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视阈下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研究

来源 :设计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lijuan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研究体验视阈下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的方法,将由文化需求到产品体验过程有机衔接,并指导设计实践。提出文化内容、产品设计及用户体验的三个层次,形成由内而外,相互映射的关系,由此构建文化创意产品体验设计模型。形成“文化——产品——体验——传播”的整体系统。以“印章”这一文化实体及由其衍生的文化创意产品为案例,探索了基于审美意识的产品物理属性设计、以行为为核心的产品逻辑属性设计以及道德观念辐射的产品综合文化情感系统设计。
  關键词:体验设计 文创产品 文化交互 产品创新 印章设计
  中图分类号:TB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20)10-0109-03
  引言
  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是基于产品的色彩、材质、形态结构等多种途径,传达出深邃的传统文化素材,是一个物质与精神、功能与艺术、经济与文化共同作用的过程”,从而使用户在操作、观看和触摸产品时感受到设计师传达的文化意象、内涵及理念。国内对数字时代文化创意产品的研究大致始于2000年,随着研究的深入,重视生活体验、融入生活逐渐受到关注,2016年国家专门出台推动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意见》,让文创产品走进大众生活。在当前社会语境下如何让文化深入现代生活方式,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课题。
  一、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的文化创意产品存在创新不足、产品文化表现力低劣等问题。一是当代设计语义下本土化设计的缺失。设计文化中出现了一种自我文化缺失现象,许多设计师盲目照搬西方设计模式,完全用西方的理念来设计东方生活方式的中国产品,缺乏解决中国问题的思考角度,出现了大量不能满足我国消费者文化需求的产品;二是传统造物文化未能有效结合现代语言的表达方式,导致现代化节奏的迟滞。如今,许多中国设计师已经意识到延续传统文化在设计中的重要性,并且出现了许多利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设计。但是,许多所谓的中国本土设计,仅仅是满足于表面文化,而对传统图案或器物形态进行移植拼凑。并没有关注对在人们生活里,无形中产生着显著影响的传统文化的精神力量,使得产品文化的体验感非常薄弱。在传统文化中寻求设计灵感时,设计师仅仅被物质文化的灿烂外观所吸引,却忽略了非物质文化在其背后的作用,并且未能将传统文化中最初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融合在一起。这样的在地设计只是穿上传统的华丽外套,缺乏情感情感,不能谈论将传统文化植根于各种文化的日常生活中。三是目前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从单一角度考虑文化产品,没有构建“文化——产品——体验”有效的服务体系,体验需求、体验构建和体验推广存在诸多瓶颈问题。在当前供给侧改革的大潮下,亟需从体验设计的角度对产品进行优化升级。从体验设计的角度对文化和创意产品进行研究,可以满足当代背景下的设计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用户体验的概念将设计师设计的目的性,从功能有效性延展到情感和意义的各个层面,同样,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应不拘泥于产品样式和功能层面,根据相应的时代背景延伸到产品体验层面。此外,将产品设计纳入社会文化的大范畴之后,文化创意产品如何创新地利用和改变传统文化中的审美意识、行为规范和道德观念,并且有效平衡文化、产品、体验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动态变化是需要研究的问题。
  二、文化创意产品体验设计模型构建
  文化是从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逐渐发展和积累的,可以看作是一个渐进的增量。美国人韦尔尼德.克罗伯指出“文化包括很多种显性或隐性的行为模式,这些模式通过凭借符号媒介来学习或教导,塑造了人类群体的杰出成就;文化的基本核心,包括源自历史的传统观念,尤其是对价值的判断”。传统文化具有深刻而潜在的意识,内涵着丰富的美学和人生哲学思想,因此基于传统文化的创意产品设计应从内而外进行。Leong和Clark(2003)提出文化空间的观点,将之区分为有形物质、使用行为和无形精神三个层次。而诺曼提出情感化设计的三个层次则是本能层次、行为层次和反思层次。
  基于这些理论研究,本文进一步将文化、产品、体验等因素纳入统一考量,构建完整的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模型,见图1。文化内容可以分为外在层次、中间层次和内在层次:①外在层次,指有形的物质和视觉审美;②中间层次,是指使用行为和礼俗;③内在层次,是指无形的精神和意识形态。产品设计可分为物理属性、逻辑属性和情感属性:①物理属性,指颜色、纹理、形状、表面装饰、细节处理、构造组成等,将为用户带来不同的感官体验;②逻辑属性,功能性、可控性、便捷性、安全性、系统性等方面,这些因素影响产品的使用和操作体验;③情感属性是指对心理具有某种特殊的含义,例如产品的故事性、情感性、文化性等,这将带给用户更深的情感体验。另外,用户体验维度可以分为感知层,行为层和反思层。文化是通过社会继承机制传播的。不同历史条件下的生活方式、生活形态、技术水平、表现方式和传播媒介构成了透视时代元素的界面”。文化内容与产品设计之间存在着传统界面,是文化内容对于当时条件的适应性表现,让设计师了解当初文化的存在生态,启迪产品设计对文化的传承;产品设计与用户体验之间存在着现代界面,是文化内容基于当代条件的选择性表现,成为设计师设计的约束条件,激发产品设计对文化的创新。从传统界面到现代界面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过程,并且共同构成“文化——产品——体验——传播”这一整体系统的可感知界面。最终,形成文化内容、产品设计和用户体验三个层级相互对应、层层呼应的系统体系。
  三、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案例分析
  在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中,需要更深层次理解文化的语意,并整理文化信息;思考文化转换的技术,即如何在设计中准确表达文化,以此来提高文化传播效率及文化体验。本文选取“印章”这一文化实体及由其衍生的文化创意产品为案例,深入分析文化体验设计模型的表达与应用。
  印章是中国历史上从先秦开始,沿袭至今的关于身份信用的物品。人们用印章的图形来表示身份鉴定或信用签署,一般将其印文盖于书画、文件之上。因此,印章作为一件工具,其物态自然属性的设计就包含印材、印色和印文等内容,印材有玉、铜、象牙、石等多种材质,印色经过历史的选择以朱色为主,印文设计又与篆刻相关。此外,一枚小小印章更是社会文化的体现,具有特殊的“文化任务”,是一系列社会、政治及仪礼的象征,例如它代表当权者的身份、地位,皇帝之印称为玺叨。还有趋吉求祥意识的古语印,是一种民族吉祥文化的表征;多数被人们佩戴赏玩的肖形印,具有求祥瑞或辟邪的文化寓意。目前,众多设计师以印章为文化原型,通过产品物理属性、逻辑属性及情感体验的设计形成了丰富的文化创意产品。   (一)基于审美意识的产品物理属性设计
  正如苏珊.朗格指出,产品形式的意向表达,总是选择能够引起某种关联具体的形象来表达内心世界特征图。产品通过设计师赋予的外在文化编码,传达视觉层面的文化含义。首先,对用户、产品、情境、文化之间的关系和背景进行分析,理解其中文化要素的内涵及意义,找到文化符号线索。也就是对目标用户所属文化,动态地以情景化视野进行扫描,为后面产品文化意义的形成打下基础;其次,抽象概括文化信息,SchmittBH在消费者体验心理学研究中,提出感官、情感、思维、行为及关系等五大体验体系。在文化元素的解构和发掘中,将文化元素划分为文化感官、文化情感、文化思考、文化行为和文化关系五个部分,提取并运用文化元素,巧妙运用到产品设计中,将产品内容(如造型、材质、色彩或结构等)与特征符号形成一定的视觉关联;最后,整合信息形成具有文化属性的产品视觉原型,将元素从设计目标到现代性演变进行立体整合。
  基于印章的文化产品设计从印章的物理属性展开,可以将其投射到产品的形态、材质及印文,形成丰富的产品感官体验。例如苏州博物馆以文徵明“衡山”印图案为设计原型开发了一款“衡山杯”,入选江苏省百佳特色旅游商品,如图2所示,将印章图案放置在杯底,整个杯子的造型好似一枚文徵明的印章,产品造型与文化元素紧密联系在一起。材质上,色泽莹润,通过汝瓷来彰显文徵明本身的文人气度。此外,在杯盖上具有文徽明书法签名、印章及生卒年份。整款产品如同将三维空间中的六面实体印章之美转译到其中,在视觉上形成较强的文化识别性,产品气质与文化内涵有机结合,充满了浓郁的苏州文化。(二)以行为为核心的产品逻辑属性设计
  文化是过去生活经验和风俗的结合,不仅仅蕴含符号,同时还包含一系列的社会行为仪式,它们通过用户在使用物品时发生的具体行为活动、操作方式而构成文化情境。行为方式、社会仪式、习惯经验是文化表征的深层,这些是基于产品功能、操作方式所形成的无形的文化原型,传达更深一层的文化。进行设计时,首先需要解析文化行为,在此基础上重新诠释用户与产品的互动关系,重构产品使用行为、操作流程及服务模式,从而建立新的产品形象。这类产品的用户在产品时,不会浮现这个文化实体的具体形象,而是通过使用产品感知其中的文化信号。使用不同年代、地域的文化造就了不同的个性风格。独创的在地特性容易受到关注,形成在地风格、在地情感。在地文化的优势与影响在于通过文化赋予产品独特价值,进而传承与再创。印章是一个文化实体,融入文化、审美意识及社会观念的印章,由基本功能向外辐射,已经成为上升为印章文化,其中“用印”是根据印章而来的一种具有传统品质的文化行为。世博护照便是由此产生的一件世博纪念品,如图3。每个国家馆都设计有代表自己国家的特色图章。参观者可以前往各个国家的场馆,在世博护照本上盖上图章,以在世博会上留下自己的回忆,从而通过收集邮票的方式记录下了自己的世博足迹,这也成为世博会上最受欢迎的活动。这类文化产品借用“印”这一行为方式,通过置于文化情境中,构建了全新的产品功能(盖章护照本)及操作流程,设计了“参观——盖章——体验”为一体的服务模式,印章的方式将单纯的参观游览转变为更为富有互动内涵的体验。交互性、社会性沉浸感是当前时代设计用户需求最集中的体现,用户希望能够主动、积极参与,获得愉悦、欢快和有趣的差异化体验效果而盖章护照本设计正是如此。
  (三)道德观念辐射的产品综合文化情感系统设计
  数字时代,用户将生活品质视为重要因素,重视生活观的反思。从生活方式和使用情境出发,打造贴近日常生活的感官体验,通过个人参与创造令人愉悦的记忆。而文化的最深层次是引起人们反思体验的道德观念,这类产品的设计模糊了文化原型与产品之间的界限,当某些特征与用户所熟悉的情境达到一致时,形成的体验有效传达。引发情感体验的触点不单是视觉元素或使用行为,而是涉及道德观念、情感记忆、意识形态的多感官、多维度、多层次的综合要素。这一体验层次的文化产品设计以文化为媒介,构建用户、产品以及文化之间的场景,从而在设计师与用户之间形成情感共鸣。文化与当代社会对话的产物,是建立情境、推动对话过程的有效方式。这样所形成的文化产品具有无形、抽象的特征,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涉及文化的观念、秩序、情境意义和体验,带来“大象无形,大音希声”的感受。
  印章的示信功能是自古形成的最基本的文化功能,印章也是权利的代表。例如,台北故宫博物院推出的备受人们喜爱的,以康熙朱批“朕知道了”为原型的纸胶带,在胶粘功能的基础之外,也体现了用户对于文化的使命感。文化的传承要从打动人心开始,这款胶带基于广泛的群体文化认知,以印文化为原型向外辐射,打破印章本身的物态形式,选择了更加实用的胶带作为产品载体,当使用者将皇帝“墨宝”黏贴在任何纸张或礼盒之上时,就如同印章的示信功能,它既有文化历史感,又以幽默的方式将传统文化与年轻人之间形成情感共鸣,呈现了具有特殊文化意义的“印”。因此,传统文化转化为数字化生活下的产品不会凭空出现,是文化与当代社会对话的产物,而建立情境是推动对话过程的有效方式。
  四、体验视阈下文化创意产品设计路径
  当前,数字时代的文化创意产品需要全方位构筑用户的文化体验,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展开:一是,生活场景在文化产品设计中的解码。文化创意产品设计重在传递文化,以数字化的方式将文化场景中的故事及理念植入多种载体形式的创意产品设计中,通过丰富的设计方法,使体验者与真实场景发生行为互动,在产品使用过程中体验文化营造一个具吸引力的场域,引导用户对文化的深度思考;二是,探索文化植入产品的多层次设计转换。从感官体验、情感体验、思考体验、行为体验及关联体验的维度设计文化产品。在视觉吸引的同时增加综合情感体验,进而引发用户的关注、惊奇以及喜悦感;三是,技术赋能文化产品的设计路径。使用创新的设计来诠释智能的生活方式,并将文化创造力与智能技术、生活美学以及价值创新联系起来。基于软硬件设备,智能传感器、人机交互、新型显示和大数据处理的技术的结合,以及新设计、新材料、新技术和新硬件的发展,呈现出具有新一代信息技术特点的文化创意产品,可以轻松实现声音、灯光、色彩和震动等功能,创造出趣味性的体验。
  结语
  文化创意产业目前在全球范围内逐渐兴起,并得到飞速发展。由于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概念,需要我们透过传统界面真正理解文化,然后借助现代界面把握当代人的需求,从而在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中不落入传统文化元素拼凑的窠臼,创作出既有传统文化气息,又符合当代生活方式、技术形态和审美特点的优秀作品,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青年基金“基于老年人体态语言的智能家居产品及服务系统设计研究”资助(No.18YJCZH158);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青年基金(No.20YJCZH061);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No.30919013233)。
  参考文献
  [1]刘晓东,徐琪,冯信群,基于地域文化研究的文化创意产品价值增值策略研究[J].艺术百家,2016,(03):54-57.
  [2]管宁融合现代设计弘扬造物文化——中华传统造物文化的现代性转化[J].艺术百家,2016,(06):24-29.
  [3]杨媛媛.非物质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与本土设计创新[D].湖南大学,2008.
  [4]张凌浩.符号学产品设计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5]LeongB,ClarkH.以文化为基础的知识与产品创新设计实践的对话[J].设计问题,2003,19(3):48-58.
  [6]高艳芳,孙正国.日常需求与文化创意:“生產性保护”的观念与路径[J].民俗研究,2014(3):151-159.
  [7]金学智.印章文化的系统构成[J].文艺研究,1993(1):124-149.
  [8]SusanneK.Langer,高艳萍译感受与形式:自《哲学新解》发展出来的一种艺术理论[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
  [9]邵恒.中国传统元素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融合性研究[J].包装工程,2016,37(06):137-140.
  [10]刘第秋.苗族视觉文化与现代设计融合的探讨——贵州摆贝苗寨田野调查与实践[J].装饰,2016(03):142-143.
其他文献
第三届“设计中国北京”日前在北京全国农业展览馆盛大开幕。由“设计上海”主创团队打造的“设计中国北京”,在经历了今年全球性挑战后,如期于金秋9月亮相首都北京。今年展会呈现了100余个世界领先设计品牌的精彩作品,现场发布了一系列极具代表性的新款家具、家居、灯光、面料、材料和概念性装置,不仅展现全球设计的水准,更呈现中国本土新锐设计的蓬勃力量。  “设计中国北京”开幕仪式上,“设计上海”和“设计中国北京
期刊
“南风葵屏”运用岭南建筑特征,结合新会葵艺、新会红木技艺及LED灯带技术集群创新设计的一款葵叶屏风。整体造型提取了岭南传统硬山建筑的轮廓特征,外观简洁、线条流畅,并运用传统榫卯结构的制作出屏风木框架。屏风“屋顶”与“墙面”采用玻璃葵(优质葵料名称)面与葵编织面肌理的对比,避免了大面積的单调感,增加了屏风的层次感。利用玻璃葵的透光性能,在屏风“屋檐”处进行了灯光设计。当温暖的灯光照射在质朴的葵叶上,
期刊
理想汽车与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计算公司NVIDIA,以及NVIDIA中国合作伙伴德赛西威在北京签订三方战略合作协议。理想汽车将在2022年推出的全尺寸增程式智能SUV上率先使用NVIDIA Orin系统级芯片中运算能力最强的一款芯片。理想汽车选用的NVIDIA Orin系统级芯片发布于2019年,计划于2022年正式投产。Orin采用了7nm的生产工艺,可实现每秒200TOPS运算性能,相比上一代X
期刊
面对2020年初一场百年罕见、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国政府果断提出“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善的目标使得人工智能在抗疫中发挥出强大而积极的作用,人民通过有逻辑的集体行动,获得安全而体面的生活真谛。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和人类文明的推进,人们抗击病毒和防控疫情的方式也不断改善。  无论是1619年法國医生查尔斯,德洛姆为防止欧洲黑死病传染而发明的“鸟嘴形”口罩,1910年,华人医学家伍连德为阻挡中国哈尔
期刊
陈兴义,河南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原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原传统村落建筑文化艺术研究中心主任;河南省高校特色新型智库太行发展研究院研究员;河南省传统村落专家委员会委员,丝绸之路创新设计产业联盟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河南理工大学美丽乡村行动计划发起人,焦作市传统村落保护协会主要发起人,“草帽教授”乡镇建设团队负责人,古村落大会《新碛口宣言》发起人之一。  陈兴义教授认为,《设计扶贫宣言》与“设
期刊
郭线庐,西安美术学院校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1991-1993英国奥斯特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访问学者。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平面设计艺委会副主任,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设计学类专业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全国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陕西省2012年度重点领域顶尖人才,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主席,陕西省教学名师,陕西省2017“千人计划”教学名师领军人
期刊
郭春方,吉林艺术学院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第三批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教育部设计学类教指委委员、教育部全国高校美育教指委委员,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艺术设计分委会专家。长期在艺术院校从事创新人才培养、设计教育等方面工作,先后主持地方多项重大艺术设计项目和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北京20
期刊
刘元风,北京服装学院原校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毕业于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副主席,敦煌服饰文化研究暨创新设计中心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设计院研究员,任北京服装学院学报艺术版《艺术设计研究》(CSSCI)主编。  近年来主持完成及承担2008年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系列服装设计、建国60周年国庆群众游行方队和志愿者服装设计、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会议(APEC)
期刊
李英杰,《设计》杂志社社长,奥加美术馆总裁,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北京英杰硬石艺术博物馆馆长,北京奥加美术馆酒店董事长,原解放军某部副总工程师,原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副理事长。  “设计与艺术的关系确实微妙,设计必须理性,偏重于物质,艺术必须感性,偏重于精神。”李英杰社长认为,以“设计”为职业的社会环境就是“设计界”,最简单的定义就是一种“有目的、目标的创造行为”把想法变成现实;以艺术为职业的社会
期刊
中国设计·大家谈  “中国设计,大家谈”是《设计》杂志从2019年开始精心策划的一个全新专栏,至今已陆续刊出了为设计领域“政、产、学、研”各界领军人物定制的一系列专题访谈,与读者分享中国设计在各个领域所取得的成就、经验及对中国设计发展前景的预期。  中国设计在经历了从引进、仿制到自主创新,再到融入企业乃至国家战略的过程后走向复兴,从自我否定转变为拥有文化的自觉和设计的自信。但是,在一片掌声之中,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