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
你看那民族英雄谢团长;
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
你看那八百壮士孤军奋守东战场。
……
《歌八百壮士》这首沉雄豪迈、坚定激昂的歌曲,歌颂了抗日战争初期一个气壮山河、可歌可泣的英雄集体的壮举。在那个艰苦的年代,它传遍千山万水,成为鼓舞广大爱国军民斗志的响亮号角。《歌八百壮士》后来多次被选为电影主题曲,传唱至今。歌声,让人们仿佛又看到了70多年前的壮烈景象。
四昼夜浴血四行仓库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中日双方在上海及其周围地区进行了长达3个多月的大会战。
9月,闸北宝山路阵地陷落;10月,日军突破大场防线。奋战在闸北、江湾一带的中国军队处于腹背受敌的境地,战局危急。
为避免全军覆没,中国最高军事当局决定将主力撤至苏州河以南阵地。为掩护大军撤退,第八十八师奉命留下1个团,死守闸北,牵制日军。师长孙元良在团以上军官会上,问谁愿意挑这副重担,二六二旅五二四团中校团副谢晋元当即表示愿意留下。于是,决定以该团第一营为基干,组成加强营。全营共有3个步兵连、1个机枪连、1个迫击炮连,共450余人,出于“凑整数”、鼓舞士气、扩大声势等目的,对外仍用团番号,号称800人,由团副谢晋元、一营营长杨瑞符少校等率领,以四行仓库为固守据点,实施掩护任务。
谢晋元受命后,对全体官兵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们是中国人,要有中国人的志气。现在我们被日军包围,这个仓库就是我们的最后阵地,也可能是我们的坟墓,只要我们还有一个人,就要同敌人拼到底!”全体官兵表示:誓与四行仓库共存亡!
四行仓库位于苏州河北岸,原为盐业银行、金城银行、中南银行、大陆银行在上海设立的联合营业所的仓库,是一幢6层楼的钢筋水泥建筑,高大坚固。当时仓库的西面和北面地界已被日军占领,东面和南面是公共租界。因此,四行仓库同未被占领的中国地界完全隔绝,成为一个“孤岛”。坚守四行仓库的八百壮士,也就成了孤军。
谢晋元率部进入四行仓库后,迅速加强了四周防御工事,并在四行仓库内部署兵力,构筑强固工事。四行仓库内有大量的大豆、小麦,这些装着粮食的麻包成了理想的构筑工事的材料。他们用麻包堵住了仓库的大门,封闭了所有的窗户,留出了射击孔,派人分层据守。为了隐蔽部队,还把大楼的电灯全部破坏掉,同时焚烧了仓库周围的房屋,防止日军据此向大楼进攻。
27日中午,日军开始从西面的交通银行方向向四行仓库逼近,当即遭到外围阵地守军的顽强抗击。日军扔下数具尸体,抱头回窜。随后,日军纠集兵力再次扑向外围阵地,外围守军进行英勇抵抗后,退入仓库。日军占领外围阵地后,立即猛攻仓库大门。日军兵力几倍于守军,但八百壮士沉着应战,全楼火力一齐射击。三连连长面部受伤,血流满面,仍不下火线,一面以毛巾捂住伤口,一面继续指挥战斗。当日,日军遗尸80余具,四行仓库丝毫无损。
随后两日,日军动用飞机、坦克,连续向四行仓库发动猛烈进攻。八百壮士凭借坚固工事,顽强抵抗。日军屡遭重创,毫无进展。四行仓库巍然屹立。
经过3昼夜浴血奋战,将士们已疲惫之极,但士气仍然十分高昂。谢晋元在阵地上赋诗一首:“勇敢杀敌八百兵,抗敌豪情以诗鸣;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倭奴气不平。”激励大家奋勇杀敌。杨瑞符召集官兵讲话,说:“望各位爱国的男儿都抱定必死的决心,和谢团副、本营长死在一块吧!大家可以简单地写遗书一封,通知家中。写好后,收集起来,等待将来设法送到邮局去,以表示大家牺牲的决心。”
30日,日军向仓库发起总攻。战斗从上午7时开始,一直持续到午夜。早已置生死于度外的勇士们,众志成城,凭坚固守,日本侵略军无可奈何。日军虽有飞机,但不敢投弹;虽有大炮,却不敢轰击。因为仓库附近就是公共租界,若流弹落入租界地区,就会引起国际争端,他们只好望楼兴叹。
“卢沟桥畔开血刃,淞沪江口列云阵。家亡国破各亲临,男儿何惧以身殉!”八百壮士在四行仓库与日军血战4昼夜,歼敌200余名,自己仅伤亡30余人,胜利完成任务。
八百壮士孤军抗击日寇的英雄壮举,震撼了全国人心,引起了国内国际的关注和尊敬。饱受日本侵略军摧残欺凌之苦的同胞们,以各种方式支援孤军,表达他们对八百壮士的爱戴与敬佩。在苏州河南岸公共租界大楼上观战的群众,每当壮士们击毙一名日军,都拍手称快,挥动着帽子、手巾向他们欢呼致意,周围的群众还把日军集结地点、行动情况写在黑板上报告给孤军。上海各界群众连日箪食壶浆,热情慰劳抗日勇士。信件、食品、药物被源源不断地送入四行仓库。
英雄赞歌成就“世纪经典”
“八百壮士”以弹丸之地,抗击日军的英勇事迹,迅速传遍国内外。为了赞颂“八百壮士”,由桂涛声作词、夏之秋作曲,谱写了歌曲《歌八百壮士歌》。
桂涛声,1906年出生于云南省沾益县菱角乡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后,全国的爱国知识分子纷纷投入抗日救亡宣传运动。桂涛声与柳堤、周巍峙等在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李公朴的带领下,于8月21日奔走山西,进行抗日宣传。在《战斗》《救中国》两个杂志社工作期间,他积极撰写稿件,发表抗日宣传文章,深入各阶层群众,开展抗日救亡演讲。为增强宣传鼓动效应,他根据抗日先进事迹,与冼星海等相配合,创作了许多富有鼓动性、战斗性的抗日战歌。
夏之秋,原名夏兴汉,湖北孝感人,1912年出生于湖北汉口。1937年,上海的形势日趋紧张。在上海国立音专作曲系读书的夏之秋,随着逃难的人群乘船回到故乡武汉,积极投入抗日宣传工作,参加了中共秘密组织领导的武汉市文化界抗敌工作团的成立大会,并被选为音乐组长。他在武汉长江两岸组织了两支专唱救亡歌曲的歌咏队,经常活跃在工厂、学校、车站、码头等处演唱宣传。 同年12月,夏之秋与张曙、冼星海、刘雪庵等筹建的全国歌咏协会在武汉成立,他自己担任理事。他还重建武汉合唱团,担任团长兼指挥。正是这个时候,夏之秋胸中汹涌澎湃着爱国主义热情,时代风暴把他推进到创作高峰期。
《歌八百壮士》这首歌曲,就是夏之秋在这个时候作曲的。这首经典作品,最初是独唱曲,第一个演唱者是著名歌唱家周小燕,她是在汉口三教街俄国俱乐部演唱的。之后,夏之秋才将它改为混声四部合唱。据夏之秋生前回忆:“有一天,我在汉口原华中大学地下党员黄兴学同学家玩,不期遇见桂涛声,在这之前,我们并不相识。黄兴学向桂涛声介绍我说:‘这是我的同学,他是上海国立音专作曲系的,很会作曲。’当时我们两人并未深谈。过了几天,我在汉口女青年会指挥合唱团排练时,桂涛声来了,他交给我一张纸条,我一看:‘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你看那八百壮士奋守东战场;四方都是炮火,四方都是豺狼,宁愿死不退让……’好,太好了,歌词里那发自内心的爱国热情与我的心情十分吻合,一下子便感染启发了我。涛声还站在一边问:‘你看合不合用,不行的话你完全可以修改。’我说:‘这歌词太棒了,我会很快地写出来的!’”
夏之秋感觉歌词中洋溢的爱国热情与自己的心情如出一辙,形象鲜明、感情充沛,十分高兴。回家后,他连夜对歌词作了调整,谱起曲来。抗战以来日军的侵略暴行,让他悲愤难平;战场上的残酷厮杀、将士们的英勇无畏让他血脉偾张,一时间,国恨家仇一齐涌上心头。于是,气势磅礴的旋律“像是从心底自然地涌现出来”,他“力图用音符发出整个中华民族的呐喊”。
几天后,女高音歌唱家周小燕首次独唱这首歌,由夏之秋弹钢琴伴奏(当时钢琴谱尚未写出)。“中国不会亡”的歌声第一次从武汉响起。它是预言,是呐喊,是号角,是对日寇亡我野心和某些人“亡国论”的有力批判。演出获得极大成功,当场观众多次要求“再来一个”。
第二天,武汉《大公报》发表社论,认为“‘中国不会亡’,提得好!祖国正处在危急存亡之秋,这一口号甚得人心,唱出了4万万同胞的心声”!为了激励自己的救国决心,当年原名夏汉兴从此改名夏之秋,意为“值此危急存亡之秋”。这首歌当时就在《战歌》上发表,后来被广泛传唱。1938年,武汉合唱团准备出国前又将其改编成合唱曲。1938年由鲁司编剧导演、伊秋水主演了电影《八百壮士》;同年,由阳翰笙编剧、应云卫导演、袁牧之等主演了电影《八百壮士》;1975年中国台湾还拍摄了由丁善玺编剧导演,陈鸿烈、柯俊雄、林青霞主演的电影《八百壮士》,这几部电影都用此歌为主题歌。1939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歌八百壮士》歌集,1940年新加坡出版了《歌八百壮士》单行本。
当年,夏之秋领导的武汉合唱团被誉为武汉最优秀的歌咏团。他们四处演唱优秀抗日歌曲。《歌八百壮士》演出时,听众总会自发地高呼“抗战到底”的口号,“中国不会亡……”的歌声与口号声响成一片,人们的爱国激情达到最高潮。
夏之秋曾回忆说:“1940年,中国电影制片厂合唱团在重庆的一次演出中演唱了由我指挥的《歌八百壮士》,张治中将军在台下听后走到后台,对我说:‘歌写得很好,你是否能将‘中国不会亡’改成‘中国一定强’更好些?当然,我是外行,只是建议。’我说:‘好啊!可以这样改。’几天后,我在著名爱国人士周苍柏先生家,遇见周恩来同志,嚯!两位周公都是关刀眉!周恩来亲切地提到《歌八百壮士》和《思乡曲》,我便告诉他张治中将军建议改动歌词,周讲:‘好啊!文白(张治中字)这个建议也有他的理由。’于是,这首歌曲便有两句不同的歌词,在台湾,如今还唱的是‘中国一定强’(歌词稍有改动)。我1991年访台时,还和海峡那边的音乐家们,包括湖北同乡会的乡长胡秋原等一起用两个‘版本’同唱过这支歌。”
1993年,《歌八百壮士》一歌荣获由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等评定的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奖,被评为近百年来142首最佳音乐作品之一而载入音乐史册。
困居孤军营与流放他乡的血泪传奇
八百壮士在四行仓库孤军抗战,引起了上海公共租界当局的不安,他们害怕战事的继续会危及租界安全,要求中国政府下令孤军撤退。中国军事当局考虑到预定任务已经完成,乃于31日命令孤军撤退。谢晋元接到命令后,当即代表八百壮士表示:全体官兵早已立下遗嘱,誓与阵地共存亡,但求死得有意义,但求死得其所!后经再三电令,八百壮士才挥泪表示执行命令,退入租界。
当时,时任第八十八师副师长的冯圣法、参谋长张柏亭,上海市政府秘书长俞鸿钧,上海警备司令杨虎等为安排孤军撤退,曾同负责租界驻军的英军司令斯马莱特进行交涉,双方达成协议:由英军压制日军火力,孤军通过西藏路,从新垃圾桥进入租界,然后搭乘英军汽车到沪西归队。
31日凌晨,谢晋元率孤军开始撤退。壮士们敏捷地冲出大楼,由新垃圾桥进入租界。谢晋元自己最后一个离开仓库阵地,杨瑞符身负重伤,住院治疗。
谢晋元率八百壮士成功地撤出四行仓库,退入租界,正准备从沪西方向归队,继续与日军作战时,租界当局迫于日军关于若租界准许孤军通过,日军也将通过租界追击孤军的威胁,违背诺言,要收缴孤军的武器,车运胶州路羁留。八百壮士群情激愤,声言武器为军人的第二生命,决不能离手,宁愿重返四行仓库,继续固守到底。双方僵持不下。经过多方周旋,租界方面表示,这仅是替孤军代为保管武器,一定点明数量出具收据,绝非缴械。八百壮士为顾全大局,忍辱负重,被车运胶州路孤军营。租界当局慑于日方压力,不敢释放孤军归队,同时也拒绝了日方关于引渡孤军的无理要求。这样,八百壮士被羁留在孤军营。孤军营占地数十亩,地面坑坑洼洼,垃圾满地,住房十分简陋,营地四周铁丝网高架,由白俄士兵把守,壮士们只能在铁丝网内活动,实际上是一个俘虏营。
身处逆境,但八百壮士誓死抗日的信念没有动摇。壮士们把孤军营生活当成另一种形式的战斗,通过自己的言行,“使友邦从我们身上看出中国军人之气概,从此认识中国的真精神”。来到孤军营的第二天,谢晋元在接见中外记者时表示:“倭寇与我们势不两立,我们存在一天,决与倭寇拼命到底。”在条件艰苦的孤军营,八百壮士在谢晋元的率领下,仍然过着严格的部队生活,早操、值勤、站岗,从不间断,并自力更生进行生产。他们进行严格训练,准备随时报效祖国。为激发爱国热情,他们还每天举行精神升旗典礼,表达了他们对中华民族的无限忠诚。 1937年11月12日,中国军队全部撤出上海,日军包围了租界,孤军营成为孤岛中的孤岛,也成了上海抗战的精神堡垒。有一段时期,孤军营未被限制普通人的出入,上海同胞可以随便和孤军接触,在通往孤军营的路上,每天人来人往,络绎不绝,如同圣徒们涌向圣地一般。
1938年8月,时值上海八一三抗战周年纪念日,孤军向租界当局提出要求在孤军营内悬挂国旗,以示纪念。租界当局多方阻挠,企图阻止纪念活动。几经交涉,租界当局被迫同意升旗,但要求将旗杆截短,与营内礼堂屋顶相齐,避免被日军看到。
11日,孤军举行了庄严的升旗典礼,国旗在营内飘扬。上海同胞望见,无不感奋流泪。租界当局见状,害怕得罪日本人,派万国商团的白俄队冲入孤军营,欲强行摘下国旗。手无寸铁的孤军奋力抗争,手拉手地筑起人墙,围在旗杆下。白俄士兵开枪射击,孤军为护旗当场牺牲4人,负伤11人。白俄队还将谢晋元等部分军官挟持到车上,拉至外滩幽禁起来。为此,孤军全体官兵绝食抗议,上海同胞亦愤慨万分,罢市3天,声援孤军,要求将谢晋元等送归孤军营。
8月13日,中国共产党在汉口出版的《群众》周刊上撰文:“向羁留在沪坚持奋斗的八百壮士致诚挚慰问之意。”17日,租界当局迫于各方压力,同意谢晋元等人回到孤军营。
随着上海形势的变化,日伪活动日趋猖獗,他们对谢晋元等威逼利诱,企图使其变节,但谢晋元毫不动摇。
敌人见利诱不成,便准备下毒手。1941年4月24日清晨,谢晋元率部早操时,遭被敌人收买的孤军内部叛徒郝某等4人突然袭击,不幸牺牲。谢晋元殉国后,孤军将士悲愤万分,失声痛哭,叛徒当场被抓获,受到惩罚。
噩耗传出,上海人民震惊至极。4月25日,举行遗体棺殓仪式,前往吊唁者达10万之众。中外报刊纷纷报道消息,表示哀悼。国民党政府于同年5月追晋谢晋元为陆军少将。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于1941年12月闯入孤军营,拘禁了全体孤军,并将他们送往吴淞口看管,4年的孤军营生活至此结束。此后,日军对孤军进行了百般残害,强迫孤军挖壕沟,做苦工,后来又将他们押往南京老虎桥监狱。即使在这种残酷的环境中,八百壮士仍表现出不屈不挠的精神,与敌人展开斗争。为瓦解孤军,日军将八百壮士分散看管,并将其中一部分押往杭州和南洋做苦工,直至抗战胜利,幸存者才恢复自由。
闻八百壮士视死如归之英雄壮举,毛泽东亲书“八百壮士民族革命典型”予以褒奖,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对“八百壮士孤军奋守东战场”这一英雄壮举的高度敬重和肯定。2005年,国家主席胡锦涛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讲话中如此评价:“在空前惨烈的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前仆后继、浴血奋战,面对敌人的炮火勇往直前,面对死亡的威胁义无反顾,以血肉之躯筑起了捍卫祖国的钢铁长城,用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史诗。杨靖宇、赵尚志、左权、彭雪枫、佟麟阁、赵登禹、张自忠、戴安澜等一批抗日将领,八路军‘狼牙山五壮士’、新四军‘刘老庄连’、东北抗联八位女战士、国民党军‘八百壮士’等众多英雄群体,就是中国人民不畏强暴、英勇抗争的杰出代表。”
“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你看那八百壮士孤军奋守东战场。四方都是炮火,四方都是豺狼,宁死不退让,宁死不投降,我们的国旗在重围中飘荡!飘荡!飘荡!飘荡!……”《歌八百壮士》至今听来仍荡气回肠!八百壮士的英勇故事无疑令人刻骨铭心,已铭铸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不可磨灭的辉煌!(题图为笼罩在炮火中的四行仓库)
(责任编辑:张文军)
你看那民族英雄谢团长;
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
你看那八百壮士孤军奋守东战场。
……
《歌八百壮士》这首沉雄豪迈、坚定激昂的歌曲,歌颂了抗日战争初期一个气壮山河、可歌可泣的英雄集体的壮举。在那个艰苦的年代,它传遍千山万水,成为鼓舞广大爱国军民斗志的响亮号角。《歌八百壮士》后来多次被选为电影主题曲,传唱至今。歌声,让人们仿佛又看到了70多年前的壮烈景象。
四昼夜浴血四行仓库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中日双方在上海及其周围地区进行了长达3个多月的大会战。
9月,闸北宝山路阵地陷落;10月,日军突破大场防线。奋战在闸北、江湾一带的中国军队处于腹背受敌的境地,战局危急。
为避免全军覆没,中国最高军事当局决定将主力撤至苏州河以南阵地。为掩护大军撤退,第八十八师奉命留下1个团,死守闸北,牵制日军。师长孙元良在团以上军官会上,问谁愿意挑这副重担,二六二旅五二四团中校团副谢晋元当即表示愿意留下。于是,决定以该团第一营为基干,组成加强营。全营共有3个步兵连、1个机枪连、1个迫击炮连,共450余人,出于“凑整数”、鼓舞士气、扩大声势等目的,对外仍用团番号,号称800人,由团副谢晋元、一营营长杨瑞符少校等率领,以四行仓库为固守据点,实施掩护任务。
谢晋元受命后,对全体官兵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们是中国人,要有中国人的志气。现在我们被日军包围,这个仓库就是我们的最后阵地,也可能是我们的坟墓,只要我们还有一个人,就要同敌人拼到底!”全体官兵表示:誓与四行仓库共存亡!
四行仓库位于苏州河北岸,原为盐业银行、金城银行、中南银行、大陆银行在上海设立的联合营业所的仓库,是一幢6层楼的钢筋水泥建筑,高大坚固。当时仓库的西面和北面地界已被日军占领,东面和南面是公共租界。因此,四行仓库同未被占领的中国地界完全隔绝,成为一个“孤岛”。坚守四行仓库的八百壮士,也就成了孤军。
谢晋元率部进入四行仓库后,迅速加强了四周防御工事,并在四行仓库内部署兵力,构筑强固工事。四行仓库内有大量的大豆、小麦,这些装着粮食的麻包成了理想的构筑工事的材料。他们用麻包堵住了仓库的大门,封闭了所有的窗户,留出了射击孔,派人分层据守。为了隐蔽部队,还把大楼的电灯全部破坏掉,同时焚烧了仓库周围的房屋,防止日军据此向大楼进攻。
27日中午,日军开始从西面的交通银行方向向四行仓库逼近,当即遭到外围阵地守军的顽强抗击。日军扔下数具尸体,抱头回窜。随后,日军纠集兵力再次扑向外围阵地,外围守军进行英勇抵抗后,退入仓库。日军占领外围阵地后,立即猛攻仓库大门。日军兵力几倍于守军,但八百壮士沉着应战,全楼火力一齐射击。三连连长面部受伤,血流满面,仍不下火线,一面以毛巾捂住伤口,一面继续指挥战斗。当日,日军遗尸80余具,四行仓库丝毫无损。
随后两日,日军动用飞机、坦克,连续向四行仓库发动猛烈进攻。八百壮士凭借坚固工事,顽强抵抗。日军屡遭重创,毫无进展。四行仓库巍然屹立。
经过3昼夜浴血奋战,将士们已疲惫之极,但士气仍然十分高昂。谢晋元在阵地上赋诗一首:“勇敢杀敌八百兵,抗敌豪情以诗鸣;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倭奴气不平。”激励大家奋勇杀敌。杨瑞符召集官兵讲话,说:“望各位爱国的男儿都抱定必死的决心,和谢团副、本营长死在一块吧!大家可以简单地写遗书一封,通知家中。写好后,收集起来,等待将来设法送到邮局去,以表示大家牺牲的决心。”
30日,日军向仓库发起总攻。战斗从上午7时开始,一直持续到午夜。早已置生死于度外的勇士们,众志成城,凭坚固守,日本侵略军无可奈何。日军虽有飞机,但不敢投弹;虽有大炮,却不敢轰击。因为仓库附近就是公共租界,若流弹落入租界地区,就会引起国际争端,他们只好望楼兴叹。
“卢沟桥畔开血刃,淞沪江口列云阵。家亡国破各亲临,男儿何惧以身殉!”八百壮士在四行仓库与日军血战4昼夜,歼敌200余名,自己仅伤亡30余人,胜利完成任务。
八百壮士孤军抗击日寇的英雄壮举,震撼了全国人心,引起了国内国际的关注和尊敬。饱受日本侵略军摧残欺凌之苦的同胞们,以各种方式支援孤军,表达他们对八百壮士的爱戴与敬佩。在苏州河南岸公共租界大楼上观战的群众,每当壮士们击毙一名日军,都拍手称快,挥动着帽子、手巾向他们欢呼致意,周围的群众还把日军集结地点、行动情况写在黑板上报告给孤军。上海各界群众连日箪食壶浆,热情慰劳抗日勇士。信件、食品、药物被源源不断地送入四行仓库。
英雄赞歌成就“世纪经典”
“八百壮士”以弹丸之地,抗击日军的英勇事迹,迅速传遍国内外。为了赞颂“八百壮士”,由桂涛声作词、夏之秋作曲,谱写了歌曲《歌八百壮士歌》。
桂涛声,1906年出生于云南省沾益县菱角乡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后,全国的爱国知识分子纷纷投入抗日救亡宣传运动。桂涛声与柳堤、周巍峙等在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李公朴的带领下,于8月21日奔走山西,进行抗日宣传。在《战斗》《救中国》两个杂志社工作期间,他积极撰写稿件,发表抗日宣传文章,深入各阶层群众,开展抗日救亡演讲。为增强宣传鼓动效应,他根据抗日先进事迹,与冼星海等相配合,创作了许多富有鼓动性、战斗性的抗日战歌。
夏之秋,原名夏兴汉,湖北孝感人,1912年出生于湖北汉口。1937年,上海的形势日趋紧张。在上海国立音专作曲系读书的夏之秋,随着逃难的人群乘船回到故乡武汉,积极投入抗日宣传工作,参加了中共秘密组织领导的武汉市文化界抗敌工作团的成立大会,并被选为音乐组长。他在武汉长江两岸组织了两支专唱救亡歌曲的歌咏队,经常活跃在工厂、学校、车站、码头等处演唱宣传。 同年12月,夏之秋与张曙、冼星海、刘雪庵等筹建的全国歌咏协会在武汉成立,他自己担任理事。他还重建武汉合唱团,担任团长兼指挥。正是这个时候,夏之秋胸中汹涌澎湃着爱国主义热情,时代风暴把他推进到创作高峰期。
《歌八百壮士》这首歌曲,就是夏之秋在这个时候作曲的。这首经典作品,最初是独唱曲,第一个演唱者是著名歌唱家周小燕,她是在汉口三教街俄国俱乐部演唱的。之后,夏之秋才将它改为混声四部合唱。据夏之秋生前回忆:“有一天,我在汉口原华中大学地下党员黄兴学同学家玩,不期遇见桂涛声,在这之前,我们并不相识。黄兴学向桂涛声介绍我说:‘这是我的同学,他是上海国立音专作曲系的,很会作曲。’当时我们两人并未深谈。过了几天,我在汉口女青年会指挥合唱团排练时,桂涛声来了,他交给我一张纸条,我一看:‘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你看那八百壮士奋守东战场;四方都是炮火,四方都是豺狼,宁愿死不退让……’好,太好了,歌词里那发自内心的爱国热情与我的心情十分吻合,一下子便感染启发了我。涛声还站在一边问:‘你看合不合用,不行的话你完全可以修改。’我说:‘这歌词太棒了,我会很快地写出来的!’”
夏之秋感觉歌词中洋溢的爱国热情与自己的心情如出一辙,形象鲜明、感情充沛,十分高兴。回家后,他连夜对歌词作了调整,谱起曲来。抗战以来日军的侵略暴行,让他悲愤难平;战场上的残酷厮杀、将士们的英勇无畏让他血脉偾张,一时间,国恨家仇一齐涌上心头。于是,气势磅礴的旋律“像是从心底自然地涌现出来”,他“力图用音符发出整个中华民族的呐喊”。
几天后,女高音歌唱家周小燕首次独唱这首歌,由夏之秋弹钢琴伴奏(当时钢琴谱尚未写出)。“中国不会亡”的歌声第一次从武汉响起。它是预言,是呐喊,是号角,是对日寇亡我野心和某些人“亡国论”的有力批判。演出获得极大成功,当场观众多次要求“再来一个”。
第二天,武汉《大公报》发表社论,认为“‘中国不会亡’,提得好!祖国正处在危急存亡之秋,这一口号甚得人心,唱出了4万万同胞的心声”!为了激励自己的救国决心,当年原名夏汉兴从此改名夏之秋,意为“值此危急存亡之秋”。这首歌当时就在《战歌》上发表,后来被广泛传唱。1938年,武汉合唱团准备出国前又将其改编成合唱曲。1938年由鲁司编剧导演、伊秋水主演了电影《八百壮士》;同年,由阳翰笙编剧、应云卫导演、袁牧之等主演了电影《八百壮士》;1975年中国台湾还拍摄了由丁善玺编剧导演,陈鸿烈、柯俊雄、林青霞主演的电影《八百壮士》,这几部电影都用此歌为主题歌。1939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歌八百壮士》歌集,1940年新加坡出版了《歌八百壮士》单行本。
当年,夏之秋领导的武汉合唱团被誉为武汉最优秀的歌咏团。他们四处演唱优秀抗日歌曲。《歌八百壮士》演出时,听众总会自发地高呼“抗战到底”的口号,“中国不会亡……”的歌声与口号声响成一片,人们的爱国激情达到最高潮。
夏之秋曾回忆说:“1940年,中国电影制片厂合唱团在重庆的一次演出中演唱了由我指挥的《歌八百壮士》,张治中将军在台下听后走到后台,对我说:‘歌写得很好,你是否能将‘中国不会亡’改成‘中国一定强’更好些?当然,我是外行,只是建议。’我说:‘好啊!可以这样改。’几天后,我在著名爱国人士周苍柏先生家,遇见周恩来同志,嚯!两位周公都是关刀眉!周恩来亲切地提到《歌八百壮士》和《思乡曲》,我便告诉他张治中将军建议改动歌词,周讲:‘好啊!文白(张治中字)这个建议也有他的理由。’于是,这首歌曲便有两句不同的歌词,在台湾,如今还唱的是‘中国一定强’(歌词稍有改动)。我1991年访台时,还和海峡那边的音乐家们,包括湖北同乡会的乡长胡秋原等一起用两个‘版本’同唱过这支歌。”
1993年,《歌八百壮士》一歌荣获由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等评定的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奖,被评为近百年来142首最佳音乐作品之一而载入音乐史册。
困居孤军营与流放他乡的血泪传奇
八百壮士在四行仓库孤军抗战,引起了上海公共租界当局的不安,他们害怕战事的继续会危及租界安全,要求中国政府下令孤军撤退。中国军事当局考虑到预定任务已经完成,乃于31日命令孤军撤退。谢晋元接到命令后,当即代表八百壮士表示:全体官兵早已立下遗嘱,誓与阵地共存亡,但求死得有意义,但求死得其所!后经再三电令,八百壮士才挥泪表示执行命令,退入租界。
当时,时任第八十八师副师长的冯圣法、参谋长张柏亭,上海市政府秘书长俞鸿钧,上海警备司令杨虎等为安排孤军撤退,曾同负责租界驻军的英军司令斯马莱特进行交涉,双方达成协议:由英军压制日军火力,孤军通过西藏路,从新垃圾桥进入租界,然后搭乘英军汽车到沪西归队。
31日凌晨,谢晋元率孤军开始撤退。壮士们敏捷地冲出大楼,由新垃圾桥进入租界。谢晋元自己最后一个离开仓库阵地,杨瑞符身负重伤,住院治疗。
谢晋元率八百壮士成功地撤出四行仓库,退入租界,正准备从沪西方向归队,继续与日军作战时,租界当局迫于日军关于若租界准许孤军通过,日军也将通过租界追击孤军的威胁,违背诺言,要收缴孤军的武器,车运胶州路羁留。八百壮士群情激愤,声言武器为军人的第二生命,决不能离手,宁愿重返四行仓库,继续固守到底。双方僵持不下。经过多方周旋,租界方面表示,这仅是替孤军代为保管武器,一定点明数量出具收据,绝非缴械。八百壮士为顾全大局,忍辱负重,被车运胶州路孤军营。租界当局慑于日方压力,不敢释放孤军归队,同时也拒绝了日方关于引渡孤军的无理要求。这样,八百壮士被羁留在孤军营。孤军营占地数十亩,地面坑坑洼洼,垃圾满地,住房十分简陋,营地四周铁丝网高架,由白俄士兵把守,壮士们只能在铁丝网内活动,实际上是一个俘虏营。
身处逆境,但八百壮士誓死抗日的信念没有动摇。壮士们把孤军营生活当成另一种形式的战斗,通过自己的言行,“使友邦从我们身上看出中国军人之气概,从此认识中国的真精神”。来到孤军营的第二天,谢晋元在接见中外记者时表示:“倭寇与我们势不两立,我们存在一天,决与倭寇拼命到底。”在条件艰苦的孤军营,八百壮士在谢晋元的率领下,仍然过着严格的部队生活,早操、值勤、站岗,从不间断,并自力更生进行生产。他们进行严格训练,准备随时报效祖国。为激发爱国热情,他们还每天举行精神升旗典礼,表达了他们对中华民族的无限忠诚。 1937年11月12日,中国军队全部撤出上海,日军包围了租界,孤军营成为孤岛中的孤岛,也成了上海抗战的精神堡垒。有一段时期,孤军营未被限制普通人的出入,上海同胞可以随便和孤军接触,在通往孤军营的路上,每天人来人往,络绎不绝,如同圣徒们涌向圣地一般。
1938年8月,时值上海八一三抗战周年纪念日,孤军向租界当局提出要求在孤军营内悬挂国旗,以示纪念。租界当局多方阻挠,企图阻止纪念活动。几经交涉,租界当局被迫同意升旗,但要求将旗杆截短,与营内礼堂屋顶相齐,避免被日军看到。
11日,孤军举行了庄严的升旗典礼,国旗在营内飘扬。上海同胞望见,无不感奋流泪。租界当局见状,害怕得罪日本人,派万国商团的白俄队冲入孤军营,欲强行摘下国旗。手无寸铁的孤军奋力抗争,手拉手地筑起人墙,围在旗杆下。白俄士兵开枪射击,孤军为护旗当场牺牲4人,负伤11人。白俄队还将谢晋元等部分军官挟持到车上,拉至外滩幽禁起来。为此,孤军全体官兵绝食抗议,上海同胞亦愤慨万分,罢市3天,声援孤军,要求将谢晋元等送归孤军营。
8月13日,中国共产党在汉口出版的《群众》周刊上撰文:“向羁留在沪坚持奋斗的八百壮士致诚挚慰问之意。”17日,租界当局迫于各方压力,同意谢晋元等人回到孤军营。
随着上海形势的变化,日伪活动日趋猖獗,他们对谢晋元等威逼利诱,企图使其变节,但谢晋元毫不动摇。
敌人见利诱不成,便准备下毒手。1941年4月24日清晨,谢晋元率部早操时,遭被敌人收买的孤军内部叛徒郝某等4人突然袭击,不幸牺牲。谢晋元殉国后,孤军将士悲愤万分,失声痛哭,叛徒当场被抓获,受到惩罚。
噩耗传出,上海人民震惊至极。4月25日,举行遗体棺殓仪式,前往吊唁者达10万之众。中外报刊纷纷报道消息,表示哀悼。国民党政府于同年5月追晋谢晋元为陆军少将。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于1941年12月闯入孤军营,拘禁了全体孤军,并将他们送往吴淞口看管,4年的孤军营生活至此结束。此后,日军对孤军进行了百般残害,强迫孤军挖壕沟,做苦工,后来又将他们押往南京老虎桥监狱。即使在这种残酷的环境中,八百壮士仍表现出不屈不挠的精神,与敌人展开斗争。为瓦解孤军,日军将八百壮士分散看管,并将其中一部分押往杭州和南洋做苦工,直至抗战胜利,幸存者才恢复自由。
闻八百壮士视死如归之英雄壮举,毛泽东亲书“八百壮士民族革命典型”予以褒奖,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对“八百壮士孤军奋守东战场”这一英雄壮举的高度敬重和肯定。2005年,国家主席胡锦涛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讲话中如此评价:“在空前惨烈的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前仆后继、浴血奋战,面对敌人的炮火勇往直前,面对死亡的威胁义无反顾,以血肉之躯筑起了捍卫祖国的钢铁长城,用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史诗。杨靖宇、赵尚志、左权、彭雪枫、佟麟阁、赵登禹、张自忠、戴安澜等一批抗日将领,八路军‘狼牙山五壮士’、新四军‘刘老庄连’、东北抗联八位女战士、国民党军‘八百壮士’等众多英雄群体,就是中国人民不畏强暴、英勇抗争的杰出代表。”
“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你看那八百壮士孤军奋守东战场。四方都是炮火,四方都是豺狼,宁死不退让,宁死不投降,我们的国旗在重围中飘荡!飘荡!飘荡!飘荡!……”《歌八百壮士》至今听来仍荡气回肠!八百壮士的英勇故事无疑令人刻骨铭心,已铭铸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不可磨灭的辉煌!(题图为笼罩在炮火中的四行仓库)
(责任编辑:张文军)