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立学”课堂“问学”策略的优化

来源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lench94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立学”课堂是深度的、有灵魂的。小学数学教学既要在“学”字上下功夫,又要在“立”字上做文章。优化问题策略能有效地建设“立学”课堂。以“问”激“学”、以“问”导“学”、以“问”启“学”,能打造有灵魂、有深度、有品质的“立学”课堂。通过“立”,改变学生“学”的生态、样态,促进学生“学”的真正发生、深度发生。
  关键词 小学数学 “立学”课堂 “问学”策略
  “立学”课堂是一种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课堂。学生的“学”需要教师的“立”,也就是说需要教师的引导、启发、点拨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既要在“学”字上下功夫,又要在“立”字上做文章。“立学”课堂是有深度的、有灵魂的。通过“立”,改变学生“学”的生态、样态,促进学生“学”的真正发生、深度发生[1]。其中,优化“‘问学’策略”,就是建构“立学”课堂的基础。
  一、以“问”激“学”,打造有灵魂的“立学”课堂
  建构“立学”课堂,行动是关键。而行动背后是价值,价值背后是思想、观念。打造有灵魂的“立学”课堂,首先更新观念。以“问”促“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问学”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教师之问,其二是学生之问。以“问”激“学”,“问”是先导、是关键,能引领、催生学生“学”的发生。
  1.我想问——以“问”引学
  建构“立学”课堂,要激发学生的“问学”意识,让学生产生“问”的内在需求,形成我想问的“问学”状态。作为教师,要调动学生“问学”积极性,激发学生“问学”的内驱力。通过学生积极的“问”,让学生触摸到数学知识的本质。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质疑。比如教学“圆的认识”之后,学生会产生一系列问题,诸如在操场上怎样画圆?为什么盖子都做成圆形?怎样测量杯盖的直径?为什么车轴应当装在圆心上?等等。这些问题是学生学习中自主思考、生发的问题,是“真问题”,“真问题”能引发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引导学生深度学习。
  2.我会问——以“问”研学
  建构“立学”课堂,教师不仅要催生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产生问的欲望、问的需求,更要引导学生问,让学生会问、善问。尤其是要引导学生对自我的问题进行引导,渗透、融入问的方法、策略、路径等,让学生问得有质量、问得有效能,让学生问出重点、难点、盲点、疑点等。比如教学“百分数的认识”,学生一开始问出了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有的是数学性的问题,有的是非数学性的问题。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诸多问题进行审视,从而让学生借助问题明晰学习的重点,梳理、提炼出核心、关键问题,诸如百分数的意义是什么?百分数和分数的联系与区别等。这样的问题,能切中数学知识的学科本质,也能切入学生数学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因而有助于学生进行深度研学。
  3.“我能问”——以“问”促学
  建构“立学”课堂,不仅要激发学生的“问学”意识,提升学生的“问学”技能,更要赋予学生“问学”时空。赋予学生的“问学”时空,就是要让学生建立问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感,让学生形成“我能问”的勇气[2],树立“我能问”的信心,让学生于无疑处生疑、设疑等。比如教学“圆柱的侧面积”,教材中是让学生沿着贴在圆柱形物体上的商标纸的高将商标纸剪下来。一位学生公开“唱反调”:老师,能不能将商标纸斜着剪开啊?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发学生对圆柱的侧面积的深度探究,从而让学生认识到,斜着剪开商标纸,商标纸展开图是一个平行四边形。因为长方形属于平行四边形,由此,有学生主动地修正教材结论: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平行四边形。
  二、以“问”导“学”,打造有深度的“立学”课堂
  问题是构建“立学”课堂的载体、媒介。建构“立学”课堂,问题导向是切口、价值引领是灵魂、实践探索是关键。在引导学生“问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发现问题,更要引导学生分析问题。通过学生的“问学”,調适教与学的活动结构、调适教与学的主从关系、调适课堂教学量与质的关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让渡充分的时空,让学生“问学”。通过“问学”,改变传统课堂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高耗低效、负担过重的弊端。“问学”展示了“立学”课堂的品质,展现了“立学”课堂的风采。
  1.提供“问”的角度,搭建“问”的支架
  高品质“问学”需要有发问角度,需要有发问平台。作为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帮助学生搭建“问学”支架,引导学生逐步掌握问的策略。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问学”质量会得到提升,学生接受高难度思维挑战也会成为一种可能。曾经听一位教师教学“分解质因数”这部分内容,为了让学生掌握“互质数”的概念,这位教师归纳了一系列的情况,比如1和任何自然数互质,两个不相同的质数互质,两个连续的奇数互质,两个连续的自然数互质,任何一个奇数和2n互质,等等。这样的一种归类式的教学方法,始终不能让学生从根本上理解互质数的概念,并不能让学生有效地判定两个数是否互质。笔者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互质数的定义上去思考、提问:两个数只有公因数1就是没有公有质因数吗?判定两个数是否互质,我们是否可以分别将这两个数分解质因数,然后看看有没有公有的质因数?这样的“问学”,是一种高品质的“问学”,能助推学生的数学思维飞跃、飞升。
  2.凸显“问”的层次,梳理“问”的脉络
  构建“立学”课堂,要凸显“问”的层次,帮助学生梳理“问”的脉络。在数学学习中,帮助学生梳理“问”的脉络,能让学生挣脱“思维套”,进而让学生数学学习富有层次性。以“问”启“思”,优化学生的思维程序,能让学生的思维伸展、生长。“问学”,要让学生从“被问”走向主动“发问”,从“罗列”走向“逻辑”、从“泛问”走向“精问”、从“授知”走向“赋能”[3]。比如教学“分数乘法应用题”和“分数除法应用题”之后,面对一般性的问题,学生都能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富有层次性的发问:单位“1”的量是什么?单位“1”的量是已知还是未知?题目中的已知的分率和具体数量直接对应吗?当分率和具体数量不直接对应时怎么办?通过这样的自我发问,学生的分数应用题学习变得富有层次性、逻辑性,学生能根据对应思想、转化思想等,借助画线段图等手段自主解决问题。   3.延伸“问”的触角,发散“问”的节点
  构建“立学”课堂,就是要让学生的课堂学习成为一个的旅程。为此,教师在引导学生“问学”的过程中要延伸问的触角。为此,教师要发散学生“问学”的问的节点,诱发学生展开广阔的研学之旅。从这一个问题到那一个问题,从这一个问题到这一类问题,从这一类问题到那一类问题,等等。正是通过延伸学生“问学”的触角,让学生的问与学相互促进、拓展、延伸,从而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具有探索性。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问题的筛选、排序、优化,从而让问题成为环环相扣的问题链、问题群。比如教学“圆的周长”,在引导学生测量圆的周长之后,学生根据课前直观圆的内接正六边形和外切正方形,主动计算周长和直径的比值。在小组交流中,学生发现,每一个成员计算的结果都不同,但都非常接近。由此,学生生发出这样的问题: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商是一个确定的数吗?如果是一个确定的数,为什么计算结果各不相同呢?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商接近哪一个数?等等。这样的发问,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无理数的本质,让学生产生强烈的认识割圆术的兴趣。
  三、以“问”启“学”,打造有品质的“立学”课堂
  “立学”课堂始终以问题作为导向,以问为引擎、学为核心、活动为载体[4]。通过“问学”的实践研究,出观点、出方法、出思想、出模式。
  1.“问学”得“法”,构建“立学”课堂方法体系
  构建“立学”课堂,实施““问学”教学”,其目标就是将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好的发问者。自觉发问、有效发问是学生“问学”得法的重要标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发问,让学生问出质量、问出品质。“问学”,既可以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思考,也可以引导学生从细微之处考量;既可以引导学生横向思考,也可以引导学生纵向思考。“问学”得法,就能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有路可循。比如教学“分数和小数的互化”这一部分内容时,在引导学生将有限小数化成分数之后,有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循环小数能不能化成分数啊?有学生思考片刻后指出:纯循环小数能化成分数,因为有些分数可以化成纯循环小数。有学生发问:无限纯循环小数怎样化成分数啊?无限混循环小数怎样化成分数啊?借助问题,笔者引导学生展开了深度探究,进而开发建构了新的研究主题——“分数与循环小数”,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向纵深处迈进。
  2.“问学”在“实”,构建“立学”课堂支持体系
  “立学”课堂的建构重在教师对学生进行“优问导学”。通过优问导学增强学生数学学习的主动意识,引导学生从开放性、思辨性、趣味性、实践性、挑战性、延伸性等視角评估,从而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建构“立学”课堂的支持体系。比如教学“圆的面积”这部分内容,教材只是引导学生将圆转化成长方形。笔者在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回顾相关平面图形面积推导以及计算公式表达。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猜想。有学生提问:圆是否可以转化成已经学习过的平面图形?转化的时候要注意什么?(面积不变即等积变形)在引导学生操作的过程中,学生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将圆平均分成多少份可以转化成三角形?将圆平均分成多少份可以转化成梯形?等等。在引导学生操作之后,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三角形的底、高分别相当于原来圆的什么?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分别相当于圆的什么?通过“问学”,拓展学生学习深度。
  3.“问学”在“长”,构建“立学”课堂成长体系
  建构“立学”课堂,教师需要统筹安排、精心设计。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各类问题进行整理、分析、比较、归类、甄别等。不仅要在问什么的层面上引导学生,更要在怎样问的层面上助推学生。要站在学生生命成长的视角来引导学生“问学”。通过“问学”,让学生获得丰富多彩的数学智慧的滋养和人文精神的熏陶[5]。通过经历数学学习过程,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数学实践中获得数学智慧的滋养和人文精神的熏陶。比如教学“认识倒数”这一部分内容之后,有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倒数的定义比较特殊,没有用‘是’或者‘叫做’这样的字词,这是为什么呢?针对学生这样的问题,我们引导学生交流、研讨,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倒数表示的是两个数之间的关系,互为倒数的两个数是相互依存、不能单独存在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相机渗透、融入辩证性的教育。这样的一种“问学”,促进了学生数学素养的生长,促进了学生数学生命的成长。
  “立学”课堂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为中心。作为教师,在教学中要调整教学程序,改变学习路径,充分发掘学生数学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等。以“问学”为先导,要求教师要以问导学、以问“立学”、以问延学,让学生因问而学、循问共学、借问展学、自问悟学等。在“问学”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力变得更为强劲,思想情感变得更为丰盈。这样的一种学习,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深度学习。
  参考文献
  [1] 佐伯胖.解读教与学:对教学改革原点的思考[M].长春:长春出版社,2019.
  [2] 陈佑清.建构学习中心课堂——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转型的取向探析[J].教育研究,2014(03):96-105.
  [3] 彭国庆.小学数学学科基础素养分析与培养[J].教学与管理,2019(14):30-33.
  [4] 姚建法.关注数学教材内容的有效解读[J].教学与管理,2019(02):30-32.
  [5] 崔志钰,陈鹏,崔景贵.积极课堂讨论的概念、问题与策略透析[J].教学与管理,2021(07):4-7.
  [责任编辑:陈国庆]
其他文献
摘 要  在当前的课堂学习中,许多学生存在对知识的假性理解现象。这种假性理解普遍存在于各个学科,但在数学学习中尤为明显。本文从数学假性理解的内容、特点等视角对这一现象进行探究,并尝试从多个角度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探讨克服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假性理解出现的对策。  关键词  数学 假性理解 原因 策略  一、正确认识數学假性理解  1.数学假性理解的概念  假性理解指学生在学习新内容的过程中,对新知
摘 要 红色场馆是红色教育的重要载体。红色场馆研学因其延伸时空、行走历史的优势,对充分发挥场馆教育功能、实现红色记忆的代际传递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介绍红色场馆研学的内涵和教育价值,从行走、思辨、实践三个方面探索场馆研学的实践路径,改变教学方式,促进深度学习,有助于培养具备历史视野和使命担当的接班人。  关键词 研学旅行 场馆学习 红色教育 深度学习  红色文化场馆是展示红色文化的主要平台,也是
摘 要 新时代儿童存在心理需要的不满足和物质需要相对满足之间不平衡的矛盾,小学生的同伴选择随之也发生了变化。通过探讨新时代小学生同伴选择的变化,从发展心理学的视角剖析小学生同伴选择的心理发展特点,强调家长、老师认识小学生同伴选择的重要性,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创新提出接纳、赋权、赋能等方式去引导新时代小学生的同伴选择。  关键词 小学教育 积极心理学 同伴选择  发展心理学把年龄或成熟水平相仿的伙伴称
期刊
摘 要 项目化备课是为提升小学教师的课程能力、有效缓解事业发展与师资相对薄弱的矛盾而设立的项目化教研机制,其目的是为教师不断学习、系统提升、有效提高提供促进平台。大团队、全流程、深研究是项目化备课的主要特征。项目化备课实践模式的建构,为小学教研从问题导向走向理性探索提供了有效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 项目化备课 小学教研 项目化  近年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与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要求不相匹配的教师课程
摘 要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内容承载着课程育人的核心使命,要遵循不同学段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规律,进行课程内容体系一体化建设。当前思政课程内容体系建设过程中存在脱离社会现实、忽视学生发展需要、欠缺学段有效衔接等问题。因此,必须从整体规划课程内容体系、提升教师队伍建设水平等角度为大中小学思政课程内容一体化建设提供策略支持,深化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内涵,有效实现思政课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关键词  思想政
摘 要 群文读写是群文阅读的必然发展形态。在课程价值的重构上,群文读写旨在通过“写”的高位导引,弥补群文阅读的实践缺憾,以言语表达的视角修正群文阅读的教学偏差;在教学路径的优化上,群文读写重点从文本选组、教学策略和价值导向等方面提出三大实施主张:通过关联与重构凸显言语意义,通过架构与实施,整合关键路径,通过提炼与导引,提升读写能力。  关键词 小学语文 群文读写 课程价值 教学路径  自群文阅读发
摘 要 学校是劳动教育的实施主体,劳动教育的落地需要学校课程系统的有力推进,小学阶段要创设真实情境,开展以项目化学习为基础的劳动教育,确保校本化、稳定化和常态化实施。为此,江苏省常州市安家小学结合学校传统活动课程,打造“小小创业家”项目,通过“创业、挣钱、做公益”实现劳动教育的课程化,培养学生新型劳动能力,发展并形成新型劳动素养, 内化对新时代劳动价值的体认,学生劳有所获、劳有所乐。  关键词 真
基于地区高铁通勤时间构建空间权重矩阵,采用空间杜宾模型(SDM)和面板门槛模型(PTR)实证检验时空压缩下研发要素流动对区域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高铁开通后,研发要素流动对绿色创新效率的促进作用显著增强,且研发人员流动的直接效应更显著;时空压缩下研发要素流动对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存在地区异质性,东部地区因创新资源集聚程度和能力水平较高,更易从中获益,而西部地区受限于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阶段,其研发要素流动对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偏弱;研发人员流动、财政科技支出、基础设施建设和市场化水平4种调节因素均表现出
摘 要 在小学阶段,“量感”主要是指学生对长度、面积、体积、时间、质量、货币等的感性认识。因而,关注小学生数学量感的形成和习题编制有助于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提升问题解决能力。编制习题是可以从简单图形入手,借助估测活动,渗透思想方法,化抽象为具体,从而了解学生的量感学习水平和存在问题,帮助教师进行总结与反思,以便调整和改进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核心素养 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