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人类历史上,稳定而持续的经济增长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
以美国为例,从1984年到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经济一方面长期稳定增长,另一方面则摆脱了大幅波动的困扰,这是一个令人惊讶的大稳健时期。做过美联储主席的伯南克觉得,这得归功于美联储高水平的货币政策。
美国先锋集团首席经济学家戴维斯却不这么认为,他比较了美国历史上的两次大稳健,认为大稳健都伴随交通信息技术的改进、经济结构的转变、制度的创新,以及宽松安定的外部环境。其中,交通信息技术减少了市场交易成本,并在一定程度上“内生”出了其他有利因素,是持续繁荣稳定的关键。
在第一次大稳健时期(1840—1856),美联储还不存在呢。
经济活动需要货币的潤滑,但这并不意味着能够从中直接获得能量。货币转化成资本需要金融市场。金融市场如同人的肝脏,其活力取决于资本收益率。资本有一种内嵌着的自我扩张倾向,总是在不断追寻高额回报。在经济领域,只有新技术创造的新经济才能满足资本这种永不停歇、源源不竭的贪婪。强大的金融资本和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不可分割。
1.在技术周期过程中,从一个范式到另一个范式,资本形态因势而新。
第一次技术浪潮中,地方银行能够办理储蓄和贷款业务,甚至某些国际贸易业务,但是它们无力聚集第二次技术浪潮中铁路建设的巨额资本,这些活动需要吸引和操作资金的新方法,需要依靠股份公司和有限责任来实现。
第三次技术浪潮中,巨大的金融帝国能够轻易为大型工程项目融资,支持牵涉数万工人协作的大工业构想。但这些巨人很快发现,他们难以想象如何提供无数小型消费信贷的任务,而这正是在第四次浪潮中扩张市场所必需的。
在第五次技术浪潮中,风险资本的崛起为科技创新大开方便之门,但谁也不知道,随着数字货币、数字资产、小额众筹、直接上市、区块链金融的演化,在下一次技术浪潮中,金融又将展现什么样的新形态?
演化经济学家卡萝塔·佩蕾丝认为,每一次技术革命都会产生一种“新经济”,随之而来的是生产率的飞跃,催生新的市场行为,包含投资、生产、贸易和消费方式等方面的重大变迁,但这些新东西会改变资本运行的本质和资本主义的周期性特征。
2.在技术浪潮的内部,从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金融创新因时而变。
技术革命的浪潮每隔40~60年发生一次。在浪潮的前半期,灵活的金融资本是扩散过程的动力,有力地将技术革命推向前方。在浪潮后半期,生产资本发挥作用,将这一技术范式扩散到整个经济中。一般来说,每一轮技术革命都可划分为爆发、狂热、协同和成熟4个阶段。每个阶段都需要金融领域的创新。这些金融创新决定技术革命能释放多少潜力,也决定利益的再分配。
在爆发阶段,最多样的创新集中出现。在狂热阶段,新产业就像一个赌场,吸引许多投资者参与其中,投资者通过转手资产或操纵金钱寻找机会,推动资产价格非理性膨胀。在协同阶段,金融创新指向安全可靠的资本回报,通过分享实际利润赚钱。在成熟阶段,产业中的“现金牛”制造越来越多的闲置资金,但高回报的投资机会却越来越少,在边际收益递减的压力下,金融的创造力转向所有权集中,转向对外投资活动,或者采取操作手段榨取非法利润。
同时,这些闲置资本也会四处寻找新技术,开启新一轮产业变革。
3.在推动创新的过程中,从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金融结构因地而异。
技术创新具有高智力、轻资产的特点,以银行信贷为代表的间接融资体系往往不敢投、不愿投。相比而言,以股权融资为代表的直接融资体系所形成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在支持科技创新方面有天然优势。
在英国之后的数次技术浪潮中,颠覆性创新很多都来自美国,这与美国强大的直接融资体系息息相关。相比之下,以大银行为主导的德国、日本,其技术创新大多是在大型企业内部依靠改进升级完成,或在引进+模仿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属于寄生性技术创新。不过,近年这些国家的直接融资比重逐渐趋同。自20世纪90年代金融改革以来,日本直接融资比重快速上升,目前稳定在75%左右,与美国(88%)的差距越来越小。德国上升趋势较缓,2018年也达到62%。
直接融资比重并非越大越好。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银行体系更能促进经济增长。当处于中等发展水平时,直接融资重要性显现。直接融资比重提高到一定程度,其边际效应则会下降。当前,中国直接融资占比约50%,其中股权融资16%。在创新驱动背景下,适应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最优直接融资约为60%,股权融资为30%,实际结构和最优结构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
创新,一切皆是创新。
熊彼特认为,“创新”的本质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实现各类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一种新组合,并把这种新组合引进生产体系中去。其中,企业家是实现创新、引进新组合的灵魂。
当企业家实行新组合时,他首先要获得的是维持其创新活动的资金。但在循环流转的静态经济中,一切都是有“归宿”的,原有资本并不是为创新而准备。那么这种创新活动的资金是从哪里来呢?是无充分准备的信贷或灵活的金融资本填补了企业家的需求。资本的职能是为企业家创新提供必要支付手段,利润则是企业家实现了新组合而应得的合理报酬。在创新浪潮的推动下,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呈现繁荣、衰退、萧条、复苏的周期性特点。
可以说,资本特别是金融资本和创新息息相关。
资本是推动技术创新的发动机。通过市场机制及其价格规律,资本为技术创新提供合理回报,促进技术产业化。知识既源于生产过程,又源于资本本身。
资本是现代社会需求的挖掘机。自从资本来到人间,社会需求就进入了一个剧烈变动的时代。新需求不断被创造出来,并推动新技术来满足这种需求。
资本是促进创新扩散的播种机。伴随四处流动的资本,创新才能以超越宗教的、政治的、民族国家的和语言的各种限制,以世界主义的方式传播扩散。
创新驱动的中心,是资本。因为资本既是起因,又是结果。
(摘自中国友谊出版公司《资本5000年:资本秩序如何塑造人类文明》 作者:彭兴庭)
以美国为例,从1984年到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经济一方面长期稳定增长,另一方面则摆脱了大幅波动的困扰,这是一个令人惊讶的大稳健时期。做过美联储主席的伯南克觉得,这得归功于美联储高水平的货币政策。
美国先锋集团首席经济学家戴维斯却不这么认为,他比较了美国历史上的两次大稳健,认为大稳健都伴随交通信息技术的改进、经济结构的转变、制度的创新,以及宽松安定的外部环境。其中,交通信息技术减少了市场交易成本,并在一定程度上“内生”出了其他有利因素,是持续繁荣稳定的关键。
在第一次大稳健时期(1840—1856),美联储还不存在呢。
经济活动需要货币的潤滑,但这并不意味着能够从中直接获得能量。货币转化成资本需要金融市场。金融市场如同人的肝脏,其活力取决于资本收益率。资本有一种内嵌着的自我扩张倾向,总是在不断追寻高额回报。在经济领域,只有新技术创造的新经济才能满足资本这种永不停歇、源源不竭的贪婪。强大的金融资本和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不可分割。
1.在技术周期过程中,从一个范式到另一个范式,资本形态因势而新。
第一次技术浪潮中,地方银行能够办理储蓄和贷款业务,甚至某些国际贸易业务,但是它们无力聚集第二次技术浪潮中铁路建设的巨额资本,这些活动需要吸引和操作资金的新方法,需要依靠股份公司和有限责任来实现。
第三次技术浪潮中,巨大的金融帝国能够轻易为大型工程项目融资,支持牵涉数万工人协作的大工业构想。但这些巨人很快发现,他们难以想象如何提供无数小型消费信贷的任务,而这正是在第四次浪潮中扩张市场所必需的。
在第五次技术浪潮中,风险资本的崛起为科技创新大开方便之门,但谁也不知道,随着数字货币、数字资产、小额众筹、直接上市、区块链金融的演化,在下一次技术浪潮中,金融又将展现什么样的新形态?
演化经济学家卡萝塔·佩蕾丝认为,每一次技术革命都会产生一种“新经济”,随之而来的是生产率的飞跃,催生新的市场行为,包含投资、生产、贸易和消费方式等方面的重大变迁,但这些新东西会改变资本运行的本质和资本主义的周期性特征。
2.在技术浪潮的内部,从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金融创新因时而变。
技术革命的浪潮每隔40~60年发生一次。在浪潮的前半期,灵活的金融资本是扩散过程的动力,有力地将技术革命推向前方。在浪潮后半期,生产资本发挥作用,将这一技术范式扩散到整个经济中。一般来说,每一轮技术革命都可划分为爆发、狂热、协同和成熟4个阶段。每个阶段都需要金融领域的创新。这些金融创新决定技术革命能释放多少潜力,也决定利益的再分配。
在爆发阶段,最多样的创新集中出现。在狂热阶段,新产业就像一个赌场,吸引许多投资者参与其中,投资者通过转手资产或操纵金钱寻找机会,推动资产价格非理性膨胀。在协同阶段,金融创新指向安全可靠的资本回报,通过分享实际利润赚钱。在成熟阶段,产业中的“现金牛”制造越来越多的闲置资金,但高回报的投资机会却越来越少,在边际收益递减的压力下,金融的创造力转向所有权集中,转向对外投资活动,或者采取操作手段榨取非法利润。
同时,这些闲置资本也会四处寻找新技术,开启新一轮产业变革。
3.在推动创新的过程中,从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金融结构因地而异。
技术创新具有高智力、轻资产的特点,以银行信贷为代表的间接融资体系往往不敢投、不愿投。相比而言,以股权融资为代表的直接融资体系所形成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在支持科技创新方面有天然优势。
在英国之后的数次技术浪潮中,颠覆性创新很多都来自美国,这与美国强大的直接融资体系息息相关。相比之下,以大银行为主导的德国、日本,其技术创新大多是在大型企业内部依靠改进升级完成,或在引进+模仿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属于寄生性技术创新。不过,近年这些国家的直接融资比重逐渐趋同。自20世纪90年代金融改革以来,日本直接融资比重快速上升,目前稳定在75%左右,与美国(88%)的差距越来越小。德国上升趋势较缓,2018年也达到62%。
直接融资比重并非越大越好。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银行体系更能促进经济增长。当处于中等发展水平时,直接融资重要性显现。直接融资比重提高到一定程度,其边际效应则会下降。当前,中国直接融资占比约50%,其中股权融资16%。在创新驱动背景下,适应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最优直接融资约为60%,股权融资为30%,实际结构和最优结构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
创新,一切皆是创新。
熊彼特认为,“创新”的本质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实现各类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一种新组合,并把这种新组合引进生产体系中去。其中,企业家是实现创新、引进新组合的灵魂。
当企业家实行新组合时,他首先要获得的是维持其创新活动的资金。但在循环流转的静态经济中,一切都是有“归宿”的,原有资本并不是为创新而准备。那么这种创新活动的资金是从哪里来呢?是无充分准备的信贷或灵活的金融资本填补了企业家的需求。资本的职能是为企业家创新提供必要支付手段,利润则是企业家实现了新组合而应得的合理报酬。在创新浪潮的推动下,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呈现繁荣、衰退、萧条、复苏的周期性特点。
可以说,资本特别是金融资本和创新息息相关。
资本是推动技术创新的发动机。通过市场机制及其价格规律,资本为技术创新提供合理回报,促进技术产业化。知识既源于生产过程,又源于资本本身。
资本是现代社会需求的挖掘机。自从资本来到人间,社会需求就进入了一个剧烈变动的时代。新需求不断被创造出来,并推动新技术来满足这种需求。
资本是促进创新扩散的播种机。伴随四处流动的资本,创新才能以超越宗教的、政治的、民族国家的和语言的各种限制,以世界主义的方式传播扩散。
创新驱动的中心,是资本。因为资本既是起因,又是结果。
(摘自中国友谊出版公司《资本5000年:资本秩序如何塑造人类文明》 作者:彭兴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