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苏轼是最具盛名的宋代词人,所做的词为宋代词的发展画上了不朽的笔画。豪放一派词风有着气象恢弘、视野广阔的特点,词语宏博、不拘一格。苏轼开创豪放词风,是集大成者。本文旨在浅析苏词旷达豪放的词风,详情如下。
关键词:宋代;豪放派;苏轼;作词风格
在才俊辈出的宋代,苏轼在诗、词、书法、散文、绘画等方面都取得了登峰造极的成就,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学和艺术天才。所作的诗内容丰富,情感充沛;所作的词至理明确、令人深思。苏轼认为诗词同源,并将两者结合,获取了莫大的成功,开创出豪放词派,因此有着“豪放诗人”的美称。
1、“豪放”词的定义
“豪放”有着气魄恢弘、不受拘束的意思。在《书吴道子画后》中,苏轼阐述了“豪放”的定义。从“得自然之数,不差毫末。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所谓游刃余地,运斤成风”一句中可知,“豪放”是一种创新、是不受文法的约束,虽然为极致豪放,却不脱离生活常规。因此,“豪放”中包含风格与内容两方面。风格指的是艺术的生动、形象性,表现出的是豪放不羁,气势磅礴;内容指的是艺术的真实磊落性,表述的是内在气势。此外,苏轼认为“豪放”是作家与生俱来的气质。从《王维吴道子画》中“道子实雄放,浩如海波翻”与“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两句描写可知,吴道子在落笔作画前就已经具备了“豪放”的性格。由此可知,“豪放”是作家的内在气质,是精神面貌的具体体现,通过文字进行表述便形成了超凡脱俗的艺术特点。在《江城子 密州出猎》中,苏轼气势磅礴的豪放派作词风格得以彰显。在《苏东坡传》序言中,林语堂通过“元气淋漓”四字对苏轼的作词风格描写最为恰当。根据上述讨论可知,苏轼创作的豪放词风有着洒脱豁达、气势恢宏的写作特点。
2、苏轼豪放词风的特点
2.1气势磅礴的英雄气魄
苏轼既有着“豪放诗人”的美誉,定是有着让人称赞的豪放词作。《江城子 密州出猎》是苏轼获取大家认可的第一首豪放词作。此词抒发了苏轼对驰骋沙场的向往与壮志为国的豪情。整首词气势恢宏,流露着英雄气息。用“奇伟磅礴、气贯长虹”等词语对苏轼的词做形容毫不为过。苏轼在熙宁八年创作《江城子 密州出猎》已年近四十,满腔报国之志但无奈朝廷内勾心斗角,导致他被迫离开京城到外任职,强国抗敌的雄心壮志不能施展,便将内心的想法表露于此词中。此词前三句是描写自己的遭遇,其中的“狂”是词的主要表达内容。苏轼牵狗擎鹰,头戴锦帽,身着貂皮外衣,十分威武。词中“千骑卷平冈”描写的是由静到动的场景,“卷”字将迅猛的奔驰场面刻画出来,千骑而过落叶席卷平岗,磅礴的气势显现出来,令人振奋。磅礴战场描写后,笔墨转至城内百姓状况,满城百姓均被盛况吸引,随太守出城去,民众的反应点燃了太守的豪情,太守立即射向老虎表达自己的壮志,并向百姓的热情致谢。词下阙描写的是战争过后饮酒高歌的场景,抒发了满腔爱国情。“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描写的是酣畅淋漓后内心满腔抱负被燃起,就算已两鬓斑白,那又何妨?只想自己能够重新被重用。词结尾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述的是苏轼希望自己能够向拉弓的壮士一样,将祖国西北的侵略者赶出去,再次对内心的豪迈情怀进行书写。
2.2洒脱豁达的人生观
上文对苏轼豪放词风中的豪情壮志进行分析。实际上,气势磅礴的词风在苏轼文学作品中所占比例并不多,豪放也不是苏轼的主要作词风格。苏轼的词作涉猎广泛,超凡脱俗的情怀也是其词风的主要特点。苏轼人生道路崎岖,历经浮沉后将自己的情怀、认知、性格与流离的身世都表达在词中。虽然苏轼遭受多次贬谪打击,但是他都能够调节心态,使自己处之淡然,豁达地看待人生的悲观与得失,哪怕是直面烦恼的事情,也能够快速地变得开朗,使自己解脱。这样的性格特点在他的词中表达的淋漓尽致。苏轼作的词充满道家学说超凡脱俗的情怀,因此,豁达明朗的词风是苏轼的写作主线。最能体现这一特点的词是《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其中“风雨”是对人家悲欢无定律的表述,政治场上勾心斗角,苏轼却能泰然处之,转而对生活提出质问,通过“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一句将自己坚定的内心与泰然自若的情怀表露出来。“山头斜照却相迎”是对雨过天晴景象的表述,也烘托了苏轼乐观豁达的情怀,除此之外,此句也与“风雨”呼应,为人生感慨的表述作下铺垫。除此词外,《临江仙 夜归临皋》也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此词是描写苏轼在黄州时在东坡夜饮,酒醒后三更归家之事,也是词人彼时心境的表述。在此词中,有一神秘的人物,他醉了后清醒,清醒后再次酒醉,天色或早或晚对他而言已不重要。表达出淡然的态度与超然的精神境界。
2.3内心深处的不甘怨愤
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写词给苏东坡“寄概无端,别有天地”;夏敬观曾言“东坡词如春花散空,不着迹象”。如上所述,苏词对现世的怨愤,也有超然的乐观情怀。因此,在遇见人生困境时,虽然能够用超然的情怀自我安慰,但是遵从内心。虽怨愤世俗,但是心中仍存希望。因此,在苏词中,大多带给人豪迈的美好感受,也暗藏着壮志难酬,怨愤现世的悲怆情怀。从《念奴娇 赤壁怀古》一词的表述,我们感受到了雄浑的气势,将豪放派词的特点展露无疑。“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一句不光是对景象磅礴的气势进行描写,也是对从古至今震撼人心的战斗故事进行描写。“乱石穿空、惊涛拍岸”是对战场的惊险进行描写,能够激发人们对赤壁战场的联想,并将内心情怀与江山盛景相结合,给人激荡的心灵感受。《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的豪情壮志还通过对周瑜的形象塑造进行烘托。词中“小乔初嫁了”这一句的描写烘托了周瑜的年轻有为的英雄气魄。结尾“一尊还酹江月”苏轼将自己七情六欲表达的词中,表现出无奈的洒脱。因此,我们说他的词既描写了悲愤之情,也反应了内心的真实渴望[1]
3、结语
苏轼豪放的写词风格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被人们称为“文学神圣”,受到了后人的喜爱。苏词豪放的作词风格对文学历史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首先,苏词表达了十分开阔的意境,且写作风格呈现多样化。苏轼遵循“以诗作词”,将词体进行解放,实现了无事不可说、无意不可表述的写作方式。其次,苏轼豪放的词作风格有独特的成因。宏观苏词,有着令人感叹的智慧与思想。苏轼在作词过程中,将道、儒、释三家思想融于一体,形成了独特的思维体系。苏轼的一生路途坎坷,对国家政治发展壮志难酬,但是在逆境中却能够通过老庄的处事理论自我排解,在超凡脱俗的背后有着对人生的执着追求,能够始终坚守自己的节操。由此可知,苏轼豁达的人生态度与道、儒、释思想是豪放派词作风格形成的主要因素。苏轼的豪放词开启了宋代豪放词的主流时代,继而出现了辛弃疾、张孝祥、叶梦得等知名南宋词家,并成为了南渡后词坛发展的主流趋势,直至南宋灭亡后,苏轼的词仍有着深远的影响,是我国文学史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参考文献
[1]谭欢.苏轼婉约词的特点及与传统婉約词的不同[J].文学教育(中),2017,(6):24-25.
关键词:宋代;豪放派;苏轼;作词风格
在才俊辈出的宋代,苏轼在诗、词、书法、散文、绘画等方面都取得了登峰造极的成就,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学和艺术天才。所作的诗内容丰富,情感充沛;所作的词至理明确、令人深思。苏轼认为诗词同源,并将两者结合,获取了莫大的成功,开创出豪放词派,因此有着“豪放诗人”的美称。
1、“豪放”词的定义
“豪放”有着气魄恢弘、不受拘束的意思。在《书吴道子画后》中,苏轼阐述了“豪放”的定义。从“得自然之数,不差毫末。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所谓游刃余地,运斤成风”一句中可知,“豪放”是一种创新、是不受文法的约束,虽然为极致豪放,却不脱离生活常规。因此,“豪放”中包含风格与内容两方面。风格指的是艺术的生动、形象性,表现出的是豪放不羁,气势磅礴;内容指的是艺术的真实磊落性,表述的是内在气势。此外,苏轼认为“豪放”是作家与生俱来的气质。从《王维吴道子画》中“道子实雄放,浩如海波翻”与“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两句描写可知,吴道子在落笔作画前就已经具备了“豪放”的性格。由此可知,“豪放”是作家的内在气质,是精神面貌的具体体现,通过文字进行表述便形成了超凡脱俗的艺术特点。在《江城子 密州出猎》中,苏轼气势磅礴的豪放派作词风格得以彰显。在《苏东坡传》序言中,林语堂通过“元气淋漓”四字对苏轼的作词风格描写最为恰当。根据上述讨论可知,苏轼创作的豪放词风有着洒脱豁达、气势恢宏的写作特点。
2、苏轼豪放词风的特点
2.1气势磅礴的英雄气魄
苏轼既有着“豪放诗人”的美誉,定是有着让人称赞的豪放词作。《江城子 密州出猎》是苏轼获取大家认可的第一首豪放词作。此词抒发了苏轼对驰骋沙场的向往与壮志为国的豪情。整首词气势恢宏,流露着英雄气息。用“奇伟磅礴、气贯长虹”等词语对苏轼的词做形容毫不为过。苏轼在熙宁八年创作《江城子 密州出猎》已年近四十,满腔报国之志但无奈朝廷内勾心斗角,导致他被迫离开京城到外任职,强国抗敌的雄心壮志不能施展,便将内心的想法表露于此词中。此词前三句是描写自己的遭遇,其中的“狂”是词的主要表达内容。苏轼牵狗擎鹰,头戴锦帽,身着貂皮外衣,十分威武。词中“千骑卷平冈”描写的是由静到动的场景,“卷”字将迅猛的奔驰场面刻画出来,千骑而过落叶席卷平岗,磅礴的气势显现出来,令人振奋。磅礴战场描写后,笔墨转至城内百姓状况,满城百姓均被盛况吸引,随太守出城去,民众的反应点燃了太守的豪情,太守立即射向老虎表达自己的壮志,并向百姓的热情致谢。词下阙描写的是战争过后饮酒高歌的场景,抒发了满腔爱国情。“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描写的是酣畅淋漓后内心满腔抱负被燃起,就算已两鬓斑白,那又何妨?只想自己能够重新被重用。词结尾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述的是苏轼希望自己能够向拉弓的壮士一样,将祖国西北的侵略者赶出去,再次对内心的豪迈情怀进行书写。
2.2洒脱豁达的人生观
上文对苏轼豪放词风中的豪情壮志进行分析。实际上,气势磅礴的词风在苏轼文学作品中所占比例并不多,豪放也不是苏轼的主要作词风格。苏轼的词作涉猎广泛,超凡脱俗的情怀也是其词风的主要特点。苏轼人生道路崎岖,历经浮沉后将自己的情怀、认知、性格与流离的身世都表达在词中。虽然苏轼遭受多次贬谪打击,但是他都能够调节心态,使自己处之淡然,豁达地看待人生的悲观与得失,哪怕是直面烦恼的事情,也能够快速地变得开朗,使自己解脱。这样的性格特点在他的词中表达的淋漓尽致。苏轼作的词充满道家学说超凡脱俗的情怀,因此,豁达明朗的词风是苏轼的写作主线。最能体现这一特点的词是《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其中“风雨”是对人家悲欢无定律的表述,政治场上勾心斗角,苏轼却能泰然处之,转而对生活提出质问,通过“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一句将自己坚定的内心与泰然自若的情怀表露出来。“山头斜照却相迎”是对雨过天晴景象的表述,也烘托了苏轼乐观豁达的情怀,除此之外,此句也与“风雨”呼应,为人生感慨的表述作下铺垫。除此词外,《临江仙 夜归临皋》也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此词是描写苏轼在黄州时在东坡夜饮,酒醒后三更归家之事,也是词人彼时心境的表述。在此词中,有一神秘的人物,他醉了后清醒,清醒后再次酒醉,天色或早或晚对他而言已不重要。表达出淡然的态度与超然的精神境界。
2.3内心深处的不甘怨愤
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写词给苏东坡“寄概无端,别有天地”;夏敬观曾言“东坡词如春花散空,不着迹象”。如上所述,苏词对现世的怨愤,也有超然的乐观情怀。因此,在遇见人生困境时,虽然能够用超然的情怀自我安慰,但是遵从内心。虽怨愤世俗,但是心中仍存希望。因此,在苏词中,大多带给人豪迈的美好感受,也暗藏着壮志难酬,怨愤现世的悲怆情怀。从《念奴娇 赤壁怀古》一词的表述,我们感受到了雄浑的气势,将豪放派词的特点展露无疑。“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一句不光是对景象磅礴的气势进行描写,也是对从古至今震撼人心的战斗故事进行描写。“乱石穿空、惊涛拍岸”是对战场的惊险进行描写,能够激发人们对赤壁战场的联想,并将内心情怀与江山盛景相结合,给人激荡的心灵感受。《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的豪情壮志还通过对周瑜的形象塑造进行烘托。词中“小乔初嫁了”这一句的描写烘托了周瑜的年轻有为的英雄气魄。结尾“一尊还酹江月”苏轼将自己七情六欲表达的词中,表现出无奈的洒脱。因此,我们说他的词既描写了悲愤之情,也反应了内心的真实渴望[1]
3、结语
苏轼豪放的写词风格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被人们称为“文学神圣”,受到了后人的喜爱。苏词豪放的作词风格对文学历史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首先,苏词表达了十分开阔的意境,且写作风格呈现多样化。苏轼遵循“以诗作词”,将词体进行解放,实现了无事不可说、无意不可表述的写作方式。其次,苏轼豪放的词作风格有独特的成因。宏观苏词,有着令人感叹的智慧与思想。苏轼在作词过程中,将道、儒、释三家思想融于一体,形成了独特的思维体系。苏轼的一生路途坎坷,对国家政治发展壮志难酬,但是在逆境中却能够通过老庄的处事理论自我排解,在超凡脱俗的背后有着对人生的执着追求,能够始终坚守自己的节操。由此可知,苏轼豁达的人生态度与道、儒、释思想是豪放派词作风格形成的主要因素。苏轼的豪放词开启了宋代豪放词的主流时代,继而出现了辛弃疾、张孝祥、叶梦得等知名南宋词家,并成为了南渡后词坛发展的主流趋势,直至南宋灭亡后,苏轼的词仍有着深远的影响,是我国文学史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参考文献
[1]谭欢.苏轼婉约词的特点及与传统婉約词的不同[J].文学教育(中),2017,(6):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