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寿屏是专为祝寿而创作,是明清及民国时期的寿品,以工艺精湛、装饰华丽而著称,是一种庄重而高雅的寿辰礼品。本文所介绍的寿屏是字体饱满、气宇轩昂的颜体书法,是非常罕见的何绍基楷书作品。据研究,这套寿屏是由道光十六年(1836年)进士孔继鑅撰文,同年进士何绍基书写,祝贺同年进士韦坦之母余太宜人七十寿辰的礼品。因此,这套寿屏凝聚了三位同年进士的心血,不仅见证了他们的同年之谊,也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尊老敬老的孝道精神。
韦坦(1801—1850年),字竹坪,号恬斋,江苏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人。他出身于古城淮安的一个耕读家庭,自幼在父母教导下,终日不辍,刻苦读书。道光十五年(1835年)举人,十六年进士,官兵部主事,旋晋职方司员外郎,总司事。曾随兵部尚书文庆“视察河赈”,随大学士耆英“治狱绥远”“阅兵浙江”。 其任职锐进,声誉清远,为一代廉吏,颇得道光皇帝的赏识,后因积劳成疾,年五十卒于官。其母余太夫人,一生上侍公婆,下育子女,导和娣姒,抚叔慈姑,旁加耕耘治佃,缫丝织布,终日操劳,至老不息。终使韦氏一家,家业兴隆,诗书继世。特别是道光年间,其子韦坦登科进士,韦墉中举,兄弟二人成为古城淮安的一大盛事,也使山阳韦氏地位升腾,成为丁、韦、何、许四大家之一。至今在淮安区淮城镇小羔皮巷,还保留其主屋,是淮安现存明清民居之一。是时恰逢韦母余太宜人七十寿辰,韦坦就请同在京城的同年进士孔继鑅撰文、何绍基书写,创作了这件作品。
孔继鑅,字宥函,号廓甫,又号又韩、于南、晚闻生。山东曲阜人,直隶大兴籍(今北京)。孔子六十九世孙。因父孔传坤来淮安任南河主簿,故由京迁淮安。孔继鑅生而颖异,四岁知书,能读陶诗。十五为和陶诗,有停云之作,为耆宿所称赏。后师事淮安学者潘德舆,与韦坦相友善,诗词唱和,结伴读书。道光十六年(1836年)与韦坦一起,登科进士,用刑部主事。道光十九年(1839年)因思亲返淮,改官南河同知。咸丰八年(1859年),在江浦与太平军作战中,以身殉职。一生以诗文著称,陆以湉《冷庐杂识》称其“诗才超俊,深以学力,气韵直逼古人”。故韦坦请其拟稿,为母撰写寿赞长诗。
何绍基(1799—1873年),字子贞,号东洲,晚号猿叟,湖南道州(今道县)人。道光十五年(1835年)乡试解元,次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道光十八年(1838年)授翰林院编修,纂修国史。道光十九年(1839年)任福建副主考官。道光二十七年(1848年)拜教习庶吉士。咸丰二年(1852年),出任四川学政,后受谤辞官,创立草堂书院,讲学授徒,先后在济南和长沙书院讲学十余年。晚年主持苏州、扬州书局,著述辑录,教授生徒。是清代著名学者、诗人和书法家。书宗颜真卿,合以《张黑女墓志》等碑版意趣。晚年工篆、隶书,将自己的书法艺术推向巅峰,是晚清著名书法家之一。《清史稿》称其“书法入颜鲁公之室,为世所宝”。《息柯杂著》称其“书专从颜清臣问津,积数十年功力,探源篆隶,入神化境”。故韦坦请其书写这套寿屏。
《韦年伯母余太宜人七十寿赞》楷书屏,共六屏,每屏纵267厘米,横43厘米,纸本。上书寿赞颂词。其题目为“韦年伯母余太宜人七十寿赞”。颂词是四字一句,共六十句。字字珠玑,如歌如诗,洋洋洒洒,情真意切,赞美韦母余太宜人治家有道、教子有方、得龄天永、壹德永章。寿赞内容详实、用典恰当、辞藻华丽、朗朗上口,是清代祝寿诗词中的精美华章。特别是其中的“惟我齐年,母氏康疆”之语,同年之谊,溢于言表,自豪之情,油然而生。这只有相当熟知之人才能写出的文词,从中可见作者不仅和韦坦是同年至友,对寿主韦母余太宜人也相当熟悉。其寿赞曰:“淮水渊挹,淮山肆苍,婺野耀景,壹德永章。惟我齐年,母氏康疆。得龄天永,劳心与长。卧冻峭峨,坐馁怡愉,廉在冻馁,母真丈夫。运环泰否,居贞不渝,园桑熟蚕,浣布如初。有田治佃,俭年贷租,导和娣姒,佐米族姑。乌雏椿芘,亲疴于房,苒弱胜男,养志能详。逮挚榛栗,椎髻鹑裾。翁曰妇谨,姑曰妇劬。纫哺保抱,抚叔以慈。叔长析户,如夫子悲。叔自凉踽,母知其寒。叔遗诸孤,母全其天。夫子垂床,求艾三季,摧彼连理,心与俱然。导师启塾,索奁授餐。门荣五桂,堵无一钱。茂兹淑惠,实长户庭,中男颖竖,枢府腾声。升彼冈阜,游子屏营,鞅掌王室,欢在亲心。金风楚甸,碧月初筵,朋酒轩舞,百鸟管弦。玉华调摄,珠笈霞鲜,懿我寿母,川岳斯年。”落款曰:“奉直大夫刑部主事年愚侄孔继鑅拜撰。文林郎翰林院编修年愚侄何绍基拜书。”由于是晚辈赠送长辈之作,故谦恭慎重,没有钤印。
此屏气势雄伟、结体饱满、骨架开张、横平竖直、严整大方,充分展现了何绍基的颜楷特点。何绍基的楷书,颜书的根底明显易见,而自己的个性又非常突出。他自己曾讲:“余肆书泛滥六朝,仰承庭诘,唯以‘横平竖直’四家为律。”笔画横平竖直,不作斜势,这是篆隶结体的特点,何绍基把它运用在行楷书中,藏巧于拙,这在此屏中有充分体现。从笔墨上讲,此屏是用八尺长宣,上有朱丝方格,用大号羊毫,怀着对年伯母的敬重之情,以晚辈对长辈的谦恭之态,濡墨挥毫,恭敬而书,一丝不苟,毫不懈怠。屏中全是字径盈尺、笔墨厚重的颜体楷书大字,共284字。在行距布白上,此屏由于是在朱丝格内书写,字与字间,行与行间,布局均匀,与圆劲的运笔、平实饱满的结体,达到和谐统一。总的说来,此屏法度严谨、兼取众长、用笔遒健、点线沉着、笔笔入纸、字字精彩、气韵生动,虽是宏幅巨幛,但自始至终,却无飘忽轻佻之弊,足为学者之笔、大家风范,充分反映了他对颜体楷书的继承和创新。郑海藏《书法抉微》评清人学颜体道:“钱南园得其体,伊墨卿得其理,何子贞得其意,翁常熟得其骨,刘石庵得其韵。”此论颇为精辟。何绍基所得的“意”即颜体的深刻内涵。因此,何氏学颜体不是学其形而是学其意,是学其内涵和精髓,其是有清一代最成功的颜体书法家之一。迄今为止何氏楷书虽发现不少,但尚没有出其右的作品。因此,此书是何氏在颜体楷书中的代表作,亦是中国书法艺术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瑰宝,是后人学习研究颜真卿、何绍基书法的经典文本。
这套寿屏上虽没有明确纪年,但从落款中的官职可推知其大致年份。据《光绪清河县志》载,孔继鑅道光十六年(1836年)成进士,用刑部主事。但到道光十九年(1839年),即离京返淮,改官南河同知。据《何绍基年谱》载,道光十八年(1838年),何绍基因散馆成绩一等,授翰林院编修。但到道光十九年(1839年),即离京任福建副主考官。因此,落款中二人官职的交集,即刑部主事和翰林院编修的交集,是道光十八年。也只有这一年,二人才分任上述二职。除此以外,皆和上述二职相违。因此,推测这套寿屏是道光十八年之作,是时二人都在京城,孔氏任刑部主事,何氏任翰林院编修,和落款中的官职正好相符。二人应其同年进士韦坦之邀,一人撰文,一人书法,珠联璧合,共同创作了这件作品。当时何绍基年方三十九岁,正是年富力强精力旺盛的年代,故能写出如此精妙的颜体楷书作品。它诗书并茂,是不可多得的书法珍品,非常珍贵,现由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博物馆收藏。
韦坦(1801—1850年),字竹坪,号恬斋,江苏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人。他出身于古城淮安的一个耕读家庭,自幼在父母教导下,终日不辍,刻苦读书。道光十五年(1835年)举人,十六年进士,官兵部主事,旋晋职方司员外郎,总司事。曾随兵部尚书文庆“视察河赈”,随大学士耆英“治狱绥远”“阅兵浙江”。 其任职锐进,声誉清远,为一代廉吏,颇得道光皇帝的赏识,后因积劳成疾,年五十卒于官。其母余太夫人,一生上侍公婆,下育子女,导和娣姒,抚叔慈姑,旁加耕耘治佃,缫丝织布,终日操劳,至老不息。终使韦氏一家,家业兴隆,诗书继世。特别是道光年间,其子韦坦登科进士,韦墉中举,兄弟二人成为古城淮安的一大盛事,也使山阳韦氏地位升腾,成为丁、韦、何、许四大家之一。至今在淮安区淮城镇小羔皮巷,还保留其主屋,是淮安现存明清民居之一。是时恰逢韦母余太宜人七十寿辰,韦坦就请同在京城的同年进士孔继鑅撰文、何绍基书写,创作了这件作品。
孔继鑅,字宥函,号廓甫,又号又韩、于南、晚闻生。山东曲阜人,直隶大兴籍(今北京)。孔子六十九世孙。因父孔传坤来淮安任南河主簿,故由京迁淮安。孔继鑅生而颖异,四岁知书,能读陶诗。十五为和陶诗,有停云之作,为耆宿所称赏。后师事淮安学者潘德舆,与韦坦相友善,诗词唱和,结伴读书。道光十六年(1836年)与韦坦一起,登科进士,用刑部主事。道光十九年(1839年)因思亲返淮,改官南河同知。咸丰八年(1859年),在江浦与太平军作战中,以身殉职。一生以诗文著称,陆以湉《冷庐杂识》称其“诗才超俊,深以学力,气韵直逼古人”。故韦坦请其拟稿,为母撰写寿赞长诗。
何绍基(1799—1873年),字子贞,号东洲,晚号猿叟,湖南道州(今道县)人。道光十五年(1835年)乡试解元,次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道光十八年(1838年)授翰林院编修,纂修国史。道光十九年(1839年)任福建副主考官。道光二十七年(1848年)拜教习庶吉士。咸丰二年(1852年),出任四川学政,后受谤辞官,创立草堂书院,讲学授徒,先后在济南和长沙书院讲学十余年。晚年主持苏州、扬州书局,著述辑录,教授生徒。是清代著名学者、诗人和书法家。书宗颜真卿,合以《张黑女墓志》等碑版意趣。晚年工篆、隶书,将自己的书法艺术推向巅峰,是晚清著名书法家之一。《清史稿》称其“书法入颜鲁公之室,为世所宝”。《息柯杂著》称其“书专从颜清臣问津,积数十年功力,探源篆隶,入神化境”。故韦坦请其书写这套寿屏。
《韦年伯母余太宜人七十寿赞》楷书屏,共六屏,每屏纵267厘米,横43厘米,纸本。上书寿赞颂词。其题目为“韦年伯母余太宜人七十寿赞”。颂词是四字一句,共六十句。字字珠玑,如歌如诗,洋洋洒洒,情真意切,赞美韦母余太宜人治家有道、教子有方、得龄天永、壹德永章。寿赞内容详实、用典恰当、辞藻华丽、朗朗上口,是清代祝寿诗词中的精美华章。特别是其中的“惟我齐年,母氏康疆”之语,同年之谊,溢于言表,自豪之情,油然而生。这只有相当熟知之人才能写出的文词,从中可见作者不仅和韦坦是同年至友,对寿主韦母余太宜人也相当熟悉。其寿赞曰:“淮水渊挹,淮山肆苍,婺野耀景,壹德永章。惟我齐年,母氏康疆。得龄天永,劳心与长。卧冻峭峨,坐馁怡愉,廉在冻馁,母真丈夫。运环泰否,居贞不渝,园桑熟蚕,浣布如初。有田治佃,俭年贷租,导和娣姒,佐米族姑。乌雏椿芘,亲疴于房,苒弱胜男,养志能详。逮挚榛栗,椎髻鹑裾。翁曰妇谨,姑曰妇劬。纫哺保抱,抚叔以慈。叔长析户,如夫子悲。叔自凉踽,母知其寒。叔遗诸孤,母全其天。夫子垂床,求艾三季,摧彼连理,心与俱然。导师启塾,索奁授餐。门荣五桂,堵无一钱。茂兹淑惠,实长户庭,中男颖竖,枢府腾声。升彼冈阜,游子屏营,鞅掌王室,欢在亲心。金风楚甸,碧月初筵,朋酒轩舞,百鸟管弦。玉华调摄,珠笈霞鲜,懿我寿母,川岳斯年。”落款曰:“奉直大夫刑部主事年愚侄孔继鑅拜撰。文林郎翰林院编修年愚侄何绍基拜书。”由于是晚辈赠送长辈之作,故谦恭慎重,没有钤印。
此屏气势雄伟、结体饱满、骨架开张、横平竖直、严整大方,充分展现了何绍基的颜楷特点。何绍基的楷书,颜书的根底明显易见,而自己的个性又非常突出。他自己曾讲:“余肆书泛滥六朝,仰承庭诘,唯以‘横平竖直’四家为律。”笔画横平竖直,不作斜势,这是篆隶结体的特点,何绍基把它运用在行楷书中,藏巧于拙,这在此屏中有充分体现。从笔墨上讲,此屏是用八尺长宣,上有朱丝方格,用大号羊毫,怀着对年伯母的敬重之情,以晚辈对长辈的谦恭之态,濡墨挥毫,恭敬而书,一丝不苟,毫不懈怠。屏中全是字径盈尺、笔墨厚重的颜体楷书大字,共284字。在行距布白上,此屏由于是在朱丝格内书写,字与字间,行与行间,布局均匀,与圆劲的运笔、平实饱满的结体,达到和谐统一。总的说来,此屏法度严谨、兼取众长、用笔遒健、点线沉着、笔笔入纸、字字精彩、气韵生动,虽是宏幅巨幛,但自始至终,却无飘忽轻佻之弊,足为学者之笔、大家风范,充分反映了他对颜体楷书的继承和创新。郑海藏《书法抉微》评清人学颜体道:“钱南园得其体,伊墨卿得其理,何子贞得其意,翁常熟得其骨,刘石庵得其韵。”此论颇为精辟。何绍基所得的“意”即颜体的深刻内涵。因此,何氏学颜体不是学其形而是学其意,是学其内涵和精髓,其是有清一代最成功的颜体书法家之一。迄今为止何氏楷书虽发现不少,但尚没有出其右的作品。因此,此书是何氏在颜体楷书中的代表作,亦是中国书法艺术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瑰宝,是后人学习研究颜真卿、何绍基书法的经典文本。
这套寿屏上虽没有明确纪年,但从落款中的官职可推知其大致年份。据《光绪清河县志》载,孔继鑅道光十六年(1836年)成进士,用刑部主事。但到道光十九年(1839年),即离京返淮,改官南河同知。据《何绍基年谱》载,道光十八年(1838年),何绍基因散馆成绩一等,授翰林院编修。但到道光十九年(1839年),即离京任福建副主考官。因此,落款中二人官职的交集,即刑部主事和翰林院编修的交集,是道光十八年。也只有这一年,二人才分任上述二职。除此以外,皆和上述二职相违。因此,推测这套寿屏是道光十八年之作,是时二人都在京城,孔氏任刑部主事,何氏任翰林院编修,和落款中的官职正好相符。二人应其同年进士韦坦之邀,一人撰文,一人书法,珠联璧合,共同创作了这件作品。当时何绍基年方三十九岁,正是年富力强精力旺盛的年代,故能写出如此精妙的颜体楷书作品。它诗书并茂,是不可多得的书法珍品,非常珍贵,现由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博物馆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