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上烤面筋】
咳,事先声明,我真的不是烤面筋集团的托儿我只是最近迷上了这种叫“烤面筋”的小吃。
这种小吃大家应该都吃过,考虑到可能还有没吃过的人,我就简单解释一下。
所谓烤面筋,就是把面团洗出的面筋搓成长条,盘在一根竹签上,然后在炉子上烤,洒上辣椒和孜然面儿,像烤羊肉串一样,还会刷秘制的酱。
口感韧劲又独特,非常好吃。(我知道很像广告词……)。
我前几年没看到过这种小吃,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这种小吃开始登陆帝都街头的,反正就是在去年年底、今年年初吧,突然之间,到处都能看到了。
前段叫间被什么地沟油、不干净的肉串之类的报道恶心到了,加上春天里一顿胡吃海喝后重了几斤,为了美丽的裙子和短裤,我连最爱的臭豆腐都很久没有吃过了……看着街头各处的小推车和“山西名吃”“烤面筋”的字样,最初心动的时候,都压制住了。
然后某天,我逛完超市出来,路边卖烤面筋的大姐瞄见了我暗暗望向烤面筋摊子垂涎却犹豫的目光,很亲切地招呼:“来尝尝呀,很好吃的!”大姐是营销高手,又补充一句,“素的,不会发胖。”
我顿时冲了过去,要了两串,一吃之下,泪流满面——太好吃了!
然后便不能自拔了。
这种小吃是不是源自山西,不太清楚,卖烤面筋的
小摊上都写着来自山西……我伺过曾经到过山西的朋友,但是他们都说去的时间太短了,无法考证。
如果有山西的孩子们了解,欢迎探讨哈。
插话一句,山西的面食确实是笑傲江湖。我小时候,邻居家的婆婆是山西人,每次他们家做面条,我就跑到他们家门口等着,然后做夭真状问:“你们在吃什么呀?”
每次都能蹭到一大碗。
那真是世上最好吃的面条!跟那位婆婆做的一比,我妈煮的面条就……母上对不起,我不孝了……
话题转回烤面筋——
我迷上一种食物,就会狂吃,天天吃,一天比-天吃得多。
目前我正在这种状态中。
最近几天,附近检查,小区门口卖烤面筋的大姐没有出摊,一天不吃,相思成灾。
其实,我住的小区门口的那家烤面筋,没有附近商场门前的好吃,但是,去商场那边吃要走一两站路,不顺路,我有小区门口的烤面筋就知足了……
面筋这种东西,在我老家,是凉拌或者卷煎饼时吃的,也是洗面之后手搓出来,一般是搓成小条或者是拧成麻花的形状。
北京这边的面筋则大部分是块状(至少我看到的是这样的),应该是洗出面筋后,不会再搓制,就直接上锅蒸出,凉菜和凉皮里经常看到。还有一种是炸制的面筋球,涮火锅的时候放的,非常美味呀!涮火锅或羊蝎子锅中我的最爱之一。
面筋烤着吃,我是看到烤面筋的小摊后才发现还有这么种吃法的……
可惜我自己做不出烤面筋摊上那么筋道的面筋,也不知道他们的酱料是什么配方,要不然可以自己试验一下。其实我有一款网购来的烧烤神器,可以自己在家做烧烤…挺便宜的,三四百块钱,插上电就能用
(我又像小广告了……)
在自己家做,重点就是安全卫生。
说了这么多烤面筋的美味,也要提醒大家一下。
吃这种硌边摊是有风险的。就好像我们很爱的麻辣烫、串串香、烤肉串、臭豆腐等等美食行业中有败类一样,卖烤面筋的小摊中,同样应该也有。
比如面筋里可能放了什么添加剂,比如刷的油可能是不好的油,比如调料里可能放了什么不健康的东西……
现在是夏天,大家吃东西的时候都要谨慎,健康和安全第一。
我有一个自己摸索出来的判断是否安全卫生的方法——我经常买小区门口大姐的烤面筋,是因为我发现大姐在寂寞的时候、没有生意的时候,会自己烤一串吃……
【新居里的暑假】
说是新居,最少有三十岁的年纪。
漆黑幽深的楼道堆满杂物和灰尘,一点儿都看不出墙壁原来的颜色。一进去就闻到一股混杂油烟、衣物和经年不流通空气的味道,通称“老人味”。房子在三楼,厨房在走廊上,逼仄狭长的客厅,坐在马桶上一伸脖子就会撞到厕所门。两个房间都朝南,墙体上有斑驳的霉雨痕迹。
可是,它离每天白天要去的公司近,走路不过十五分钟,路上还能买一杯喜欢的黄瓜牛奶伴。离每天晚上要去做节目的电台更近,闲逛过去不过十分钟,还能穿着拖鞋逗逗音像店的小猫。离有时去打牌的甜品店,五分钟吧。那么,那个从大学时代就经常光顾的铺满花朵墙纸的情调餐厅呢?嘿嘿,就在家楼下的巷子口。
真正让我决定从郊区的十二楼搬出来的,其实是这所老房子一整排朝南的玻璃窗外的红顶屋,和郁郁葱葱的绿树。住在这个城市最中心的地带,在享受到便利生活的同时,还能与树荫和鸟鸣终日为伍,有什么理由拒绝呢?
朋友来帮我收拾屋子。
两个男生扒了上衣,把一箱子一箱子的书和碟往架子上放。
“呃……哥们你这些书和杂志怎么都买了两本一模一样的?”
“拿走吧。”
“呃……哥们你这么多套耳机了,怎么还叫我买耳机?”
“不买了。”
“呃……哥们这些型秀歌手的宣传碟……”
“送你吧。”
“呃……哥们这几张照片上的美女是……”
“滚你的!”
收拾陈年积累的物什,总会有让人惊喜或懊丧的发现。失而复得的,早已遗忘的,历久弥新的,更新换代的,不愿想起的……有那么多词语可以形容重逢时百转千回的心情。原来歌里唱的“虽然你已不在我身旁,但你永远在我心上”是骗人的话。真实生活里,其实大多是“你一直在我身边,但安静得叫我总也想不起……”。
因为得到很多重复的书、碟、穿旧的衣服和死乞白赖讨走的玩具,朋友兴奋得像个上了发条的机器人。而我每次搬家,都会丢掉大量的东西。理由很简单啊,旧了,破了,或是有了新的就会毫不犹豫地把它丢掉吧。当年有多珍惜,多喜欢,费多大劲搜寻得来,到了今时今日,根本记不得。
记忆其实不如包装箱可靠,这真是个让人纠结的发现。
而朋友是连小时候吃小浣熊干脆面得到的卡片都会保存至今的人。跟他相比,我应该算是无情善忘的人吧。不是,我宁愿觉得,只是他年纪太小,还没经历过辛苦的迁徙和哭不出来的疲累。于是,所有好的坏的,都是尚可承受的包袱。 有一个书桌,可以画画,可以读日语课本。有一台电脑,可以写没完没了的稿子。有一台音响,可以在写稿时放放动漫OST。有一个台灯,可以窝在下面读半天书。有一台电视机,可以整夜打PS3。有一根网线,可以下最新一集美剧。还得有张铺得软软的床,单人双人的都无所谓咯。嘻嘻。
然后,有墙壁,有屋檐,有天花板。有时有啤酒,有时有朋友。
在新居里的暑假,就这么简单又自在地开始吧。
【关于投食本人的相关报道】
怎样鉴定粉丝对你的真爱?看TA会不会给你喂吃的。
年初我在微博呼吁发起投食喂养计划,作为宅男,我化身动物园的动物,静候佳音。其实本来是个玩微博的玩笑话。没多久,就有人来私信要地址,‘我给了。过了几天,’快递就按响门铃,那真是天籁之音Ⅱ阿。结果我仔细统计,来自山西的某同学给我邮寄了十几斤肉。来自浙江的某同学送来云片糕和糖食。还有江苏的同学发货来奶糖抹茶和米果和外国牌子的泡面。
最后还有不知道来自我国哪里、甘当匿名女侠客的某同学,给我快递来一箱子的零食。花生火腿薯片千层塔诸如此类丰富无比,我家的坏猫看见后嫉妒得都要疯了,扑上去就要吃鱼肉香肠,死死不松爪。于是我乐得故作大方跟金枪鱼分享。
四季交替,这样的事情一而再,再而三,最后发展到了巅峰,有一次我去本市的著名商业街汉街;在那里的文华书城参加一个现场活动。遇到一个女生,从我写小说开始就在支持我。当她看到活的作者本体后,当机立断说你吃饭了没,没吃啊我去给你买包子去,我们这附近有家的肉包子又大又鲜美,好吃得不得了,你等我。
我阻止不了她的热情,于是十分钟后,我的面前充满了两个大肉包一块巧克力一大盒酸奶。这样的待遇,让别的做活动的嘉宾,顿时失去了风采。
喝着酸奶,啃着肉包,我感动得要哭了,可是想哭却哭不出来呀。因为我还要做现场活动,正儿八经跟同学们聊文学。
文学太宏大了,宏六到成为这个世界上满满的汗牛充栋的文字作品。
意义价值深度风格厚重博大内涵流派共鸣伟大……顿时在我心中虚化了。我真不是有意要煽情,我只是觉得相比于上诉那些词语,大肉包子的香味和酸奶的可口,直接作用于我的身心。
你们投我以食,我厚着脸皮吃了你们那么多好吃的,当然也要报之以什么才好。所以,为了对得起那些美丽可爱的食物,也得继续好好写下去。人本来就是多动机的高级生物,以前,我的心中是这样的法则:有些作品对得起稿费,有些作品对得起自己。
这两种动机曾经并驾齐驱,而今变成了三足鼎立,还要补充上:对得起你们的投食喂养。
我收到了食物背后的礼物,那是简单单纯的喜欢一个人写的东西和表达。喜欢你,所以给你吃的。就像小孩子时,要好的朋友,愿意分给你的苹果或蛋糕。
这份心意,直抵灵魂深处。
(本刊七月讯:专栏作者沈嘉柯为你报道。)
【终极退行】
也许可以这么说,退行就是人生的补考。
六一节前,去参加了香港卫视一档三人谈话节目,一道作为嘉宾的还有知名旅行家。
旅行家三四十岁,眼睛明亮,神情奕奕,寸头上剃出各种花样,体态精神都保持得很棒。我们讨论类似为何成年人为何会热衷扮演尚在童年,他投入地讲述自己参加过老知青的童年会,玩些铁环、弹珠、抛接子…说起话来口吻还要天真过我,“我每天都在过儿童节,大概是天性爱玩吧。”
我扮演着老气横秋的专业角色,也一度被他迷惑,觉得世上恐怕确实有这样的人,天然能永保赤子童心。
节目到了后半,他终于说,“我十五岁时父亲去世,全家重担落在身上……”我一下清醒,明白就是这样。
少年丧父,被迫要一夜之间丢弃五六年时光,马上长大,从此踏上太长的成年路。成年人为逃避眼前痛苦,会让自己心智行为回到幼少时期,这叫退行。他忍耐二十年,终于从过长的成年期逃走,去取回他平白丧失的少年时光。
心理学者们常将人的一生时间划分不同阶段:产前期、婴儿期、童年中期,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多重依恋阶段
念书时觉得这些名词纯粹为难人家应试,长大后渐渐知道它们并不是无聊的命名游戏。它们是为了告诉你,你看似平平无奇的一生,是需要平安跨过多少个阶段才得以达成。任何一段没能顺利度过,你都总有一天得回头去补考。
但有些事一个人做狼狈,一群人却可能让它变得意想不到的动人。比如电影。
人类的第一部电影叫《火车进站》,内容就是一辆火车进站,当时的人总是吓得跳起来。我想象他们为了感受这份逼真的惊吓而一次次去看电影。那个时代,人类进入工业革命,他们迷恋自己能够制造出机器这种代替人类劳作的新玩意,更迷恋拥有这种能力的自己。而如今我们早已忘记,电影对我们来说也曾经是个新奇的历险了;甚至也已经厌倦了机器。大家开始嚷着要了解我们自身,提倡起手做、徒步、原始生活,敏感症一样地拒绝机器。仔细回想就会发现我们总是这样:发现新的东西,兴高采烈、心被拓宽、迷上它和发现它的自己;而后迷失于它,而后厌倦,又闹着回头去寻找最初的心情。然而终究离本心越来越远,只好不断制造更新的东西来满足渴望退行的心。不再感冒平面电影,便发展出3D技术、思维影像体验,这样不知不觉间,竟铺就成了一整条人类文明发展历史。
终极窝囊最后也变成终极的浪漫。弄得我有时怀疑,推动世界前进的大概真是一群懒人、软蛋与任性鬼吧。
咳,事先声明,我真的不是烤面筋集团的托儿我只是最近迷上了这种叫“烤面筋”的小吃。
这种小吃大家应该都吃过,考虑到可能还有没吃过的人,我就简单解释一下。
所谓烤面筋,就是把面团洗出的面筋搓成长条,盘在一根竹签上,然后在炉子上烤,洒上辣椒和孜然面儿,像烤羊肉串一样,还会刷秘制的酱。
口感韧劲又独特,非常好吃。(我知道很像广告词……)。
我前几年没看到过这种小吃,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这种小吃开始登陆帝都街头的,反正就是在去年年底、今年年初吧,突然之间,到处都能看到了。
前段叫间被什么地沟油、不干净的肉串之类的报道恶心到了,加上春天里一顿胡吃海喝后重了几斤,为了美丽的裙子和短裤,我连最爱的臭豆腐都很久没有吃过了……看着街头各处的小推车和“山西名吃”“烤面筋”的字样,最初心动的时候,都压制住了。
然后某天,我逛完超市出来,路边卖烤面筋的大姐瞄见了我暗暗望向烤面筋摊子垂涎却犹豫的目光,很亲切地招呼:“来尝尝呀,很好吃的!”大姐是营销高手,又补充一句,“素的,不会发胖。”
我顿时冲了过去,要了两串,一吃之下,泪流满面——太好吃了!
然后便不能自拔了。
这种小吃是不是源自山西,不太清楚,卖烤面筋的
小摊上都写着来自山西……我伺过曾经到过山西的朋友,但是他们都说去的时间太短了,无法考证。
如果有山西的孩子们了解,欢迎探讨哈。
插话一句,山西的面食确实是笑傲江湖。我小时候,邻居家的婆婆是山西人,每次他们家做面条,我就跑到他们家门口等着,然后做夭真状问:“你们在吃什么呀?”
每次都能蹭到一大碗。
那真是世上最好吃的面条!跟那位婆婆做的一比,我妈煮的面条就……母上对不起,我不孝了……
话题转回烤面筋——
我迷上一种食物,就会狂吃,天天吃,一天比-天吃得多。
目前我正在这种状态中。
最近几天,附近检查,小区门口卖烤面筋的大姐没有出摊,一天不吃,相思成灾。
其实,我住的小区门口的那家烤面筋,没有附近商场门前的好吃,但是,去商场那边吃要走一两站路,不顺路,我有小区门口的烤面筋就知足了……
面筋这种东西,在我老家,是凉拌或者卷煎饼时吃的,也是洗面之后手搓出来,一般是搓成小条或者是拧成麻花的形状。
北京这边的面筋则大部分是块状(至少我看到的是这样的),应该是洗出面筋后,不会再搓制,就直接上锅蒸出,凉菜和凉皮里经常看到。还有一种是炸制的面筋球,涮火锅的时候放的,非常美味呀!涮火锅或羊蝎子锅中我的最爱之一。
面筋烤着吃,我是看到烤面筋的小摊后才发现还有这么种吃法的……
可惜我自己做不出烤面筋摊上那么筋道的面筋,也不知道他们的酱料是什么配方,要不然可以自己试验一下。其实我有一款网购来的烧烤神器,可以自己在家做烧烤…挺便宜的,三四百块钱,插上电就能用
(我又像小广告了……)
在自己家做,重点就是安全卫生。
说了这么多烤面筋的美味,也要提醒大家一下。
吃这种硌边摊是有风险的。就好像我们很爱的麻辣烫、串串香、烤肉串、臭豆腐等等美食行业中有败类一样,卖烤面筋的小摊中,同样应该也有。
比如面筋里可能放了什么添加剂,比如刷的油可能是不好的油,比如调料里可能放了什么不健康的东西……
现在是夏天,大家吃东西的时候都要谨慎,健康和安全第一。
我有一个自己摸索出来的判断是否安全卫生的方法——我经常买小区门口大姐的烤面筋,是因为我发现大姐在寂寞的时候、没有生意的时候,会自己烤一串吃……
【新居里的暑假】
说是新居,最少有三十岁的年纪。
漆黑幽深的楼道堆满杂物和灰尘,一点儿都看不出墙壁原来的颜色。一进去就闻到一股混杂油烟、衣物和经年不流通空气的味道,通称“老人味”。房子在三楼,厨房在走廊上,逼仄狭长的客厅,坐在马桶上一伸脖子就会撞到厕所门。两个房间都朝南,墙体上有斑驳的霉雨痕迹。
可是,它离每天白天要去的公司近,走路不过十五分钟,路上还能买一杯喜欢的黄瓜牛奶伴。离每天晚上要去做节目的电台更近,闲逛过去不过十分钟,还能穿着拖鞋逗逗音像店的小猫。离有时去打牌的甜品店,五分钟吧。那么,那个从大学时代就经常光顾的铺满花朵墙纸的情调餐厅呢?嘿嘿,就在家楼下的巷子口。
真正让我决定从郊区的十二楼搬出来的,其实是这所老房子一整排朝南的玻璃窗外的红顶屋,和郁郁葱葱的绿树。住在这个城市最中心的地带,在享受到便利生活的同时,还能与树荫和鸟鸣终日为伍,有什么理由拒绝呢?
朋友来帮我收拾屋子。
两个男生扒了上衣,把一箱子一箱子的书和碟往架子上放。
“呃……哥们你这些书和杂志怎么都买了两本一模一样的?”
“拿走吧。”
“呃……哥们你这么多套耳机了,怎么还叫我买耳机?”
“不买了。”
“呃……哥们这些型秀歌手的宣传碟……”
“送你吧。”
“呃……哥们这几张照片上的美女是……”
“滚你的!”
收拾陈年积累的物什,总会有让人惊喜或懊丧的发现。失而复得的,早已遗忘的,历久弥新的,更新换代的,不愿想起的……有那么多词语可以形容重逢时百转千回的心情。原来歌里唱的“虽然你已不在我身旁,但你永远在我心上”是骗人的话。真实生活里,其实大多是“你一直在我身边,但安静得叫我总也想不起……”。
因为得到很多重复的书、碟、穿旧的衣服和死乞白赖讨走的玩具,朋友兴奋得像个上了发条的机器人。而我每次搬家,都会丢掉大量的东西。理由很简单啊,旧了,破了,或是有了新的就会毫不犹豫地把它丢掉吧。当年有多珍惜,多喜欢,费多大劲搜寻得来,到了今时今日,根本记不得。
记忆其实不如包装箱可靠,这真是个让人纠结的发现。
而朋友是连小时候吃小浣熊干脆面得到的卡片都会保存至今的人。跟他相比,我应该算是无情善忘的人吧。不是,我宁愿觉得,只是他年纪太小,还没经历过辛苦的迁徙和哭不出来的疲累。于是,所有好的坏的,都是尚可承受的包袱。 有一个书桌,可以画画,可以读日语课本。有一台电脑,可以写没完没了的稿子。有一台音响,可以在写稿时放放动漫OST。有一个台灯,可以窝在下面读半天书。有一台电视机,可以整夜打PS3。有一根网线,可以下最新一集美剧。还得有张铺得软软的床,单人双人的都无所谓咯。嘻嘻。
然后,有墙壁,有屋檐,有天花板。有时有啤酒,有时有朋友。
在新居里的暑假,就这么简单又自在地开始吧。
【关于投食本人的相关报道】
怎样鉴定粉丝对你的真爱?看TA会不会给你喂吃的。
年初我在微博呼吁发起投食喂养计划,作为宅男,我化身动物园的动物,静候佳音。其实本来是个玩微博的玩笑话。没多久,就有人来私信要地址,‘我给了。过了几天,’快递就按响门铃,那真是天籁之音Ⅱ阿。结果我仔细统计,来自山西的某同学给我邮寄了十几斤肉。来自浙江的某同学送来云片糕和糖食。还有江苏的同学发货来奶糖抹茶和米果和外国牌子的泡面。
最后还有不知道来自我国哪里、甘当匿名女侠客的某同学,给我快递来一箱子的零食。花生火腿薯片千层塔诸如此类丰富无比,我家的坏猫看见后嫉妒得都要疯了,扑上去就要吃鱼肉香肠,死死不松爪。于是我乐得故作大方跟金枪鱼分享。
四季交替,这样的事情一而再,再而三,最后发展到了巅峰,有一次我去本市的著名商业街汉街;在那里的文华书城参加一个现场活动。遇到一个女生,从我写小说开始就在支持我。当她看到活的作者本体后,当机立断说你吃饭了没,没吃啊我去给你买包子去,我们这附近有家的肉包子又大又鲜美,好吃得不得了,你等我。
我阻止不了她的热情,于是十分钟后,我的面前充满了两个大肉包一块巧克力一大盒酸奶。这样的待遇,让别的做活动的嘉宾,顿时失去了风采。
喝着酸奶,啃着肉包,我感动得要哭了,可是想哭却哭不出来呀。因为我还要做现场活动,正儿八经跟同学们聊文学。
文学太宏大了,宏六到成为这个世界上满满的汗牛充栋的文字作品。
意义价值深度风格厚重博大内涵流派共鸣伟大……顿时在我心中虚化了。我真不是有意要煽情,我只是觉得相比于上诉那些词语,大肉包子的香味和酸奶的可口,直接作用于我的身心。
你们投我以食,我厚着脸皮吃了你们那么多好吃的,当然也要报之以什么才好。所以,为了对得起那些美丽可爱的食物,也得继续好好写下去。人本来就是多动机的高级生物,以前,我的心中是这样的法则:有些作品对得起稿费,有些作品对得起自己。
这两种动机曾经并驾齐驱,而今变成了三足鼎立,还要补充上:对得起你们的投食喂养。
我收到了食物背后的礼物,那是简单单纯的喜欢一个人写的东西和表达。喜欢你,所以给你吃的。就像小孩子时,要好的朋友,愿意分给你的苹果或蛋糕。
这份心意,直抵灵魂深处。
(本刊七月讯:专栏作者沈嘉柯为你报道。)
【终极退行】
也许可以这么说,退行就是人生的补考。
六一节前,去参加了香港卫视一档三人谈话节目,一道作为嘉宾的还有知名旅行家。
旅行家三四十岁,眼睛明亮,神情奕奕,寸头上剃出各种花样,体态精神都保持得很棒。我们讨论类似为何成年人为何会热衷扮演尚在童年,他投入地讲述自己参加过老知青的童年会,玩些铁环、弹珠、抛接子…说起话来口吻还要天真过我,“我每天都在过儿童节,大概是天性爱玩吧。”
我扮演着老气横秋的专业角色,也一度被他迷惑,觉得世上恐怕确实有这样的人,天然能永保赤子童心。
节目到了后半,他终于说,“我十五岁时父亲去世,全家重担落在身上……”我一下清醒,明白就是这样。
少年丧父,被迫要一夜之间丢弃五六年时光,马上长大,从此踏上太长的成年路。成年人为逃避眼前痛苦,会让自己心智行为回到幼少时期,这叫退行。他忍耐二十年,终于从过长的成年期逃走,去取回他平白丧失的少年时光。
心理学者们常将人的一生时间划分不同阶段:产前期、婴儿期、童年中期,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多重依恋阶段
念书时觉得这些名词纯粹为难人家应试,长大后渐渐知道它们并不是无聊的命名游戏。它们是为了告诉你,你看似平平无奇的一生,是需要平安跨过多少个阶段才得以达成。任何一段没能顺利度过,你都总有一天得回头去补考。
但有些事一个人做狼狈,一群人却可能让它变得意想不到的动人。比如电影。
人类的第一部电影叫《火车进站》,内容就是一辆火车进站,当时的人总是吓得跳起来。我想象他们为了感受这份逼真的惊吓而一次次去看电影。那个时代,人类进入工业革命,他们迷恋自己能够制造出机器这种代替人类劳作的新玩意,更迷恋拥有这种能力的自己。而如今我们早已忘记,电影对我们来说也曾经是个新奇的历险了;甚至也已经厌倦了机器。大家开始嚷着要了解我们自身,提倡起手做、徒步、原始生活,敏感症一样地拒绝机器。仔细回想就会发现我们总是这样:发现新的东西,兴高采烈、心被拓宽、迷上它和发现它的自己;而后迷失于它,而后厌倦,又闹着回头去寻找最初的心情。然而终究离本心越来越远,只好不断制造更新的东西来满足渴望退行的心。不再感冒平面电影,便发展出3D技术、思维影像体验,这样不知不觉间,竟铺就成了一整条人类文明发展历史。
终极窝囊最后也变成终极的浪漫。弄得我有时怀疑,推动世界前进的大概真是一群懒人、软蛋与任性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