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部早在2008年出台《中小学生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取消了对健康教育的课时要求,提出要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渗透”到其他课程当中。强制学时要求淡化后,虽然学校健康教育活动较多,但是还不能覆盖所有学生。随着时代变迁,人们对健康教育有了新的认识,现有学校课程中学生学到的健康知识和技能就显得零散、不实用,影响了学校健康教育的预期效果。因此,有专家呼吁补齐健康课,强调“学时供给”,在有机结合与渗透中引领向上教育文化;一些地方也在用“打补丁”的方式,把必要的健康教育信息传递给学生。
健康教育是“刚需”
2019年9月开学后,北京市各中小学校的体育课明显加量。在东城区的北京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五年级学生在完成大运动量跑步之后,站在操场上听体育教师讲授健康知识:从现在开始,同学们回家不要再吃冰淇淋了。在许多中小学里,体育教师和科学教师会抓住机会,随时随地传播健康知识。但在总体课程安排中,并没有明确的健康教育课时。
在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常春看来,学校开展校园健康教育的主要方式有:举办关于拒绝抽烟、拒绝二手烟的讲座,组织预防近视的班队主题活动,制作营养科学普及的手抄报……他认为,学校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全国绝大多数学校都因地制宜、探索性地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
在课程设置上,健康教育在整体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仍不明确。几乎所有学校开设的课程都叫体育健康课,体育健康课在实践中还是以体育课为主,一些学校只有下雨天才在教室里上健康课,由于是体育老师任课,讲的内容也大多和运动有关,如体育精神、体育训练中的自我保护以及体育锻炼方面的知识,其他方面的健康知识很少涉及。在常春看来,这样的教学方式无法真正达到健康教育的目的。
常春认为:“‘渗透’的理念是好的,但是,现阶段由于缺乏明确具体的融入、落地甚至考核的形式,学校受到课程压力的影响,在组织健康教育课程时难免会不尽如人意。近年来,学校和社会一直努力给学生减负,学业课时总量减少,学生要把时间放在学习需要高考的课程上,健康教育不需要高考,在这方面的时间投入自然就会更少。”
一份涉及1.1万余所小学和初中的调查研究表明,已开设健康教育课并定期上课的学校仅占64.6%,小学(63.9%)略低于初中(67.1%);开设但没有上课的占3.6%;开设不定期课程的占21.3%。同时,还有学校老师反映,规定的学科教学每学期应安排6至7课时,尚不能得到有效落实。从学校层面来看,有些学校领导不重视健康教育课,即使有课时,也经常被挤占。有健康教育教师更是表示,“健康教育成了良心活儿,有责任心的教师认真教,没责任心的教师随意教。”
常春呼吁,健康教育对于青少年是“刚需”。“高年级学生有了自学的能力,但是至少应该保证义务教育阶段每周不低于0.5学时的健康教育课时。”她建议,要把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并把每周安排0.5课时健康教育课,确定为中小学法定责任。在严格落实健康教育课时、强调“学时供给”的同时,也可以拓展更多元的教学方式,比如拓展“互联网 健康教育”课程供给,提供网课,让有自学能力的孩子可以线上学习。
宣传活动进校园
2019年10月8日,河南省周口市2019年“世界精神卫生日暨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月活动启动。
本次宣传月活动以关注身心、和谐自我为主题,旨在通过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及心理专职辅导员现场指导、答疑、解惑等形式,进一步加大公民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力度,从而构建健康、向上教育文化。
活动现场,多位专家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和义诊咨询活动。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及心理专职辅导员现场指导、答疑、解惑,精神病防治知识专题讲座等活动,帮助学生家长了解精神、心理卫生知识,正确认知精神疾病。
2019年9月,福建省南安市第二届“海丝教育节”心理健康教育专题活动走进南安市工业學校。南安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南安市未成年人辅导站讲师、南安二中心理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方爱玲为2018级和2019级学生家长带来主题为《亲子沟通之心要让你听见,爱要让你看见》的专题讲座。本次活动还邀请到了南安市国光中学心理健康教师、福建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名师潘珊红到场助阵。
作为“海丝教育节”的重要一环,心理健康教育进校园活动自第一届开展以来,就广受学生和家长们的欢迎。与此前的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不同,第二届“海丝教育节”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直接“送教上门”,邀请南安多位资深心理健康教师进校和师生交流,同时配套心理健康科普组图展示、现场心理咨询服务活动、心理辅导专题讲座、观看青春期心理教育视频等活动,为广大青少年学生和家长提供心理健康和家庭教育指导。
2019年9月,在江苏省连云港市高新区,健康教育活动走进大村中心小学。本次活动的主题是“共同呵护好孩子的眼健康,让他们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高新区花果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眼科医师针对现在孩子学习任务重,频繁使用电子产品等超负荷用眼状态,现场讲解了用眼知识,以及如何保护视力等,孩子们积极参与答疑活动。
通过讲座,增强了孩子们的护眼意识,使孩子们了解了更多的眼科常识,有效预防眼视力下降。
各地落实健康教育纲要
教育部在2002年和2012年,先后制定并修定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按照《纲要》要求,中小学健康教育内容包括5个领域: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疾病预防、心理健康、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安全应急与避险。根据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依照小学低年级、小学中年级、小学高年级、初中年级、高中年级五级水平,把五个领域的内容合理分配到五级水平中,分别为水平一(小学一至二年级)、水平二(小学三至四年级)、水平三(小学五至六年级)、水平四(初中七至九年级)、水平五(高中十至十二年级)。5个不同水平互相衔接,完成中小学校健康教育的总体目标。 中小学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个人卫生习惯,生长发育与性健康,营养与健康,疾病预防,烟草、酒精与毒品,心理健康,运动与健康,安全应急与避险等八个领域的具体内容,不同学龄段开展的健康教育内容有所不同。
2019年7月,北京市教委印发《北京市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了北京中小学生在小学到高中各个学段健康教育的内容,其中,校园欺凌防范、垃圾分类、青春期生理和心理保健等也被写入该纲要中。北京市教委明确健康教育。各个学段学习内容相互衔接、循序渐进。以生长发育与性健康为例,学段一(小学一至二年级)学生需认识并保护身体隐私部位,知道人与人之间的身体界限;学段二(小学三至四年级)学生则为认识男女生的性别特征,学会保护自己的身体;学段五(高中十至十二年级),则要求学生了解优生优育知识,认识避孕和终止非意愿妊娠的机理及利弊;掌握疏解性冲动的心理和行为方式,树立健康文明的性观念和性道德。
在安全应急与避险教育方面,从学段一开始,掌握交通安全、用火用电安全常识,初步形成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学段五了解网络交友的安全隐患,掌握网络避险措施,参加与开展传播国际人道法项目。
北京市教委明确,将健康教育内容贯穿于中小学生在校学习的全部阶段。 学校要采取多种途径和方法开展健康教育,注重发挥不同途径和方法的综合作用,增强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上海市在2004年发布了中小学生健康教育纲要,并在之后的若干年里,评选出了数十所健康教育先进中小学。2010年,为进一步推进实施《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规划纲要》及其“学生健康促进工程”,树立“以学生为本、健康第一”的理念,进一步加强学校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与公共卫生意识,掌握健康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养成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印发了《上海市中小学健康教育实施方案》。
广东省教育厅在2018年11月提出:将急救知识纳入中小学健康教育课程。在2018年初的省“两会”上,省政协委员、广东省中医院急诊科主任丁邦晗提案建议,将“急救课程”列为广东省中小学的必修课。省教育厅答复称,将把“心肺复苏”等急救知识纳入中小学健康教育课程。从2019年起,广州市拟对高中和中职学生全面展开急救技能培训。
在欧美发达国家,急救课程早已被列为必修课,在小学、中学等不同的阶段均有相应的急救课程。有关资料显示公众参与急救的比例,欧美发达国家是我国的10倍。中国每年约有54万心脏骤停患者,能救活的比例不到3%。
广东省教育厅从2012年开始在“强师工程”体育骨干教师培训过程中增加“心肺复苏术”学习内容,并在部分高中体育与健康课开设了“心肺复苏”的学习内容。
同时,《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对中小学生应了解和掌握的急救知识提出具体要求,如在一至二年级要求学生“发生紧急情况,会拨打求助电话”;三至四年级懂得“鼻出血的简单处理,简便止血方法”;五至六年级要求学生知道“煤气中毒的发生原因和预防;触电、雷击的预防”;中暑的预防和处理;轻微烫烧伤和割、刺、擦、挫伤等的自我处理;初中学生能够进行“毒物中毒的应急处理;溺水的应急处理;骨折的简易固定、搬运应急处理知识”。
新闻链接:健康教育解读
健康教育: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教育活动,使人们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并对教育效果作出评价。健康教育的核心是教育人们树立健康意识、促使人们改变不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行为生活方式,以降低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通过健康教育,能帮助人们了解哪些行为是影响健康的,并能自觉地选择有益于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
健康是生存之本,健康涉及到身体、生理和心理健康。健康学包括身体学、生理学和心理学等内容。身体学主讲身体的构造、身体的功能和身体的技巧;生理学主讲呼吸系统平衡、消化系统平衡和内分泌系统平衡;心理学主讲自我平衡、利他平衡和社会平衡。性教育应该让位于更为宏观的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应该以平衡为基础,以体育为实践。健康教育是理论教育,体育教育是实践教育。真正的健康应该是全面的健康,健康教育应该从小学生开始,从小培养正确的健康观。
健康教育是“刚需”
2019年9月开学后,北京市各中小学校的体育课明显加量。在东城区的北京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五年级学生在完成大运动量跑步之后,站在操场上听体育教师讲授健康知识:从现在开始,同学们回家不要再吃冰淇淋了。在许多中小学里,体育教师和科学教师会抓住机会,随时随地传播健康知识。但在总体课程安排中,并没有明确的健康教育课时。
在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常春看来,学校开展校园健康教育的主要方式有:举办关于拒绝抽烟、拒绝二手烟的讲座,组织预防近视的班队主题活动,制作营养科学普及的手抄报……他认为,学校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全国绝大多数学校都因地制宜、探索性地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
在课程设置上,健康教育在整体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仍不明确。几乎所有学校开设的课程都叫体育健康课,体育健康课在实践中还是以体育课为主,一些学校只有下雨天才在教室里上健康课,由于是体育老师任课,讲的内容也大多和运动有关,如体育精神、体育训练中的自我保护以及体育锻炼方面的知识,其他方面的健康知识很少涉及。在常春看来,这样的教学方式无法真正达到健康教育的目的。
常春认为:“‘渗透’的理念是好的,但是,现阶段由于缺乏明确具体的融入、落地甚至考核的形式,学校受到课程压力的影响,在组织健康教育课程时难免会不尽如人意。近年来,学校和社会一直努力给学生减负,学业课时总量减少,学生要把时间放在学习需要高考的课程上,健康教育不需要高考,在这方面的时间投入自然就会更少。”
一份涉及1.1万余所小学和初中的调查研究表明,已开设健康教育课并定期上课的学校仅占64.6%,小学(63.9%)略低于初中(67.1%);开设但没有上课的占3.6%;开设不定期课程的占21.3%。同时,还有学校老师反映,规定的学科教学每学期应安排6至7课时,尚不能得到有效落实。从学校层面来看,有些学校领导不重视健康教育课,即使有课时,也经常被挤占。有健康教育教师更是表示,“健康教育成了良心活儿,有责任心的教师认真教,没责任心的教师随意教。”
常春呼吁,健康教育对于青少年是“刚需”。“高年级学生有了自学的能力,但是至少应该保证义务教育阶段每周不低于0.5学时的健康教育课时。”她建议,要把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并把每周安排0.5课时健康教育课,确定为中小学法定责任。在严格落实健康教育课时、强调“学时供给”的同时,也可以拓展更多元的教学方式,比如拓展“互联网 健康教育”课程供给,提供网课,让有自学能力的孩子可以线上学习。
宣传活动进校园
2019年10月8日,河南省周口市2019年“世界精神卫生日暨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月活动启动。
本次宣传月活动以关注身心、和谐自我为主题,旨在通过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及心理专职辅导员现场指导、答疑、解惑等形式,进一步加大公民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力度,从而构建健康、向上教育文化。
活动现场,多位专家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和义诊咨询活动。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及心理专职辅导员现场指导、答疑、解惑,精神病防治知识专题讲座等活动,帮助学生家长了解精神、心理卫生知识,正确认知精神疾病。
2019年9月,福建省南安市第二届“海丝教育节”心理健康教育专题活动走进南安市工业學校。南安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南安市未成年人辅导站讲师、南安二中心理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方爱玲为2018级和2019级学生家长带来主题为《亲子沟通之心要让你听见,爱要让你看见》的专题讲座。本次活动还邀请到了南安市国光中学心理健康教师、福建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名师潘珊红到场助阵。
作为“海丝教育节”的重要一环,心理健康教育进校园活动自第一届开展以来,就广受学生和家长们的欢迎。与此前的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不同,第二届“海丝教育节”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直接“送教上门”,邀请南安多位资深心理健康教师进校和师生交流,同时配套心理健康科普组图展示、现场心理咨询服务活动、心理辅导专题讲座、观看青春期心理教育视频等活动,为广大青少年学生和家长提供心理健康和家庭教育指导。
2019年9月,在江苏省连云港市高新区,健康教育活动走进大村中心小学。本次活动的主题是“共同呵护好孩子的眼健康,让他们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高新区花果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眼科医师针对现在孩子学习任务重,频繁使用电子产品等超负荷用眼状态,现场讲解了用眼知识,以及如何保护视力等,孩子们积极参与答疑活动。
通过讲座,增强了孩子们的护眼意识,使孩子们了解了更多的眼科常识,有效预防眼视力下降。
各地落实健康教育纲要
教育部在2002年和2012年,先后制定并修定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按照《纲要》要求,中小学健康教育内容包括5个领域: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疾病预防、心理健康、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安全应急与避险。根据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依照小学低年级、小学中年级、小学高年级、初中年级、高中年级五级水平,把五个领域的内容合理分配到五级水平中,分别为水平一(小学一至二年级)、水平二(小学三至四年级)、水平三(小学五至六年级)、水平四(初中七至九年级)、水平五(高中十至十二年级)。5个不同水平互相衔接,完成中小学校健康教育的总体目标。 中小学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个人卫生习惯,生长发育与性健康,营养与健康,疾病预防,烟草、酒精与毒品,心理健康,运动与健康,安全应急与避险等八个领域的具体内容,不同学龄段开展的健康教育内容有所不同。
2019年7月,北京市教委印发《北京市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了北京中小学生在小学到高中各个学段健康教育的内容,其中,校园欺凌防范、垃圾分类、青春期生理和心理保健等也被写入该纲要中。北京市教委明确健康教育。各个学段学习内容相互衔接、循序渐进。以生长发育与性健康为例,学段一(小学一至二年级)学生需认识并保护身体隐私部位,知道人与人之间的身体界限;学段二(小学三至四年级)学生则为认识男女生的性别特征,学会保护自己的身体;学段五(高中十至十二年级),则要求学生了解优生优育知识,认识避孕和终止非意愿妊娠的机理及利弊;掌握疏解性冲动的心理和行为方式,树立健康文明的性观念和性道德。
在安全应急与避险教育方面,从学段一开始,掌握交通安全、用火用电安全常识,初步形成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学段五了解网络交友的安全隐患,掌握网络避险措施,参加与开展传播国际人道法项目。
北京市教委明确,将健康教育内容贯穿于中小学生在校学习的全部阶段。 学校要采取多种途径和方法开展健康教育,注重发挥不同途径和方法的综合作用,增强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上海市在2004年发布了中小学生健康教育纲要,并在之后的若干年里,评选出了数十所健康教育先进中小学。2010年,为进一步推进实施《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规划纲要》及其“学生健康促进工程”,树立“以学生为本、健康第一”的理念,进一步加强学校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与公共卫生意识,掌握健康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养成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印发了《上海市中小学健康教育实施方案》。
广东省教育厅在2018年11月提出:将急救知识纳入中小学健康教育课程。在2018年初的省“两会”上,省政协委员、广东省中医院急诊科主任丁邦晗提案建议,将“急救课程”列为广东省中小学的必修课。省教育厅答复称,将把“心肺复苏”等急救知识纳入中小学健康教育课程。从2019年起,广州市拟对高中和中职学生全面展开急救技能培训。
在欧美发达国家,急救课程早已被列为必修课,在小学、中学等不同的阶段均有相应的急救课程。有关资料显示公众参与急救的比例,欧美发达国家是我国的10倍。中国每年约有54万心脏骤停患者,能救活的比例不到3%。
广东省教育厅从2012年开始在“强师工程”体育骨干教师培训过程中增加“心肺复苏术”学习内容,并在部分高中体育与健康课开设了“心肺复苏”的学习内容。
同时,《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对中小学生应了解和掌握的急救知识提出具体要求,如在一至二年级要求学生“发生紧急情况,会拨打求助电话”;三至四年级懂得“鼻出血的简单处理,简便止血方法”;五至六年级要求学生知道“煤气中毒的发生原因和预防;触电、雷击的预防”;中暑的预防和处理;轻微烫烧伤和割、刺、擦、挫伤等的自我处理;初中学生能够进行“毒物中毒的应急处理;溺水的应急处理;骨折的简易固定、搬运应急处理知识”。
新闻链接:健康教育解读
健康教育: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教育活动,使人们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并对教育效果作出评价。健康教育的核心是教育人们树立健康意识、促使人们改变不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行为生活方式,以降低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通过健康教育,能帮助人们了解哪些行为是影响健康的,并能自觉地选择有益于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
健康是生存之本,健康涉及到身体、生理和心理健康。健康学包括身体学、生理学和心理学等内容。身体学主讲身体的构造、身体的功能和身体的技巧;生理学主讲呼吸系统平衡、消化系统平衡和内分泌系统平衡;心理学主讲自我平衡、利他平衡和社会平衡。性教育应该让位于更为宏观的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应该以平衡为基础,以体育为实践。健康教育是理论教育,体育教育是实践教育。真正的健康应该是全面的健康,健康教育应该从小学生开始,从小培养正确的健康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