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经济正飞速发展,环境污染更加普遍。空气污染、水源污染、耕地沙化等生态环境问题愈演愈烈。同时,我们一味追求工业生产值,无限制取用资源,对生态环境系统的破坏异常剧烈。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人们生活受限,环境保护问题才逐渐被人们重视。因此,修复环境质量,重建生态文明,是大势所趋、必经之路、战略根基。基于此,本文就新常态下我国环境保护战略与原则阐述论证,希望可以提供一些有效的措施。
1 新常态下的环境保护中的问题
1.1 公众参与环保的积极性低
环境保护问题和我们大众是息息相关的,民众聚集起来的力量也是很可观的。所以我们首先要呼吁全体民众参与进来,让他们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可是,当前现状不容可观,我国的民众参与积极性非常之低,尤其是许多贫困地区的民众可能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环境保护。经常会有大肆砍伐,焚烧等等。所以这就希望政府能够在这方面给予支持,经常做一些有关于环境保护的公益活动,对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给予大力呼吁等等。
1.2 环境管理偏重于末端治理
在生态治理的实际事例中,我们都是通过先污染,后治理来解决问题,这就陷入了一个死循环。因为我们污染后再治理,不论耗费多大的精力都不能将生态系统完全恢复。很多企业都是先污染,然后再去治理,这对资源其实是一个巨大的浪费。我们应该遵循循环经济的规律,从源头就开始控制污染,从中间环节就开始加强治理。这样就会大大提高企业效率和经济效益。
1.3 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滞后
我国的经济坐上了飞速行驶的列车,在这过程中,我国城乡经济也取得了质的飞跃。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了,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升。但是,农村的生态环境却遭受了巨大的威胁,如:化工产业超标排放污水,严重破坏了河水质量。在农业生产作业中,为了追求高的产量,不惜大量使用化学农药,对土壤有害的农膜等,同样对土壤造成了不可逆转的污染。而且,有些偏远地区的农村,更是出现了大范围癌症等情况,也进一步说明了农村生态环境污染严重,环境保护工作太过迟缓。
1.4 布局性污染点状转移面上扩张、叠加明显
自从我国开始实施各区域分部发展以来,我国的生态环境的管理与生态污染局势面临着新的挑战。东北、华东、中原、西部等因为地理差异,生态环境的复杂程度也出现了较大的差异。大区域垂直和水平方向的生态环境不同,小区域需要进一步细化方案的难度加大。产业区域梯度变化引起了资源分布不均、环境污染排列趋于空间化多维化,还要处理好污染各区域转移给环境治理带来的问题。我们一方面要面临东部沿海产业改进对污染排放的強大优势,另一方面要思考中西部重工业化生产增长带来污染压力,传统与新型环境问题交错,城乡环境污染叠加,国际国内污染新旧不一等问题。
我们需要不断调整产能结构,产能变化亟待转型。当前,中西部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还不能成为中流砥柱,产业结构正在进行不断调整,大量企业产能过剩,设备太过落后,对资源的利用不合理。我们必须对这些企业进行改造整顿,甚至关停某些高污染企业。政府需要出台制度,调整整个产业结构,这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难度很大。
1.5 环境基本公共产品供给不足、效率不高
社会个人环境权益观暴涨,公民对环境污染的投诉越来越多,但生态环境部门的发展跟不上诉求的脚步,差距较大。环境体制改革的不适应性可能还在持续,相关部门的改革也达不到民众的要求。这就造成了整个环保体系的效率低下,环境基本公共产品供给和需求这个产业链失衡。
2 新常态下环境保护的战略与原则
2.1 用法律守住底线,建立保护环境的规范、严密的法治体系
政府应该以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为法律依据,加强对企业单位的监管力度,对违法排污企业加大打击力度。坚持环境保护这条“高压线”不动摇。大力推行环境政策改革,为公民普及更多的生态环境知识,把环境保护问题融入到教育中去,同时也应该在公益活动中多多涉及生态知识。并且我们要秉承一视同仁原则,不论哪个企业触碰了这条红线,我们绝不姑息,用法律手段最大化保障群众利益,给群众建立一个生态环境安全长城。
2.2 用制度划清边界,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我们在运用法律手段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积极建立健全我们的污染赔偿制度,以及污染之后的生态恢复责任制。对环境的污染不仅要处罚,更要企业在后续的恢复重建过程中承担一切责任。拟定环境审查方案,对政府负责的生态区域进行严密审查。把环境审计制度作为标尺,对领导干部实行生态环境监管审计制度。
2.3 加强环境流量管理
流量是一个基于速度和单位面积的概念,容量则建立在流量的基础上,与流量成正比。而每一个地区的环境是有一定的承受限度的,当排放的总量超出了该地方的调节容量时就会出现污染。为了使生态环境可以处在一个平衡调节范围内,我们就应该对这个地方污染物排放总量进行限制,在精确计算和试验的情况下,对垂直、水平的生态环境进行不同程度的划分。对排放的污染物种类进行合理分配,来完成流量目标控制。另一方面,环境容量容易受水文、气候、气压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所以我们对同一地区不同时间的污染物排放总量也要做出相应的制约。
2.4 提高公众参与环保的积极性
在环境保护政策施行过程中,社会大众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我们要加大对环境保护的宣传,提升群众的环保意识,呼吁民众参与到环保过程中来。政府机关应该建立一个和环境保护相关的奖惩制度,来提升大众的积极性。同时也应当制定一些地方性法规,做到有法可依,也可以举办一些和环境保护相关的讲座,有奖问答等活动,增加公众的参与积极性。我们自己也要遵守制度,带个好头,逐渐使环境保护深入人心。
2.5 加快产业结构优化,从源头治理环境污染
各行业对环境的污染的程度是有很大差别的,服务业造成的污染最低,其次是农业生产,对环境威胁最大的则是重工业,尤其是化学化工产业和电力行业。所以我们要响应国家的号召,剔除产能过剩的行业,改善污染较大行业,努力发展污染较小的新型行业。我们要从根源做起,调整产业结构,对各个产业进行融合,形成产业链,从源头减少污染,实现资源再利用以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6 重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
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强对农村环保的扶持力度,已经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用于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安全。严格控制农村的污水排放、重工业金属排放以及化学残渣排放等,同时敦促各级政府对农村生态环境建立起保障制度,挖掘有效资源并加以利用,全面化多方位建立农村环保体系。要为农民组织大量的宣传项目,设置包括垃圾分类处理,农业残渣预处理等利于农村环保的标语,使环保意识深入民心。
3 结束语
总之,经济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当其冲的是环境问题。必须提高全民的环保素质,控制污染物排放,只有把环保作为抓手,才能保障经济可持续发展。因此,环保需要各个部门的协同努力,才能让绿水青山发挥出最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郭景斌,刘泽磊,李泽.基于新常态下我国环境保护的战略与原则[J].自然科学:全文版2015(30):12-12.
[2]李沁媛,杨峰,王庭鹏,等.新常态下我国环境保护的战略及原则概论[J].工程技术:全文版,2014,(3):25-25.
[3]丛悦鹏.浅析新常态下安全环保管理工作策略[J].工业,2015(21):79-79.
1 新常态下的环境保护中的问题
1.1 公众参与环保的积极性低
环境保护问题和我们大众是息息相关的,民众聚集起来的力量也是很可观的。所以我们首先要呼吁全体民众参与进来,让他们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可是,当前现状不容可观,我国的民众参与积极性非常之低,尤其是许多贫困地区的民众可能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环境保护。经常会有大肆砍伐,焚烧等等。所以这就希望政府能够在这方面给予支持,经常做一些有关于环境保护的公益活动,对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给予大力呼吁等等。
1.2 环境管理偏重于末端治理
在生态治理的实际事例中,我们都是通过先污染,后治理来解决问题,这就陷入了一个死循环。因为我们污染后再治理,不论耗费多大的精力都不能将生态系统完全恢复。很多企业都是先污染,然后再去治理,这对资源其实是一个巨大的浪费。我们应该遵循循环经济的规律,从源头就开始控制污染,从中间环节就开始加强治理。这样就会大大提高企业效率和经济效益。
1.3 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滞后
我国的经济坐上了飞速行驶的列车,在这过程中,我国城乡经济也取得了质的飞跃。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了,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升。但是,农村的生态环境却遭受了巨大的威胁,如:化工产业超标排放污水,严重破坏了河水质量。在农业生产作业中,为了追求高的产量,不惜大量使用化学农药,对土壤有害的农膜等,同样对土壤造成了不可逆转的污染。而且,有些偏远地区的农村,更是出现了大范围癌症等情况,也进一步说明了农村生态环境污染严重,环境保护工作太过迟缓。
1.4 布局性污染点状转移面上扩张、叠加明显
自从我国开始实施各区域分部发展以来,我国的生态环境的管理与生态污染局势面临着新的挑战。东北、华东、中原、西部等因为地理差异,生态环境的复杂程度也出现了较大的差异。大区域垂直和水平方向的生态环境不同,小区域需要进一步细化方案的难度加大。产业区域梯度变化引起了资源分布不均、环境污染排列趋于空间化多维化,还要处理好污染各区域转移给环境治理带来的问题。我们一方面要面临东部沿海产业改进对污染排放的強大优势,另一方面要思考中西部重工业化生产增长带来污染压力,传统与新型环境问题交错,城乡环境污染叠加,国际国内污染新旧不一等问题。
我们需要不断调整产能结构,产能变化亟待转型。当前,中西部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还不能成为中流砥柱,产业结构正在进行不断调整,大量企业产能过剩,设备太过落后,对资源的利用不合理。我们必须对这些企业进行改造整顿,甚至关停某些高污染企业。政府需要出台制度,调整整个产业结构,这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难度很大。
1.5 环境基本公共产品供给不足、效率不高
社会个人环境权益观暴涨,公民对环境污染的投诉越来越多,但生态环境部门的发展跟不上诉求的脚步,差距较大。环境体制改革的不适应性可能还在持续,相关部门的改革也达不到民众的要求。这就造成了整个环保体系的效率低下,环境基本公共产品供给和需求这个产业链失衡。
2 新常态下环境保护的战略与原则
2.1 用法律守住底线,建立保护环境的规范、严密的法治体系
政府应该以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为法律依据,加强对企业单位的监管力度,对违法排污企业加大打击力度。坚持环境保护这条“高压线”不动摇。大力推行环境政策改革,为公民普及更多的生态环境知识,把环境保护问题融入到教育中去,同时也应该在公益活动中多多涉及生态知识。并且我们要秉承一视同仁原则,不论哪个企业触碰了这条红线,我们绝不姑息,用法律手段最大化保障群众利益,给群众建立一个生态环境安全长城。
2.2 用制度划清边界,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我们在运用法律手段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积极建立健全我们的污染赔偿制度,以及污染之后的生态恢复责任制。对环境的污染不仅要处罚,更要企业在后续的恢复重建过程中承担一切责任。拟定环境审查方案,对政府负责的生态区域进行严密审查。把环境审计制度作为标尺,对领导干部实行生态环境监管审计制度。
2.3 加强环境流量管理
流量是一个基于速度和单位面积的概念,容量则建立在流量的基础上,与流量成正比。而每一个地区的环境是有一定的承受限度的,当排放的总量超出了该地方的调节容量时就会出现污染。为了使生态环境可以处在一个平衡调节范围内,我们就应该对这个地方污染物排放总量进行限制,在精确计算和试验的情况下,对垂直、水平的生态环境进行不同程度的划分。对排放的污染物种类进行合理分配,来完成流量目标控制。另一方面,环境容量容易受水文、气候、气压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所以我们对同一地区不同时间的污染物排放总量也要做出相应的制约。
2.4 提高公众参与环保的积极性
在环境保护政策施行过程中,社会大众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我们要加大对环境保护的宣传,提升群众的环保意识,呼吁民众参与到环保过程中来。政府机关应该建立一个和环境保护相关的奖惩制度,来提升大众的积极性。同时也应当制定一些地方性法规,做到有法可依,也可以举办一些和环境保护相关的讲座,有奖问答等活动,增加公众的参与积极性。我们自己也要遵守制度,带个好头,逐渐使环境保护深入人心。
2.5 加快产业结构优化,从源头治理环境污染
各行业对环境的污染的程度是有很大差别的,服务业造成的污染最低,其次是农业生产,对环境威胁最大的则是重工业,尤其是化学化工产业和电力行业。所以我们要响应国家的号召,剔除产能过剩的行业,改善污染较大行业,努力发展污染较小的新型行业。我们要从根源做起,调整产业结构,对各个产业进行融合,形成产业链,从源头减少污染,实现资源再利用以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6 重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
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强对农村环保的扶持力度,已经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用于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安全。严格控制农村的污水排放、重工业金属排放以及化学残渣排放等,同时敦促各级政府对农村生态环境建立起保障制度,挖掘有效资源并加以利用,全面化多方位建立农村环保体系。要为农民组织大量的宣传项目,设置包括垃圾分类处理,农业残渣预处理等利于农村环保的标语,使环保意识深入民心。
3 结束语
总之,经济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当其冲的是环境问题。必须提高全民的环保素质,控制污染物排放,只有把环保作为抓手,才能保障经济可持续发展。因此,环保需要各个部门的协同努力,才能让绿水青山发挥出最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郭景斌,刘泽磊,李泽.基于新常态下我国环境保护的战略与原则[J].自然科学:全文版2015(30):12-12.
[2]李沁媛,杨峰,王庭鹏,等.新常态下我国环境保护的战略及原则概论[J].工程技术:全文版,2014,(3):25-25.
[3]丛悦鹏.浅析新常态下安全环保管理工作策略[J].工业,2015(21):7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