,与传统的经济市场相比,当今的金融市场对于系统性风险的规避和把控具有一定的防御能力。通过采取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减少经济损失,促进金融市场健康、持久发展。当然,就目前我国金融体系发展态势来看,其金融体系的发展目标和趋势较为模糊,应当不断加强金融体系和监管体制的升级和改革,健全金融安全保护措施,充分发挥市场自我调节和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有效规避金融部门系统性风险,不断推向我国金融市场走向成熟[3]。
参考文献:
[1]宋凌峰.金融部门系统性风险监管的若干思考[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2(04):443-446.
[2]李紅权,杜晓薇."金融系统性风险与金融监管变革."经济体制改革 .(2015):154-159.
[3]范小云."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监管策略."改革.(2017):
50-53.
[4]金珊珊.中国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度量[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28(002):100-100.
[5]王一涵."金融系统性风险来源与监管."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7).
[6]赖娟.我国金融系统性风险及其防范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
关键词:金融部门;系统性风险;风险来源;风险监管
1.金融系统性风险的来源
由于金融领域涉及的行业、业务较多,其金融部门系统性风险具有整体性、传染性、规模性的特点,因此必须对其系统性风险的来源加以预测、评估和防范。作为金融系统的重要组成部门,商业银行、证券机构、信托等都是系统性风险的重要来源[5],根据金融行业各个部门的自身特点和经营模式,其主要风险来源分为以下5种。
1.1经济周期和政策风险
实体经济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从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国整体经济发展状况,是维系金融系统稳定的核心基础,因此经济周期变化也是导致系统性风险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我国的市场经济中,一方面由“无形”的手——市场进行自我调节,另一方面由“有形”的手——政府宏观调控进行主观的调节,而我国经济受政府主观干预的影响程度相对市场自我调节来讲较大,无论是政府出台的货币政策、行业政策等经济政策,都对实体经济的发展产生着或多或少的影响,从而引起整个金融市场的波动起伏。
1.2利率和货币风险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企业、商业银行等各个金融机构的营业目的都是为了获取一定的收益,因此利率的起伏波动不仅直接影响着企业的投资成本和盈利状况,还撼动着市场上货币供应量的稳定性。而利率和货币作为金融市场中最为核心的经济变量,一旦其起伏范围超过正常数值或金融市场所能承受的范围,那么将会引发大规模、破坏性强、持续时间长的金融体系系统性风险。
1.3金融科技创新风险
伴随着金融科技的迅猛发展,金融行业内部结构产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金融科技对运营方式、体系结构和操作流程等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变革,在给金融行业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对增加了金融风险发生的概率。首先,因客户、企业和银行金融机构三者之间资金实力和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导致信息不对称,增加了市场参与者获取有效信息的难度;其次,金融科技给金融市场带来了巨大的高杠杆效应,既能够让投资者在短时间赚的金钵满盘,又能够让投资者在一夜之间输的倾家荡产。风险与收益呈正比关系,想达到短时间获取高收益的目的,借助金融科技进行高杠杆操作,不仅严重扰乱了金融内部的稳定性和持续性,进而增加了系统性风险发生的概率[6]。
1.4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是诱发系统性风险产生的主要因素。主要体现在国际资本的流动性和证券市场的流动性。第一,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随着跨国公司的发展,各资本实现国际流动,致使其流动速度不断提升,对单个国家的金融稳定性带来冲击;第二,证券市场对流动性具有十分强烈的反应,当市场经济停滞不前或者呈衰退趋势,资本和市场的流动性会同时放缓,从而对外部经济产生溢出效应,如此一来,不仅阻碍了证券市场的经济发展,还加大了系统性风险发生的概率。
1.5信贷融资风险
目前,为解决各类企业尤其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基于前沿的金融科技,一系列的银行金融机构、信托平台、电商融资平台异军突起,其各式各样的融资模式竞相“冒出”“冒出“,从媒介和形式上诞生了众多信贷融资方式,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题。而信贷作为“金融加速器””金融加速器“将会对经济周期波动、资本流动性、产品价格、利润等产生放大效应[1]。当金融市场经济繁荣之时,各主体对经济上升的预期致使对信贷融资的需求增大,从而在投资过程中产生高杠杆效应,进而刺激整个市场的信贷需求,使得借款金额十分紧张。但一旦经济开始呈现下滑的趋势,将从一定程度上打击信贷融资的“势头””势头“,较高的信贷水平将会成为挫伤经济发展的罪魁祸首,因此信贷融资宛如一把“双刃剑””双刃剑“,既可以推动经济加速发展,也可以导致经济衰退,从而提高系统性风险发生的机率,扰乱金融市场秩序。
2.我国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与监管策略
2.1密切实体部门和金融体系的联系,控制金融部门高杠杆率
实体部门的健康、有序运转是金融市场稳定的重要前提,因此必须对金融部门高负债这一实质原因着手。企业负债过多,无法有效偿还债务将会带来诸多恶果,一方面,当企业出现严重的财政赤字时,从很大程度上会降低市场风险抵抗能力,甚至会导致整个企业关门倒闭,造成大量从业人员失业,使得金融市场经济萎靡;另一方面,不良贷款的恶性增长会增加违约概率,严重恶化企业和信贷金融机构的关系,致使银行等金融机构向企业提供信贷服务时,主动为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意愿不强,并对整个市场产生巨大的负外部性。
因此,必须对企业部门尤其房地产部门等加强建立和监控,对其高杠杆率给予高度的重视和警惕,防止因个别行业负外部性过大从而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不仅如此,政府部门的过度负债也不容轻视,尤其是部分地方融资平台其主要的贷款资金都是源自于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潜藏的隐形的债务风险。必须将财政手段和金融手段進行充分的结合,发挥两者的协同效应进而遏制地方政府的冲动投资,从最大程度上减少自身利益的损失,及时、有效的化解地方债务危机,维系金融和经济体的平稳运行。
2.2降低金融机构产品和业务的同质化
多样化和独特性至始至终都是维系金融市场活力的重要源泉。当所有企业和金融机构的战略目标和决策方案都“千篇一律”时,会导致共同风险敞口的形成[2]。基于此种状况下一旦发生外部冲击,加之“羊群效应”的影响,其金融市场的流动性会迅速枯萎,而金融市场也会逐渐走“下坡路”,日益崩溃。因此我国政府应当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给予适当的引导,鼓励各银行机构立足自身经济实力、经营特点从而制定个性化的发展战略目标,并面对不同金融机构实行具有针对性的监管。 2.3加强构建金融监管机构的协调机制
在2018年3月,根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我国将原本的“一行三会”的分业监管模式调整至“一行两会“,将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和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进行合并,形成了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至此,两会相互监督,各司其职,共同发挥着专业化的金融监管优势和作用。但是随着金融一体化、数字化的进一步深化,银行业、保险业和证券业三者的界限将逐渐模糊化,早已经由单一的经营模式朝混合经营模式不断发展,致使现有的监管模式的弊端逐渐暴露,并且早已无法满足现在金融行业的监管需求,其监督方式仍然笨拙和迟钝。为进一步加强三者之间的协调性,应当强化银行、证券和保险三个行业与两会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共享,从而提升金融监管的灵活性和有效性。切实加强中央银行维护金融市场稳定发展和跨部门的职责,建立专门负债对系统性风险辨别和监管的预警部门,并制定有关风险防范措施,逐渐强化审慎监管。
3.结束语
总而言之,与传统的经济市场相比,当今的金融市场对于系统性风险的规避和把控具有一定的防御能力。通过采取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减少经济损失,促进金融市场健康、持久发展。当然,就目前我国金融体系发展态势来看,其金融体系的发展目标和趋势较为模糊,应当不断加强金融体系和监管体制的升级和改革,健全金融安全保护措施,充分发挥市场自我调节和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有效规避金融部门系统性风险,不断推向我国金融市场走向成熟[3]。
参考文献:
[1]宋凌峰.金融部门系统性风险监管的若干思考[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2(04):443-446.
[2]李紅权,杜晓薇."金融系统性风险与金融监管变革."经济体制改革 .(2015):154-159.
[3]范小云."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监管策略."改革.(2017):
50-53.
[4]金珊珊.中国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度量[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28(002):100-100.
[5]王一涵."金融系统性风险来源与监管."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7).
[6]赖娟.我国金融系统性风险及其防范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