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kV配电线路设备线夹防烧改进措施分析

来源 :石油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6kV配电线路运行中,设备线夹故障频发。基于此,本文分析了设备线夹故障原因,从连接点接触不良、松弛性烧坏、接头发热烧坏、连接处损坏等方面进行了探析,并从一体式线夹触头的设计及应用入手,提出了一种6kV配电线路设备线夹防烧改进措施。
  关键词:6kV配电线路;设备线夹;防烧措施
  在6kV配电系统运行中,由于该系统分布广、设备多等原因,存在设备线夹故障率高的问题。由此,笔者探析了该类故障的多发点,并发现故障点多集中于该系统的薄弱环节,即设备线夹连接点。随之,通过调查研究,笔者提出了一种设备线夹防烧改进措施,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1.设备线夹故障原因
  如今,6kV配电线路所采用的设备线夹,多为铜铝过渡类型,使之与铜触头进行连接。然而,此种连接方式,较容易引发接触点面不牢固问题,进而导致电力系统接地、缺相等故障。在电力线路中,隔离开关与导线的连接,是通过设备线夹实现的。同时,在隔离开关静触头与设备线夹之间,两者的连接是通过螺栓实现的。通常情况下,在隔离开关上,设备线夹较容易产生松動情况。如此,相关电力系统,往往会出现缺相及接地事故。在设备线夹与触头之间,探析相应的故障原因,应包括连接点接触不良、松弛性烧坏、接头发热烧坏、连接处损坏等。其一,在设备线夹与隔离开关触头之间,若两者的接触面较小,加之存在铁屑、钻眼过大等问题,就容易引发连接点接触不良故障。其二,在设备线夹与隔离开关触头之间,两者通过铁螺丝连接。由于材料不同,就会产生电位差,发生电腐蚀问题,使接头逐渐氧化,进而引发接头松动问题,最终导致设备线夹烧坏。其三,在电力线路施工及检修中,若存在操作偏差,使接触点出现连接松弛问题,或是未拧紧松动的螺丝,就会增大接触电阻[1]。如此,一旦电流流过接头,就会引发设备线夹发热烧坏问题。其四,无论是线路短路,还是线路过负荷,均会冲击线夹,使连接处出现损坏状况。
  2.6kV配电线路设备线夹防烧改进措施
  2.1一体式线夹触头的设计
  在电力线路中,一旦出现线夹故障,必然导致线路停电,甚至引发线路接地及缺相。探析接地的危害,即是针对三相交流系统而言,将使该系统失去平衡。同时,非接地相电压升高,将导致设备绝缘损伤,甚至烧坏变电所母线电压互感器及用户设备。而缺相,将使设备无法运转,甚至烧毁电机。若情况较为严重,将引发系统崩溃问题。此类事故涉及面广,处理起来比较麻烦,且大量损耗人力物力。例如,在线路检修过程中,需要紧固线夹螺丝,并对损坏的线夹进行更换,使检修工作量不断增大。同时,在线路检修期间,停电时间较长,将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因此,针对隔离开关触头部位,相关人员进行了研制。简而言之,在隔离开关静触头与设备线夹之间,研制出一种一体式线夹触头。如此,隔离开关直接连接导线,切实规避了以上缺陷。探析具体的实施方法,如如1-图4所示。
  2.2一体式线夹触头的应用
  探析一体式线夹触头的应用优点,应在于避免接触不良及松动等问题、消除检修不到位问题、杜绝电腐蚀问题、提高设备绝缘及寿命、节省各类费用、减少检修工作量等。其一,一体式线夹触头,不存在点面接触状况,也不需要螺丝固定。如此,诸多故障原因,如接触不良、松动、接触面积小及电阻大等现象,就得到了有效规避。其二,一体式线夹触头的应用,可有效规避人为因素所导致的故障,如检修不到位问题,得到了有效消除。其三,一体式线夹触头的应用,切实规避了电腐蚀现象的发生,有效杜绝了材料不同的缺陷。其四,一体式线夹触头的应用,对于设备线夹与隔离开关触头而言,改变了两者的连接方式,可有效预防隔离开关的烧毁[2]。同时,设备线夹得到保护,并不容易受到过电压、过负荷电流及短路故障的损坏。如此,由于线夹连接所引发的各类事故,得到有效规避,切实提升了设备的使用寿命,使线路安全运行。其五,一体式线夹触头的应用,有效降低了各类故障的发生概率,减少了事故停电时间,使各类人工及材料费用得到节省。其六,一体式线夹触头的应用,有效减少线路检修工作量,不仅降低了劳动强度,还保证了人身安全。其七,一体式线夹触头的应用,有效降低了事故率及故障率,切实提升了社会经济效益。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6kV配电线路运行中,设备线夹与隔离开关触头的连接,属于一种典型的点面接触,若两者之间存在接触不良、松动等问题,极容易引发电路故障,进而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在本文中,笔者提出了一种6kV配电线路设备线夹防烧改进措施。若能使用此种一体式线夹触头,可切实降低设备线夹故障,并保证电力线路运行安全,实现电力线路平稳供电。
  参考文献:
  [1]韦周宇.10kV配电线路故障排除及处理措施[J/OL].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7(12):267-268.
  [2]刘宽.6kV配电线路常见故障分析及防范对策[J].化工管理,2015(26):213.
其他文献
摘要:高渗透性注水油田至开发中后期,注采平面的矛盾越来越明显,含水情况严重,但是油藏的采出度并不高。利用实验分析结果显示:针对高渗透性注水开发油田的开发后期实施弱凝胶进行调剖,能够使吸水剖面获得改善并实现采收率的全面提升,但采收率的提高幅度受限,在进行调剖后,在表层活性剂系统及聚表二元系统中注入,都能在弱凝胶调剖情况下,促进采收率再次提高10%。比较上述两个系统,表层活性剂系统,可促进非均质油田注
期刊
摘要:石油是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资源之一,是工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所需的重要资源。如何提高油田的采收率也是当前油田开发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石油企业可持续发展道路上面临的最大挑战。石油的形成和开采与石油地质有着直接的关系,只有针对不同的地质,采取相应的开采方案,才能有效的保障采收率。关键词:石油地质;石油形成与开采;关系论述进入21世纪以来,全社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对能源
期刊
摘要:最近几年,随着钻井技术的不断进步,石油天然气开发定向井也在不断的扩大,特别是大位移井、长水平段水平井总数量也在逐渐增长。在这些区块井段使用水力震荡器,可以减少滑动和水平钻进中的托压情况,使机械钻速可以得到提高,降低了钻井事故发生的概率。与此同时,和其它区块有类似的井身结构以及新区快,建议对水力震荡器进行试验,从而为定向井提供一个可以使机械钻速的路径得到提高。  关键词:水力震荡器;定向井;应
期刊
摘要:大牛地气田杭锦旗区块首口密闭取芯井锦112井密闭取芯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技术措施,合理选择了取芯工具、取芯钻头、采用合成基密闭液,通过优化参数,使该井岩心收获率达到100%,为落实落实独贵加汗圈闭盒1段砂体含气特征,建立储层“四性”关系,同时系统开展独贵加汗圈闭盒1段岩心分析,为提交控制储量提供依据。  关键词:密闭取芯;取芯工具;独贵加汗圈闭;  密闭取芯是我国60 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项技术
期刊
摘要:随着海洋能源的不断被开发,海底管道的铺设里程数也在不断增长,而海底管道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将直接对海底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要加强做好海底管道的完整性管理。本文从海底管道管理的現状分析入手,进行了完整性管理技术方法运用的具体探析。  关键词:海底管道;完整性管理;技术方法;  前言:  海底管道的完整性管理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海底生态环境的改变,海底地质灾害的发生等客观因素,或者人为的
期刊
摘要:石油资源在进行开发利用的过程中,需要进行井下作业,而井下作业施工的过程中,会出现一定的污染现象,对油井的环保生产、安全生产非常不利。本文对油田生产过程中,进行井下作业产生的污染現象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具体的防控措施。  关键词:油田生产;井下作业;污染及防控  前言:  在不同的油井进行生产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污染现象也不一样,在当前阶段的防治过程中,都是利用清洁能源的作用,在一定工艺的结合中,
期刊
摘要:违章是生产事故的主要原因,反违章是安全管理中一项很重要的工作,本人从违章与事故的关系入手,分析了事故发生的原因,哪些人容易出现违章,对违章管理提出了具体的控制措施。  关键词:违章管理;违章;事故;违章治理;安全生产  一、违章与事故的关系  现代安全管理理论认为,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存在缺陷的管理及环境是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海因里希安全法则”提出的300∶29∶1法则,就是当
期刊
摘要:为了提高油藏开发效益,整体部署、分步实施,逐步认识油藏对马71断块进行产能恢复。非常规方法,简化工艺流程,更好地控制投资规模,节约成本取得效益。  关键词:见效井;低产井;恢复产能  1 区块地质特征  构造特征:马71断块位于河北省河间县北薛庄地区,构造上处于冀中坳陷饶阳南马庄构造带南端,为一被纵横交错的断层切割而复杂化的逆牵引背斜构造。主要含油层位为下第三系东三段,含油面积1.3km2,
期刊
摘要:紧跟社会经济的发展,能源使用与开采业逐渐繁盛起来,越来越多的需求造成了供给方面的不足。近年来,许多地区都开始建造专属的油气长途输送管道,此种技术历来比较考研施工技术,稍有疏忽便可造成严重后果。本文笔者将就长途运送油气的管道试压技术展开针对性分析,希望可以对众多油气管道的建设提供帮助。  关键词:油气管道;长途输送;试压技术分析  油气能源作为当今社会最主要的能源,在我国的产出与消耗分布十分不
期刊
摘要:孙岗-下二门地区的构造-岩性油藏分布规律复杂,成藏时期存在差异,从而影响了对复杂构造油藏形成和分布规律的深入认识。通过孙岗-下二门地区储集层的流体包裹体分析及其均一溫度的研究,并结合烃源岩的热演化史和储集层的地温史,油气成藏期次及成藏过程的研究,证实孙岗-下二门地区存在2个成藏期,即第一期油气成藏期主要发生在核二时期是形成孙岗-下二门地区油藏的主要成藏期,第二期油气成藏期主要发生在廖庄末新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